图书介绍
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 阶级分析的比较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美)埃里克·奥林·赖特著;陈心想等译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ISBN:753826737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37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71页
- 主题词:后工业社会(经济学)-阶级-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 阶级分析的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图表目录序言鸣谢第一章 阶级分析 1
1.1 西木的故事 4
图表目录图图1.1 不同能力的西木是怎样影响工人和资本家利益的 8
表表1.1 不同阶级对西木命运的选择序列排列 10
1.2 剥削的概念 11
1.3 对把剥削作为剩余占有的注释 15
1.4 阶级和剥削 18
1.5 雇员中的“中产阶级” 20
图4.1 美国自我雇佣率的时间序列,1948~1992 25
图1.2 基本的阶级分类 25
图1.3 细化了的阶级分类 26
权力技术和专长中产阶级的阶级位置分布图1.6 不属于有酬劳动力的人 27
1.7 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的阶级分析比较 30
图1.4 不同经济阶级中的人所面对的闲暇—消费的权衡图 33
图1.5 阶级分析三模式 35
1.8 本书经验研究的议程 38
图4.2 自我雇佣十年变化率的分解,1940~1990 39
阶级结构阶级和性别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第一编 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及其转变第二章 阶级结构的比较分析 47
2.1 阶级结构的基本轮廓 48
图2.1 六个国家的阶级分布图 49
表2.1 不同部门中雇主和小资产阶级的百分数 52
图2.2 六国调整过的雇员阶级分布图 56
表2.2 各职业类别中的监督权分布 57
财产维度雇员2.2 阶级和性别 59
表2.3 按个人的工作—阶级和家庭—阶级标准界定的美国、瑞典男子和妇女的阶级分布 61
表2.4 阶级—性别分布列联表 64
表2.5 处于不同家庭阶级状况的自我雇佣者的分布 66
2.3 阶级和种族 68
表2.6 美国阶级—种族—性别分布列联表 69
2.4 就业组织的类型 70
表2.7 不同阶级位置上雇员的就业组织类型分布 72
2.5 总结 74
附录表2.1 样本特征 76
方法附录 76
附录表2.2 阶级结构的操作 78
附录表2.3 比较项目和公共数据对自我雇佣的评估的比较 79
附录表2.4 技术维度可供选择的操作 84
附录图2.1 可供选择的管理权的操作 86
附录表2.5 按不同标准区分的受访者分布 87
附录图2.2 不同的操作下美国和瑞典的阶级分布图 88
附录图2.3 只用三个项目的权利维度操作 91
附录表2.6 简单的和复杂的权力操作对比 92
样本阶级结构变量的操作与官方统计相比,分布评估的可靠性各国间衡量标准的可比性操作任意性问题如何用较少的问卷项目来衡量阶级结构第三章 1960~1990年美国阶级结构的转变 93
3.1 后工业社会理论的预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预测之比较 96
表3.1 美国阶级结构转变的假说 98
3.2 方法策略 98
3.3 结果 99
图3.1 阶级结构转变分析所用的阶级类别 100
表3.2 1960~1990年美国的阶级分布 101
表3.3 阶级结构变化率的分解 102
图3.2 一些特定阶级位置上阶级分布的各个十年变化率的阶级变化成分 103
表3.4 美国阶级分布变化的阶级变化—部门变化成分的分解列联表,1960~1990 108
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这些结果有可能不符合逻辑吗?细化了的部门分析3.4 解释和意义 113
方法附录 116
附录表3.1 经济部门分类 117
经济部门变量的操作阶级结构的衡量第四章 美国小资产阶级的下降和上升 120
表4.1 目前阶级位置与小资产阶级的联系列联表 123
4.1 自我雇佣的理论地位 126
表4.2 自我雇佣的理论标准 127
表4.3 美国、法国和德国自我雇佣的长期趋势 131
4.2 对美国自我雇佣的时间序列分析 132
表4.4 西欧自我雇佣的走势,1970~1982 133
表4.5 对自我雇佣的时间序列回归 135
表4.6 失业对自我雇佣效应的时间序列回归 136
基本的时间序列结果失业效应4.3 自我雇佣变化的部门分解 137
表4.8 自我雇佣变化率的分解 138
表4.7 就业劳动力的自我雇佣比例,1940~1990 138
表4.9 自我雇佣的部门效应和阶级效应分解 140
表4.10 不同部门对自我雇佣率变化的总贡献率的排列,1970~1980和1980~1990 142
表4.11 后工业部门对自我雇佣增长的贡献 145
4.4 结论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146
方法附录 149
附录表4.1 用于变化分担分析的部门分类 153
对美国自我雇佣年度时间序列的分析自我雇佣变化的变化分担分解第二编 阶级边界的渗透性第五章 阶级边界的渗透性:概念和方法问题 157
5.1 理论问题 158
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韦伯主义传统中的渗透性静态的和动态的渗透性5.2 阶级结构变量 161
表5.1 渗透性分析中阶级结构的操作 162
图5.1 在阶级边界渗透性分析中所使用的阶级分类 164
运用阶级结构渗透性事件矩阵5.3 渗透性变量 165
图5.2 渗透事件的矩阵 165
图5.3 阶级—边界—跨越变量的策划矩阵 168
分析渗透性可供选择的方法维度渗透性变量:财产、权力和技能位置渗透性变量:工人对角线单元:准独立矩阵对称问题5.4 模型 172
方法附录 174
附录图5.1 用于对数线性分析中的流动性矩阵 176
对数线性模型的简单介绍第六章 阶级边界代际流动的渗透性 178
6.1 理论期望 180
阶级边界的相对渗透性跨国变化假设性别与代际流动的阶级边界渗透性6.2 与以往流动研究的关系 187
分析策略阶级结构的概念化比较设计6.3 结果 192
表6.1 阶级边界流动的渗透性参数估计:美国、加拿大、瑞典和挪威的男性劳动力 193
表6.2 与跨越工人阶级边界流动的相互作用:美国、加拿大、瑞典和挪威的男性劳动力 195
表6.3 跨工人阶级边界流动的边界非渗透性排序:美国、加拿大、瑞典和挪威的男性劳动力 196
表6.4 阶级边界流动渗透性中跨国相互作用:美国、加拿大、瑞典和挪威的男性劳动力 198
表6.5 对阶级边界流动渗透性的参数估计,排除农民或农民出身的人 200
表6.6 阶级边界流动渗透性的参数估计:美国、加拿大、瑞典和挪威的男性与女性劳动力比较 202
表6.7 与跨工人阶级边界流动的相互作用:美国、加拿大、瑞典和挪威的女性与男性劳动力的比较 204
男性阶级边界的相对渗透性男性跨工人阶级边界的流动男性跨国变化农民问题性别与阶级边界的渗透性6.4 流动研究结果的含义 205
表6.8 阶级边界流动渗透性的跨国相互作用: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的男性女性比较 206
6.5 结论 209
方法附录 210
变量测量问题第七章 跨阶级友谊 213
7.1 定向假设 214
表7.1 不同理论观点中的友谊纽带的阶级边界相对不易渗透性的排序 214
表7.2 三个剥削边界渗透性系数:四国成年劳动力 219
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变式)阶级利益(达伦多夫变式)阶级习性(布迪厄)互动机会韦伯主义传统与以往研究的关系7.2 结果 219
表7.3 工人|非工人边界渗透性系数:四国成年劳动力 221
表7.4 工人与其他阶级位置间友谊纽带的边界非渗透性的排序 223
表7.5 友谊阶级边界渗透性的跨国相互作用 225
三个阶级边界的相对渗透性工人阶级与非工人阶级位置间边界的相对渗透性国家相互作用7.3 结论 226
方法附录 228
友谊纽带矩阵对数据结构的异议不对称友谊问题样本规模问题朋友阶级位置中管理者与监督者的区分第八章 跨阶级家庭 233
8.1 理论问题 234
8.2 结果 235
图8.1 双收入家庭的阶级构成 236
表8.1 双收入家庭中跨阶级家庭的阶级边界渗透性 238
表8.2 跨越工人阶级边界的双收入家庭中阶级边界的渗透性 239
跨阶级家庭模式三个阶级边界的相对渗透性工人阶级与非工人阶级位置间边界的相对渗透性国家相互作用8.3 阶级边界渗透性三种形式的比较 240
表8.3 双收入家庭中工人阶级边界的边界非渗透性排序 241
表8.4 跨阶级家庭的阶级边界渗透性中的跨国相互作用 242
图8.2 美国、加拿大、挪威和瑞典的流动、友谊和跨阶级家庭的阶级边界渗透性机会 244
方法附录 245
家庭阶级构成矩阵主妇第三编 阶级和性别第九章 阶级和性别互动的概念化 249
9.1 关于阶级第一重要的争论 249
9.2 阶级和性别相互联系的形式 252
性别作为阶级关系的一种形式性别关系和阶级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性别作为进入阶级位置的一种分类机制性别作为与阶级位置的间接联系性别在决定结果过程中作为与阶级的因果互动第十章 个人、家庭和阶级分析 258
10.1 关于妇女和阶级的讨论 261
10.2 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直接和间接的阶级位置 266
10.3 研究直接和间接阶级位置的影响之方法 268
图10.1 直接和间接阶级位置对阶级认同影响的一个常用模型 270
假设戈德西尔帕假设间接和直接阶级位置假设10.4 结论 272
表10.1 不同阶级构成的人们认为自己是工人阶级的人数的百分比(仅限双收入家庭) 273
图10.2 不同阶级构成的双收入家庭中认为自己是“工人阶级”的妇女的百分比 274
表10.2 家庭阶级构成对阶级认同的影响(对数回归) 275
阶级构成对阶级身份的影响多变量结果10.5 含义 277
表10.3 加入控制变量后家庭阶级构成对阶级认同的影响(对数回归) 278
10.6 结论 282
方法附录 284
变量作为经验策略基础的假设第十一章 阶级对家务劳动性别化分工的有限影响 289
11.1 理论设想 291
表11.1 家庭—阶级构成矩阵 292
无产阶级化和性别平等性别歧视和阶级文化家庭中的阶级和权力性别关系的自主性11.2 结果 295
表11.2 在美国和瑞典,丈夫所做家务劳动的分布情况 297
表11.3 根据不同家庭—阶级构成划分的丈夫所做家务劳动占全部家务劳动的平均比例程度(仅限双收入家庭) 302
表11.4 家庭—阶级构成对丈夫所做家务劳动影响的Tobit回归分析 304
表11.5 家庭—阶级构成和所选其他变量对丈夫所做家务劳动影响的Tobit回归分析 305
表11.6 控制其他变量时教育对丈夫所做家务劳动影响的Tobit回归系数(仅限于瑞典女性) 307
总体分布不同阶级位置之间丈夫所做家务劳动的不同多变量方程11.3 含义 308
表11.7 由丈夫的阶级所决定的妻子劳动力参与率和丈夫对家务劳动的贡献 310
方法附录 313
附录表11.1 构建家庭—性别态度变量和权力—性别态度变量 318
附录表11.2 构建性别观念量表 319
附录表11.3 不同家庭—阶级构成的双收入家庭中,丈夫所做家务占全部家务的平均比例:仅根据男性受访者的报告 322
附录表11.4 家庭—阶级构成对丈夫所做家务影响的Tobit回归分析:仅根据男性受访者的报告 323
附录表11.5 家庭—阶级构成和其他变量对丈夫所做家务影响的Tobit回归分析:仅根据男性受访者的报告 324
变量数据、方法和分析策略分析策略第十二章 工作场所权力方面的性别差距 325
12.1 研究“性别差距”的分析策略 326
12.2 经验性议程 329
表12.1 女性高级经理很少的情况和没有“玻璃天花板”的性别歧视情 335
性别—权力差异的范围与跨国模式解释不同国家里权力拥有方面的性别差距权力总量中的性别差距解释跨国变化12.3 结果 340
表12.2 性别分类中的权力分布:七个国家 342
图12.1 七个国家内权力的性别差距 343
表12.3 七个国家里女性相对男性拥有工作权力机会的对数回归分析的性别系数:不加控制的模型 344
表12.4 七个国家内女性相对男性拥有工作权力机会的对数回归分析:加入控制的模型 348
表12.5 验证“自我选择”假设:在包括婚姻状况和丈夫所做家务之间的互动模型里,对女性较之男性获得权力机会的分析 352
表12.6 检验玻璃天花板假设:在七个国家里,女性相对男性拥有不同工作权力机会的对数回归分析(样本限制在正式权力等级中) 354
表12.7 按照权力的性别差距和其他相关变量从平等到不平等的国家排列顺序 356
表12.8 国家的政治文化和机构从自由/商品化到社会主义的/非商品化制度的排列顺序 363
拥有权力的总体性别差异带有构成控制因素的权力的净性别差异自我选择模型权力总量中的性别差距解释跨国变化12.4 结论 363
方法附录 366
附录表12.1 分析中所使用的变量 368
附录表12.2 七个国家里的男性与女性中,权力等级中的正式位置,施加约束的能力和参与决策之间的关系 370
对数模型中所用的变量权力量度的跨国可比性的问题样本限制权力总量量表的分析方法第四编 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第十三章 阶级意识和阶级形成的一般研究框架 379
图13.1 阶级分析的简要核心模型 380
13.1 微观与宏观分析层次 380
表13.1 社会分析微观与宏观层次的逻辑 382
图13.2 微观、中观与宏观分析层次 383
13.2 基本概念 385
图13.3 结构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394
图13.4 决定的形式:限制,选择,转换 395
阶级结构和阶级位置阶级形成阶级实践阶级斗争阶级意识限制、选择和转变13.3 微观模型 395
图13.5 阶级位置、阶级意识和阶级实践关系的微观模型 396
13.4 宏观模型 400
图13.6 阶级结构、阶级形成和阶级斗争的宏观模型 401
图13.7 可能的和不可能的阶级形成 404
13.5 微观模型与宏观模型的结合 407
图13.8 阶级分析中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408
13.6 模型在经验研究中的应用 411
14.1 测量阶级意识 413
第十四章 瑞典、美国和日本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形成 413
14.2 经验性议程 417
阶级位置和阶级意识阶级形成阶级意识14.3 结果:阶级结构中的位置与阶级意识之间总体关系 423
图14.1 瑞典、美国和日本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 424
14.4 研究结果:阶级形成的宏观分析 425
图14.2 瑞典、美国和日本的阶级和意识形态系谱 426
图14.3 意识形态阶级形成的模式 427
图14.4 意识形态阶级形成模式的三维表示 428
瑞典美国日本三国比较概要14.5 对阶级形成中差别的解释 435
表14.1 国家部门和私有部门中各阶级类型在反资本主义尺度上的数值 438
表14.2 阶级类别中工会成员和非成员在反对资本主义尺度上的数值 441
表14.3 美国和瑞典工人阶级联盟之间意识形态差别的分解 445
国家雇佣工会组织日本14.6 阶级意识的微观分析 447
表14.4 阶级意识的阶级决定因素:三个国家的结合 448
表14.5 瑞典、美国和日本的阶级位置和阶级意识 452
附加的国家影响微观方程的跨国比较14.7 关于阶级、种族、性别和意识的简短注解 453
图14.5 美国在阶级意识方面的种族和性别差异 455
14.8 结论 456
方法附录 457
附录图14.1 意识形态阶级联盟构成的图像图解方法范例 461
创建阶级意识尺度的方法问题测量意识形态阶级形成的策略多变量模型中所使用的变量变量群的单独系数的产生第十五章 阶级、国家雇佣和意识 466
15.1 国家雇佣概念化 468
15.2 定向假设 470
表15.1 阶级和国家分析中使用的社会结构位 471
表15.2 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定向假设 474
15.3 结果 476
表15.3 美国和瑞典阶级—部门交互类型的意识形态方向列联表 479
表15.4 部门内阶级之间和阶级内部门之间的差异检验 481
表15.5 跨阶级—部门交互类型比较中美国和瑞典之间的差异检验 483
表15.6 阶级—部门交互类型内女性的百分比 486
表15.7 控制年龄、性别、教育和收入的条件下阶级内部门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488
部门内的阶级差异阶级内的部门差异控制个人属性的阶级内的部门差异15.4 含义 490
表15.8 美国和瑞典的阶级—部门交互类型内意识形态方向的等级排序 492
方法附录 493
因变量:赞成国家主义和反对资本主义自变量统计检验第十六章 时间性、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 497
16.1 对阶级和意识的结构和程序探讨 498
表16.1 阶级分析可选择的两类一般方法 498
16.2 轨迹、结构和意识的模型 501
图16.1 阶级认同和主观利益的基本因果模型 504
16.3 阶级轨迹的概念化和测量 504
表16.2 阶级流动矩阵中可能的个人经历轨迹 506
表16.3 全部个人经历轨迹类型的聚集模型的范例 507
16.4 结果 510
表16.4 预测阶级利益意识的轨迹模型的解释变量(调整过的R2) 511
表16.5 美国和瑞典由于阶级出身和当前阶级位置而拥有工人阶级身份的男性和女性的百分比 513
表16.6 预测工人阶级认同的轨迹模型的解释变量(调整过的R2) 514
表16.7 阶级位置和阶级认同对阶级利益意识的影响(非标准化回归系数) 516
表16.8 跨国家性别对比概要:预测利益和认同的方程中的解释变量(调整过的R2) 518
阶级利益意识阶级认同阶级认同对阶级利益的影响瑞典和美国的比较意识方面国家差异中的阶级和性别16.5 结论 519
第五编 结论第十七章 验证:意外的发现和理论重建 525
17.1 阶级结构中“位置”的概念化 528
传统的理解最初的重建经验性验证意外的发现进一步理论重建的可能17.2 阶级结构及其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 534
传统理解验证意外的发现理论重建17.3 个人生活和阶级结构 538
传统理解验证意外的发现理论重建17.4 阶级结构的影响:阶级意识和阶级形成 542
传统理解验证意外的发现:直接的和间接的阶级位置意外的发现:阶级意识和阶级形成理论重建:直接的和间接的阶级位置理论重建:阶级意识和阶级形成17.5 阶级和其他压迫形式:阶级和性别 547
传统理解验证意外的发现理论重建注释 552
参考文献 591
人名对照表 611
主题对照表 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