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中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中
  • 方立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751880046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797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佛教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册 379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379

第一节 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 380

第二节 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 383

一、《坛经》“自性”概念的性质 386

二、《坛经》“自性”概念的功能 387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391

第四节 自心是佛与本性顿悟 393

第十七章 荷泽宗的灵知心体说 396

第一节 灵知 397

第二节 佛性与佛心 40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 407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414

第一节 心灵湛圆 415

第二节 心地自然 422

第三节 性理归宗 428

第四节 无心合道 431

第五节 无情说法 435

第六节 一心为宗 437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443

第一节 平常心是道与触类是道 444

第二节 清净本心与见闻觉知 453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 455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 460

第五节 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 467

小结 471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474

第一节 心清净与自信心 475

第二节 见闻觉知与全体大用 479

第三节 “无事”与“无”字 483

第四节 菩提心与忠义心 490

第五节 清净心与一心法界 491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496

第一节 儒家心性思想的历史演变 497

第二节 学术思想重心的共同转轨 500

一、儒家人性论与佛教学术思想重心的转移 500

二、佛教心性论与儒家学术思想重心的定位 501

第三节 自心地位的突出与心性本体的确立 502

一、重视现实人心与自心地位的突出 502

二、真心本体说与心性本体的确立 503

第四节 心性思想内涵的调整互补 508

一、性善恶之辩与性有善恶论 508

二、生静心知与性静性觉 510

三、真妄净染与心性二元 514

四、忘心无境与无心无著 515

第五节 心性修养方式方法的吸取容摄 516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与“平常心是道” 516

二、尽心知性与明心见性 518

三、情染性净与灭情复性 519

四、识得本心与发明本心 520

五、顿悟与神悟 521

六、禅定与静坐 522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524

第一节 道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 524

一、道与禅 526

二、自然与自性 534

三、无为而无不为与无修而修 538

四、静观、得意忘言与禅悟 541

第二节 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 545

一、轮回果报与形亡性存 546

二、万法皆空与忘身无心 548

三、心生万法与心为道体 552

四、明心见性与修心炼性 558

余论一 心性论:中印佛教思想的重要同异点 564

一、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同 564

二、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异 566

余论二 心性论:儒、道、佛三教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571

第四编 宇宙论 577

小引 579

第二十三章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586

第一节 宇宙图式论 587

一、《经律异相》的天地说 587

二、《法苑珠林》的三界说 590

三、《法界安立图》的宇宙图式说 594

第二节 宇宙时间观 602

一、《经律异相》的三界成坏说 602

二、《法苑珠林》的劫量说 603

三、《法界安立图》的四大千劫量说 607

第二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 612

第一节 僧肇的物不真论和物不迁论 615

一、“假号不真”的物不真论 615

二、“动静未始异”的物不迁论 624

第二节 天台宗的诸法即实相说 631

一、实相的意义、内容与表述 631

二、诸法即实相 636

第三节 法相唯识宗的三自性说与三类境说 642

一、三自性说:存在的三种形态 643

二、三类境说:现象的三种类别 645

第四节 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 648

一、事事无碍的界说 648

二、事事无碍论的内容 650

三、事事无碍论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 656

四、事事无碍论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 662

第五节 镇澄对僧肇《物不迁论》的批评 666

一、性空与性住 668

二、法住与性住 674

三、性空与实性(佛性) 677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 680

第一节 印度佛教本体论略述 680

一、本体“实有”说 681

二、本体性空说 684

三、本体心识说 689

第二节 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本土思想背景 698

一、中国固有本体论思想概述 698

二、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途径 705

第三节 气本原说的认同与扬弃 708

一、气与“四大” 708

二、气与因果报应及神不灭 710

三、气与心 711

第四节 道体说的牵附与会通 714

一、以道家之“道”为佛教之“道” 714

二、从“道亦虚空”到“虚空为道本” 716

三、道体遍在与无情有佛性 718

第五节 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720

一、东汉三国时代的本无思想 720

二、本无宗的本体思想 723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 730

第一节 法性实在论的确立与转向 730

一、慧远的法性实在论 730

二、鸠摩罗什对法性实在论的批评 734

三、法性实在论的理论转轨 736

第二节 “理”思想的拓展与演进 740

一、中国哲学“理”范畴简述 741

二、竺道生的理佛说 742

三、天台宗的理具说 746

四、华严宗的理体说 751

五、禅宗的理事不二说 753

第三节 心本原说的创立与发展 761

一、心本原说的提出 761

二、东晋时代心有无义之争辩与心本体说之滥觞 766

三、《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 768

四、地论师与摄论师关于心识本原之论辩 774

五、天台宗的心本说 777

六、华严宗的真心本原说 783

七、禅宗的自心本原说 79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