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含煤系统理论体系及应用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增学,吕大炜,刘海燕,王东东,余继峰,王平丽,刘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46156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煤系-系统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含煤系统理论体系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含煤系统理论体系的形成 1
1.1 含煤系统的提出与形成 1
1.2 含煤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2
1.2.1 含煤系统的地质要素 2
1.2.2 含煤系统的主要地质作用研究 3
1.2.3 含煤系统的确定 5
1.2.4 含煤系统的描述 6
第2章 含煤系统理论基础 7
2.1 我国主要聚煤期与含煤地层特征 7
2.1.1 石炭—二叠纪聚煤特征 9
2.1.2 晚三叠世聚煤特征 17
2.1.3 早中侏罗世聚煤特征 21
2.1.4 早白垩世聚煤特征 24
2.1.5 古近纪、新近纪聚煤特征 27
2.2 主要聚煤盆地分布与划分 32
2.2.1 我国主要聚煤盆地的分布 32
2.2.2 聚煤盆地类型的多样性 35
2.3 聚煤古构造 38
2.4 构造、古地理演化与赋煤特征 41
2.5 我国聚煤规律概述 42
第3章 含煤系统的时空构成 44
3.1 含煤系统时空格架 44
3.2 含煤系统各子系统的构建(界定)原则 44
3.3 含煤系统各子系统的基本属性特点 47
3.3.1 煤系的地层格架子系统 48
3.3.2 煤层(群)形态子系统 48
3.3.3 煤变质及煤类形成子系统 49
3.3.4 赋煤区块子系统 50
3.3.5 煤层气(非常规)成藏子系统 50
3.3.6 煤系游离气成藏子系统 50
第4章 聚煤盆地系统与含煤地层层序地层分析 51
4.1 大型陆表海聚煤盆地层序地层 51
4.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51
4.1.2 陆表海层序地层样式 66
4.2 浅水三角洲含煤盆地层序地层 67
4.2.1 沉积学研究 68
4.2.2 沉积对比分析 71
4.3 大型陆相聚煤盆地层序地层 74
4.3.1 关键的层序地层界面特征 74
4.3.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76
4.4 断陷聚煤盆地层序地层 85
4.4.1 黄县盆地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85
4.4.2 黄县盆地典型钻井层序地层划分与成煤特征 92
4.4.3 黄县盆地层序剖面与成煤特征 94
4.4.4 柴达木盆地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98
第5章 煤聚积多元理论体系 103
5.1 泥炭与泥炭沼泽 103
5.1.1 泥炭沼泽及其形成条件 103
5.1.2 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 106
5.1.3 泥炭沼泽的类型 108
5.2 成煤的原地堆积与异地堆积 111
5.2.1 原地堆积成煤机制及其条件 111
5.2.2 异地堆积成煤机制及其条件 111
5.3 海平面变化与海侵事件成煤 112
5.3.1 沉积旋回与旋回层序 112
5.3.2 海侵事件及背景分析 117
5.3.3 海侵事件成煤机制 133
5.3.4 海侵期事件古地理研究 144
5.4 事件沉积与事件成煤作用 153
5.4.1 海侵事件成煤理论与模式 153
5.4.2 幕式成煤 155
5.4.3 火山事件 158
5.4.4 风暴事件沉积 160
5.5 同沉积构造与控煤作用 164
5.5.1 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165
5.5.2 成盆期同沉积构造 168
5.6 盆地属性与聚煤作用 174
5.6.1 盆地属性 174
5.6.2 事件与聚煤作用的关系 185
5.6.3 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 187
5.6.4 陆相拗陷盆地层序地层式样与成煤模式 193
5.6.5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结构与聚煤模式 198
5.6.6 柴达木盆地聚煤模式 199
5.7 多元聚煤理论体系的建立 202
5.7.1 多元聚煤理论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和立论基础 202
5.7.2 多元聚煤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核及构建 203
第6章 含煤系统与精细聚煤古地理——以华北晚古生代为例 205
6.1 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 205
6.1.1 华北石炭纪含煤地层 205
6.1.2 华北二叠纪含煤地层 208
6.1.3 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对比 211
6.1.4 重要地层界线的讨论 214
6.2 晚石炭世古地理 215
6.3 早二叠世古地理 222
6.4 中二叠世古地理 225
6.4.1 空谷期—罗德期岩相古地理 227
6.4.2 沃德期—卡匹敦期岩相古地理 227
6.5 晚二叠世古地理 229
第7章 含煤系统研究与资源预测 231
7.1 华北含煤系统域划分 231
7.2 鲁西含煤系统 231
7.2.1 鲁西含煤系统构造格架 231
7.2.2 鲁西含煤系统边界确定及划分 233
7.2.3 鲁西地区典型含煤系统划分 235
7.2.4 鲁西典型区块含煤系统构成 237
7.3 鄂尔多斯含煤系统 275
7.3.1 鄂尔多斯含煤系统构造格架 275
7.3.2 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含煤系统边界确定与划分 277
7.3.3 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区块含煤系统构成 278
第8章 协同勘查体系与模式 299
8.1 含煤系统与多能源矿产 299
8.1.1 综合勘查与协同勘查的异同分析 299
8.1.2 协同勘查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 300
8.2 协同勘查体系的构成 301
8.2.1 关键技术体系及协同关系 301
8.2.2 协同勘查模式的构建 302
8.2.3 协同勘查的目标实现 303
8.3 协同勘查关键技术 303
8.3.1 概述 303
8.3.2 新体系构建模式确立原则 304
8.3.3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协同勘探基本思路 304
第9章 展望 308
9.1 含煤系统与相关概念的链接 308
9.2 含煤系统的作用 309
9.3 含煤系统理论的核心及发展方向 310
主要参考文献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