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张岱年全集 第4卷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张岱年全集  第4卷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702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7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张岱年全集 第4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从周秦到明清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3

前记 3

第一章 引言--唯物主义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 5

一、唯物主义的意义 5

二、唯物主义在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9

第二章 先秦时代的唯物主义(上) 12

一、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的起源 12

二、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观点 14

三、老子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17

四、《易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2

第三章 先秦时代的唯物主义(下) 27

一、惠施的“小一”学说的唯物主义本质 27

二、庄子关于道与气的学说 28

三、墨家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30

四、荀子与韩非的唯物主义学说 32

一、扬雄的“自然”观念与桓谭的无神论思想 38

第四章 汉代唯物主义反对宗教唯心主义的斗争 38

二、后汉唯物主义者王充的学说 40

第五章 魏晋时代的唯物主义 48

第六章 南北朝隋唐时代唯物主义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 55

一、范缜的神灭论 55

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 59

第七章 宋明时代的唯物主义 63

一、张载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63

二、周敦颐关于太极的学说 70

三、陈亮、叶适和宋代唯心主义者的斗争 73

四、明代唯物主义者罗钦顺与王廷相的思想 76

第八章 明清之际至清代中期唯物主义的高涨 79

一、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学说 79

二、黄宗羲、顾炎武、颜元、李塨的唯物主义观点 86

三、戴震的唯物主义学说 87

结束语 92

附录 中国重要哲学家生卒年表 96

序 103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 103

第一章 绪论 105

一、方法论与世界观的一致性 105

二、促进中国哲学史的科学化 108

第二章 哲学与哲学史 111

一、哲学的性质 111

二、哲学史的范围 112

三、哲学史是理论思维发展的历史 115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 116

五、如何处理哲学史上的一些复杂情况--马克思主义处理哲学史上复杂情况的范例 120

(1) 亚里士多德 120

(2) 培根 120

(3) 斯宾诺莎 121

(4) 康德 121

(5) 黑格尔 122

(6) 赫胥黎 122

(7) 费尔巴哈 122

六、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名义和特点 123

七、正确评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26

八、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哲学史中的意义 127

九、“哲学史”的两重含义 128

第三章 对于哲学思想的阶级分析方法 130

一、阶级分析的理论根据 130

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范例 133

(1) 马克思论一个阶级的理论代表与所代表的阶级的关系 133

(3) 马克思、恩格斯论康德 134

(2) 恩格斯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134

(4) 马克思论蒲鲁东 135

(5) 列宁论托尔斯泰 135

三、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如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136

(1) 考察思想学说的阶级意义 136

(2) 注意阶级关系的复杂情况 139

(3) 正确认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阶级基础 141

(4) 正确认识劳动人民对于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143

(5) 关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 145

一、理论分析的必要性 147

第四章 对于哲学思想的理论分析方法 147

二、如何分析哲学的概念范畴 148

(1) 名词、概念、观念、范畴 148

(2) 普遍、特殊、个别 150

(3) 概念、范畴的演变 152

(4) 概念和观念的理论意义和阶级意义 153

三、如何分析哲学命题 154

(1) 哲学命题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154

(2) 哲学命题的多层意义 155

四、如何考察分析哲学体系 156

(1) 注意一个哲学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56

(2) 考察第一思想家哲学理论的基本倾向,确定其基本性质 156

(3) 注意考察哲学体系中概念范畴的层次 159

(4) “好学沉思、心知其意”--理解哲学学说的真谛与所达到的深度 161

第五章 历史的与逻辑的之统一 163

一、正确理解“历史的与逻辑的之统一” 163

二、总结中国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166

三、研究中国哲学固有的概念范畴 168

四、哲学思想的螺旋发展 170

第六章 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 172

一、认识的发展与思想的继承 172

二、真理的具体性与普遍性 174

三、古代思想的历史检验 177

四、批判继承的基本原则 179

一、史料的调查与鉴别 183

(1) 史料的广泛调查 183

第七章 整理史料的方法(上) 183

(2) 辨伪与证真 186

(3) 辑佚与“集语” 187

二、校勘 188

(1) 校勘的必要 188

(2) 校勘的主要方法 190

(3) 校勘应注意的问题 193

三、训诂 194

(1) “训诂之学”的源流 194

(2) 训诂的基本原则 196

(3) 误训误释举例 197

第八章 整理史料的方法(下) 202

四、史事的考证 202

(1) 关于历史事实的考证方法 202

(2) 全面考察每一时代不同学派的关系 205

五、史料的诠次 206

(1) 史料的区分与会综 206

(2) 厘定史料的次序 206

(3) 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 208

附录 210

一、关于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210

二、开展中国哲学固有概念范畴的研究 217

三、谈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 230

四、谈中国哲学史的学习方法 235

五、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240

六、梁启超论辨伪方法 243

前记 269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269

引言 271

一、哲学史的范围 271

二、哲学史研究的基本要求 272

三、史料学的任务 273

第一章 先秦哲学史料(上) 275

一、有关殷周思想的历史文献 275

二、《周易》 284

三、《论语》和早期儒家的史料 298

四、《老子》 305

五、《管子》 311

六、《孙子》 318

第二章 先秦哲学史料(下) 321

七、《墨子》 321

八、《孟子》 323

九、《申子》、《慎子》、《商君书》 326

十、《庄子》和关于惠施、庄周的史料 329

十一、《公孙龙子》 337

十二、《荀子》 338

十三、《韩非子》 339

十四、《吕氏春秋》 341

十五、战国时期的几部儒家经传 342

十六、先秦时代百家之学的史料 347

第三章 两汉哲学史料 365

一、陆贾《新语》和贾谊《新书》 365

二、《淮南子》 367

三、董仲舒著作 368

四、前汉中期几种与哲学有关的著作 370

五、扬雄、桓谭的著作 374

六、《纬书》和《白虎通义》 376

七、王充《论衡》 377

八、后汉中期至末期有关哲学的著作 378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哲学史料 382

一、魏晋南北朝思想言论的汇编 382

二、刘劭、傅嘏、鲁胜的著作 383

三、何晏、王弼的著作 384

五、向秀、郭象的《庄子注》 385

四、阮籍、嵇康的著作 385

六、反玄学思想家的著作 386

七、《列子》书、鲍敬言、鲁褒、陶潜的言论 388

八、葛洪《抱朴子》 389

九、魏晋南北朝佛学论著 390

十、孙盛、戴逵等的言论和著作 391

十一、何承天、范缜的著作 392

十二、南北朝中后期反对宗教迷信的言论和著作 393

一、王通《中说》 395

第五章 隋唐哲学史料 395

二、唐初的无神论著作 396

三、孔颖达、崔憬的易学 397

四、刘知几《史通》中有关哲学的评论 398

五、隋唐佛教史料 398

六、唐代道教的一些学术著作 401

七、元结、赵蕤的著作 402

八、韩愈、李翱的著作 403

九、柳宗元、刘禹锡的著作 404

十、唐末五代有关哲学的著作 405

一、宋元明清时代的学术史著作 408

第六章 宋元明清哲学史料(上) 408

二、北宋前期有关哲学的论著 411

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通书》和邵雍的《皇极经世》 413

四、张载的《正蒙》、《易说》 415

五、王安石、沈括的著作 416

六、程颢、程颐的语录和著作 417

七、司马光、苏轼关于哲学的论著 418

九、朱熹的语录和著作 420

八、胡宏《知言》和杨万里的《诚斋易传》 420

十、陆九渊、杨简的语录和著作 422

十一、南宋功利学派的著作 423

十二、宋元之际有关哲学的著作 424

第七章 宋元明清哲学史料(下) 426

十三、元明之际有关哲学的著作 426

十四、明代初期的朱学和陆学 426

十五、王守仁的语录和著作 427

十六、罗钦顺、王廷相、吕坤等的著作 428

十七、泰州学派与李贽的著作 429

十八、东林学派和刘宗周的著作 430

十九、方以智著作 431

二十、黄宗羲、陈确的著作 432

二十一、王夫之著作 433

二十二、顾炎武、吕留良、唐甄、熊伯龙等的著作 434

二十三、清初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的著作 436

二十四、颜李学派的著作 437

二十五、戴震和清代中期有关哲学的著作 438

第八章 近代哲学史料 440

一、龚自珍、魏源的著作 440

二、太平天国的革命文献 440

三、陈澧、沈善登的著作 441

四、早期改良派论著 441

五、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的著作 442

六、严复的著作 443

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著作 444

八、孙中山哲学著作 445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 449

自序 449

绪论 论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 452

一、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所谓“名”与“字” 452

二、范畴体系的层次与演变 454

三、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总体系 461

四、哲学范畴的循旧与立新 466

(1) 天 472

第一篇 自然哲学概念范畴(上) 472

(2) 道、天道 475

(3) 气、元气 482

(4) 理、法则 491

(5) 太极 500

(6) 无极、无穷 506

(7) 一、太一 508

(8) 元、玄 510

(9) 虚、太虚 512

(10) 宇宙 514

(11) 体用、本体、实体 515

(12) 道器、形上形下 524

(13) 有无 527

(14) 自然 534

(15) 阴阳 537

第二篇 自然哲学概念范畴(下) 543

(16) 五行 543

(17) 精神、精气、精明 547

(18) 神、神化 551

(19) 诚 554

(20) 物 558

(21) 象、法象 561

(22) 质、形质 564

(23) 同异、一体、合一 566

(24) 变化、易、动静 569

(25) 几 574

(26) 能 575

(27) 命、命与力 576

(28) 和、太和 583

(29) 反、反复 586

(30) 两端、两一 589

(31) 势、理势 592

(32) 所以、故、因 596

(33) 事理 599

(34) 生、生命 602

(35) 元亨利贞 608

(36) 德、道德 611

第三篇 人生哲学概念范畴 611

(37) 仁、仁义 614

(38) 兼、兼爱 626

(39) 公 627

(40) 中、中庸 632

(41) 人伦 636

(42) 性、气质 638

(43) 心 646

(44) 情、才 654

(45) 意、志意、言意 657

(46) 良知、良心 659

(47) 当然 663

(48) 贵、良贵 665

(49) 权 668

(50) 分、名分 671

第四篇 知识论概念范畴 673

(51) 知、智、知行 673

(52) 名、正名 679

(53) 思、虑 685

(54) 心术 688

(55) 真、诚 690

(56) 三表 691

(57) 效验 691

(58) 指 693

(59) 德性所知、道心 695

(60) 格物致知 69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