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4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南 LTE与LTE-Advanced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瑞典)达尔曼,(瑞典)巴克浮,(瑞典)斯科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27854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移动通信:无线电通信-通信网-指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4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南 LTE与LTE-Advanced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LTE背景 1
1.1引言 1
1.2 LTE之前的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1
1.3 ITU活动 3
1.3.1 IMT-2000和IMT-Advanced 3
1.3.2 IMT系统的频谱 5
1.4 LTE驱动力 5
1.5 LTE的标准化 7
1.5.1标准化进程 7
1.5.2 3GPP流程 8
1.5.3 3G向4G的演进 9
第2章 移动通信中的高数据速率 11
2.1高数据速率:基本约束 11
2.1.1噪声受限场景下的高数据速率 12
2.1.2干扰受限时的更高数据速率 13
2.2有限带宽的更高数据速率:更高阶调制 14
2.2.1与信道编码相结合的更高阶调制 14
2.2.2瞬时发送功率的变化 15
2.3包含多载波传输的更宽带宽 15
第3章OFDM传输 19
3.1 OFDM基本原理 19
3.2 OFDM解调 21
3.3用IFFT/FFT实现OFDM 21
3.4插入循环前缀 23
3.5 OFDM传输的频域模型 24
3.6信道估计和参考符号 25
3.7 OFDM频率分集:信道编码的重要性 26
3.8 OFDM基本参数选择 27
3.8.1 OFDM子载波间隔 27
3.8.2子载波数目 28
3.8.3循环前缀长度 28
3.9瞬时传输功率变化 29
3.10 OFDM用户复用/多址接入方案 29
3.11 OFDM和多小区广播/多播传输 31
第4章 宽带“单载波”传输 33
4.1均衡对抗无线信道频率选择性 33
4.1.1时域线性均衡 33
4.1.2 频域均衡 35
4.1.3其他均衡器策略 37
4.2具备灵活带宽分配的上行链路FDMA 37
4.3 DFT扩展OFDM 38
4.3.1基本原理 38
4.3.2 DFTS-OFDM接收机 40
4.3.3使用DFTS-OFDM的用户复用 41
4.3.4分布式DFTS-OFDM 41
第5章 多天线技术 43
5.1多天线配置 43
5.2采用多天线技术的好处 44
5.3多根接收天线 44
5.4多根发射天线 48
5.4.1发射天线分集 48
5.4.2发射端的波束赋形 50
5.5空分复用 53
5.5.1基本原理 53
5.5.2基于预编码的空分复用 55
5.5.3非线性接收机处理 56
第6章 调度、链路自适应和HARQ技术 58
6.1链路自适应:功率和速率控制 58
6.2信道相关调度 60
6.2.1下行链路调度 60
6.2.2上行链路调度 63
6.2.3频域内的链路自适应和信道相关调度 64
6.2.4信道状态信息的获取 64
6.2.5业务行为与调度 65
6.3高级重传机制 66
6.4带有软合并的HARQ 67
第7章LTE无线接入:概述 70
7.1基本原理 71
7.1.1传输机制 71
7.1.2信道相关调度和速率自适应 72
7.1.3小区间干扰协调 73
7.1.4带有软合并的混合ARQ 73
7.1.5多天线传输 73
7.1.6频谱灵活性 74
7.2 LTE第9版 76
7.2.1多播和广播的支持 76
7.2.2定位 76
7.2.3双流波束赋形 76
7.3 LTE第10版以及IMT-Advanced 76
7.3.1载波聚合 77
7.3.2扩展的多天线传输 77
7.3.3中继 78
7.3.4异构部署 78
7.4终端能力 78
第8章 无线接口架构 80
8.1总体系统架构 80
8.1.1核心网 80
8.1.2无线接入网络 81
8.2无线协议架构 82
8.2.1无线链路控制 84
8.2.2媒体接入控制 85
8.2.3物理层 90
8.3控制平面协议 91
第9章 物理传输资源 94
9.1总的时频结构 94
9.2常规子帧和MBSFN子帧 97
9.3载波聚合 98
9.4 LTE载波的频域位置 100
9.5双工方式 101
9.5.1频分双工(FDD ) 101
9.5.2时分双工 102
9.5.3 LTE与TD-SCDMA共存 104
第10章 下行物理层传输机制 105
10.1下行传输信道处理 105
10.1.1处理步骤 105
10.1.2集中和分布的资源映射 110
10.2下行参考信号 112
10.2.1小区特定的下行参考信号 113
10.2.2解调参考信号 115
10.2.3 CSI参考信号 116
10.3多天线传输 119
10.3.1发射分集 120
10.3.2基于码本的预编码 122
10.3.3非码本预编码 125
10.3.4下行多用户MIMO 126
10.4下行L 1 /L2控制信令 127
10.4.1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129
10.4.2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 131
10.4.3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133
10.4.4下行调度分配 134
10.4.5上行调度请求 140
10.4.6载波聚合和载波间调度 143
10.4.7功率控制命令 144
10.4.8 PDCCH处理 144
10.4.9 PDCCH的盲解码 148
第11章 上行物理层处理 151
11.1传输信道处理 151
11.1.1处理步骤 151
11.1.2映射到物理资源 153
11.1.3 PUSCH跳频 154
11.2上行参考信号 156
11.2.1上行解调参考信号 156
11.2.2上行探测参考信号 161
11.3上行多天线传输 164
11.3.1基于预编码的PUSCH多天线传输 164
11.3.2上行多用户MIMO 167
11.3.3 PUCCH发送分集 168
11.4上行L1/L2控制信令 168
11.4.1在PUCCH上传输的上行 L 1 /L2控制信令 169
11.4.2在PUSCH上传输的上行 L1/L2控制信令 180
11.5上行定时对齐 182
第12章 重传协议 184
12.1带有软合并的混合ARQ 185
12.1.1下行混合ARQ 187
12.1.2上行混合ARQ 187
12.1.3 混合ARQ定时 190
12.2无线链路控制 193
12.2.1分刻、级联以及RLC SDU重组 193
12.2.2 RLC重传 194
12.2.3依序传递 194
12.2.4 RLC操作 195
第13章 功率控制、调度和干扰处理 197
13.1上行功率控制 197
13.1.1上行功率控制——些基本规则 197
13.1.2 PUCCH的功率控制 198
13.1.3 PUSCH的功率控制 200
13.1.4 SRS的功率控制 201
13.1.5功率余量 202
13.2调度和速率控制 202
13.2.1下行调度 203
13.2.2上行调度 204
13.2.3半静态调度 209
13.2.4半双工FDD的调度 209
13.2.5信道状态报告 210
13.2.6非连续接收(DRX)和载波去激活 214
13.3小区间干扰协调 216
13.4不规则网络部署 218
13.4.1不规则网络部署中的 干扰处理 219
13.4.2家庭基站情况下的干扰协调 223
第14章LTE接入过程 224
14.1捕获与小区搜索 224
14.1.1 LTE.小区搜索概述 224
14.1.2 PSS结构 226
14.1.3 SSS结构 226
14.2系统信息 227
14.2.1 MIB和BCH传输 227
14.2.2系统信息块 229
14.3随机接入 231
14.3.1步骤1:随机接入前导信号传输 232
14.3.2步骤2:随机接入响应 237
14.3.3步骤3:终端标识 237
14.3.4步骤4:竞争决策 238
14.4寻呼 238
第15章 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 240
15.1结构 240
15.2整体信道结构和物理层处理 241
15.3 MBMS业务的调度 243
第16章 中继 246
16.1 LTE的中继 246
16.2整体结构 247
16.3带内中继的回程链路设计 248
16.3.1接入链路混合ARQ操作 249
16.3.2回程链路混合ARQ操作 250
16.3.3回程下行控制信令 251
16.3.4针对回程链路的参考信号 254
16.3.5回程-接入链接时序 254
第17章 频谱与射频特征 258
17.1 LTE的频谱 258
17.1.1 ITU-R为IMT系统定义的频谱 258
17.1.2 LTE的频带 259
17.1.3新频带 262
17.2灵活的频谱应用 262
17.3灵活的信道带宽操作 263
17.4 LTE的载波聚合 265
17.5多标准无线基站 267
17.6 LTE射频需求的概述 269
17.6.1发射端特性 270
17.6.2接收端特性 271
17.6.3区域性需求 271
17.6.4通过网络信令传输的频带特定的UE需求 272
17.6.5基站类型 272
17.7输出功率等级的要求 273
17.7.1基站输出功率及动态范围 273
17.7.2 UE输出功率及动态范围 273
17.8传输信号质量 273
17.8.1 EVM和频率误差 274
17.8.2 UE带内发射 274
17.8.3基站时间校准 274
17.9无用发射的需求 274
17.9.1实施方面 274
17.9.2频谱发射模板 275
17.9.3相邻信道泄漏比 276
17.9.4杂散发射 277
17.9.5占用带宽 278
17.9.6发射机互调 278
17.10灵敏度和动态范围 278
17.11接收端抗干扰信号的敏感性 278
第18章 性能 280
18.1性能评估 280
18.1.1终端用户体验性能 281
18.1.2运营商角度 282
18.2以峰值数据速率和传输时延表示的性能 282
18.3 LTE-Advanced的性能评估 283
18.3.1建模与假设 283
18.3.2评估准则 285
18.3.3 FDD系统性能指标 286
18.3.4 TDD系统性能指标 288
18.4总结 288
第19章 其他无线通信系统 289
19.1 HSPA 289
19.1.1架构 290
19.1.2信道相关调度 291
19.1.3带有软合并的 混合ARQ 292
19.1.4控制平面时延的降低 293
19.1.5空分复用 294
19.1.6载波聚合 294
19.1.7 UTRATDD 294
19.2 GSM/EDGE 295
19.2.1 GSM/EDGE演进的目的 295
19.2.2双天线终端 296
19.2.3多载波EDGE 296
19.2.4减小的TTI和快速反馈 297
19.2.5改进的调制和编码 298
19.2.6更高符号速率 298
19.2.7自适应多用户信道上的语音业务 298
19.3 CDMA2000和HRPD/1x EV-DO 299
19.3.1 CDNMA2000 1x 300
19.3.2 1x EV-DO Rev O 301
19.3.3 1x EV-DO Rev A 301
19.3.4 1x EV-DO Rev B 302
19.3.5 1x EV-DO Rev C 302
19.4 IEEE 802.16,移动WiMAX以及802.16m 302
19.4.1 IEEE 802.16e和移动WiMAX 303
19.4.2 IEEE 802.16m——面向IMT-Advanced的WiMAX 304
19.5总结 305
第20章 最后的思考 306
20.1未来将走向何方 306
20.1.1先进的多小区协调 306
20.1.2网络能量效率 307
20.1.3机器类型的通信 307
20.1.4频谱应用的新方式 308
20.1.5直接的设备到设备的通信 308
20.2结束语 308
参考文献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