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学别裁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劳政武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5326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佛教-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佛学别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1
本书要旨 1
引言篇为什么要学佛 3
佛教义理的特色 6
佛学的繁难 11
把握佛学义理的要领 14
佛教、佛法、佛学、佛家 21
义理篇第一章 苦谛 29
释迦牟尼为何出家 29
苦的类别 32
一、生苦 33
二、老苦 34
三、病苦 34
四、死苦 35
五、爱别离苦 36
六、怨憎会苦 36
七、求不得苦 37
八、五阴盛苦 37
苦的性质 38
一、三受义理 38
二、“三受”与“三苦”的关系 39
三、苦是人世的本质 39
苦的形而上意义 41
一、佛陀强调“苦谛”不是消极,而是教人积极超越 42
二、苦痛本身是“缘起”的,故可以转化提升 43
三、苦痛可以释放吾人的精神光芒 43
第二章 集谛(之一) 45
缘起性空 45
一、提出“缘起论”的印度文化思想背景 46
二、“缘起”要义 46
三、缘起与无常 47
四、缘起与“性空” 47
五、“缘”的种类 49
有情生命的构成——五蕴 50
一、五蕴的性质 51
二、五蕴类别 52
三、五蕴与轮回 55
认知事物的因素——十二处、十八界 56
一、六根 56
二、六境 57
三、六识 58
四、“十八界”的深层原理 59
因果论 60
一、六因 61
二、五果 62
第三章 集谛(之二) 64
法与一切法 64
一、狭义的“法” 64
二、广义的“法” 64
三、最广义的“法” 65
四、佛陀亲说的“一切法” 65
小乘的七十五法 65
大乘百法 67
一、心法(8种) 67
二、心所法(分为六类51种) 67
三、色法(11种) 71
四、不相应行法(24种) 72
五、无为法 73
一切法的重点问题 75
第四章 集谛(之三) 77
十二因缘 77
一、一般性解说 77
二、佛陀亲说“缘起义” 78
三、三世两重因果观 79
四、二世一重因果论 81
五、现代学者的解读 81
业是什么 84
一、业的性质 85
二、业的种类 86
三、业感缘起 87
四、“业”论的价值 88
轮回理论的演变 89
一、古印度的“轮回”思想 89
二、原始佛教的“轮回”理论 90
三、部派佛教对“轮回”的论诤 91
四、唯识学派建立完整的“业论” 94
五、对“十二因缘”的新解 96
三界六道、生死轮回 97
一、“中有”与投生 98
二、三界 99
三、四生 103
四、四食 104
五、生死轮回的重点问题 105
第五章 灭谛 107
涅槃的意义 107
一、涅槃涵义的遮诠方式 108
二、涅槃的同义辞 108
三、“涅槃”与“灭”、“解脱”的异同 109
佛陀的涅槃思想 109
一、古印度的涅槃思想 110
二、佛陀的涅槃观 111
三、佛家涅槃观的形而上要义 112
佛教涅槃思想的演变 113
一、原始佛教的两种涅槃 114
二、部派佛教的涅槃观 115
三、大乘佛教的涅槃观 115
四、大乘空宗的涅槃观 117
五、大乘有宗的涅槃观 118
涅槃思想的完成 119
一、大涅槃 119
二、常、乐、我、净四德 120
三、伊字三德——法身、般若、解脱 121
四、从“真空”到“妙有” 122
第六章 道谛(之一) 124
《清净道论》概要 125
一、本论的宗旨 125
二、本论的结构 125
三、“三学”的重要性 126
戒学 127
一、佛陀制戒的缘由 127
二、戒律的重要性 128
三、戒的名称与意义 129
四、戒的种类 130
五、头陀行 136
定学——修定的基础 137
一、定的种类 137
二、破除十种修定的障碍 137
三、亲近禅师善友(善知识) 138
四、认识自己的性格 139
五、依据性向选择业处 140
定学——修定的共通方法 140
一、禅定的姿势 141
二、修“取相” 142
三、近行定 142
四、安止定(初禅) 142
五、四禅的分别 143
六、修定功德 145
七、神通 145
定学——修定的法门(四十业处) 146
一、十遍 146
二、十不净 148
三、十随念 150
四、四无量心 153
五、食厌想 155
六、四界差别 155
七、四无色 156
八、定学结语 156
慧学 157
一、慧的意义 158
二、修止与修观的区别 159
三、慧体——五清净 159
第七章 道谛(之二) 165
大乘佛教的修行概观 165
一、修道思想 166
二、修行典籍 167
三、修行法门的重点 169
修菩萨道的重要原则 170
一、四弘誓愿 170
二、六度 170
三、四摄 171
四、六和敬 171
五、四依 172
六、六种气 174
菩提道次第要义 174
一、修道的前提条件 175
二、下士道的修法 176
三、中士道的修法 177
四、上士道的修法 178
五、四摄法 178
六、密乘修法 178
三十一七道品 180
一、四念处 180
二、四正勤 181
三、四如意足 181
四、五根 181
五、五力 182
六、七觉分 182
七、八正道 183
烦恼的种类与断伏 186
一、见思惑 186
二、尘沙惑 188
三、无明惑 189
四、界内惑与界外惑 190
五、烦恼的伏断 191
菩萨阶位 191
一、五十二位 192
二、大乘十地菩萨 193
三、三乘共十地 195
四、六即位 196
史传篇·上·印度佛教第八章 印度佛教 201
概述 201
佛陀传略 203
一、佛陀的历史时间 204
二、从出生到出家 205
三、求道与得道 206
四、悟道的内容 207
五、转法轮 208
六、涅槃 209
部派佛教 211
一、分裂的深层原因 212
二、第一次结集的分裂迹象 213
三、大天五事——正式分裂的缘由 214
四、部派分裂的情况 215
大乘佛教 216
一、大乘兴起的深层因素 216
二、大小乘的区别 217
三、大乘之特色 217
四、大乘三系义理 220
密教 222
一、密教的起源 223
二、主要教理 224
三、密教的特点 224
史传篇·中·中国佛教第九章 汉传佛教史略 229
佛教初传中土 230
一、传入路线有南北之别 230
二、佛教传入的最早记载 231
三、早期的译经 232
四、早期佛教的特征 233
五、格义 233
六、四十二章经 234
七、《牟子理惑论》 236
发展期(一)——五位佛门大德 237
一、佛图澄 238
二、释道安 239
三、鸠摩罗什 241
四、慧远 243
五、法显 244
发展期(二)——南北朝佛教 245
一、南朝佛教重义理尚玄谈 246
二、梁武帝以佛化治国 246
三、北朝重信仰与修行 247
四、北朝佛门泛滥 248
五、首次法难 248
六、二次法难 249
七、竺道生 249
中国佛教的高峰——隋唐时代 251
一、隋唐帝王多重视佛教 251
二、会昌法难 252
三、玄奘法师 253
四、隋唐的经典 255
唐朝以后的佛教 259
一、历朝佛教概况 259
二、经典 261
三、思想与人才 262
现代佛教的复兴 264
一、杨文会 264
二、欧阳竟无 264
三、佛学的新境界——熊十力 265
四、佛教的新成就 266
第十章 汉传佛教宗派 270
宗派概说 270
天台宗 276
华严宗 280
法相宗 285
禅宗 289
净土宗 298
密宗 302
律宗 306
三论宗 309
第十一章 藏传佛教 315
前弘期佛教 316
一、佛教初入藏 316
二、确立“国教”时期 316
三、佛教的兴盛 317
四、朗达玛灭法 318
后弘期佛教 318
一、佛教复兴 319
二、阿底峡 319
三、宗喀巴 320
藏传佛教教派 321
一、宁玛派(红教) 321
二、噶举派(白教) 322
三、萨迦派(花教) 324
四、噶当派(后并入格鲁派) 325
五、格鲁派(黄教) 326
附:苯教 329
附录:蒙古佛教 333
史传篇·下·世界各国佛教第十二章 世界各国佛教 339
朝鲜佛教 340
日本佛教 343
越南佛教 348
尼泊尔佛教 352
斯里兰卡佛教 355
东南亚佛教 357
缅甸 358
泰国 359
高棉(柬埔寨) 360
老挝 361
印尼 362
欧美佛学与佛教 363
英国 364
德国 365
法国 366
意大利 368
俄国 369
美国 370
其他国家 371
后记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