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的历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刘学智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21997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9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的历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和中国哲学之发轫 1
第一章 以政治论为主题的先秦诸子哲学 12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的流变和哲学论争 12
第二节 天人论:宇宙和人类、天道与人道 26
(一)先秦天道观的变化和儒家“天人合一”致思趋向的形成 26
(二)老、庄的“道德一体”和“人与天一”说 32
(三)荀子的天人统一观和《易传》的天人谐调说 38
第三节 天人论:自然与人为、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 44
(一)孔、孟、墨:则天而有为 45
(二)老、庄:顺天而无为 49
(三)荀、 《易》:顺天而有为 52
第四节 天人论:群体价值与个体价值、道德价值与自然价值 55
(一)儒家的道德价值与群体价值 56
(二)在对现实的、超越中追求终极价值的道家自然价值观 63
第五节 人性的自觉和人格的完善 68
(一)性:作为人的本质的“性”与作为人的自然属性的“性” 69
(二)性善论:一种本质上荒谬而又有天才发现的人性学说 73
(三)性恶论:一种伟大而片面的人性学说 77
(四)人性善、恶论的简略比较 81
第六节 认识论的和逻辑学的“名”与“实” 83
(一)名称、概念与实际事物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84
(二)在名实观上绝对与相对的对立 87
(三)“正名”的原则和“名”的分类 89
第七节 在感性与理性、绝对与相对的矛盾运动中逐步深化的先秦认识论 92
(一)孔、孟:唯理论为特征的认识论 92
(二)墨子:以经验论批判儒家的唯理论 98
(三)老、庄对感性与理性的否定或超越:相对主义和直觉论 101
(四)后期墨家、稷下道家和荀子:感性与理性的初步统一 108
第八节 诸子矛盾论:转化论系统与均衡论系统 116
(一)孙武军事辩证法中的矛盾转化论 118
(二)老子“贵柔”辩证法的智慧和矛盾转化论 119
(三)韩非的“矛盾”之说 122
(四)《易传》“贵刚”的辩证法及其均衡论倾向 124
(五)儒家“中庸”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和追求和谐的均衡论 127
第九节 先秦哲学的思想主题:政治论 131
第二章 以宇宙论为中心的汉代哲学 134
第一节 汉初哲学的综合趋势和汉代哲学发展的一般进程 134
第二节 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宇宙系统论 142
第三节 目的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神学发展——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151
(一)神学目的论体系的创立 152
(二)神学目的论通过谶纬和《白虎通》的进一步发展 166
第四节 自然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理性发展——从《淮南子》到《太玄》 176
(一)《淮南子》的自然哲学与目的论的对立 177
(二)扬雄《太玄》对宇宙系统模式的重建 185
第五节 王充的思想批判及其元气自然论 189
(一)天道观和元气自然论 190
(二)机械命定论及其理论教训 195
(三)一切服从于思想的批判 197
第六节 汉代哲学的经验主义特征 199
第三章 以本体论为特征的魏晋玄学 201
第一节 思辨的玄学和玄学的思辨 201
(一)从两汉哲学到魏晋玄学 202
(二)玄学的思想主题和哲学思辨 205
(三)玄学思想的逻辑演进 208
第二节 “贵无”与“崇有”:同一旨趣,两种思路 212
(一)“贵无”论:“以无为本”和“以无为用”——“任自然”和“崇名教” 212
(二)“崇有”论:“自有”、“自生”和“独化”——“性以自足为大”和“无心以顺有” 223
(三)张湛《列子注》:玄学的衰落 233
第三节 “言尽意论”与“言不尽意论”:在绝对与相对的两极对立中思维 236
(一)言不尽意论:概念相对性的初步揭示 237
(二)言尽意论:清醒而机械的概念论 242
第四章 晋唐时期: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245
第一节 晋唐哲学的一般进程及其特点 245
第二节 佛教从初传到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250
(一)从依附道术到依附玄学 250
(二)佛教般若学和僧肇的“不真空义” 253
(三)竺道生的“涅槃”说和“顿悟”说 255
第三节 “神灭”与“神不灭”之争和形神之辩 257
(一)慧远的“法性论”和“神不灭论” 258
(二)无神论者反对佛教“神不灭”论的斗争;范缜《神灭论》的理论意义 261
第四节 隋唐佛教哲学:本体论、心性论与认识论的合一 266
(一)本体论:“缘起”论和“自心顿现”论 269
(二)心性论:“性具善恶”、“即心即佛”和“见性成佛” 276
(三)认识论:超越经验认识的神秘证悟 280
第五节 “三教可一”和中国哲学的会通趋势;儒家天人新义与儒学复兴 286
(一)隋唐时期“三教归一”的思想趋势 286
(二)韩愈排佛及其复兴儒学的努力 288
(三)韩愈的“性情三品”和李翱的“复性说” 290
(四)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新义及其意义 293
第五章 宋元明清:理学的兴衰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299
第一节 理学源流及其伦理本体化的基本品格 300
第二节 气本论与理气、道器、心物、知行之辩——从张载到王夫之 311
(一)张载“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312
(二)王夫之对气本论哲学的发展 321
(三)气本论与理气、道器之辩 326
(四)张载的人性论和服从于伦理学的认识论;王夫之对认识论的“纯化” 332
(五)张载建立在气论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说 336
第三节 理本论和理气、道器之辩——从二程到朱熹 340
(一)二程:既奠定了理学基础,也孕育了理学的矛盾 340
(二)朱熹:既继承发展了理本论体系,也暴露出新的矛盾 345
第四节 心本论和心物、知行之辩——从陆九渊到王守仁 357
(一)朱陆之争和心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357
(二)以主体“致良知”为核心的王守仁(阳明)心学 360
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378
主要参考文献 390
后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