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学与犯罪预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犯罪学与犯罪预防
  • 许福生著 著
  • 出版社: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78986255719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61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5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犯罪学与犯罪预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犯罪学与犯罪预防之基本概念 1

壹、犯罪之概念 1

一、法律学上之犯罪概念 1

二、社会学上之犯罪概念 1

三、犯罪学上之犯罪概念 2

四、形式上与实质上犯罪概念 3

五、本文之见解 4

贰、犯罪学之基本概念 7

一、犯罪学之意义 7

二、犯罪学之理论 8

三、犯罪学研究主要范畴 12

四、犯罪学与刑事司法 13

参、犯罪预防之基本概念 21

一、犯罪预防之意义 21

二、犯罪预防之发展 22

三、犯罪预防之重要性 23

四、犯罪预防与犯罪预测 24

肆、犯罪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关系 26

一、犯罪学在刑事学中的地位 26

二、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之关系 27

三、犯罪学与刑事法学之关系 28

四、犯罪学与犯罪侦查学之关系 30

五、以强制性交罪为例 30

伍、结语 31

第二章 台湾犯罪状况与评析 35

壹、犯罪现象之掌握 35

一、犯罪现象之概念 35

二、犯罪统计之概念 36

三、犯罪黑数之问题 37

贰、台湾犯罪状况之变化 40

一、整体犯罪之变化 40

二、整体定罪数之变化 43

三、监狱收容之变化 47

参、犯罪状况之国际比较 49

一、诸国主要犯罪之比较 49

二、诸国杀人犯罪之比较 50

三、诸国窃盗犯罪之比较 51

肆、综合评析 52

一、整体犯罪之评析 52

二、整体定罪数与监禁状况之评析 53

三、整体犯罪状况所反应治安政策之问题 53

伍、未来展望 56

一、建构完善之社会治安指标 56

二、适度降低犯罪恐惧感 57

三、强化宽松的刑事政策 58

陆、结语 59

第三章 古典犯罪学与犯罪预防 63

壹、古典犯罪学派 63

一、历史背景 63

二、代表人物之思想 64

三、对犯罪原因之基本看法 66

四、古典犯罪学派之犯罪预防理念 67

五、古典犯罪学派与现代国家的犯罪控制模式 67

六、理论之评析 71

贰、新古典犯罪学派与现代新古典犯罪学派 72

一、新古典犯罪学派产生背景 72

二、新古典犯罪学派基本主张 72

三、现代新古典犯罪学派再次兴起背景 73

四、现代新古典犯罪学派基本主张 73

参、理性选择理论 73

一、理性选择理论之基本意涵 73

二、理性选择理论抬头之背景 75

三、理性选择理论对刑事政策之影响 77

四、强硬犯罪镇压模式之评析 78

肆、环境犯罪学 85

一、环境犯罪学之意义与沿革 85

二、环境犯罪学之发展背景 88

三、环境犯罪学之理论基础 90

四、环境犯罪学之具体预防犯罪措施 96

五、问题导向警政与环境犯罪学 99

六、环境犯罪学之成效 105

七、批评与未来课题 111

伍、结语 115

第四章 实证犯罪学与犯罪预防 121

壹、实证犯罪学派 121

一、历史背景 121

二、主要论点 121

三、实证学派之代表人物 122

四、古典犯罪学派与实证犯罪学派之区别 124

贰、犯罪生物学理论 125

一、基本理念 125

二、传统犯罪生物学派 126

三、现代犯罪生物学派 128

四、犯罪生物学派之评价 130

参、犯罪心理学理论 130

一、犯罪心理学家所追求最基本问题 130

二、心理分析理论与犯罪行为 130

三、认知理论与犯罪行为 132

四、学习理论与犯罪行为 133

五、生物心理论与犯罪行为 134

六、特征理论与刑事政策 136

肆、犯罪社会学理论 137

一、犯罪社会学理论导论 137

二、犯罪副文化理论 141

三、紧张犯罪理论 148

四、社会控制理论 153

伍、发展性犯罪理论 161

一、生命周期论与潜在特质论 161

二、犯罪之持续与终止 165

陆、实证主义犯罪学派之犯罪预防理念 168

一、矫治犯罪预防之理念 168

二、社区犯罪预防之理念 171

三、发展性犯罪预防之理念 172

柒、结语 174

第五章 批判犯罪学与明耻整合及修复式司法 177

壹、批判犯罪学导论 177

一、起源 177

二、目前发展趋势 178

贰、标签理论 179

一、基本观点 179

二、标签理论之影响 180

三、标签理论之评价 181

四、Katz之犯罪的诱惑 182

参、冲突犯罪理论 182

一、兴起原因 182

二、基本观点 182

三、冲突犯罪理论之评价 184

肆、女性主义犯罪学 184

一、基本观点 184

二、女性主义犯罪学对刑事法学之影响 185

三、女性主义犯罪学之评价 186

伍、明耻整合理论 187

一、犯罪理论整合之发展 187

二、明耻整合理论之基本观点 189

三、明耻整合理论之争论 191

四、明耻整合理论之犯罪控制政策 192

肆、修复式司法 193

一、基本观点 193

二、崛起之原因 195

三、实践型态 196

四、类型等级 197

五、方案形式与刑事司法关系 199

六、修复程序 199

七、追求目标与执行成效 200

八、面临之挑战 201

九、警察在修复式司法之任务 202

伍、结语 204

第六章 犯罪预防之模式 209

壹、犯罪预防模式之意义 209

贰、犯罪预防模式之分类 209

一、技术取向之犯罪预防模式 209

二、目标导向之公共卫生三级犯罪预防模式 210

三、犯罪过程之犯罪预防模式 212

四、预防及控制二层面之犯罪预防模式 213

五、意识型态之犯罪预防模式 214

六、法律制裁、机械物理、社会学与生物心理四层面之犯罪预防模式 215

七、矫治、吓阻、情境与肃清病源四层面之犯罪预防模式 217

八、刑事司法、发展性、情境和社区四层面之犯罪预防模式 219

九、刑罚、矫治、情境、多机构、社群及风险社会六层面之犯罪预防模式 221

参、犯罪预防模式之评析 223

肆、结语 226

第七章 犯罪被害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227

壹、被害人与被害者学之发展演变 227

一、被害人与被害者学之意义 227

二、被害人角色之变迁 228

三、初期被害者学之发展与评价 229

四、犯罪被害人调查之实际情况 230

五、一九八○年代后新的被害者学理论 232

贰、被害人保护政策之发展 236

一、导入犯罪被害人补偿措施 236

二、设立犯罪被害人之支援组织 238

三、保障犯罪被害人之刑事诉讼上权益 238

四、强调犯罪被害人损害回复之刑事司法改革 240

五、制定犯罪被害人等基本法 242

参、我国发展之动向 243

一、启蒙期—1980年之前 243

二、探索期—1981-1990年 244

三、发展期—1991-2000年 245

四、法制重整及创新方案期—2001年至今 250

五、未来展望 255

肆、警察之犯罪被害人对策 258

一、犯罪被害之影响与需求 258

二、犯罪被害人对警察工作之重要性 260

三、警察如何回应犯罪被害人需求 263

四、我国警察之具体作为与未来策进作为 265

伍、结语 268

第八章 风险社会与犯罪治理 273

壹、风险社会与犯罪恐惧感 273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之概念 273

二、不安全感下的道德恐慌 274

三、犯罪风险与事先预警 275

四、风险社会下之犯罪恐惧感 276

五、犯罪问题之政治化及民粹化 278

贰、风险社会下的犯罪治理 279

一、从犯罪者处遇到犯罪者风险管理 279

二、从公部门的犯罪压制到公私协力的犯罪治理 282

参、未来展望 301

第九章 警政变迁与犯罪预防 307

壹、警察之基本概念 307

一、警察之意义 307

二、警察之功能 309

三、警察之犯罪预防活动 310

贰、警政发展之变迁 311

一、美国警政之发展 311

二、我国警政之发展 318

参、警政犯罪预防模式之变迁 324

一、标准模式 324

二、创新模式 327

肆、结语 338

第十章 少年非行之防治 341

壹、前言 341

贰、少年非行概念与刑事政策考量 342

一、少年非行之意义 342

二、少年非行之刑事政策考量 345

三、释字第664号解释与因应作为 348

参、少年非行之现况 358

一、犯罪先减后增又后减及虞犯增加化惟2014年骤降 358

二、犯罪暴力化、多样化 359

三、毒品犯罪严重化 361

肆、少年非行之防治作为与评析 362

一、跨部会委员会与方案 362

二、非行少年之司法处遇 367

三、防治作为之评析 383

伍、少年非行之防治对策 386

一、推动投资青少年事务 388

二、推动总动员式参与法 391

三、推动深耕式预防法 393

四、建构完善的平台 394

陆、结语 403

第十一章 慢性习惯犯之防治 407

壹、前言 407

贰、犯罪学上慢性习惯犯之研究 408

一、渥夫干等同生群研究 408

二、国外其他慢性习惯犯之研究 411

三、国内犯罪及偏差行为纵贯追踪调查 412

四、关于慢性习惯犯之实例 413

参、慢性习惯犯研究对刑事政策之影响 414

一、强化监控慢性犯罪者 414

二、施以预防性拘禁 415

三、强化慢性犯罪者起诉计画 415

四、长期隔离慢性习惯犯 416

五、引入中间性制裁措施 416

肆、政策上运用之问题 418

一、基础之问题 418

二、预测之问题 419

三、触犯多少犯罪之问题 421

四、犯罪之持续性与终止之问题 422

伍、英美两国防制对策之借镜 423

一、美国之借镜 423

二、英国之借镜 426

陆、防治策略 428

一、强化相关宽松刑事政策 428

二、将资源置于生命早期的预防措施 431

柒、结语 432

第十二章 性侵害犯罪之防治 437

壹、性侵害犯罪之基本概念 437

一、性侵害犯罪定义 437

二、性侵害犯罪特性 439

三、性侵害犯之分类 441

四、解释性侵害犯罪之理论 443

五、性侵害犯罪趋势 446

贰、性侵害犯之处遇 447

一、性侵害犯处遇之必要性 447

二、治疗与司法处遇之整合 447

三、我国性侵害犯处遇之发展 449

参、社区处遇之衔接机制 450

一、地检署与观护 452

二、警察 455

三、性侵害防治中心 461

四、医疗院所 462

肆、防治策略 463

一、持续推动性侵害案件整合性团队服务方案 463

二、推动性侵害犯罪之三级预防策略 465

三、推广防暴之SAFE原则及FACE原则 467

四、推广被害人防暴之决策模式 471

伍、结语 473

第十三章 毒品犯罪之防治 479

壹、毒品犯罪之概念 479

一、毒品之意义 479

二、毒品之管制与分级 479

三、毒品犯罪之意义 480

四、毒品犯罪之现况 483

贰、毒品与犯罪之关联性 485

一、三类关系说 485

二、四类关系说 485

参、毒品政策之选择与影响因素 486

一、毒品政策之选择 486

二、影响毒品政策之因素 488

肆、我国之反毒策略 489

一、中央设立毒品防制会报提出反毒策略 489

二、地方成立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形成绵密反毒网络 492

三、制定毒品危害防制条例反毒专法 493

四、纳入减害及矫治之处遇策略 497

伍、我国警方之防制毒品犯罪目标与策略 498

一、反毒任务目标 498

二、防制毒品犯罪策略 499

陆、结语 503

第十四章 贪腐犯罪之防治 505

壹、前言 505

贰、贪腐之概念与成因 506

一、贪腐之概念 506

二、贪腐之成因 507

参、联合国反贪腐公约之刑事政策思维 509

一、预防为主打防结合 509

二、内国反贪与国际合作相结合 511

三、公私协力之治理 513

四、打击贪腐与保障人权并重 513

肆、我国反贪腐之刑事政策思维 514

一、从以「肃贪/防贪」逐渐转移至多元参与策略 514

二、偏重刑化轻提高风险策略 517

伍、防治策略 520

一、再深化廉政改革 520

二、提高风险重于提高刑度 521

三、强化国际刑事合作机制 525

四、制定贪腐防制条例 527

陆、结语 527

第十五章 跨境犯罪之防治 531

壹、跨境犯罪之概念 531

贰、犯罪国际化之对策 533

一、强化国际刑事司法互助 533

二、强化执法合作 535

三、强化追缴资产 541

参、影响国际警察合作之因素 542

一、政治因素 542

二、法律因素 542

三、文化因素 542

四、能力因素 542

肆、两岸共同打击跨境犯罪之问题 543

一、两岸打击跨境犯罪之困境 543

二、两岸跨境犯罪之SWOT分析 545

伍、两岸共同打击跨境犯罪之防制策略 549

一、落实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与司法互助协议 549

二、推动「一种思维、四种策略」之合作机制 552

陆、结语 555

关键词索引 55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