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4159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79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92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阶段 3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8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1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13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16
一、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17
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9
三、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20
四、开辟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22
五、异化劳动理论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29
六、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前夜 3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和公开问世 41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 42
二、《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54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 61
第一节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 61
一、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理论的新概括 62
二、意识形态理论的新阐发 65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67
第二节 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 70
一、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70
二、探索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形式 72
三、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74
第三节 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批判 76
一、批判拉萨尔主义的改良主义主张,提出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 76
二、批判拉萨尔主义的“自由国家”论,揭示国家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80
三、批判巴枯宁无政府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 81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88
第一节《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过程和意义 88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程 88
二、《资本论》的理论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92
三、《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93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哲学方法 96
一、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 96
二、《资本论》的逻辑 98
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100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运用、丰富与发展 105
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 106
二、社会形态及其结构 113
三、经济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 116
第四节 资本批判与人的解放 118
一、资本的“本性”与资本主义“拜物教” 118
二、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121
三、共产主义的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24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131
第一节“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分析 131
一、1853年及其以前的时期 132
二、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 134
三、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 137
四、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139
第二节 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和探索 139
一、俄国公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 140
二、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历史环境和前提条件 142
三、对俄国民粹派错误观点的批判 144
第三节 马克思晚年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 148
一、古代社会史研究的文化环境和目的 148
二、古代社会史研究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 149
第五章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155
第一节《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系统阐发 155
一、系统阐述现代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156
二、系统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160
三、深入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165
四、深刻揭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70
五、进一步阐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73
第二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 175
一、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 176
二、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 179
三、分工的发展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 180
四、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182
第三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论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结和发展 183
一、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184
二、首次明确表述哲学基本问题 187
三、全面阐发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188
四、强调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191
五、反思和深化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194
第六章19世纪20世纪之交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97
第一节 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折发展 197
一、恩格斯对第二国际的领导及其思想影响 197
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及对他的批判 199
三、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 203
第二节 考茨基的唯物史观研究及其理论错误 204
一、生平及理论活动 204
二、“唯物史观”和“超帝国主义论” 205
第三节 梅林和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8
一、梅林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研究 208
二、罗莎·卢森堡的历史辩证法 211
第四节 拉法格和拉布里奥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16
一、拉法格的经济决定论 216
二、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 220
第五节 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25
一、普列汉诺夫与劳动解放社 225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性质 226
三、生产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28
四、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理论 229
五、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31
第七章 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235
第一节 时代变化与列宁主义的形成 235
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列宁对时代特点的科学分析 235
二、俄国革命形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 237
三、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捍卫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239
第二节《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捍卫和发展 242
一、认识论中两条对立路线和哲学党性原则 243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论、真理论 246
三、物理学新发现的哲学总结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48
四、把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249
第三节《哲学笔记》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 252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53
二、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 256
三、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 257
四、辩证法体系的构想 260
第四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发与拓展 262
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62
二、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与“一国革命首先胜利论” 265
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总结和深化 268
第五节 列宁哲学思想在十月革命后的丰富和发展 271
一、领袖、政党、阶级、群众关系的科学阐释 271
二、工会问题争论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73
三、新经济政策阐述中的哲学思想 276
四、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 282
五、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革命道路特殊性的辩证法 285
第八章 苏联、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探索 288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88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哲学界的论争 288
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 295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299
一、对两本哲学史著作的批判 299
二、在生物遗传学领域对摩尔根学派的批判 303
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哲学思想 304
第三节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307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曲折 308
二、东欧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 314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发展 323
第一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哲学探索 323
一、卢卡奇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323
二、柯尔施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 329
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文化领导权思想 334
第二节20世纪3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340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辩证法 342
二、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345
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348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理论 351
五、关于人的问题 356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36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36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 360
二、李大钊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 363
三、陈独秀解说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365
四、瞿秋白与辩证法唯物论的最初介绍 367
第二节 中国化命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371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提出 371
二、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375
三、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 379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发展 38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普及 382
二、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385
三、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390
第十一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 399
第一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399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阶级观 399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群众观 402
三、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提出 404
四、《反对本本主义》中的认识论思想 406
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革命战争辩证法 407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系统化 409
一、《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背景 410
二、《实践论》《矛盾论》中的基本思想 411
三、《实践论》《矛盾论》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地位 414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的运用和多方面展开 416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16
二、唯物辩证法的实际运用 418
三、《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革命与国家学说 427
第四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运用与发展 430
一、《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社会矛盾学说 431
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哲学内涵 434
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新开拓 435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44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 44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 44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442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447
一、实践观点与党的思想路线 447
二、生产力观点与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 450
三、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关系的思想 452
四、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 457
五、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59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与指导意义 46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 46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指导意义 464
阅读文献 468
人名译名对照表 472
后记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