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税法总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税法总论
  • 陈清秀著 著
  • 出版社: 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57412155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84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7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税法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基础理论 1

第一节 税法的意义及其特征 1

一、税法的意义 1

二、税法学在体系上的地位 1

(一)税法学作为税捐学的一个学科 1

(二)税法在法体系上的地位 4

三、税法的特质 7

(一)实质的特质 7

(二)形式的特质 8

四、税法学的研究方法论 10

五、参考文献 10

(一)教科书 10

(二)专论 11

(三)期刊 11

(四)法令汇编 11

(五)判例及判决 11

第二节 税法的体系 12

一、法律体系的任务 12

二、税法体系研究的目标 12

三、税法的外部体系 13

(一)意义 13

(二)利用抽象概念建立外部体系 13

(三)利用法律上构造类型建立体系 14

四、税法的内在体系 16

(一)各项原则作为内在体系的支柱 16

(二)在内在体系上,税法的规范类型 18

五、税法体系思考的实益 19

(一)获得法律解释所必要的目的的取向标准 20

(二)发现及填补法律漏洞 20

(三)发现抵触平等原则 21

(四)行使税法上赋予税捐稽征机关的行政裁量权 21

六、结语 21

第三节 税法上建制的基本原则 22

一、概说 22

二、税法上特殊的正义原则 23

(一)量能课税原则 23

(二)需要原则、功绩原则 32

(三)实用性原则 34

(四)结语 36

三、税捐的课征与宪法上的原则 37

(一)税捐法定主义 37

(二)税捐平等原则 46

(三)社会国家原则 50

(四)法治国家原则 51

(五)生存权的保障与税捐的课征 55

(六)财产权的保障与税捐的课征 60

第四节 税捐、规费、受益费与特别公课 64

一、概说 64

二、税捐 64

(一)税捐概念的意义 64

(二)税捐概念的个别特征 65

三、受益负担(规费与受益费) 71

(一)概说 71

(二)规费 75

(三)受益费 77

四、特别公课 78

(一)意义 78

(二)正当性与合法性依据 79

(三)与税捐之区别 80

(四)特别公课之类型 81

五、结语 84

第五节 课税权——税捐高权 85

一、概说 85

二、税捐立法权的归属 85

(一)税捐立法权的划分理论 85

(二)现行税捐立法权的划分 87

三、税捐收益权的归属 95

(一)税捐收益权的划分理论 95

(二)现行税捐收益权的划分 96

四、税捐行政权的归属 106

(一)税捐行政权的划分理论 106

(二)现行税捐行政权之划分 107

第六节 税法的法源 109

一、概说 109

二、成文法源 109

(一)宪法 109

(二)法律 110

(三)法规命令与职权命令 112

(四)地方自治规章 119

(五)条约 119

三、不成文法源 121

(一)习惯法与行政先例法 121

(二)行政规则 122

(三)解释、判例与决议 131

(四)一般法律原则与法理 135

四、法源的位阶 143

(一)概说 143

(二)习惯法的位阶 144

(三)效力优先原则与适用优先原则 144

第七节 税法的解释 145

一、税法解释的目标 145

(一)税法解释的意义 145

(二)主观说与客观说 146

(三)规范的法律意旨的基准性 147

(四)暗示说 147

(五)本文见解 148

二、税法上法律解释的界限 148

三、税法解释的方法 149

(一)文义解释基准 149

(二)体系解释基准 151

(三)历史的解释基准 154

(四)目的解释基准 158

(五)合宪的解释基准 163

(六)解释基准相互间的关系 164

第八节 税法上法律漏洞补充 167

一、概说 167

二、法律漏洞的意义及其种类 167

(一)法律漏洞的意义 167

(二)法律漏洞的种类 169

三、法律漏洞的认定与法外空间 171

四、法律漏洞补充的合法性 173

(一)否定说 174

(二)检讨 175

五、法律漏洞补充的界限 176

六、法律漏洞的补充方法 177

(一)类推适用 177

(二)举轻明重与举重明轻 183

(三)目的性限缩 186

(四)目的性扩张 190

(五)例外规定与法律漏洞补充 191

第九节 税法的适用 193

一、税法的适用 193

(一)概说 193

(二)法律适用三段论法 193

(三)经由法官建立裁判规范 195

(四)事实关系的定性 196

二、税法的适用原则 196

(一)实体从旧原则 196

(二)程序从新原则 197

(三)从新从优原则 198

(四)从新从轻原则 198

三、税法的效力 202

(一)时的效力 202

(二)地域的界限 203

(三)人的效力 204

第十节 经济的观察法 205

一、意义 205

(一)法的实质主义 205

(二)经济的实质主义 206

(三)小结 207

二、理论根据 207

(一)量能课税原则 207

(二)税捐负担公平原则 209

(三)本文见解 209

三、经济观察法在税法解释上的适用情形 210

(一)经济上解释 210

(二)税捐构成要件所使用概念之解释 216

四、经济观察法在法律漏洞补充的适用情形 218

(一)明显的法律漏洞之补充 218

(二)目的性限缩以填补隐藏的法律漏洞 219

五、经济观察法在事实认定上的适用情形 219

(一)事实关系的判断与经济观察法 220

(二)事实关系的判断与民法第九八条规定 223

六、适用类型 224

(一)税捐客体的经济上归属 224

(二)税捐客体的核实认定 226

(三)无效法律行为满足课税要件的课税 227

(四)违法或违反善良风俗行为满足课税要件的课税 230

(五)税捐规避行为的否认 234

七、适用界限 236

第十一节 税捐规避 238

一、税捐规避之概念 238

(一)意义 238

(二)与节税、逃漏税之区别 239

二、税捐规避之否认 242

(一)概说 242

(二)税捐规避之否认之可否 242

三、税捐规避之要件 246

(一)为把握某一个经济上事实关系,税法与法的形成可能性相连结 246

(二)法的形成可能性之滥用 247

(三)税法之规避 249

(四)规避意图? 250

四、税捐规避之法律效果 251

(一)税法上效果 251

(二)税捐处罚上效果 253

(三)实务上观点 254

五、证明 255

六、个别情形 256

(一)资本公积转增资,再以现金减资收回增资股票 256

(二)外套买卖、盈亏互抵之滥用 257

(三)附买回公债交易之避税 259

(四)移转盈余到外国,利用租税天堂避税 261

(五)移转价格税制 263

七、结论 264

第十二节 税法上类型化观察法 265

一、问题之提出 265

二、类型化观察法的性质 265

(一)事实关系之判断方法 265

(二)税法的解释方法 266

(三)事实认定与法律解释之方法 266

三、类型化观察法与经济观察法之区别 267

四、类型化观察法的立论根据及其批判 267

(一)实用性原则 267

(二)课税平等原则 268

(三)私人领域之尊重 270

五、类型化观察法之种类 270

(一)经由立法者之类型化 270

(二)经由行政机关之类型化 271

(三)经由法院之类型化 272

六、类型化观察法之作用 273

(一)实质的类型化 273

(二)形式的类型化 274

七、类型概念及其运用 274

八、结语 275

第十三节 税法上法律不溯既往原则 276

一、溯及效力之概念 276

二、法律不溯既往原则之法理依据 276

三、法律不溯既往原则及其例外 278

(一)原则 278

(二)例外 280

四、真正的溯及效力与不真正的溯及效力 281

(一)概说 281

(二)税法上真正的溯及生效与不真正溯及生效 282

五、法律效果之溯及作用与构成要件之溯及连结 288

六、程序从新原则? 289

七、裁判先例之溯及效力 291

(一)德国学说见解 291

(二)德国实务见解 292

八、过渡规定 294

第十四节 税法上诚实信用原则 300

一、前言 300

二、税法上诚实信用原则之适用 300

(一)信赖保护 301

(二)承诺 302

(三)撤销变更税捐行政处分之限制 303

三、税法上权利失效 305

(一)税捐权利人之权利失效 305

(二)税捐义务人之权利失效 306

四、结语 308

第二章 税捐债务法 309

第一节 税捐法律关系的基本概念 309

一、税捐法律关系的意义及其内容 309

(一)意义 309

(二)内容 309

(三)征收缴纳之法律关系 310

二、税法上法律关系之当事人 317

(一)概说 317

(二)税捐权利能力 319

(三)行政程序之当事人能力 323

(四)税法上行为能力 324

三、税捐稽征机关 326

(一)概说 326

(二)国税之税捐稽征机关 329

(三)地方税之税捐稽征机关 331

(四)稽征人才之培养 331

四、税务代理人 332

(一)税务代理人的任务与业务 332

(二)税务代理人的义务与伦理规范 332

第二节 税捐债务之发生 340

一、问题之提出——税捐债务发生的意义 340

二、税捐债务的成立时期 341

(一)课税处分时说 341

(二)构成要件实现时说 342

(三)检讨 343

(四)税捐构成要件之意义 344

三、各个税捐债务的成立时期 345

(一)概说 345

(二)日本立法例 345

(三)我国各个税捐债务的成立时期 346

四、从构成要件实现而成立税捐债权所导出的推论 349

(一)根据法律而务生 349

(二)独立于清偿期而发生 350

五、结语 351

第三节 税捐构成要件与税捐优惠 352

一、税捐构成要件的意义及其机能 352

二、税捐构成要件的要素 352

(一)税捐主体 353

(二)税捐客体 354

(三)税捐客体的归属 356

(四)税基 357

(五)税率 357

三、税捐优惠 358

(一)意义 358

(二)税捐优惠之正当合理性判断标准 359

(三)税捐义务人如何实现其平等权? 360

第四节 税捐债权的不可变更性及其例外 361

一、问题之提出 361

二、税捐债权的不可变更性 361

三、不可变更性之例外 362

(一)概说 362

(二)无效法律行为 363

(三)法律行为之撤销 364

(四)税捐条款(不真正的解除条件之成就) 366

(五)法律行为之解除 367

(六)法律行为之合意解除 368

(七)资产负债表之更正或变更 371

(八)基础处分之作成、废弃或变更 371

(九)法律特别规定 371

(十)溯及生效之事实与权利救济 372

四、已发生之税捐债权,因形成权之行使而变更 373

五、结论 374

第五节 税法上责任债务(第二次纳税义务) 375

一、目的 375

二、责任要件 376

(一)概说 376

(二)违背义务之损害赔偿责任 376

(三)担保责任 378

三、责任的从属性 378

四、责任的补充性 379

五、责任范围 380

(一)概说 380

(二)损害赔偿责任范围 380

(三)担保责任范围 380

六、法定主义与便宜主义 381

七、责任请求权的主张——责任裁决 381

八、权利救济 383

第六节 税法上之连带债务 385

一、税法上连带债务之本质 385

(一)连带债务之意义 385

(二)税法上连带债务与民法上连带债务之区别 385

(三)真正的与不真正的连带债务 386

二、税捐连带债务之发生 387

(一)税法上连带债务发生之可能性 387

(二)基于构成要件之实现 389

(三)因附带责任成立连带债务 391

(四)因合并申报课税成立连带债务 392

(五)私法上连带债务规定之适用 393

三、税法上连带债务之效力 395

(一)实体法上效力 395

(二)程序法上之连带债务 398

(三)连带债务效力的缓和——合宪性的考量 400

四、连带债务之内部关系 402

五、连带债务之主张 402

六、结论 404

第七节 税捐债务关系之变更及消灭 406

一、税捐债务关系之变更 406

(一)概说 406

(二)主体的变更 406

(三)内容的变更 412

二、税捐债务关系之消灭 412

(一)履行 413

(二)抵销 417

(三)免除与抛弃 420

(四)课税处分的无效与撤销 422

(五)消灭时效 424

(六)申请期间及其他类似期间之届满 435

第八节 税捐的附带给付 437

一、概说 437

二、滞报金、怠报金 437

(一)意义及其法律性质 437

(二)成立要件 438

(三)法律效果 439

三、滞纳金 439

(一)意义及其法律性质 439

(二)成立要件 440

(三)法律效果 442

四、利息 444

第九节 税法上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446

一、概说 446

(一)返还之概念 446

(二)法律性质 446

(三)返还请求权之依据 448

二、税法上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之构成要件 449

(一)给付与法律上原因 449

(二)法律上原因嗣后消灭 454

三、税法上返还请求权之发生 455

(一)实质的法律上原因说 455

(二)形式的法律上原因说 457

四、税法上返还请求权之清偿期届至 458

五、返还义务人与返还请求权人 458

(一)返还义务人 458

(二)返还请求权人 458

六、返还范围 462

(一)概说 462

(二)应否附加利息 463

(三)所受利益不存在? 464

七、返还请求权之行使与消灭时效 465

(一)行使 465

(二)消灭时效 467

八、权利救济 468

(一)如不涉及原课税处分是否违法之争执,应可提起公法上一般给付之诉 468

(二)在涉及原课税处分是否违法之争执的情形,亦即已经核课处分确定,并已缴税完毕,事后主张违法课税而有溢缴税款时,则应如何救济? 469

(三)在课税处分的撤销诉讼,不能合并提起一般给付之诉? 471

第三章 税捐稽征程序 473

第一节 税捐稽征程序概说 473

一、意义 473

二、一般程序原则 474

(一)法律保留原则 474

(二)明确性原则 474

(三)平等原则 475

(四)比例原则 475

(五)人性尊严 476

(六)照顾保护义务 477

三、稽征程序之开始与当事人之程序上权利 479

(一)程序之开始 479

(二)当事人的程序上权利 480

四、事实关系的调查 482

(一)调查原则:职权调查主义 482

(二)询问检查权 484

(三)协力义务 486

五、证据方法、证据的评价 494

(一)证据方法 494

(二)证据的评价 496

六、税捐资料的保密 502

(一)税捐秘密的理论根据 502

(二)税捐秘密的对象 503

(三)税捐秘密之侵害 504

(四)税捐秘密的有权侵害 504

(五)违反责任 507

七、资讯公开 508

(一)一般资讯公开 508

(二)阅览卷宗 510

(三)禁止为程序外之接触:公正程序权利 514

第二节 税捐申报 516

一、概说----税捐的确定(核算)方式 516

(一)申报纳税方式 516

(二)赋课征收方式 517

(三)申报赋课方式 517

二、税捐申报的法律性质 517

三、申报行为与代理 518

(一)法定代理 518

(二)意定代理 519

四、税捐申报的方式 520

(一)所得税 520

(二)遗产税 520

(三)赠与税 521

(四)营业税 521

(五)货物税 521

(六)土地增值税 521

(七)契税 521

五、申报期限及其延长 523

(一)申报期限 523

(二)申报期限之延长 525

六、税捐申报之效力 525

(一)申报效力发生时期 525

(二)申报效力 526

(三)迟延申报的效果 526

七、税捐申报之撤回与更正 527

(一)税捐申报之撤回 527

(二)税捐申报之更正 528

八、税捐申报应注意事项 529

第三节 课税处分 530

一、意义 530

二、课税处分的作成 530

(一)作成义务 530

(二)作成请求权 531

(三)书面 531

(四)理由附记 533

(五)事先听取当事人意见? 533

三、课税处分的种类 534

(一)一般的课税处分 534

(二)保留事后调查的课税处分 534

(三)暂时性的课税处分 536

四、课税处分的可分性 537

(一)概说 537

(二)判断标准 538

(三)课税处分的可分性 538

五、课税处分的效力 541

(一)课税处分的通知及生效 541

(二)形式的确定力 545

(三)存续力 546

(四)实质的确定力 549

六、课税处分与变更处分 550

(一)并存说 550

(二)消灭说 551

(三)检讨 552

第四节 推计课税 555

一、意义 555

二、推计课税的前提要件 556

三、推计课税的内容 557

四、推计课税的种类 558

(一)营业所得的推计 558

(二)执行业务所得的推计 559

(三)租赁所得的推计 559

(四)财产交易所得的推计 560

(五)自力耕作所得的推计 560

(六)销货收入的推计课税 560

(七)其他推计情形 561

五、推计课税的指导原则 561

六、推计课税的方法 562

(一)纯资产增减法 562

(二)比率法 563

(三)单位法(效率法) 564

(四)银行存款法 564

(五)推计方法的选择 565

七、程序问题 565

(一)听审请求权 565

(二)理由记载 566

(三)推计课税处分之撤销变更 566

八、推计课税与行政争讼 566

九、外国立法例有关推计课税规定 567

(一)日本 567

(二)德国 568

(三)美国 569

十、现行「同业利润标准」的推计课税方式之检讨 569

(一)漏未考虑个案特殊性 570

(二)内含「惩罚性」税负 570

(三)同业利润标准的适用,过于浮滥 570

十一、推计课税规定之合理化方案 571

第五节 税法上强制执行 573

一、概说 573

二、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的强制执行沿革 573

(一)财务案件处理办法时代 574

(二)强制执行法时代 574

(三)新行政执行法时代 575

三、行政执行的基本原则 575

(一)法定主义与便宜主义 575

(二)公平合理之原则与比例原则 577

(三)最低生活费所必须财产不扣押原则 577

(四)中央统一立法与统一执行的原则 578

四、公法上金钱债权之强制执行的前提要件 578

(一)概说 578

(二)执行债务人 584

(三)执行标的物 585

五、行政执行的程序 586

(一)执行机关 586

(二)移送行政执行 587

(三)通知义务人到场或自动清缴 588

(四)执行时间、方式 588

(五)查封、拍卖、变卖及声明参与分配 588

六、行政执行的确保 591

(一)命提供担保及限制住居 591

(二)拘提管收 591

七、执行停止及撤回 593

(一)行政执行法上之执行停止及撤回 593

(二)行政救济法上之执行停止 594

(三)依特别法规定停止执行 595

八、权利保护 597

(一)对于移送执行行为,可否提起诉愿行政救济? 597

(二)声明异议 598

(三)债务人异议之诉 600

(四)第三人异议之诉 601

(五)国家赔偿 601

九、消灭时效 602

十、行政执行之终止 603

十一、执行费用 603

第六节 税法上个别案件正义——以税捐稽征法第四十条规定为例 604

一、问题之提出 604

二、税法上个别案件正义——妥当性 605

三、税捐之征收「不当」的情形 606

(一)判断标准 606

(二)具体类型 606

四、税捐征收不当的主张 609

五、税捐征收不当的救济 610

六、结语 611

第七节 税捐优先权与税捐债权之保全 612

一、税捐优先权 612

(一)概说 612

(二)税捐优先权 612

(三)税捐优先权与工资优先权 614

二、税捐保全 615

(一)概说 615

(二)禁止处分等 615

(三)假扣押 620

(四)限制出境 620

(五)诉请法院撤销损害税捐债权之信托行为 626

第四章 税捐罚则 629

第一节 税捐秩序罚 629

一、意义 629

二、种类 629

三、处罚法定主义 629

四、成立要件 630

(一)主观责任要件 630

(二)故意与过失的认定 631

(三)行为罚与漏税罚之处罚要件事实的认定 637

五、处罚 638

(一)法定主义与便宜主义 638

(二)行为罚与漏税罚应否并罚 640

(三)秩序罚与刑罚应否并罚 643

(四)从新从轻原则 644

(五)处罚机关 645

(六)举证责任 645

(七)处罚期间 646

第二节 税捐刑罚 647

一、概说 647

二、逃漏税捐罪 647

(一)移送侦办注意事项 647

(二)积极作为犯 648

(三)结果犯 649

(四)与其他犯罪之关系 652

三、违反代征或扣缴义务罪 654

四、教唆或帮助逃漏税捐罪 655

五、转嫁处罚 657

(一)要件 657

(二)连续犯问题 659

(三)牵连犯问题 659

六、主观责任要件 660

(一)故意 660

(二)违法性认识错误 661

七、结论 661

第三节 自动报缴免罚 662

一、概说 662

二、自动报缴免罚的正当化根据 663

三、免罚要件 664

(一)属于未经检举调查之案件 664

(二)属于未经进行调查之案件 665

(三)自动补报 666

(四)补缴税款 666

四、免罚范围 667

第五章 税捐权利保护 669

第一节 税捐行政救济 669

一、申请复查 669

(一)复查程序之机能 669

(二)申请复查的对象 670

(三)申请复查的方式 670

(四)复查审理及决定 673

二、诉愿 676

(一)功能及性质 676

(二)诉愿审理机关 678

(三)诉愿当事人能力、适格与权利保护必要 679

(四)诉愿之提起 684

(五)诉愿审理程序 689

(六)诉愿决定 701

(七)诉愿决定之效力 709

(八)诉愿决定确定后之救济 714

第二节 税捐行政诉讼 717

一、概说 717

二、诉愿前置主义 717

(一)概说 717

(二)诉愿与行政诉讼之关系 718

(三)诉愿决定不合法,应否单独撤销发回重审? 720

三、行政诉讼之当事人 721

(一)原告 721

(二)被告 721

四、行政诉讼之提起 721

(一)提起之期间及方式 721

(二)执行不停止原则 724

五、诉讼种类 727

(一)撤销诉讼 727

(二)课予义务诉讼 729

(三)公法上一般给付诉讼 732

(四)公法上确认诉讼 738

六、行政诉讼之审理 743

(一)概说 743

(二)审理原则 744

(三)法律上听审请求权 745

(四)争讼对象:应改采原处分主义 746

(五)诉讼标的:应改采总额主义 747

(六)举证责任 751

七、行政诉讼裁判之基准时 753

(一)概说 753

(二)税务诉讼之通常情形 756

(三)裁量处分 757

(二)检讨——事后情事变更之救济 757

八、行政诉讼之裁决 758

(一)裁定 758

(二)判决 758

九、行政诉讼判决之既判力 762

(一)既判力之概念 762

(二)既判力客观范围 762

附录 767

一、税法总论期中考试参考试题 767

二、税法总论学期考试参考试题 771

参考文献 77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