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运动生理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运动生理学
  • 王瑞元,苏全生主编;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ISBN:978750094044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87页
  • 文件大小:259MB
  • 文件页数:609页
  • 主题词:运动生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运动生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篇 2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运动生理学概述 3

一、运动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3

二、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水平 3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5

一、新陈代谢 6

二、兴奋性 6

三、应激性 6

四、适应性 7

五、生殖 7

第三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 7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 7

二、生理机能的调节 8

第四节 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 10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10

二、反馈控制系统 10

三、前馈控制系统 11

第五节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2

一、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史 12

二、运动生理学研究现状 14

三、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15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21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22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23

二、肌管系统 24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24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7

一、静息电位 27

二、动作电位 28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31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32

第三节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33

一、肌丝滑行学说 33

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34

三、肌纤维的兴奋一收缩耦联 36

第四节 骨骼肌特性 36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36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37

第五节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39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39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42

三、运动单位的动员 44

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46

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46

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48

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 51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51

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52

第七节 运动对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54

一、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 54

二、运动导致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 54

三、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动性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的机理 55

四、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的防治 57

第八节 肌电的测试原理与应用 58

一、肌电的引导 59

二、肌电信号的分析 60

三、肌电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61

第三章 血液 65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66

一、血液的组成 66

二、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学意义 66

三、血液的功能 67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68

第二节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70

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70

二、红细胞与运动 71

三、白细胞与运动 76

四、血小板与运动 78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79

一、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79

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82

第四节 运动员血液 82

一、“运动员血液”概念 83

二、运动员血液特征 83

三、“运动员血液”的生理意义 85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86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86

二、ABO血型 86

三、ABO血型与输血 87

第六节 血液中重要指标参考值及意义 87

第四章 循环机能 90

第一节循环系统概述 91

一、心脏的一般结构与血液循环途径 91

二、各类血管结构功能特点 91

第二节心脏生理 92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92

二、心肌的供血与能量代谢特点 96

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97

四、心音 101

五、心电图 102

第三节 血管生理 104

一、动脉血压 104

二、动脉脉搏 107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107

四、微循环 109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10

一、神经调节 110

二、体液调节 112

三、局部血流调节 113

第五节 运动与心血管功能 114

一、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114

二、运动心脏的特点 116

三、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117

第五章 呼吸机能 120

第一节 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 122

一、肺通气的动力学 122

二、肺通气机能 124

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127

第二节气体交换和运输 128

一、气体交换 128

二、气体运输 132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137

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 137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138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40

第四节 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143

一、运动时通气机能的变化 143

二、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 144

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145

四、运动时合理呼吸 147

五、呼吸肌与运动训练 150

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152

第一节 物质代谢 153

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153

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159

第二节 能量代谢 170

一、基础代谢 171

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174

第三节 体温 181

一、正常人体温度 181

二、体温调节 183

第七章肾脏功能 188

第一节 肾脏的基本结构 189

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189

二、肾脏的血液循环 190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 191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191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193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194

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195

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196

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196

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197

第四节 运动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198

一、尿量 199

二、运动性蛋白尿 199

三、运动性血尿 200

四、尿十项检测 201

第八章 内分泌功能 203

第一节 内分泌、内分泌系统与激素 204

一、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 204

二、激素与激素的分类 205

三、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和作用特征 207

第二节 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 209

一、受体以及作用特征 209

二、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过程 210

三、激素分泌的调节 212

第三节 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213

一、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213

二、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213

三、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内分泌功能 215

四、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 217

五、胰岛的内分泌功能 219

六、性腺的内分泌功能 220

七、其他内分泌腺及其激素 221

第四节 功能器官的内分泌及激素 222

一、心脏和血管的内分泌功能 222

二、胃肠道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222

三、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223

第五节 运动与内分泌功能 223

一、激素对运动的基本反应和适应特征 223

二、激素对运动能量代谢的调控 224

三、内分泌轴与运动 225

四、内分泌指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227

第九章 感觉机能 230

第一节 概述 231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及感觉的定义和分类 231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31

第二节 视觉 233

一、眼的折光功能及调节 233

二、眼的感光功能 236

三、视觉生理与运动 237

第三节 听觉与位觉 239

一、听觉 240

二、位觉 242

第四节 本体感觉 244

一、本体感受器结构与功能 245

二、本体感觉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246

第五节 其他感觉 247

一、触压觉 247

二、冷觉与温觉 247

三、内脏感觉 248

四、痛觉 249

第十章 神经系统机能 251

第一节 概述 252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252

二、神经胶质细胞 254

三、突触 255

四、神经递质和受体 256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258

一、反射的概念 258

二、反射弧 258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258

四、兴奋在反射中枢传播的特征 258

五、中枢抑制 260

六、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261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62

一、感觉信息的传入通路 262

二、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及其分析功能 263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265

一、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66

二、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268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 268

一、学习和记忆 269

二、条件反射的抑制 272

三、两个信号系统的概念 273

第六节 睡眠 273

一、睡眠时相 274

二、睡眠产生的机制 275

三、睡眠与运动 275

第七节 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 276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76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78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81

四、大脑皮质在运动调控中的作用 283

五、躯体运动协调的神经机理 286

第八节 脑电图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287

一、脑电图及波形意义 287

二、运动员脑电图记录与分析 288

应用篇 292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 292

第一节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生理本质 293

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293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 293

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293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学习进程 295

一、泛化阶段 295

二、分化阶段 296

三、巩固与自动化阶段 296

第三节 影响运动技能学习发展的因素 298

一、动机与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 298

二、身体素质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 300

三、感觉机能与反馈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 300

四、教学方法对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 306

五、运动技能的迁移 307

第十二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310

第一节 概述 311

一、需氧量 311

二、摄氧量 311

三、氧亏 311

四、运动后过量氧耗 313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314

一、最大摄氧量 314

二、乳酸阈 320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324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 326

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326

二、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327

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330

第十三章 身体素质 333

第一节 力量素质 334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334

二、力量训练原则 337

三、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339

第二节 速度素质 342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342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344

第三节 耐力素质 345

一、有氧耐力 345

二、无氧耐力 346

第四节 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 346

一、平衡 346

二、灵敏 350

三、柔韧 354

四、协调 358

第十四章 运动性疲劳 362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363

一、疲劳的概念 363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363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365

一、衰竭学说 365

二、堵塞学说 366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367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367

五、突变理论 367

六、自由基损伤学说 368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 369

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 369

二、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征 372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372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373

二、测定神经系统和感觉机能判断疲劳 373

三、用生物电评价疲劳 374

四、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375

五、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376

六、判断疲劳的其他指标 376

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379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380

一、赛前状态 380

二、准备活动 382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 384

一、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 384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385

三、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385

第三节 稳定状态 386

一、真稳定状态 387

二、假稳定状态 387

三、“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 388

四、最大摄氧量平台 389

第四节 疲劳状态 390

第五节 恢复过程 390

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390

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393

三、促进人体机能恢复的措施 394

第十六章 特殊环境与运动 399

第一节 高原环境与运动 400

一、高原应激 400

二、高原服习 402

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402

四、高原训练的要素 407

第二节 热环境与运动 409

一、热应激与适应 409

二、热病及其预防 411

第三节 冷环境与运动 412

一、冷应激与运动 412

二、冷服习 413

第四节 水环境与运动 413

一、水环境与运动 413

二、对水环境的适应 414

第五节 微重力与运动 415

一、微重力环境中的机体适应 415

二、微重力环境中的运动 417

第六节 水下环境与运动 418

一、水深与气压 418

二、潜水的心血管反应 419

三、潜水减压病 420

第十七章 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422

第一节 概述 423

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概念 423

二、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功能 423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424

一、运动系统测试指标 424

二、心血管系统测试指标 425

三、呼吸系统测试指标 427

四、能量代谢系统测试指标 428

五、神经系统及感觉机能测试指标 429

六、身体形态学指标的测定 430

七、其他机能评定指标 432

第三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 432

一、运动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432

二、运动员身体机能综合评定的一般步骤 435

三、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436

第四节 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437

一、生理指标的检查 437

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 438

第十八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440

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441

一、生长发育及成熟的概念 441

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441

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 443

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 448

第二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 451

一、骨骼与关节 451

二、肌肉 452

三、血液循环 453

四、呼吸系统 454

五、神经系统 455

第三节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456

一、身体素质的自然生长 456

二、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 456

三、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457

四、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458

第十九章 女性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 461

第一节 女性生理特点 462

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 462

二、生理特点 463

三、运动能力特点 466

第二节 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 466

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 466

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 469

三、妊娠期运动能力 470

第二十章 衰老与运动 472

第一节 衰老的概念与机理 473

一、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 473

二、衰老的机理 473

第二节 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476

一、神经系统 476

二、运动系统 476

三、心血管系统 478

四、呼吸系统 479

五、血液系统 480

六、免疫系统 480

七、抗氧化系统 481

八、体成分和体重 481

九、血脂代谢 481

第三节 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 482

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 482

二、循序渐进原则 482

三、经常性原则 482

四、个别对待原则 483

五、自我监督原则 483

第二十一章 运动健身与运动处方 484

第一节 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485

一、运动的目的 485

二、运动的类型 485

三、运动强度 487

四、运动时间 488

五、运动的时间带 489

六、运动频度 489

七、注意事项 489

第二节 运动处方的制定 490

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 490

二、运动处方的制定 493

第三节 运动处方的实施 494

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 495

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 496

第四节 运动处方的应用 497

一、减肥运动处方 497

二、高血压病运动处方 498

三、糖尿病运动处方 500

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运动处方 501

第二十二章 运动项目的生理学特点 504

第一节 田径 505

一、短跑 505

二、中长跑 507

三、跳跃项目 510

四、投掷项目 511

第二节 竞技体操 513

一、运动项目的特点 513

二、体操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 513

三、神经系统的机能变化特点 514

四、肌肉活动的特点 514

五、能量代谢特点 515

六、心血管机能变化的特点 515

七、呼吸机能变化的特点 516

八、体操运动员身体成分及其他部分生理指标 517

第三节 球类运动 517

一、球类运动的技术特点 517

二、球类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特点 518

三、球类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 519

四、球类运动的心血管机能特点 520

五、球类运动的神经和感觉机能特点 520

六、球类运动员机能监测常用生理指标 522

第四节 游泳 522

一、运动项目的特点 522

二、游泳运动的生理特点 523

第五节 重竞技运动 530

一、举重运动的生理特点 530

二、其他重竞技项目的生理特点 532

三、重竞技运动项目的专项素质及训练特点 533

四、重竞技运动员的体重控制和营养补充 533

第六节 冰雪运动 536

一、冰雪运动项目的生理学特点 536

二、人体对冰雪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541

三、冰雪运动注意事项 542

第七节 武术运动 543

一、武术运动项目的特点 543

二、武术运动生理特点 544

第二十三章 体能 550

第一节 基础体能 551

一、基础体能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 552

二、基础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555

第二节 专项体能 560

一、专项体能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 560

二、专项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563

第三节 综合体能 569

一、综合体能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 569

二、综合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570

第四节 体能测评的生理学基础 571

一、体能测评的生理学原则 571

二、体能测评的生理学要点 572

主要参考文献 578

索引 58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