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卷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卷
  • 杜继文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4926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44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55页
  • 主题词:佛教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卷 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第一章 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 1

第一节 佛教向大乘转化的契机和大乘的基本精神 4

第二节 对释迦牟尼佛的限定和多佛主义的出现 8

第三节 佛教理想国的创建和佛国净土论 16

一、东方阿閦佛国 17

二、东方净琉璃世界 23

三、西方阿弥陀佛国 26

四、弥勒净土:下生和上生 28

五、唯心净土 34

第四节 革新中的新偶像:菩萨 35

一、菩萨的早期形象 36

二、居家菩萨的地位和女性地位的飙升 40

第五节 菩萨行和六波罗蜜多 46

一、大乘布施及其与走向社会的关系 46

二、大乘戒律和大乘伦理 51

三、忍辱和精进的内涵及其根本精神 66

四、“禅度无极”和大乘定学 72

五、关于偶像崇拜系列和鬼神系统 80

六、“般若”的原义和大乘智慧 86

第二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维摩诘经》与《妙法华经》 90

第一节 《维摩诘经》确立的大乘观念和“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91

一、经文的结构和风格 92

二、对佛弟子的全面清理 98

三、“佛道”原自“非道” 105

四、“菩萨”和“菩萨行” 109

五、“入不二法门” 114

六、“实相”及“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119

第二节 《法华经》的“会三归一”和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 127

一、信仰的多极化和“外力”的渗入 129

二、《法华经》与提婆达多 135

三、“会三归一”与“借权显实” 137

四、关于“佛身”及其神力与寿量:两个译本的哲学差别 143

五、“开佛知见”与“诸法实相” 147

六、“安乐行”与“常不轻菩萨” 150

第三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华严经》:从“光明普照”到“入法界”的理论体系 154

第一节 思想结构与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155

一、用幻想和神话构造世界、表达教义 157

二、有关数量和世界的观念创新 158

三、与教义有关的几个常用概念 161

第二节 光明崇拜与卢舍那佛:“智”之转化为“神力” 164

一、光明之与《华严经》 164

二、佛光普照下的万物有神论和诸神性善论 169

三、卢舍那佛及其与众生的关系 171

四、“如来身”与“化身”及“法身”的关系 179

第三节 “普贤菩萨”及其所说“如来性起” 184

一、关于“普贤菩萨”的特性 184

二、“如来性起”论 191

第四节 “入法界”和“普贤行”的世俗化及世俗化哲学 200

一、“入法界”的学习对象和知识范围 201

二、“入法界”的理论基础和深入世俗生活的价值观 210

三、“入法界”体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 216

四、普贤信仰的变异:普贤行愿 219

第五节 文殊师利所持般若学及其菩萨精神 223

第六节 论菩萨“十地”和“三界唯心” 236

一、菩萨的品德及其所修的“十地” 237

二、“三界唯心”的命题与唯识哲学的发轫 248

第七节 余论 255

第四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及其排他性 262

第一节 佛教早期的涅槃说 263

第二节 《大般涅槃经》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68

第三节 关于涅槃的性质:“常、乐、我、净” 269

第四节 论“佛性”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279

第五节 论“我”的实在性及其存在形式 285

第六节 论“佛性”与众生的“中道佛性” 289

第七节 从一子想到一阐提:激进的排他主义 293

第八节 因果非决定论 302

第九节 孤因独果论与“性相常住” 312

第十节 《大般涅槃经》的文献价值 323

第五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如来藏”及其主要经典  336

第一节 《如来藏经》对诸大乘经所言“如来”之向内心收容 338

第二节 《胜鬘经》的“如来藏”和“无明住地”说 343

一、关于“如来妙色身” 344

二、“无明住地”与“意生身” 345

三、“如来藏”与“无明壳” 351

四、“如来藏”之作为“生死依”与“我” 353

第三节 《佛性论》中的“如来藏”:“如来藏”进入瑜伽行派的轨迹 359

一、“如来藏”对于《大般涅槃经》“佛性”说的新诠释 361

二、“如来藏”:“智与境”的统一 374

三、如来藏对佛性之融解:“我”的真实义 377

四、“如来藏”与“即涅槃”、“即生死” 380

五、果位中的如来藏:“转依”与“如来法身” 382

六、通达“如来法身”的途径:“三自性”之成为思维方式 388

七、“法身”证明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91

八、如来性及其不净位:如来藏的内在规定 394

九、从“如来性”到“三身”的形成 397

十、瑜伽“唯识”与法身  402

第六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五)——毗卢遮那佛与密乘哲学 408

第一节 引言 408

第二节 《密迹金刚力士经》的金刚崇拜与“二业”、“三密”的经旨 414

一、关于“金刚力士”出现的意义 414

二、菩萨行的“二业”与“娱乐”、“变示”的突出 416

三、菩萨“三密”和如来“三密” 419

第三节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的哲学系统和信仰特色  428

一、悟入的对象“心”:密乘之心论 430

二、“众生自心”的特征及其开发的主要方式 436

三、“识知自心”的修持方法和“即心成佛”的成佛途径  442

四、“真言悉地”及其净心的虚妄功能 446

五、“自心”之外化为“本尊”和“本尊”之回归“自心”:一种自我异化的信仰结构 449

第七章 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大乘的综合与菩萨行的总结 453

第一节 小品《大宝积经》:为菩萨定标准,为比丘制法 454

一、真假菩萨的区分及其标准 455

二、为沙门比丘制法定律 460

三、“正观”中的观念体系:立“空观”破“空见”的“中道”观 465

四、从“观心”到证“圣性”:关于“心”的性质问题 469

第二节 《菩萨藏经》对全部菩萨行的概括和总结 472

一、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一:身、声、智、光、戒、神通 473

二、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二:如来“十力”  480

三、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三:“四无所畏” 487

四、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四:“大悲”与“菩提” 491

五、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五:如来性之“十八不共” 500

六、关于菩萨道的新概括 502

第八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 537

第一节 《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中国佛教哲学大纲 537

一、关于《大乘起信论》的真伪之争 537

二、《大乘起信论》产生的佛教背景及其流布 541

三、唐译《大乘起信论》的特点和出现的原因 547

四、《大乘起信论》的哲学体系和佛理的本土化 552

五、《大乘起信论》论“止观”实践 561

六、《大乘起信论》在今天 566

七、附记 569

第二节 《楞严经》论“死后无灭”和对“着魔”非法行为的讦露 580

一、表达上的晦涩背后 583

二、论众生皆有“两种根本” 586

三、论“身中有不灭性”:“见精” 591

四、论“生死根本”:“攀缘心” 594

五、论世界人生的本原:“唯心所现” 596

六、广论“禅那”与“五阴”着魔犯罪 601

七、“五阴尽”的精神境界 614

八、由“真心”至“妄心”和由“妄心”至“真心”之路 618

第三节 《圆觉经》的“无上法王”和“圆觉性起”论 623

一、总论:本体论、世间发生论、修行圆觉论 625

二、圆觉不动、无明缘起的“性起”论 628

三、“顿悟”与“渐修”的觉修论 635

四、世界之性与幻、一与多、不动与动的统一 641

五、附记 64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