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运动生理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运动生理学
  • 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04143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运动生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目的和任务 1

二、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

三、运动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

四、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5

第一章 肌肉的工作 8

第一节 肌肉工作的特征 8

一、肌肉工作的形式 10

二、肌肉工作的力学表现 15

三、肌肉的机械功和功率 23

四、肌电图在了解肌肉工作中的作用 27

第二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29

一、两类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 30

二、人体骨骼肌中两类肌纤维的分配 37

三、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39

四、训练对两类肌纤维的影响 40

第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 46

第一节 记忆痕迹与运动构型 47

一、信息的来源 48

二、记忆痕迹与运动构型的形成 50

三、感觉反馈的作用 53

第二节 运动条件反射 55

一、运动技能的生理学本质 55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56

第三节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60

一、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60

二、多通道感觉信息 60

三、发挥感觉反馈的作用 62

四、其他影响因素 64

第三章 氧运输系统 66

一、肺功能 67

第一节 运动和训练对氧运输系统的影响 67

二、血液的载氧功能 71

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72

第二节 运动中氧的供需 74

一、需氧量、吸氧量和耗氧量 74

二、氧债 76

第三节 最大吸氧量 79

一、最大吸氧量的表示方法与正常值 80

二、最大吸氧量的测定 82

三、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 87

四、训练对最大吸氧量的影响 98

五、促进最大吸氧量增进的因素 102

第四节 无氧阈 104

一、无氧阈的测定。表示方法和正常范围 106

二、无氧阈与其它生理指标的关系 108

三、无氧阈值的意义 109

第四章 运动中能量的供应 111

第一节 人体安静时和活动时的能耗量 113

一、安静时的能耗量 113

二、常人和运动员每日平均能耗量 114

三、体育运动时的能耗量 117

四、肌肉工作的机械效率 122

第二节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过程 124

一、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124

二、肌肉活动时ATP的再合成 124

三、肌肉活动过程中能源物质的动用 128

第三节 人体内三种能量系统的特性 132

一、磷酸原系统 132

二、乳酸能系统 135

三、有氧氧化系统 137

第四节 体育运动与能量连续统一体 138

一、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 138

二、能量连续统一体的形式 139

一、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能量系统 144

第五节 能量系统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44

二、训练方法的选择 146

第五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 149

第一节 力量素质 149

一、力量素质的分类 150

二、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151

三、力量素质的自然增长 154

四、力量素质的训练 157

第二节 速度与速度耐力素质 167

一、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 167

二、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的自然增长与训练 170

第三节 一般耐力素质 174

一、一般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 174

二、一般耐力的自然增长与训练 178

三、发展耐力素质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179

一、灵敏素质 181

第四节 灵敏和柔韧素质 181

二、柔韧素质 182

第六章 运动各阶段人体功能水平的变化 184

第一节 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 184

一、赛前状态 184

二、准备活动 187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190

一、进入工作状态 190

二、稳定状态 195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 196

一、运动性疲劳 196

二、恢复过程 211

第七章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218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218

一、运动系统 219

二、氧运输系统 223

三、供能系统 227

四、神经系统 229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 230

一、全面身体发展 230

二、循序渐进 234

三、区别对待 235

第三节 运动负荷的生理学分析 239

一、影响生理负荷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240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适宜生理负荷量 241

一、重复训练法 247

第四节 若干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247

二、间歇训练法 249

三、持续训练法 251

四、循环训练法 252

五、比赛训练法 253

第五节 体育教学与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254

一、评定体育教学和训练效果的常用生理指标 254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方法 262

一、按肌肉活动特征分类 272

第八章 某些运动项目的生理特点 272

第一节 运动项目的分类 272

二、按动作结构特征分类 273

三、按运动强度分类 273

四、按发展身体素质分类 275

第二节 周期性练习的生理特点 276

一、跑 276

二、游泳 283

三、滑冰 288

第三节 非周期性练习的生理特点 290

一、体操 290

二、投掷 293

三、武术 294

第四节 混合性练习的生理特点 298

一、球类 298

二、跳跃 30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