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武汉大学校史 1893-1993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吴贻谷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16656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50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武汉大学校史 1893-1993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从自强学堂的创办到国立武汉大学的建立与发展(1893—1949) 1
第一章 从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1893—1911) 1
第一节 自强学堂的创办 1
一、自强学堂创办的社会背景 1
二、自强学堂的筹备经过 2
三、自强学堂的人员、机构 6
第二节 自强学堂的改革 8
一、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8
二、改革后的自强学堂章程 10
三、改革后的人事概况 12
四、改革后的教学工作 13
五、改革后的成效及社会影响 16
第三节 自强学堂改为方言学堂 18
一、学堂改名的缘起与经过 18
二、方言学堂的发展 20
三、方言学堂毕业生及其请奖事 23
四、停办方言学堂的斗争 27
第四节 张之洞的办学主张 28
一、时势造学堂,学堂适时势 30
二、教育要投入,更要讲效益 33
三、办新式学堂,用新式人才 38
第五节 自强学堂、方言学堂与辛亥革命 41
一、对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的反响 41
二、两次拒俄运动 43
三、自强和方言学堂的学生在国外的进步活动 45
四、在国内为辛亥革命作准备 49
五、武昌起义前后 52
第二章 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13—1927) 58
第一节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建立和发展 58
一、武昌高师的筹建 58
二、张渲与武昌高师的发展 61
三、武昌高师的校徽、校旗、校训、校歌 71
第二节 “五·四”运动时期的武昌高师 72
一、反帝爱国斗争及东厂口“六·一”惨案 72
二、“五·四”运动对学校的影响 76
第三节 武昌师范大学和武昌大学 78
一、改名武昌师大的经过 78
二、张继煦任校长时的学校变革 79
三、学校经费 83
四、历时两年的武昌大学 84
五、革命运动和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的建立 88
第四节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91
一、筹备与组建 91
二、学校体制和教学活动 94
三、进步师生的革命活动 97
第三章 初创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1928—1938) 102
第一节 国立武汉大学的建立 102
一、筹备与改建经过 102
二、选址珞珈山与修建新校舍 104
三、代理校长刘树杞 106
第二节 机构与行政管理 107
一、校务会议及校本部机构设置 107
二、院系机构设置 108
三、对学生与教职员工的管理 112
第三节 教学、科研工作与办学条件 115
一、师资、课程与教学管理 115
二、学术研究 119
三、图书馆与实验室建设 121
四、办学经费 122
第四节 王世杰及其办学主张 122
一、生平简介 122
二、王世杰的办学主张 123
第五节 中共党组织活动与抗日救亡活动 126
一、抗日救亡活动的此伏彼起 126
二、从武汉临时支部到中共武大支部的建立 129
三、周恩来在武汉大学 131
第四章 西迁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1938—1946) 133
第一节 迁校经过及学校机构 133
一、迁校经过 133
二、院系机构及负责人情况 135
三、训导处、三青团武大区分部及国民党武大区党部的成立经过及其活动 137
第二节 校舍建筑、图书、设备、经费 140
一、武大在乐山的校舍建筑 140
二、图书资料 140
三、仪器设备 140
四、学校经费 144
第三节 师生的艰苦生活 145
第四节 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 148
一、师资状况 148
二、学生状况 151
三、课程设置 153
四、教学管理 153
五、科研工作 155
第五节 李约瑟与武汉大学 156
第六节 王星拱的办学主张 160
第七节 进步师生的革命斗争 163
一、中共武大党组织的重建及其活动情况 163
二、进步社团的活动 169
三、教师中的进步活动 177
第五章 复员武昌的国立武汉大学(1946—1949) 182
第一节 复校经过及机构设置 182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复员武昌 182
二、学校机构设置 183
第二节 教学、科研工作与办学条件 188
一、教学工作 188
二、科学研究 190
三、图书资料建设与办学条件 191
四、学术交流 193
第三节 周鲠生及其办学主张 195
一、生平简介 195
二、周鲠生的办学主张 196
第四节 珞珈山“六·一”惨案 199
一、反美抗暴与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 199
二、珞珈山“六·一”惨案 202
第五节 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的进步社团活动 207
一、学校中共党组织的状况 207
二、不断发展的学生进步社团 210
三、团结战斗,迎接解放 214
中篇 从接管“国立武汉大学”到“文化大革命”结束(1949—1976) 217
第六章 顺利接管与院系调整(1949—1953) 217
第一节 顺利接管武汉大学 217
一、庆解放、迎接管 217
二、正式接管武汉大学 218
三、积极参加时事政治学习 222
四、自愿减薪,励行节约 222
五、正常开展教学工作 223
六、公开党的组织 224
第二节 支援抗美援朝与师生参军参干 225
一、抗议美军侵略朝鲜 225
二、捐献钱物支援志愿军 226
三、积极报名参军参干 226
四、办好武大,支援抗美援朝 227
第三节 “三反”运动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228
一、开展“三反”运动 228
二、武大“思想改造运动”中“左”的表现 230
第四节 进行院系调整 231
一、成立武大院系调整工作委员会 231
二、实行思想动员 232
三、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232
四、院系调整情况 233
第七章 教学科研开始稳步发展(1953—1956) 238
第一节 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38
一、李达校长到任 238
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39
第二节 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242
一、徐懋庸同志的错误 242
二、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243
第三节 实行教学改革 246
一、精简课程 246
二、建立教学互助小组和教研组 246
三、确立培养目标 247
四、召开教学改革总结会 248
五、杨秀峰来校检查工作 248
六、学习苏联和中国人民大学经验 248
第四节 向科学进军 251
一、校学术委员会召开会议 251
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报告 252
三、制订学校12年远景规划 252
四、制订《1956—1957年学年度工作纲要》 256
第八章 在曲折中前进(1957—1965) 257
第一节 整风“反右”斗争 257
一、整风鸣放 257
二、“反右”斗争 258
三、“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 259
第二节 “大跃进”中的教育革命 260
一、拔“白旗”运动 260
二、制定和实施“跃进”规划 261
三、毛泽东主席视察武汉大学 262
四、整风工作 263
第三节 调整中的曲折发展 265
一、贯彻“高校六十条” 265
二、开展新“五反”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68
三、学习毛主席指示进行教学改革 270
第四节 曲折中前进的学校事业 271
一、办学规模有所扩大 271
二、教学改革有一定成效 272
三、科学研究有较大发展 273
第五节 李达对武汉大学办学的主要贡献 275
一、重视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 275
二、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276
三、坚决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78
四、坚持“双百”方针,开展科学研究 279
第九章 “文革”十年(1966—1976) 281
第一节 “文革”初期的动乱 281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281
二、“珞珈山三家村” 282
三、“红卫兵”兴起 284
四、“七·二○”事件 284
第二节 “工军宣队”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 285
一、“工军宣队”进驻武汉大学 285
二、“整党”与改组“革委会” 287
三、学习北京“六厂二校”经验,进行“斗、批、改” 288
第三节 “文革”中的办学情况 288
一、集中开展“教育革命” 288
二、“工农兵学员”上大学 289
三、排除干扰,在逆境中办学 290
第四节 襄阳、沙洋两分校 293
一、襄阳分校 293
二、沙洋分校 295
第五节 广大师生的不满与抗争 296
一、“批林批孔”中的斗争 296
二、悼念周总理,消极“批邓” 297
下篇 从高教战线拨乱反正到加快改革开放步伐(1977—1993) 209
第十章 批判“两个估计”实行拨乱反正 209
第一节 结合学校实际 开展揭、批、查 299
一、揭批“四人帮” 299
二、集中批判“两个估计” 300
三、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02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 落实各项政策 303
一、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 303
二、为“文革”中受迫害的同志平反 303
三、改正错划右派 306
第三节 调整组织机构 整顿学校秩序 307
一、“工宣队”离校 307
二、襄阳分校、沙洋分校停办 307
三、成立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 307
四、调整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 308
第四节 工作重点转向教学与科研 309
一、恢复高考制度和招收研究生 309
二、加强教学管理 310
三、进行教材建设 311
四、抓紧师资队伍建设,恢复职称评定工作 313
五、重视科学研究 314
第十一章 教学改革逐步深化 317
第一节 先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317
一、实行学分制和导师制 317
二、实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 322
三、实行插班生制 323
四、建立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和奖励制度 325
第二节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328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328
二、改革本专科生培养模式 330
三、相应设置新的院系 331
第三节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33
一、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33
二、有计划地进行主干课建设 335
三、注重教学实践和科研训练 336
四、加强教材建设 339
五、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41
第四节 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种形式办学 343
一、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43
二、珞珈山自修大学 344
三、少年班 345
四、走读部 345
第十二章 改革与发展研究生教育 347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概况 347
一、发展概况 347
二、培养概况 349
第二节 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 351
一、历年招生简述 351
二、改革招生办法 355
第三节 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 359
一、引进竞争机制 359
二、改进培养规格与模式 363
第四节 切实加强研究生教育的管理 365
一、管理机构演变及其职责 365
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管理 366
第十三章 科学研究蓬勃发展 369
第一节 创造条件办好科学研究中心 369
一、确立科学研究为学校中心工作之一的指导思想 369
二、增设科研机构和充实科研队伍 370
第二节 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372
一、自然科学研究 372
二、社会科学研究 376
第三节 加强科研工作管理 380
一、科研管理机构的调整 380
二、建立和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381
第四节 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382
一、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382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389
第十四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94
第一节 建立教师梯队 394
一、教师队伍概况 394
二、择优选留和补充教师 395
三、建立教师梯队 397
第二节 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 398
一、职前教育 398
二、在职培训与脱产进修 399
三、参加社会实践 401
第三节 大力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402
一、不拘一格选拔学术带头人 402
二、定期评选优秀青年教师 404
三、实行学术假制 405
第四节 教师队伍管理 406
一、建立与健全教师工作考核制度 406
二、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 408
第十五章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414
第一节 办学经费逐年增加 414
一、国家财政拨款 414
二、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 416
第二节 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与实验室建设 418
一、馆舍与图书资料 418
二、仪器设备 419
三、实验室建设 421
第三节 出版社的建立与发展 422
一、出版社的筹建 422
二、建社以来的主要业绩 423
三、印刷总厂 425
第四节 基本建设迅速发展 426
一、校区建设总体规划 426
二、校舍建设成倍增长 428
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429
第五节 后勤服务工作的发展 431
一、学术交流服务中心 431
二、膳食工作 432
三、医疗保健 432
四、劳动服务公司 433
五、附中、附小、幼儿园和后勤职工中专 434
第六节 校园环境的美化 435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435
二、校园的绿化与美化 436
三、校园的综合治理 437
第十六章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439
第一节 广泛建立对外交流与合作关系 439
一、加强互访,增进友谊和了解 439
二、建立稳定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440
第二节 聘请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 442
一、基本情况 443
二、聘请渠道与教学评估 443
三、聘请效益 445
四、授予外国专家荣誉称号 448
第三节 选派出国留学人员和接受外国留学生 450
一、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450
二、接受培养外国留学生 454
第四节 对外学术交流与教育、科技合作 456
一、参加和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456
二、加强科技合作 459
三、发展同法国政府的交流与合作 461
第十七章 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 463
第一节 党组织的不断发展 463
一、武大党组织概况 463
二、中共武大第五次党代会 464
三、全面开展整党工作 468
第二节 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470
一、思想理论建设 470
二、组织建设 472
三、作风建设 473
四、干部管理工作 474
第三节 理顺领导体制,推进民主办学 477
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477
二、校务委员会的机构和职能 478
三、武大民主党派在办学中的作用 478
四、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480
五、共青团工作 482
第四节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校风建设 484
一、党委领导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484
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系列化 485
三、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486
四、校风建设 487
附录 489
一、武汉大学解放前历任校长或主要负责人一览表 489
二、武汉大学解放以后历任党委主要负责人一览表 492
三、武汉大学解放以后历任校长或主要负责人一览表 494
四、武汉大学历年招生、毕业生统计表 497
后记 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