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大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罗光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学生书局
- ISBN:9571507695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958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9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大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儒家 1
绪论 1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1
二、经籍的沿革 12
第一章 形上学 19
一、形上的意义 19
二、宇宙万物的变易 22
三、宇宙的结构 24
1.太极 24
2.气 28
3.阴阳 31
4.五行 35
四、万有 39
1.理与气 41
2.性 46
3.形 49
五、人 51
1.人的本体 52
2.人性 55
3.心、情、感官、才 57
第二章 宗教思想 67
一、天 68
1.天在经书中的意义 68
2.天——惟一尊神的特性 72
3.天与人的关系 75
4.后代儒家对天的信仰 79
二、鬼神 87
1.神的存在 87
2.神字的意义 93
3.鬼 101
4.魂魄 104
三、祭祀 110
1.祭祀通论 110
2.祭天 113
3.祭地 116
4.祭祖 118
第三章 伦理标准 125
一、天理 125
1.性理的天 126
2.法天 131
3.天理的意义 137
二、礼法 150
1.礼的基本 150
2.礼的意义 155
3.法的意义 157
三、人性 160
1.人性 160
2.人性的善恶 165
3.理学家的性论 171
四、良知 178
1.良知 178
2.致良知 183
3.知行合一 186
第四章 明明德——诚 191
一、明德 191
1.心 191
2.明德 196
二、诚 198
1.明明德 198
2.诚 200
3.意 204
三、正心 210
1.寡欲 210
2.持敬 214
3.主静 221
第五章 亲民——仁 227
一、好生之德 227
1.亲民 227
2.天地好生之德称为仁 230
3.仁为德纲 236
二、孔子之仁 239
1.仁为全德 239
2.一贯之道 247
第六章 止於至善——天人合一 251
一、止於至善 251
1.止 251
2.至善 253
3.定 255
4.和 260
二、天人合一 266
1.与天地同德 266
2.与天地同体 270
3.天人合一 277
第七章 达德 283
一、达德 283
1.德 283
2.达德 287
二、仁 292
1.爱 292
2.同情 293
3.劝善 295
4.慈 296
5.恕 297
6.忠厚 298
三、义 300
1.正我 300
2.名分 302
3.耻 304
4.勇 307
5.廉 308
四、礼 309
1.礼仪 309
2.谦让 311
3.礼乐 313
五、智 316
1.知理、知人、自知 316
2.学 321
第八章 孝 329
一、孝之理论 329
1.父母配天 329
2.父子一体 334
二、孝亲 338
1.能养 338
2.弗辱 343
3.尊亲 348
三、祭亲 352
1.祭亲的意义 352
2.祭祀的条件 355
3.宗法、守丧 359
四、婚姻 364
1.婚姻的意义 364
2.夫妇 370
3.父子兄弟 374
第九章 忠 379
一、君 379
1.人君 379
2.王道 386
3.君臣 390
二、臣 393
1.忠君 393
2.报国 400
三、仁政 403
1.德治 403
2.养民 408
3.教民 414
4.大同 417
第二编 道家 421
绪论 421
一、道家思想的发展 421
二、道家思想大纲 425
第一章 道 427
一、道先天地有 428
1.理论上的先后 428
2.时间上的先后 429
二、道生万物 432
1.道为万物之根 432
2.道为自生 434
三、道曰无 435
1.无名 436
2.无为 438
四、道的物象 441
1.道的本体为虚 441
2.道之象 444
第二章 道的变化 447
一、道之变 447
1.道自化 447
2.德 450
3.自化的过程 452
二、万物跟道的关系 457
1.万物的化生 457
2.道在万物 461
三、道之反 463
1.反复 463
2.循环 466
四、道之常 469
1.固存 469
2.不变 471
五、道之静 474
1.动而静 474
2.虚而静 476
第三章 人 479
一、人生 479
1.人生於气 479
2.形体心神 480
3.性命 482
4.生死 484
二、智识 487
1.不知而辩 487
2.没有是非 490
3.齐物论 491
三、仁义 500
1.仁义为下德 500
2.仁义随时而变 502
3.上德 504
4.天真自然 507
第四章 人生哲学 513
一、精神与形骸 513
1.精神与形骸之分 513
2.坐忘 516
3.凝神————物化 518
二、无为 522
1.顺乎自然 522
2.虚 528
3.静 532
三、合於道 534
1.最高境界的意义 534
2.至乐境界 538
四、至人 542
第五章 实际的生活方式 545
一、轻世 545
1.避世 545
2.不求闻达 548
二、退 551
1.无才 551
2.不求满足 555
3.不争 556
4.明哲保身 558
三、闲静 560
1.朴素 560
2.无为之治 562
3.安逸 563
四、山水 566
1.自然美景 566
2.田园之乐 569
3.渔父之乐 572
4.饮酒之乐 574
五、流弊 576
1.颓废 576
2.为我 578
3.求仙不死 580
第三编 佛教 585
绪论 585
一、中国佛教的流传 585
二、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 588
三、中国佛教的宗派 592
四、中国佛教思想的大纲 597
第一章 因明学 601
一、因明 601
1.因明的意义 601
2.因明学的源流 603
二、宗 606
1.宗的意义 606
2.立宗 608
3.宗之过 610
三、因喻 612
1.因 612
2.因之过 618
3.喻 620
4.喻之过 623
四、因明论式 625
1.表诠因明论式 627
2.遮诠因明论式 628
第二章 唯识论 631
一、唯识 631
1.唯识的意义 631
2.识的种类——八识 633
3.识的作用——有漏无漏 637
二、第八识阿赖耶识 639
1.阿赖耶识的意义 639
2.种子 642
3.熏习 647
三、第七识末那识 652
1.末那识的意义 652
2.末那识的作用 654
四、前六识 657
1.前六识的意义 657
2.意识 659
3.五识 661
五、一切唯识 663
1.心 663
2.三性 669
3.缘果法 671
第三章 四谛 677
一、谛 677
1.谛字的意义 677
2.谛的种类 679
二、苦谛 681
1.苦谛的范围 681
2.八种苦相 683
3.五蕴苦 685
三、集谛 688
1.业 688
2.烦恼 690
四、灭谛 692
1.灭谛的意义 692
2.灭三心 694
五、道谛 697
1.道谛的意义 697
2.八正道 700
第四章 因缘论 703
一、因缘 703
1.因 703
2.缘 706
3.业 707
4.果 708
5.报 708
二、因缘的作用 709
1.种子因果 709
2.行为因果 712
3.报应因果 714
三、佛学缘起论 717
1.业感缘起 717
2.唯识缘起 733
3.如来藏缘起 735
4.真如缘起 742
第五章 解脱论 749
一、解脱的教门 749
1.五时八教 749
2.五教十宗 754
二、解脱法 755
1.十住行 756
2.五门六度 760
3.三圣行 763
4.念佛 766
第六章 戒律 771
一、戒律的意义 771
1.戒律的意义 771
2.止作二持 773
二、戒律 775
1.通戒 775
2.别戒 777
第七章 定(禅) 783
一、定 783
1.定的意义 783
2.心定 784
3.无念 786
4.禅定 788
二、禅观 793
1.十禅观 794
2.三十禅观 796
3.观佛 798
三、参禅 801
1.不立文字 801
2.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803
3.参话头 805
4.坐禅 809
四、禅的哲学 814
1.人有佛性 815
2.心法 817
3.禅的精神 819
第八章 慧 823
一、华严宗法界观 824
1.三观 824
2.十玄门 826
3.真心 831
二、天台宗止观 834
1.止观 834
2.圆融三谛 840
3.真如 844
三、心的哲学 847
1.心——自觉意识 847
2.心之一念 849
3.一即一切,实相圆融 850
四、涅槃 852
1.涅槃的意义 852
2.性质 855
3.常乐我净 858
4.佛土 865
附录一 墨家思想大纲 867
一、墨家的名学 867
1.知识 868
2.名 872
3.辩 875
二、墨家的为利主义 883
1.利为人生的目的 883
2.利的意义 884
3.利的根本 887
4.求利之道 899
附录二 法家思想大纲 915
一、法治主义 915
1.任法 916
2.严刑峻法 917
3.法治与术治、权治、势治 920
二、法的观念 924
1.法为一国人民的行动规律 924
2.法为国家公布的法令 925
3.法是定分的 927
4.法有刑罚 931
三、法的性质 934
1.法由人君而立 934
2.法合於理又合於人心 936
3.法有一致性 938
4.法有常性 940
5.法随时代而变 941
四、法的效力 943
1.法为禁恶 943
2.任法则可无为而治 947
附录三 中国著名哲学家生卒年表 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