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思想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思想史
  • 张岂之主编;张岂之,刘宝才,龚杰,任大援,李晓东分撰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400863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1084页
  • 文件大小:119MB
  • 文件页数:11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先秦编 1

概述 1

第一章 商周宗教思想 4

第一节 中国思想的起源 4

第二节 商代与西周的宗教思想 9

第三节 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16

第四节 西周末年宗教思想的动摇 20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思想 25

第一节 春秋时代思想的两重性 25

第二节 春秋时代的重人、重民思想 30

第三节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 33

第四节 春秋时代的伦理观念 36

第五节 《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 39

附:孙膑和《孙膑兵法》 44

第三章 孔子对古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6

第一节 孔子与儒家学派 46

第二节 孔子与西周宗教思想的关系 49

第三节 孔子的仁、礼观念 50

第四子 孔子的文化观和教育思想 55

第四章 墨子思想 60

第一节 墨子和墨家团体 60

第二节 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65

第三节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 67

第四节 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 71

第五章 《老子》的理论思维 76

第一节 老子和道家学派 76

第二节 《老子》书中的“道” 78

第三节 《老子》“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学 82

第四节 《老子》的“无为而治” 86

第六章 孟子思想 90

第一节 孔孟之间的儒家师承关系 90

第二节 孟子的“仁政”学说 94

第三节 孟子的性善说和伦理思想 98

第四节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 105

第五节 孟子与杨、墨等学派的辩论 109

第七章 庄子思想与道家别派 113

第一节 庄子和庄子的“大宗师” 113

第二节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思想 118

第三节 庄子的社会思想 123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道家别派 127

第八章 名辩思潮 133

第一节 名辩思潮的形成 133

第二节 惠施的辩学 137

第三节 公孙龙的辩学 143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科学知识与辩学 148

第九章 《易传》与阴阳五行学说的神秘化 156

第一节 《易传》的思想体系 156

第二节 邹衍的学说 165

第十章 战国百家之学的总结——荀子思想 172

第一节 荀子与百家之学 172

第二节 “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 175

第三节 认识论与逻辑思想 178

第四节 性恶论和社会思想 186

第十一章 法家及其总结者韩非 192

第一节 前期法家的历史悲剧 192

第二节 韩非的法治思想 198

第三节 韩非的历史进化观 203

第四节 韩非论“道”、“理” 206

第十二章 先秦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213

第一节 范围和通例 213

第二节 《周易》、《尚书》、《诗经》和《左传》、《国语》 218

第三节 诸子著述 226

第四节 文物资料 234

第二编 两汉编 243

概述 243

第一章 汉初诸子学说的复兴与黄老之学 246

第一节 汉初社会与思想 246

第二节 陆贾与贾谊 249

第三节 黄老之学 256

第四节 《淮南子》 262

第二章 汉代经学 269

第一节 经学的统治地位 269

第二节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274

第三章 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 280

第一节 董仲舒和《春秋公羊传》 280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 283

第三节 人性论与伦理观 287

第四节 “深察名号”的正名思想 289

第四章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 293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293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296

第三节 司马迁的天命鬼神观 300

第四节 《论六家之要指》 303

第五章 谶纬与《白虎通》 309

第一节 谶纬迷信思潮 309

第二节 《白虎通》思想 314

第六章 反神学迷信思想家扬雄、桓谭和王充 319

第一节 扬雄、桓谭对谶纬迷信的评说 319

第二节 王充及其抗争精神 326

第三节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329

第四节 王充社会思想的矛盾 334

第五节 王充的“效验”学说 337

第七章 汉末社会思潮 341

第一节 “清议”之风 341

第二节 王符的《潜夫论》 343

第三节 仲长统的《昌言》 346

第八章 两汉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350

第一节 汉初诸子和黄老之学的史料 350

第二节 汉代经学与谶纬的史料 353

第三节 司马迁、扬雄、桓谭、王充及汉末社会思潮史料 357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编 363

概述 363

第一章 魏晋玄学 366

第一节 玄学思潮的形成 366

第二节 “正始之音” 375

第三节 竹林七贤及其思想 382

第四节 “中朝名士”及其思想 389

第二章 魏晋反玄学思潮 396

第一节 杨泉的《物理论》 396

第二节 裴頠的《崇有论》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399

第三节 鲁褒的《钱神论》与鲍敬言的《无君论》 403

第四节 《列子》书中的合理命题 406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佛学 411

第一节 佛学与玄学的合流 411

第二节 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和僧肇的评论 418

第三节 “神不灭”思潮的兴起 424

第四章 南北朝的道教思想 428

第一节 道教的起源 428

第二节 葛洪对丹鼎派理论的研讨 434

第三节 寇谦之、陆修静改革天师道 439

第四节 陶弘景的三教合流思想 444

第五节 道教与佛教思想的互相融合与斗争 448

第五章 南北朝的反佛思潮 453

第一节 南北朝反佛思潮的概况 453

第二节 何承天的反佛思想 457

第三节 刘峻的《辨命论》 462

第四节 范缜的《神灭论》 464

第五节 范缜以后南北朝的反佛思潮 472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经学 476

第一节 郑学与王学 476

第二节 南学与北学 483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489

第一节 史料概述 489

第二节 各学派的主要著作及其版本 494

第四编 隋唐编 501

概述 501

第一章 隋唐时期的儒学 504

第一节 隋唐政权的思想文化政策 504

第二节 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 508

第三节 王通与《中说》 513

第四节 陆德明的经学思想 519

第五节 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521

第二章 隋朝及唐初的佛学与排佛言论 528

第一节 隋唐佛学概况 528

第二节 三论宗 532

第三节 天台宗 536

第四节 三阶教 541

第五节 唯识宗 543

第六节 唐初的排佛言论 548

第三章 唐中叶以后的佛学及儒学与佛学的矛盾和融合 551

第一节 华严宗 551

第二节 禅宗 557

第三节 韩愈的排佛与容佛 564

第四节 李翱的《复性书》 571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反神学思想 574

第一节 吕才对术数迷信的评论 574

第二节 刘知几反神学的史学思想 577

第三节 柳宗元的思想 581

第五节 刘禹锡的思想 590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 596

第一节 隋唐时期道教的概况 596

第二节 王玄览及其《玄珠录》 599

第三节 司马承祯的修道理论 603

第四节 李筌的思想 606

第五节 谭峭及其《化书》 612

第六章 隋唐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617

第一节 史料概述 617

第二节 各学派的主要著作及其版本 621

第五编 宋元编 627

概述 627

第一章 理学思潮的兴起 630

第一节 理学的产生 630

第二节 理学与经学的结合 635

第二章 王安石的“新学” 639

第一节 “荆公新学” 639

第二节 王安石的五行说和元气论 641

第三节 王安石的“耦”中有“耦”的思想 644

第四节 王安石的人性学说 646

第五节 王安石的政治思想 648

第三章 北宋理学的流派及思想(上) 651

第一节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易通》 651

第二节 北宋初期的象数学及邵雍的思想 661

第三节 朱震及其《汉上易传》 666

第四章 北宋理学的流派及思想(下) 671

第一节 张载的思想及其关学学派 671

第二节 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 684

第五章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697

第一节 朱熹的生平及其著述 697

第二节 朱熹的天理论 700

第三节 朱熹的心性学说 705

第四节 朱熹的存理灭欲思想 708

第五节 朱熹的历史观 711

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 714

第一节 陈亮的生平及其政治和学术活动 714

第二节 陈亮与朱熹的论辩 716

第三节 叶适的生平及与其理学的分歧 721

第七章 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725

第一节 陆九渊的生平 725

第二节 陆九渊的心本论 727

第三节 陆九渊的简易工夫 730

第四节 鹅湖之会与朱陆之争 733

第八章 宋元时期的道教及元代思想概述 738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道教 738

第二节 元代理学的延续 742

第三节 邓牧的社会思想 746

第四节 黄震与理学相异的思想倾向 748

第九章 宋元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750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经学著述 750

第二节 宋元时期主要思想家的著作 753

第三节 研究宋元思想及思想家生平的史料 756

第六编 明清编 759

概述 759

第一章 明代思想由朱学向心学的转变 762

第一节 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762

第二节 明初朱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764

第三节 陈献章的心学 769

第二章 明代心学代表王守仁及其思想 773

第一节 王守仁思想的形成 773

第二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 777

第三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784

第四节 王守仁思想的历史地位 789

第三章 罗钦顺、王廷相对理学的批评 793

第一节 罗钦顺的生平与著作 793

第二节 罗钦顺的理气论、道器论 794

第三节 罗钦顺论心学及禅学 799

第四节 王廷相的生平及其思想 803

第五节 王廷相的气本论 805

第六节 王廷相的人性论及知行观 809

第四章 明末学术思想的分化及清初的思想 813

第一节 王学的分化及泰州学派的思想 813

第二节 李贽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抨击 818

第三节 明末的党社运动与刘宗周的思想 823

第四节 陈确对理学的批评 829

第五节 博学的思想家——方以智 833

第五章 黄宗羲的思想 839

第一节 黄宗羲的生平及其著作 839

第二节 《明夷待访录》的社会思想 841

第三节 黄宗羲对理学的批评 845

第四节 《明儒学案》及其学术思想价值 848

第六章 顾炎武的思想风格 852

第一节 顾炎武的生平 852

第二节 顾炎武对理学的批评及其学术上的成就 856

第三节 顾炎武的学术作风与治学方法 862

第七章 王夫之对古代思想的总结与贡献 867

第一节 王夫之的思想特点与思想来源 867

第二节 王夫之对张载自然观的评论 872

第三节 王夫之对理学及佛老思想的改造 877

第四节 王夫之的历史观 883

第八章 颜李学派的思想 889

第一节 颜李学派的思想特色 889

第二节 颜李学派的人性论与伦理观 892

第三节 颜李学派的教育思想 896

第九章 清代的学术和思想(上) 900

第一节 十八世纪清代学术思想概况 900

第二节 专门汉学的产生及其成就 903

第三节 戴震的思想 906

第十章 清代的学术和思想(下) 912

第一节 章学诚的思想 912

第二节 专门汉学的后期发展及汪中的思想 916

第三节 焦循与阮元的思想 921

第十一章 明清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928

第一节 明清时期思想史料的概况 928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主要思想史料 931

第七编 近代编 941

概述 941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思潮 944

第一节 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与鸦片战争前后的思想概况 944

第二节 龚自珍的社会思想与哲学观点 950

第三节 魏源的社会思想与哲学观点 956

第二章 洪秀全和洪仁玕的思想 963

第一节 洪秀全的思想 963

第二节 洪仁玕的思想 970

第三章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社会思潮 979

第一节 洋务派思想与西学的传入 979

第二节 李善兰与中国近代自然科学思想 983

第三节 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 988

第四章 戊戌变法时期的社会思潮 994

第一节 变法维新思潮及其历史特点 994

第二节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999

第三节 康有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 1006

第四节 谭嗣同的《仁学》 1012

第五节 严复介绍的西学及其思想 1020

第六节 旧学对新学的反动 1031

第五章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 1035

第一节 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1035

第二节 章太炎早期的政治观点和学术思想 1048

第三节 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哲学观点 1057

第四节 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1067

第六章 中国近代思想史料介绍 1076

第一节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思想史料 1076

第二节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的思想史料 1080

后记 108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