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史研究 近代分卷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教育史研究  近代分卷
  • 陈学恂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7382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史研究 近代分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表1-1 六个城市出版西书统计(1842—1860) 9

表1-2 1853年至1861年各省增广学额次数统计 19

表1-3 京师同文馆的八年课程表 29

表1-4 京师同文馆的五年课程表 30

表1-5 1862年至1893年期间设立的各类新式学堂 57

表1-6 京师同文馆译著书目录 61

表1-7 福建船政局19世纪80年代工程处人员构成表 64

表2-1 百日维新期间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要谕旨 91

表2-2 学堂奖励一览表 130

表2-3 1907年至1909年实业学堂简表 137

表2-4 1907年至1909年师范学堂简表 138

表2-5 1907年至1909年全国高等教育机构简表 140

表2-6 1908年至1911年浙江乡村教育诉讼内容分类表 148

表2-7 1908年至1911年浙江学产诉讼内容分类表 149

表2-8 清末浙江教育诉讼主体构成表 150

表2-9 清末部分省区毁学事件的年份、地域分布及数量统计表 151

表2-10 1908年浙江平阳县各学堂教育经费统计表 153

表2-11 清末毁学原因分类表 157

表2-12 1908年浙江部分县乡村学校经费表 159

表2-13 1908年浙江省金华县28所乡村学校收入与支出表 159

表2-14 1908年浙江省遂昌、平阳、松阳等三县学务统计表 161

表2-15 清末浙江部分县份乡村学校校址表 162

表2-16 1909年浙江天台县部分学区塾师受新教育情况表 169

表3-1 民初教育部机构设置及人员组成情况简表(1912年5月) 176

表4-1 《癸卯学制》中各类学堂之培养目标 223

表4-2 日中两国中学课程设置比较(20世纪初) 231

表4-3 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状况统计 236

第一编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

第一章 近代新教育的萌芽 3

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下传统教育的困惑 3

(一)盛世之后的衰败 4

(二)两种冲击 6

(三)药方只贩古时丹 16

二、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24

(一)京师同文馆的创办及增设天文算学馆所引起的争论 25

(二)福建船政学堂:从“西语”到“西艺”的转变 31

(三)求新知于世界:留学生派遣——变革传统教育重要途径的开通 36

(四)传统教育体制变革中所体现的近代因素 48

三、成就、特点与问题 55

(一)主要成就 57

(二)特点与问题 65

第二章 传统教育的转型 72

一、从“兵战”到“学战”——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72

(一)变革速率的加快 73

(二)百日维新期间的除旧布新举措与京师大学堂 90

二、教育近代化一大步 100

(一)传统教育体制变革的深入 101

(二)留学潮流的勃兴 110

(三)新式学堂的迅猛发展 128

(四)乡村教育冲突的激增与调适 145

第三章 新教育的勃发 171

一、民初教育新气象 171

(一)采取紧急措施,稳定全国教育秩序 172

(二)颁布民国教育宗旨,培养共和国新国民 173

(三)经纬万端,必先以规定学校系统为入手之方法 174

(四)遴选人材,“给教育立一个统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计” 175

(五)民初教育改革简评 181

二、沉渣的泛起 189

(一)尊孔与读经 189

(二)对民初教育改革的反动 192

三、20世纪20年代教育改革面面观 196

(一)兴起原因及改革之动力 196

(二)改革的主要成果 202

(三)改革的显著特点 212

第二编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进与西方教育理论的传播 217

第四章 近代教育制度的演进 219

一、近代教育制度的第一块基石 219

(一)《癸卯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220

(二)“学生”与“先生”的比较 227

二、近代教育制度本质意义的体现 233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234

(二)理想与现实 236

三、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新努力 238

(一)《壬戌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239

(二)多元取向中的主旋律 242

(三)结合国情的不懈探索 247

(四)制度层面变革的历史反思 252

第五章 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255

一、西方教育理论传入的前奏 255

(一)西士东来 255

(二)国门内外的求索 264

二、西方教育理论的传播历程 270

(一)传播的主要阶段、实际影响及特点 270

(二)传播的主要媒介及途径 279

(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 290

第三编 中国近代教育家群体研究 293

第六章 时代的造就与选择 295

一、地域结构:沿海、沿江口岸地区的特殊经历 295

(一)教育近代化早期重要人物经历分析 296

(二)维新运动至辛亥革命期间重要人物经历分析 298

(三)民国前期重要人物经历分析 300

二、科层结构:思想倡导与付诸实施的不同角色 301

(一)三个个案 301

(二)历史与现实的制约 305

三、知识结构:“通才—专才—国民—公民”,传统人才观的演变 306

(一)知识结构改变的原因 306

(二)从知识结构的改变到人才观的转变 308

第七章 顺时应变 各领风骚(上) 313

一、先觉者的启迪:冯桂芬、王韬的思想贡献 313

(一)晚清人才观的转变 313

(二)从“师夷长技”到“博采西学” 319

(三)近代学制思想的萌芽 323

二、出入于“商战”、“学战”之间:郑观应与盛宣怀 326

(一)“实业与人才相表里”:求富致强的新思路 326

(二)培养“专才”的办学思想及模式 332

三、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张之洞 338

(一)儒臣治学的风范 338

(二)《劝学篇》及张之洞的思想归宿 340

(三)从“江楚三折”到《癸卯学制》 347

四、“万木森森散万花”:康有为与梁启超 352

(一)“托古”与“维新”的结合 352

(二)推动人才教育向国民教育的转换 358

(三)师生之间:传承与发展 362

第八章 顺时应变 各领风骚(下) 368

五、异源同流:严复与王国维 368

(一)突破“中体西用论”的思想框架 368

(二)从不同源头引入西方近代哲学的“活水” 372

(三)教育宗旨的着眼点:群体与个体 378

六、“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张謇与黄炎培 384

(一)从“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 384

(二)近代中国倡导职业教育的先驱 390

(三)两代教育家的差异 397

七、民国教育的奠基者:蔡元培 401

(一)民国教育方针的总设计师 401

(二)从民国教育总长到北大校长 408

(三)蔡元培与张之洞 415

参考文献举要 419

修订版后记 43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