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编 第35册 从神不减论到佛性论 六朝佛教主题思想研究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编  第35册  从神不减论到佛性论  六朝佛教主题思想研究  上
  • 林庆彰主编;谢如柏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86254259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54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编 第35册 从神不减论到佛性论 六朝佛教主题思想研究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意义 1

第二节 佛教的无我说与主体问题 5

一、实践意义之无我 6

二、存在意义之无我 10

三、部派与大乘佛教的主体观 13

四、主体、实体意义的界定 21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 24

第二章 早期译经中的主体概念——主体问题的原初理解 29

第一节 神 30

一、诸译经中的神概念 30

二、识、神之对译及其背景 37

第二节 心 41

第三节 意 47

结语 53

第三章 神不灭思想的先驱——主体理论的原初思考 55

第一节 早期佛教学者的主体思想 55

一、〈牟子理惑论〉 56

二、康僧会 58

三、支谦 63

四、谢敷 67

五、郗超 71

第二节 两晋般若学思潮中的主体观 77

一、道安 77

二、支遁 90

三、心无义及其他 97

结语 102

第四章 慧远、宗炳的主体思想——神不灭理论的形成 105

第一节 慧远之主体理论 106

一、神不灭思想与主体理论 106

二、轮回:神、心的受染作用 109

三、解脱:神、心的染净转化 113

四、慧远神不灭说的定位与背景 117

第二节 宗炳之主体理论 120

一、神、识的性质与功能 120

二、轮回:心、神受染与情、识相续 123

三、解脱:识之作用与唯神境界 126

四、宗炳的本净思想与《涅盘经》 128

结语 129

第五章 僧肇的心概念与神明观——无我说与主体思想 131

第一节 无我与心识相传 132

第二节 众生心:流转还灭根源 137

第三节 般若:中观与玄学式的非有非无 144

第四节 圣心与无心心 153

第五节 神、神明概念及其中土背景 164

结语 174

第六章 涅盘经的佛性说与正因概念——神不灭与佛性思想交涉的理论基础 175

第一节 涅盘经的佛性思想 176

一、前分的佛性说 177

二、续译部分的佛性说 182

(一)〈现病品〉至〈德王品〉 182

(二)〈师子吼菩萨品〉 186

(三)〈迦叶菩萨品〉 193

第二节 涅盘经的正因概念 199

一、反因中有果 199

二、正因即众生的意义 206

结语 212

第七章 竺道生的受报之主概念——佛性当有说新探 215

第一节 佛性当有:佛性论模式重探 216

一、问题的意义 216

二、诠释观点之争 217

三、生、佛之不二与不一 219

四、理为佛因:理之实相与境界义 221

五、法为佛性:法之二义 228

六、法性、如之二义 231

七、唯佛是佛性:佛性之本义 234

八、小结 238

第二节 受报之主:轮回主体说试探 239

一、问题的意义 239

二、我与无我非不二 239

三、无我与受报之主 241

四、常存之佛性我 243

五、本有佛性与众生正因 246

六、大悟之分、不易之体 249

七、心:波流生死、善行之本 251

八、小结 254

结语 254

下册 255

第八章 南朝佛性理论之一——众生为正因说 255

第一节 众生正因说 259

一、众生为正因:道朗、僧旻、白琰 259

二、六法为正因:僧柔、智藏 261

三、智藏的心、神明为正因说 263

四、智藏、僧旻的本有于当之说 268

第二节 僧亮的佛性思想 276

一、因果佛性之别五种佛性 277

二、佛果佛性:现无当有 278

三、我与无我 281

四、正因、缘因、境界因 284

五、生死因果、心作心受 289

六、小结 291

结语 292

第九章 南朝佛性理论之二——理或神明为正因说 295

第一节 理为正因说 295

一、当果为正因:昙爱 295

二、得佛之理为正因:法瑶、慧令 298

(一)佛性是生善之理:法瑶 298

(二)即昔神明成今法身:慧令 304

第二节 神明正因说:僧宗的佛性思想 307

一、以理释佛性 308

二、因果佛性之别:五种佛性 310

三、佛果佛性:觉了神慧、澄神虚照 311

四、境界因:佛性之理的意义 313

五、果佛性的当有义 316

六、无神我与佛性我 318

七、神明正因:殊异的缘虑之心 320

八、神明正因之相续不断 324

九、小结 330

第三节 从才性到佛性:神明佛性概念的源流 331

结语 339

第十章 南朝佛性理论之三——心为正因说 341

第一节 神明妙体避苦求乐之解用为正因:宝亮 341

一、因果佛性之别四种佛性 345

二、真俗二谛共成神明:虑知之性 347

三、神明妙体:法性、真如、如来藏 351

四、正因性:避苦求乐之解用、自性清净心 364

五、缘因性:善心善行、中道观智 377

六、果性:菩提智慧与中道、第一义空 382

七、果果性:涅盘与法性 386

八、因、果佛性的关系 390

(一)因果性俱以十二因缘为体 390

(二)涅盘从了因现、非生因果 391

(三)佛性之本有与当有义 393

(四)因、果佛性相续之义 396

(五)我与无我之义 397

九、小结 399

第二节 其他心为正因说 400

一、心之冥传不朽为正因:法安 400

二、心之避苦求乐之性为正因:法云 402

结语 410

第十一章 形神之争的终结与向佛性说的转向——沈约、梁武帝的主体思想 413

第一节 范缜〈神灭论〉之要旨 414

第二节 沈约:神不灭思想的转化 416

一、背景问题 417

二、神不灭思想的内涵 418

(一)众生佛性、知性常传 418

(二)受知之具、相续不灭 421

(三)性识、因缘与内因外缘 423

(四)无念境界、情照别起 425

(五)识鉴、性识与兼忘境界 429

(六)神本非形 431

三、小结:从神不灭到佛性思想 432

第三节 梁武帝:形神论争的终结与转向 434

一、〈立神明成佛义记〉思想分析 435

(一)神明佛性之特质 436

(二)无明神明及其本一用殊 439

二、形神论争的终结 444

(一)最高理论成就 444

(二)一元体系之完备 445

(三)体用观念之深化 447

三、从神不灭说转向佛性思想 451

(一)神明与中道佛性 451

(二)神不灭思想的转向 454

四、佛性说的发展:宝亮、梁武帝与《起信论》 457

结语 460

第十二章 结论 463

参考书目 471

后记 48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