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东教育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伟,魏永生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905811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12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546页
- 主题词:教育史-山东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山东教育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山东地方史文库》总序 1
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山东教育的发轫 1
一、山东教育起源的社会背景 1
(一)社会生产力 2
(二)社会经济 11
(三)社会生活 17
二、远古教育及原始学校的萌芽 21
(一)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21
(二)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28
(三)学校教育的萌芽 37
第二章 山东传统教育模式的建立 44
一、“学在官府”与西周时期的教育 44
(一)夏商时期的山东教育 44
(二)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 50
二、齐鲁两国的文教政策与私学的兴起 57
(一)齐鲁两国的文教政策 57
(二)官学衰败与私学兴起 63
(三)繁荣的鲁国私学 67
(四)齐国的稷下学宫 78
三、“独尊儒术”与汉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93
(一)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93
(二)汉代山东学校教育的发展 99
四、先秦秦汉时期的教育思想 107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07
(二)墨子的教育思想 112
(三)孟子的教育思想 116
(四)郑玄的教育思想 119
第三章 山东传统教育模式的发展 124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山东的文教政策 124
(一)魏晋南北朝变幻而多元的文教政策 124
(二)隋唐尊崇儒学兼重佛道的文教政策 131
二、“九品中正制”与山东教育 139
(一)“九品中正”的选士制度 139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教育 145
三、科举制的创立与山东教育 157
(一)科举制的产生及对山东的影响 157
(二)隋唐时期山东的教育 166
四、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175
(一)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175
(二)房玄龄的教育思想 182
第四章 山东传统教育模式的衰落 185
一、宋元至明清专制化趋向下的山东文教政策 185
(一)宋元时期山东的文教政策 185
(二)明清时期山东的文教政策 193
二、科举制下的单一化学校教育 196
(一)科举制的发展 196
(二)宋元时期山东的学校教育 200
(三)明清时期山东的学校教育 211
三、书院教育的产生及其官学化趋向 219
(一)山东书院的演变 219
(二)山东书院的类型与特点 242
(三)山东书院的管理与学风 255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268
(一)石介的教育思想 268
(二)王筠的教育思想 271
第五章 山东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 275
一、“中体西用”语境下的山东文教政策 275
(一)封建教育的衰败 275
(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278
二、晚清时期山东的教育 282
(一)武训义学及其影响 282
(二)晚清教育的变革 288
(三)山东同盟会与资产阶级新教育的初创 299
(四)德、英侵略者在青岛、威海的殖民教育 304
三、北洋军阀时期山东的教育 315
(一)壬子癸丑学制与山东教育的整理和发展 315
(二)知识分子群的新觉醒及其教育理念 321
(三)日本侵略者在青岛的殖民教育 327
四、外国传教士在山东创办的文化教育事业 332
(一)山东教会组织及其办学目的 332
(二)新教与山东教育 342
第六章 山东建立现代教育模式的初步尝试 357
一、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山东教育 357
(一)国民教育体制的建立 357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整顿与发展 362
(三)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运动 376
(四)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控制区的山东教育 380
(五)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控制区教育的恢复 383
二、抗战时期山东日伪政权的奴化教育 384
(一)日伪奴化教育机构和教育方针 384
(二)奴化教育的实施 387
(三)奴化教育的衰微 394
三、山东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的教育 395
(一)抗日根据地教育的初创 395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运动的展开 398
(三)山东解放区教育的整顿与发展 416
四、著名教育人物与教育思想 430
(一)范明枢 430
(二)何思源 434
(三)董渭川 438
(四)杨希文 441
附录 447
参考文献 495
后记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