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宗教学通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宗教学通论
  • 吕大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0095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884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9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宗教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2

第一节 研究宗教学的意义 2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2

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4

宗教学应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5

宗教学可以为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服务 5

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尊重是新时代民主精神的体现 7

第二节 宗教学的性质和内容构成 7

宗教学与宗教观 8

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 9

其他西方宗教学者论宗教学 12

岸本英夫论宗教学的内容 13

本书对宗教学的性质和内容构成问题的理解 17

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 18

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 18

宗教学要研究宗教史 20

宗教学包括宗教哲学 21

第三节 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22

宗教学研究中的信仰主义 23

宗教学研究中的客观主义 24

宗教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 27

宗教学不能排斥理论思维的指导 29

瓦哈的意见 31

田丸德善的意见 31

马克思主义可以为宗教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32

不能用精神性因素去说明宗教的本质 33

只有在经济基础中才能找到宗教的本质 35

要从社会的发展去说明宗教的发展 36

要把神—人宗教关系还原为人—人社会关系 38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要认真借鉴西方宗教学的成果 43

第一编 宗教的本质及其表现 46

第一章 宗教的本质、要素和类型 46

第一节 宗教的本质 46

宗教本质论的多元化趋势 46

第一种意见:以神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48

第二种意见: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基础和本质 51

第三种意见: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53

对上述三种意见的比较分析 55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 59

恩格斯对宗教的规定 63

第二节 宗教的基本要素 67

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67

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9

第三节 宗教的分类 71

宗教分类在宗教研究中的意义 71

地理学的分类 73

人种学—语言学的分类 74

进化论的分类 76

现象学的分类 81

本书采用的宗教分类及其原理 83

宗教要素的结构性分类 84

宗教发展的历史性分类 91

第二章 宗教的观念与思想 91

第一节 灵魂观 92

灵魂观念的涵义 92

灵魂观念的产生 95

灵魂观念的发展 99

关于灵魂不朽问题 105

柏拉图对灵魂不朽说的论证 107

狄德罗对灵魂单一性的批判 110

王充、范缜对灵魂不灭说的批判 111

西方无神论者对灵魂不灭说的批判 112

第二节 神灵观之一:神灵观念的性质 115

神是什么? 115

人性神格化的两种方式 118

人性神格化的社会基础 120

第三节 神灵观之二:神灵观念的主要类型 121

自然神 122

氏族神 127

职能神 134

高位神或至上神 136

绝对唯一神 142

第四节 神灵观之三:至上神与诸神的关系 144

单拜主神教 144

轮换主神教 145

泛神教 146

二元神教 148

第五节 神灵观之四:关于神的存在问题 151

超神论:神超越世界之上而存在 152

泛神论:神泛同于世界而存在 161

内在神论:神内含于世界之中而存在 163

第六节 神性观之一:天命观 169

宗教天命论的性质和意义 169

天命观念的基本形式 171

天命传达的方式 180

对宗教天命论的批判分析 187

第七节 神性观之二:神迹观 195

神迹的性质和意义 195

神迹的种类 199

各种宗教体系中的神迹 203

神迹是不可能有的 210

第三章 宗教的感情与体验 220

第一节 宗教经验及其种种表现 222

宗教经验的含义 222

宗教经验的存在 224

宗教经验的种种表现 225

第二节 宗教经验的原因和对象 238

关于宗教经验的对象的几种学说 238

宗教经验的神圣对象实质上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240

第三节 获得宗教经验的方式 248

一是理论上的论征 249

二是道德的净化 250

三是药物的使用 251

四是宗教的修习 252

第四章 宗教的行为与活动 254

第一节 巫术 254

巫术的性质 254

巫术的起源 263

巫术的种类 267

巫术的功能 271

第二节 宗教禁忌 273

宗教禁忌的性质 273

宗教禁忌的起源 275

宗教禁忌的种类 279

宗教禁忌的功能 283

第三节 献祭与祈祷 286

献祭与祈祷的性质 286

献祭与祈祷的种类 293

献祭与祈祷的功能 297

第四节 宗教礼仪 298

宗教礼仪的性质和种类 298

宗教礼仪的产生 302

宗教礼仪的功能 305

第五章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 310

第一节 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的性质 310

宗教必不可少的外部形式 310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宗教性质 312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社会性质 314

第二节 宗教组织、宗教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18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形成 318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发展 320

第三节 宗教组织、宗教制度的种类与作用 325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种类 325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社会作用 329

第二编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334

第一章 宗教的起源 334

第一节 各派宗教起源论 334

研究宗教起源问题的重要意义 334

自然神话论 335

实物崇拜说 336

万物有灵论 336

祖灵论或鬼魂论 337

图腾论 338

前万物有灵论 338

原始启示说 340

我们的看法 341

第二节 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42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 342

人类产生之初不可能有任何宗教观念 344

人类最早的宗教遗迹 346

第三节 宗教是氏族制的伴生物 348

宗教遗迹与氏族形成遗迹同期出现 348

氏族制社会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350

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氏族宗教 352

第一节 氏族宗教的分期 352

第二节 早期母权制时期的氏族宗教及其主要形式 355

图腾崇拜 355

女始祖崇拜 358

第三节 晚期母权制时期的氏族宗教及其主要形式 361

女性祖先崇拜 361

女阴崇拜 365

鬼魂崇拜 366

巫师崇拜 367

精灵崇拜 367

魔力崇拜 368

第四节 父权制时期的氏族宗教及其主要形式 370

“且”(祖)崇拜和男性祖先崇拜 370

神灵崇拜和魔怪崇拜 373

第五节 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375

祖先神的等级分化 375

自然神灵的等级化 376

地域保护神崇拜 377

天神崇拜的出现 378

第六节 氏族宗教的特点 379

自发性 379

氏族性 380

制度性 381

地域性 382

功利性 383

第七节 氏族宗教的功能 385

对氏族制度的影响 386

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387

对伦理的影响 388

对文化习俗的影响 390

第三章 古代阶级社会的国家宗教 392

第一节 概说国家宗教 392

氏族宗教的国家化 392

国家宗教的特点 392

麦克斯·缪勒论有圣典的宗教 393

所谓有圣典的宗教实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宗教 397

第二节 古代埃及宗教 398

古代埃及的社会和历史 398

神、神形和神性 399

灵魂观念与来世思想 403

巫术、占卜和宗教仪式 407

神庙、祭司和寺院经济 408

埃及宗教的演变及其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410

第三节 古代巴比伦宗教 412

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412

神与神灵世界 416

神庙与祭司 419

礼拜与祭祀的仪式 421

巫术与占卜 423

神话与传说 424

第四节 古代印度宗教 428

早期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吠陀教 428

吠陀宗教的神灵和神性 430

吠陀宗教中的神人关系 432

吠陀宗教的来世观念 433

吠陀宗教的神话世界观 433

佛教以前的婆罗门教 435

婆罗门教的历史分期 435

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436

奥义书的宗教思想 438

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440

印度教(新婆罗门教)的形成 442

印度教的神灵观 444

印度教的人生观和解脱道 447

第五节 古代伊朗宗教和琐罗亚斯德教 450

早期伊朗人的宗教信仰 450

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 453

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 454

善神与恶神的对立和斗争 456

关于救世主的信仰 459

善恶报应与来世生活 460

祭祀与礼仪 461

庙宇和祭司阶级 463

琐罗亚斯德教在历史上的发展 463

第六节 古代希伯来宗教和犹太教 465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人的部落宗教 465

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 470

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 476

第四章 世界宗教 481

第一节 概说世界宗教 481

世界宗教的特点 481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 483

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485

第二节 佛教 487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487

佛陀的创教活动及其基本教义 490

四圣谛和八正道 491

十二因缘 493

三法印 496

佛教教团——僧伽的形成 498

释迦牟尼的神格化 500

佛教的发展 501

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 505

第三节 基督教 508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和思想背景 508

基督教的产生和早期基督教 513

基督教的转变与分裂 517

中世纪的基督教 519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 522

近代和现代基督教 524

基督教走向世界的内因和外因 527

第四节 伊斯兰教 528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528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创立 533

伊斯兰教的传播 541

近现代的伊斯兰教 546

第五章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 550

第一节 夏商周三代宗教传统的形成与变迁 552

天帝崇拜 553

祖先崇拜 554

鬼神崇拜 556

圣贤崇拜 557

巫、祝、卜、史 558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宗教神权的动摇 560

天帝权威动摇,神权逐步下移 560

儒家的天命鬼神观念 561

墨子具有异端性质的天命鬼神观 562

老庄哲学对传统宗教的否定 562

阴阳五行说及神仙方术 563

第三节 秦汉时期封建国家宗法性宗教的建立 564

秦王朝的宗教信仰 565

西汉的五帝崇拜及太一神 565

《三礼》和传统祭祀的制度化、理论化 566

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学化 567

谶纬及各种迷信禁忌 569

《白虎通》与国家宗法性宗教的法典化 570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 571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的对立与融合 573

佛教的兴盛与佛学的玄学化 574

道教的整顿与发展 575

儒释道三教之间的斗争 577

儒释道三教之间的融合 580

第五节 隋唐时期佛道两教的隆盛及景教、伊斯兰教的传入 581

官方对三教的政策与三教合流的加强 582

佛教的主要宗派 583

道教的隆盛 586

景教与伊斯兰教的传入 587

第六节 宋元两代儒释道三教的会同与也里可温教、伊斯兰教的流行 588

汉地佛教的儒化与藏地佛教的兴起 588

道教的兴旺与其三教合一说 590

宋代理学的神学化倾向 591

也里可温教与伊斯兰教的流行 592

第七节 明清时期原有宗教的演化,民间宗教的活跃和基督教的第三次传入 593

国家宗法性宗教祭祀活动的完备及王学的禅宗化 594

佛教在内部与外部的融合倾向 595

《道藏》的重修与道教的衰落 597

民间宗教的活跃 597

基督教的传布与太平天国拜上帝会 598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 599

第三编 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602

第一章 宗教与道德 602

第一节 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602

道德神启说剖析 602

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 608

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产生及其源泉 612

第二节 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615

道德的真正保证不是宗教,而是社会的人际关系 615

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和消极影响 617

第三节 宗教道德的性质与意义 621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区别 621

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和阶级特性 625

宗教道德与人道主义 627

宗教道德与禁欲主义 633

第四节 宗教在历史上对道德的影响 636

原始社会中的宗教与道德 637

阶级社会中宗教对于道德的影响 640

我国历史上的宗教与道德 641

佛教与道德 643

基督教与道德 646

伊斯兰教与道德 651

第二章 宗教与政治 657

第一节 宗教与政治的起源 657

宗教与政治同源异流 657

宗教与政治密切相关 661

第二节 宗教与统治阶级 664

宗教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664

有形无形的国教统治 666

程度不同的政教合一 668

统治阶级对宗教的支持与打击 671

第三节 宗教与被统治阶级 675

人民起义的宗教外衣 675

异端运动的社会实质 681

宗教改革的政治内容 685

第三章 宗教与艺术 689

第一节 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691

艺术产生于社会生活 691

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696

第二节 宗教与艺术的发展 700

艺术发展的动因在于社会生活的发展 700

宗教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704

第三节 宗教艺术 718

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719

宗教艺术对于不信教者的审美价值 721

第四章 宗教与科学 726

第一节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726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 726

宗教是对超自然对象的信仰与崇拜,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对象 728

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宗教的认识方法则是反经验反理性的信仰主义 729

科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宗教则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730

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宗教常阻碍社会的变革 730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发展把上帝的影响从一个个领域中清除出去 732

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神话世界观的冲击 734

哥白尼天文学说对于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 736

近代实验科学的无神论意义 740

天体演化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745

第三节 宗教与科学的对立能调和吗? 750

没有专属于宗教而为科学所不可企及的超经验、超自然领域 752

科学的发展不断揭穿对它的神学歪曲 755

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应用科学造成的弊端归咎于科学 757

第四编 宗教与社会主义 762

第一章 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 762

第一节 无神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开端 764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科学,必然是彻底的无神论 764

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与宗教的幻想性 765

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及其与宗教的联系必须否定 768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对宗教的批判是他们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开端 769

第二节 宗教在阶级社会常被用作维护剥削制度的工具,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是要推翻一切剥削制度 770

在阶级社会宗教是维护剥削制度的上层建筑 771

有没有革命的宗教?能否创造一种社会主义的宗教? 772

马、恩对克利盖“宗教共产主义”的批判 775

列宁对“造神论”的批判 775

列宁对高尔基的批评 77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将创造宗教自然消亡的社会条件 778

只有消灭颠倒的世界才能消除宗教存在的基础 778

只有消灭劳动异化,才能消除宗教异化 781

正确理解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基础 784

第二章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根源和性质 785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根源 785

社会异己力量尚未完全消失 787

自然力量的异己性也并未完全消失 790

传统信仰的余音和外来宗教的影响 79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性质 791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宗教并不是随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生而产生的 792

我国各种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演变 792

政治立场的变化在宗教思想上的表现 797

宗教神学世界观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797

宗教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有本质上的区别 797

不宜笼统地把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思想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799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 800

第一节 恩格斯、列宁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政策 800

恩格斯对宗教问题上左倾路线的批评 800

恩格斯对宗教问题上右倾观点的批评 801

列宁论党对宗教问题的态度和政策 802

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 805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据 807

第二节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 808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和实质 808

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 808

充分发挥爱国宗教组织和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 809

向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教育 809

第四章 共产主义社会与宗教的自然消亡 8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宗教自然消亡的思想 812

关于宗教自然消亡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814

附录一 专名、术语、典故索引 817

附录二 神名、宗教人物索引 843

附录三 著者索引 852

附录四 宗教学研究参考书目 85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