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印刷工艺学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印刷工艺学  第2版
  • 刘昕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27521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印刷工艺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表面活性及其基本定理 1

1.1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与分类 1

1.1.1 结构特征 1

1.1.2 分类 1

1.2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4

1.2.1 界面吸附、定向排列、胶束生成 4

1.2.2 临界胶束浓度 5

1.2.3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6

1.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 9

1.3.1 润湿和渗透作用 9

1.3.2 乳化、分散和增溶作用 9

1.3.3 起泡与消泡作用 12

1.3.4 洗涤作用 12

1.4 表面现象 13

1.4.1 表面张力与表面能 14

1.4.2 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17

1.4.3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17

1.4.4 溶液表面的吸附 18

1.4.5 铺展与润湿 18

1.5 吸附定理 20

1.5.1 表面过剩量 21

1.5.2 Gibbs公式的推导过程 21

1.5.3 吸附定理的应用 23

1.6 乳状液的形成及其性质 25

1.6.1 乳状液的稳定性 25

1.6.2 胶印水墨乳化的类型 26

复习思考题一 27

第2章 水墨平衡与润湿控制 29

2.1 印版的表面状态 29

2.1.1 PS版 29

2.1.2 锌版 30

2.1.3 多层金属版 31

2.1.4 纸基版 31

2.1.5 蛋白版 32

2.1.6 印版的亲油基础 32

2.2 润湿印版基本原理 32

2.2.1 具有极性的水分子 32

2.2.2 油具有非极性 33

2.2.3 油水几乎不相溶 34

2.2.4 选择性吸附原理 35

2.3 接触角的测量方法 35

2.3.1 角度测量法 36

2.3.2 长度测量法 36

2.4 水墨平衡原理 37

2.4.1 润湿印版的作用 37

2.4.2 静态水墨平衡 38

2.4.3 动态水墨平衡 38

2.5 润湿液 39

2.5.1 普通润湿液 40

2.5.2 乙醇润湿液 42

2.5.3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液 42

2.6 PS版润湿液 43

2.6.1 柠檬酸的作用 44

2.6.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44

2.7 亲水胶体作用 45

2.7.1 阿拉伯树胶 45

2.7.2 羧基甲基纤维素 45

2.8 润湿液的pH值 46

2.8.1 润湿液pH值对油墨转移效果的影响 46

2.8.2 pH值及其测定方法 47

2.9 润湿液浓度的控制 48

2.9.1 原液加放量的因素 48

2.9.2 润湿液中原液浓度的控制 49

复习思考题二 49

第3章 平张纸输送与纸带张力控制 51

3.1 平张纸输纸机的工作循环及机构运动状态 51

3.2 运动循环时间的确定 53

3.2.1 递纸吸嘴放纸时刻 54

3.2.2 递纸吸嘴前进的时刻 54

3.2.3 接纸轮抬起与压在接纸辊上的时刻 54

3.2.4 前齐纸块倾倒和直立时刻 55

3.2.5 双张控制器摆动时刻 55

3.3 输纸步距的计算与定位控制 55

3.3.1 输纸步距的计算 55

3.3.2 定位纸张与下一张纸不碰侧规的条件 55

3.3.3 空张时纸张不相碰的条件 56

3.4 纸带张力自动控制与调节 57

3.4.1 纸带张力控制 57

3.4.2 运动部件间的纸带张力控制 57

3.5 纸卷的制动原理 59

3.5.1 纸卷制动的基本方程 59

3.5.2 纸卷打开过程的力学分析 60

3.5.3 纸卷制动的计算步骤 63

3.6 纸卷制动的方式及张力自动控制 64

3.6.1 纸卷制动的方式 64

3.6.2 固定带圆周制动器的计算 66

3.6.3 张力自动控制系统 67

3.7 纸带减振原理 69

3.7.1 减振器的作用 69

3.7.2 减振器的力学分析 69

3.8 纸带引导系统 73

3.8.1 纸带运动的路线和导纸辊 73

3.8.2 纸带转向装置 74

3.8.3 纸带纵向位置调节机构与纸带自动套准系统 76

3.8.4 自动穿纸装置 78

复习思考题三 79

第4章 印刷压力计算与选择 80

4.1 压力的评定方法 80

4.2 压力与油墨转移 82

4.3 印刷压力的计算 82

4.3.1 平压平型 83

4.3.2 圆压平型 83

4.3.3 圆压圆型 85

4.3.4 圆压平与圆压圆的压力比较 86

4.4 压力分布曲线的作图方法 86

4.4.1 压力的分布作图方法 87

4.4.2 压力的测量 88

4.5 辊筒半径与印刷品质量 90

4.6 辊筒速度与速差 92

4.6.1 线速度与角速度 92

4.6.2 速差 93

4.7 保持最小速差的方法 96

4.7.1 接触弧滑动量的计算 96

4.7.2 滑动量的分析 100

4.7.3 辊筒之间的摩擦 101

4.7.4 用速差曲线解析λ值的分配 102

4.7.5 λ值分配原则 102

复习思考题四 103

第5章 图文变形与相对位移 106

5.1 印版的变形 106

5.1.1 弯曲变形 106

5.1.2 拉伸变形 107

5.1.3 其他变形 108

5.2 接触弧上的相对位移 108

5.2.1 圆压平 108

5.2.2 圆压圆 110

5.2.3 相对位移与印迹变形 111

5.2.4 接触宽度上滑移量的计算 113

5.3 辊筒包衬的性能分析 114

5.3.1 包衬的性质 114

5.3.2 包衬的印刷性能 115

5.4 包衬厚度与相对位移 116

5.4.1 Z值大小与图文变形的关系 116

5.4.2 圆压平印刷机上的辊筒包衬 118

5.4.3 圆压圆印刷机的包衬厚度 120

5.4.4 图文变形量的计算 121

5.5 辊筒滚压中的摩擦力及其分配转化 122

5.5.1 滚压中的摩擦力及其方向 122

5.5.2 包衬的表、背面摩擦 124

5.6 摩擦的危害与减少摩擦的方法 125

5.6.1 摩擦的害处 125

5.6.2 减少摩擦的基本方法 126

复习思考题五 126

第6章 油墨转移方程及其应用 128

6.1 输墨装置的性能指标 128

6.1.1 着墨系数 128

6.1.2 匀墨系数 128

6.1.3 打墨线数 129

6.1.4 储墨系数 129

6.1.5 着墨率 129

6.2 油墨的传递转移 130

6.2.1 给墨 130

6.2.2 油墨分配及其计算 131

6.2.3 油墨转移行程 134

6.2.4 油墨转移率及其测试 136

6.3 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 137

6.3.1 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 137

6.3.2 油墨转移方程的应用 138

6.4 方程的参数赋值 140

6.4.1 近似法 140

6.4.2 实验法 142

6.4.3 逼近法 144

6.4.4 三角形形心法 146

6.4.5 优化法 147

6.5 方程的修正 149

6.5.1 二次项修正法 149

6.5.2 指数修正法 150

6.5.3 扩大系数修正法 150

6.5.4 概率分布修正法 151

6.5.5 纸面形状修正法 153

6.6 影响油墨转移的因素 157

6.6.1 承印材料 157

6.6.2 印版 157

6.6.3 机器的结构 158

6.6.4 印刷速度 158

6.6.5 印刷压力 158

6.6.6 油墨的流动性 159

6.7 胶印的油墨转移 160

6.7.1 胶印模式 160

6.7.2 普通胶印的油墨转移 161

6.7.3 墨辊供水式胶印 163

复习思考题六 164

第7章 颜色复制与灰平衡 166

7.1 印刷复制工艺流程 166

7.1.1 胶印的特点 166

7.1.2 工艺流程 167

7.2 颜色方程 169

7.2.1 网点与色彩再现 169

7.2.2 网点角度的影响 169

7.2.3 网点并列 171

7.2.4 网点叠合 172

7.2.5 网点并列与叠合 173

7.3 彩色复制方程 173

7.3.1 原稿与印刷品密度的关系 173

7.3.2 彩色复制方程 174

7.4 印刷工艺对网点传递的影响 175

7.4.1 印版的润湿与上墨 175

7.4.2 墨层厚度 177

7.4.3 调值增大 177

7.5 相对反差 178

7.5.1 反差计算 179

7.5.2 反差计算尺 179

7.6 中性灰 179

7.6.1 灰平衡方法 180

7.6.2 END方法 181

复习思考题七 183

第8章 凹印、柔印和网印的油墨转移 184

8.1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184

8.1.1 凹版的网穴 185

8.1.2 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 187

8.1.3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189

8.1.4 凹版印刷的油墨干燥 192

8.2 柔性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193

8.2.1 柔性版印刷的阶调再现 193

8.2.2 网纹辊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195

8.2.3 柔性版变形的尺寸补偿 199

8.2.4 柔性版油墨的印刷适性 200

8.2.5 柔性版印刷的印刷色序 202

8.3 网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203

8.3.1 网版 203

8.3.2 刮板 206

8.3.3 丝网印刷工艺参数的确定 208

复习思考题八 211

第9章 印刷过程中的现象与温湿度 212

9.1 油墨的雾散(墨雾) 212

9.1.1 产生原因 212

9.1.2 影响因素 212

9.2 叠印 214

9.2.1 影响因素 214

9.2.2 叠印率 215

9.3 透映与反印 215

9.3.1 透映 215

9.3.2 反印 216

9.4 剥纸 216

9.4.1 剥纸现象 216

9.4.2 影响剥纸的因素 217

9.5 胶辊、橡胶布的正确使用 220

9.5.1 胶辊的故障及其排除 220

9.5.2 橡胶布的正确使用 221

9.6 相对湿度与纸张油墨 221

9.6.1 相对湿度 221

9.6.2 纸张含水量对印刷品的影响 222

9.6.3 纸张的适性处理 223

9.6.4 温湿度对油墨的影响 224

9.7 静电的产生及其消除 225

9.7.1 物质带电机理 225

9.7.2 消除静电的原理和方法 227

9.7.3 静电的危害 228

9.7.4 静电危害的消除方法 229

复习思考题九 231

第10章 印刷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 233

10.1 网点 234

10.1.1 网点的计算方法 234

10.1.2 网点的传递与网点增大值 235

10.1.3 网点面积与密度的关系 238

10.2 墨量的监控及网点增大 242

10.2.1 墨层厚度的控制 242

10.2.2 网点增大值计算 243

10.3 印刷测试条 243

10.3.1 布鲁纳尔第一代测试条 243

10.3.2 布鲁纳尔第二代测试条 246

10.3.3 格雷达固彩色测试条 247

10.3.4 哈特曼印刷控制条 248

10.4 印刷过程质量控制系统 248

10.4.1 墨量监控与套准控制 249

10.4.2 印版图像数据获取与存储 250

10.5 图像复制质量的评价 252

10.5.1 图像复制质量的评价方法 252

10.5.2 印刷品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 254

10.5.3 数据化评价方法 259

复习思考题十 263

第11章 印刷作业与故障分析 265

11.1 印刷色序 265

11.1.1 单色机印刷 265

11.1.2 双色机印刷 266

11.1.3 四色机印刷 266

11.2 样张观察 267

11.2.1 试印样张观察 267

11.2.2 印刷阶段的观察检查 268

11.2.3 控制水墨的变化 269

11.3 水墨平衡的监控 270

11.3.1 水分不当的弊病 270

11.3.2 水墨关系 270

11.3.3 水量大小与控制 271

11.4 输纸 272

11.4.1 纸张堆垛准备 273

11.4.2 输纸过程中纸垛高低 273

11.4.3 输纸器的操作 274

11.5 机器运行 276

11.5.1 机器的日常检查 276

11.5.2 机器的润滑 277

11.6 其他作业 279

11.6.1 配色记录与样张保存 279

11.6.2 墨的流变控制 279

11.6.3 墨辊脱墨 280

11.6.4 水墨补充 280

11.6.5 清洗橡胶布 280

11.6.6 擦版 280

11.6.7 检查机器 280

11.7 故障分析与处理 280

复习思考题十一 286

第12章 网点印花 288

12.1 印花工艺 288

12.1.1 丝网印花 288

12.1.2 转移印花 289

12.1.3 直接印花 289

12.1.4 半色调网点印花 289

12.2 原色染料的筛选 290

12.2.1 光谱法筛选 291

12.2.2 原色染料的主波长与色纯度 291

1 2.2.3 原色染料的评价方法 292

12.3 织物表面光学性能 292

12.3.1 织物光泽感空间模型 292

12.3.2 光泽度对色度的影响 294

12.4 织物组织结构对网点印花呈色的影响 296

12.4.1 织物中毛细孔洞缝隙的基本特征 296

1 2.4.2 织物中各种孔隙率 296

12.4.3 织物中孔洞的描述指标 297

12.5 织物表面平滑度与印花平滑度 298

12.5.1 织物轮廓的平均算术偏差 298

12.5.2 织物印花平滑度与接触面积比 298

12.5.3 织物结构对印花网点的影响 299

12.6 织物润湿性能对网点渗化的影响 301

12.7 网点印花呈色数学模型 302

12.7.1 网点呈色基本原理 302

12.7.2 网点印花的数学描述 303

12.7.3 网点印花的数学模型 306

12.7.4 网点印花模型的求解方法 308

12.8 织物印花的色差评价 312

12.8.1 三倍标准差法 312

12.8.2 印花色差新坐标评价分析 313

12.9 网点印花工艺主要参数的确定 315

12.9.1 网版与分色片参数 315

12.9.2 印花压力、刮板角度与最佳适印距离、蒸洗参数 315

复习思考题十二 316

附录 318

附录1 印刷工艺学实验名称 318

附录2 实验报告基本格式 318

参考文献 31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