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路由与交换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路由与交换
  • Rita Puzmanova著;黄永峰,周可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0827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15页
  • 文件大小:178MB
  • 文件页数:741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路由选择-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路由与交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8.5.1 ATM交换机的结构 21 1

10.8.5 ICMPv6 31 1

1.1分层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

目 录 3

第1章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 3

第一部分通信网络 3

1.2 OSI参考模型的7层 6

1.2.3会话层——第5层 6

1.2.4传输层——第4层 6

1.2.2表示层——第6层 6

1.2.1应用层——第7层 6

1.2.5网络层——第3层 7

1.2.6链路层——第2层 7

1.2.7物理层——第1层 7

1.2.8子层 8

1.3实际网络体系结构 8

1.4寻址 8

1.5流量控制 9

1.5.1拥塞控制 9

1.5.2流量控制机制 10

1.5.3基于信贷和速度的流量控制 10

1.6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 12

1.7连接和网络拓扑 12

第2章局域网和城域网 14

2.1 LAN的体系结构 15

2.1.1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15

6.2.2无环路网络的必备条件 1 15

2.1.2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17

2.1.3子网访问协议 18

2.2 LAN标准化 18

2.2.1 LAN的拓扑结构 20

2.2.2传输介质 21

2.2…3访问方法 22

2.3 以太网/IEEE802.3 22

2.3.2以太网和IEEE802.3帧 23

2.3.1 CSMA/CD访问方法 23

2.3.3以太网/IEEE802.3物理层 24

2.3.4快速以太网IEEE802.3 U、Y 25

2.3.5 1000Mbit/s以太网IEEE802.3z、ab 27

2.3.6IEEE802.1P和802.1Q 28

2.3.7 10Gbit/s以太网 28

2.3.8共享和交换以太网 29

2.4令牌环/IEEE802.5 30

2.4.1令牌通行访问方法 30

2.4.2故障管理机制 30

2.4.3令牌环/IEEE802.5帧 31

2.4.4令牌环的寻址 32

2.4.5令牌环/IEEE802.5物理层 33

2.4.6高速令牌环 34

2.5.2 FDDI的拓扑 35

2.5.1 FDDI的体系结构 35

2.5光纤分布数据接口 35

2.5.3 FDDI的帧格式 36

2.6无线局域网 37

2.5.4 FDDI物理层 37

2.6.1WLAN配置 38

2.6.2 WLAN物理特征 38

2.6.3 WLAN MAC协议 38

2.6.4无线个人网络 38

2.6.5正在进行的工作 39

2.7光通道和SNA 39

第3章广域网 42

3.1交换设备和非交换设备 43

3.2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 43

3.3.1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44

3.3链路协议 44

3.3.2均衡链路存取规程 45

3.3.3点对点协议 46

3.4 ISDN 48

3.4.2 ISDN基石 49

3.4.1 ISDN寻址 49

3.4.3服务 50

3.4.4基本运行特征 50

3.4.5第2层信令协议LAPD 50

3.4.6第3层信令 51

3.4.7窄带和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络(B-ISDN) 51

3.5 X.25 51

3.5.1 X.25的结构 51

3.5.2 X.25的组成 52

3.6帧中继 53

3.6.1帧中继的帧格式 54

3.6.2本地管理接口(LMI),UNI和NNI 55

3.6.4 SLA在帧中继网络中 56

3.6.3帧中继参数 56

3.7交换多兆位数据业务 58

3.8异步传输模式 60

3.8.1 ATM的组成和操作 61

3.8.2 ATM结构 61

3.8.3虚连接和虚电路 63

3.8.4 ATM连接的类型 64

3.8.5 ATM信元 65

3.8.6 ATM传输功能 66

3.8.7服务类别 67

3.8.8服务质量 67

3.8.9 ATM路由协议 69

3.8.10 ATM和帧中继互连注解——FUNI 70

3.8.11 LANE 71

3.8.12多协议异步传输方式 73

3.8.13基于ATM的经典IP 77

3.9同步光纤网 79

3.10服务级别协定 80

第4章网络管理 84

4.1管理任务分配 84

4.2 ISO网络管理模型 85

4.3 TCP/IP网络管理 86

4.4远端监控RMON 87

4.5交换机监控——SMON 88

4.6基于网页的管理 89

5.1物理层网间互连设备 91

第5章网络互连的原理 91

5.1.1中继器的类型 92

5.1.2以太网(IEEE802.3局域网)中的冲突和自动分割 93

5.1.3中继器的发展 93

5.2链路层的中继 94

7.9.3令牌环交换机的特征 1 94

5.2.1桥接 95

5.2.2局域网交换机 97

5.3网络层的中继 98

5.3.1路由操作 99

5.4应用层中继 101

5.3.2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根本区别 101

5.5确定该使用什么 102

5.6.3其他地方的监控 103

5.6网络互连设备的监控 103

5.6.2路由器作为监测点 103

5.6.1集线器是监控中心 103

5.7分组交换和信元中继 104

5.8重传说明 105

第一部分总结 105

第6章网桥 109

第二部分网 桥 109

6.1网桥基本要素 109

6.1.1网桥的功能 109

6.1.2网桥的类型 110

6.1.3网桥的必要条件 111

6.1.4网桥的操作 112

6.2透明网桥 113

6.2.1转发和学习 114

6.3源路由网桥 125

6.3.1 SRB网桥操作 125

6.3.2 SRB算法 126

6.3.3路由信息域 128

6.4远程网桥 129

6.5源路由透明网桥 131

6.6翻译网桥 132

6.7 FDDI的地位 134

6.8桥连网络的应用和设计 135

6.8.1负载共享和平衡 135

6.8.2过滤 136

6.8.3性能 136

6.8.4 设计 137

第二部分总结 140

7.1交换的理由 143

第7章局域网交换 143

第三部分交 换 143

7.2局域网交换的定义 144

7.2.1 LAN交换技术向VLAN和第3层交换的发展 146

7.2.2交换中的地址处理 147

7.2.3交换机的多播和广播管理 149

7.3 LAN的分段 151

7.4交换性能 152

7.4.1自动监听 152

7.4.2链路聚类 153

7.5交换模式 154

7.4.3交换机的流量控制 154

7.5.1直通模式 155

7.5.2存储转发模式 155

7.5.3混合交换模式 156

7.5.4选择交换模式 156

7.5.5自适应交换机制 156

7.6交换机技术 156

7.6.1交换结构 157

7.6.2交换机的拓扑 160

7.6.3端口和网段交换 161

7.6.4可堆叠交换机和交换机簇 161

7.6.5设计的注意事项 162

7.7虚拟局域网 164

7.7.1 VLAN的定义 165

7.7.2 VLAN和寻址问题 167

7.7.3 VLAN的互连 168

7.7.4 VLAN的组成 170

7.7.5 STP和等价交换 170

7.7.7 IEEE802.1Q 171

7.7.6 VLAN标识 171

7.7.8专用虚拟中继线协议 179

7.7.9交换机之间链路 181

7.7.10重叠式VLAN 182

7.7.11 VLAN成员通信 183

7.7.12 VLAN成员类型 183

7.7.13 VLAN配置 187

7.7.14 VLAN扩展 188

7.8第2层的多播 189

7.8.1 CISCO组管理协议 190

7.9.1令牌环考虑 191

7.8.2 IGMP窃听 191

7.9令牌环交换 191

7.9.2第一代与第二代令牌环交换 193

7.10 FDDI交换机 196

7.10.1局域网交换选择策略 196

7.10.2局域网交换和路由的简单比较 197

7.11 LAN交换和ATM,分组与信元 198

第8章广域网交换 200

8.1分组交换的优点 201

8.2 X.25分组交换 202

8.2.1交换操作 203

8.2.2交换机选择方针 205

8.3帧中继网络中的交换 206

8.4基于信元通信的发展 208

8.5异步传输模式(ATM)交换 209

8.5.2 ATM的路由——PNNI 213

8.5.3 ATM交换机操作 220

8.6光交换 224

8.6.1光MAN交换机 224

8.7广域网的设计 226

8.6.2光交换机 226

第三部分总结 228

第四部分路由技术 233

第9章路由原理 233

9.1路由理论的演变 234

9.1.1静态或动态路由 235

9.1.2被路由协议、可路由协议、路由协议 240

9.1.3广播域 241

9.2路由器——复杂的设备 241

9.2.1路由器的要求 241

9.2.2路由器体系结构 243

9.2.3路由器交换技术的类型 245

9.2.4路由器的容错能力 247

9.3动态路由 247

9.4路由算法 248

9.4.1路由算法的设计目标 249

9.4.2路由算法的类型 249

9.4.3用户的选择 263

9.5路由协议的可扩展性 263

9.6安全性 264

9.7负载分担和负载均衡 264

9.8分层路由 265

第10章TCP/IP综述 266

10.1 TCP/IP体系结构 266

10.2互联网层 268

10.3 IPv4寻址 268

10.3.1 IPv4地址类别 269

10.3.2子网划分 271

10.3.3 VLSM和前缀路由 275

10.3.4无类域间路由协议 276

10.3.5 IP数据报 282

10.4地址映像协议 284

10.4.1地址解析协议 284

10.4.2反地址解析协议 287

10.5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288

10.5.1 ICMP消息格式 290

10.5.2 Ping 291

10.5.3 Traceroute 291

10.5.4 ICMP路由重定向 292

10.5.5 ICMP路由器发现协议 293

10.6.1传输控制协议 294

10.6传输层 294

10.6.2 TCP可靠传输 297

10.6.3 TCP流量控制和拥塞管理 298

10.6.4 TCP和QoS 301

10.6.5用户数据报协议 301

10.7新的网络协议 302

10.7.1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302

10.7.2实时传输协议 303

10.7.3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304

10.7.4实时流协议 304

10.7.5资源预留协议 304

10.8.1 IPv6寻址 305

10.8互联网协议版本6 305

10.8.2 IPv6的地址自动配置 308

10.8.3 IPv6路由器性能 309

10.8.4 IPv6数据报 309

10.9下一跳解析协议 . 312

10.10回顾IP网络中的广播和多播 314

第11章IP路由 . 317

11.1路径选择和分组转发 318

11.1.1 IP数据报微观转发过程 318

11.1.2环路探测和保护 320

11.2 IP内部和外部网关协议 320

1 1.2.1逻辑网络拓扑 322

11.2.2正确的路由协议选择 323

11.3 内部路由协议 327

11.3.1路由信息协议 328

11.3.2内部网关路由协议——所有权 336

1 1.3.3增强的内部网关路由协议 339

11.3.4开放的最短路径优先 349

11.3.5 IP内部路由协议的比较 366

1 1.4外部网关协议 367

11.4.1外部网关协议 368

11.4.2边界网关协议 370

11.5IPv6和IPv4网络中的路由 389

11.6IP多播协议 391

1 1.6.1多播简介 391

11.6.2 IP多播地址 392

11.6.3 IP多播路由协议 399

11.6.4主要IP多播路由协议的比较 404

1 1.6.5多播扩展 405

11.6.6多播主干 407

1 1.7移动IP的问题 407

11.7.1移动IP路由和隧道 410

11.7.2路由优化 410

11.7.3移动adhoc网络中的路由 411

11.8等价多路径路由 412

11.9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 414

11.10通过被重访路由器来传递IP数据报 417

1 1.10.1再分配 418

11.10.2 IGP收敛 420

1 1.10.3分组重传和路由器 421

12.1.1 AppleTalk协议的体系结构 425

12.1 AppleTalk路由 425

第12章非IP环境下的路由 425

12.1.2底层 426

12.1.3网络层 426

12.1.4传输层 428

12.1.5高层协议 428

12.1.6在AppleTalk网络中多播(而不是广播发送) 429

12.1.7路由功能 429

12.2 Novell NetWare路由 434

12.2.1 NetWare体系结构:IPX/SPX 434

12.2.2底层——IPXWAN协议 435

12.2.3网络层 436

12.2.4传输层 437

12.2.6 Novell网中的广播 439

12.2.5高层协议 439

12.2.7 NetWare互联网的路由 440

12.3施乐网络系统的路由 447

12.3.1 XNS体系结构 447

12.3.2技术基础 447

12.3.3媒介访问 448

12.3.4网络层 448

12.3.5传输层 449

12.3.6高层协议 450

12.3.7路由解决方法 450

12.4 Banyan VINES路由 451

12.4.1 VINES体系结构 451

12.4.2媒介访问 452

12.4.3网络层 452

12.4.5高层协议 454

12.4.4传输层 454

12.4.6 VINES中的路由 455

12.5 DECnet的路由 456

12.5.1 DECnet体系结构 456

12.5.2数字网络体系结构 457

12.5.3介质访问 457

12.5.4网络层 457

12.5.5传输层 459

12.5.6高层协议 459

12.5.7 DECnet路由回顾 459

12.6 OSI路由 461

12.6.1 OSI术语 461

12.6.3网络层 462

12.6.2底层 462

12.6.4 OSI传输层 464

12.6.5高层协议 465

12.6.6 OSI路由 465

12.6.7端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 466

12.6.8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 468

12.6.9域内的路由协议 473

12.7综合IS-IS 474

12.7.1综合IS-IS协议总结 475

12.7.2支持混合的路由域 476

12.7.3使用综合IS-IS的优点 478

12.7.4 IS-IS与OSPF的区别 478

12.7.5 IS-IS路由在IP环境中的新扩展 479

12.8多协议路由 482

12.8.1路由信息的重新发布 483

12.8.2过滤路由更新 484

12.9 要点路由(SNAPSHOT ROUTING) 485

12.10隧道 486

12.11路由协议扩展的回顾 488

第四部分总结 490

第五部分网络速度的提升 493

第13章高速网络 493

13.1面临的挑战 495

13.1.1高速接口 496

13.1.2线路容量与整个交换容量的比较 496

13.1.3分组转发 498

13.1.4队列 498

13.1.5交换结构 500

13.2高速网络互连设备 506

13.2.1第2层和第3层的交换技术 507

13.2.2第4到第7层的交换机 509

13.2.3多层交换技术 510

13.3快捷路由技术和标记交换技术 513

13.3.1标记交换技术概述 514

13.3.2信元交换路由器 522

13.3.3 IP交换 524

13.3.4聚类的基于路由的IP交换 529

13.3.5标签交换 534

13.3.6其他的一些专利技术 540

13.3.7快捷路由选择的演化过程 541

第14章服务质量(QoS) 543

14.1 QoS的背景情况 543

14.1.1 QoS选择——额外服务(overprovision) 543

14.1.2 QoS性能标准 544

14.1.3服务水平协定 545

14.2 IP服务质量 546

14.2.1实时应用 547

14.2.2网络服务和网络资源 548

14.2.3 QoS体系结构 551

1 4.3资源预留协议 552

14.3.1 RSVP的操作 553

14.3.2 SBM——子网带宽管理 557

14.4综合服务 559

14.5区分服务 562

14.5.1每跳行为 565

14.5.2信息业务量调节和网络拥塞 567

14.5.3帧中继:区分服务的思考 575

14.6.2区分服务对多播的支持 576

14.6 QoS对多播传输的支持 576

14.6.1 RSVP/综合服务对多播的支持 576

第15章多协议标记交换 579

15.1MPLS的背景 579

15.2 MPLS体系 582

15.2.1控制和转发的分离 582

15.2.2 MPLS路由 583

15.2.3 MPLS——标记交换 590

15.3标记分发协议 592

15.3.1 LSR邻居发现 594

15.3.2业务量工程 596

15.3.3约束性路由 598

15.3.4区分服务型业务量工程 601

15.3.5多播和MPLS 602

15.3.6 MPLS扩展 603

15.3.7通用交换管理协议 604

15.4 VPN中的MPLS 606

15.4.1 IPVPN解决方案 606

15.4.2 MPLSVPN的组成 610

15.4.3 MPLS/VPN扩展 618

15.4.4把RSVP、区分服务和MPLS比较 619

15.4.5 MPLS:实现与误解 620

第16章光通信网络 624

16.1光通信网络的背景 624

16.1.1典型的4层网络 624

16.1.2高级的2层网络 625

16.2光通信网络的不同风格 626

16.2.1标准化活动 627

16.2.2 SONET和WDM在高速网络结构中的地位 628

16.2.3光交换技术 630

16.3光交换机 631

16.4标记交换和光网络连接 634

16.4.1 MPλS 637

16.4.2广义的MPLS 638

第五部分总结 640

第六部分附 录 643

附录A缩略语 643

附录B网络标准化概述 658

附录C网络故障诊断快速入门 673

附录D传输速率概述 675

附录E有用的编号 680

附录F推荐的参考读物 71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