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专利说明书撰写实务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专利说明书撰写实务
  • 颜吉承著 著
  • 出版社: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57117039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5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专利说明书撰写实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专利说明书概说 1

1.1申请文件之架构 2

1.2申请书之记载 2

1.3说明书之记载 3

1.4申请专利范围之记载 4

1.5图式之制作 6

1.6摘要之记载 6

1.7说明书与申请专利范围之作用 6

1.8申请文件之撰写顺序 8

第二章 说明书、摘要及图式之撰写 11

2.1基本概念 11

2.1.1形式要件 12

一、说明书 13

(一)发明名称 13

(二)技术领域 13

(三)先前技术 13

(四)发明内容 13

(五)图式简单说明 14

(六)实施方式 14

(七)符号说明 14

二、图式 14

三、摘要 14

四、其他 14

(一)有关生物材料之发明 14

(二)有关核苷酸或胺基酸序列 15

(三)说明书之撰写顺序及方式 15

(四)说明书之段落编号 15

五、案例 15

2.1.2实体要件 32

一、明确且充分揭露 34

(一)判断标准 35

(二)判断原则 35

(三)判断方式及顺序 36

(四)明确之意义 38

(五)充分之意义 40

二、可据以实现 49

(一)判断标准 50

(二)判断内容 52

(三)可据以实现之审查 59

(四)产业利用性与可据以实现要件 60

2.2说明书撰写方式 61

2.2.1图式 66

2.2.2发明名称 74

2.2.3技术领域 75

2.2.4先前技术 76

2.2.5发明内容 78

(一)发明所欲解决之问题 79

(二)解决问题之技术手段 80

(三)对照先前技术之功效 80

2.2.6图式简单说明 83

2.2.7实施方式 84

一、发明本身之说明 85

二、可据以实现之说明 85

(一)物之发明 86

(二)方法发明 87

三、支持申请专利范围之说明 87

四、其他 88

2.2.8符号说明 94

2.2.9摘要 94

2.3撰写前之准备事项 96

2.3.1了解发明的实质内容 96

一、发明目的与必要技术特徵 97

二、发明范畴 98

2.3.2先期应确认之事项 101

一、发明专利保护之标的 101

(一)发明之定义 101

(二)不授予专利之发明 102

(三)产业利用性 102

二、发明单一性 102

2.3.3检索并分析先前技术 103

2.3.4决定撰写策略 104

一、适当之请求范围及内容 104

(一)申请专利之发明与先前技术距离远 104

(二)申请专利之发明与先前技术距离近 104

(三)先前技术涵蓋申请专利之发明 105

二、分割或合并申请 106

三、隐藏技术秘诀 106

第三章 申请专利范围之撰写 109

3.1基本概念 110

3.1.1形式要件 110

一、专利法施行细则 110

(一)施行细则第18条 111

(二)施行细则第19条 114

(三)施行细则第20条 116

二、语句 116

(一)用语 116

(二)单句原则 117

三、类型 117

(一)独立项 118

(二)附属项 124

(三)多项附属项 131

四、组合式请求项之结构 134

(一)前言 134

(二)连接词 139

(三)主体 142

3.1.2实体要件 147

一、明确 148

(一)判断标准 148

(二)判断原则 148

(三)判断内容 149

二、简洁 162

三、支持 163

(一)判断步骤 164

(二)具体要求 164

(三)判断原则 168

四、发明单一性 170

3.2撰写形式 172

3.2.1请求项之标的类别 172

一、物之范畴 172

(一)物品 173

(二)装置 173

(三)物质 173

(四)组合物 174

二、方法范畴 174

(一)制造方法 175

(二)一般方法 175

(三)用途 175

3.2.2请求项之构成元件 176

一、单一元件 176

二、组合 176

三、次组合 177

3.2.3请求项之总括方式 179

一、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 180

二、上位概念请求项与下位概念请求项 181

三、次上位概念请求项 182

3.2.4请求项之格式整理 182

一、单段式 183

二、分段式 183

三、次分段式 184

四、大纲式 184

五、冒号分号式 184

六、吉普森式 185

3.2.5请求项之发明特徵 187

一、马库西式请求项 188

二、指纹式请求项 190

三、手段请求项 192

(一)应记载之事项 194

(二)说明书之审查 198

(三)可专利性之审查 203

(四)美国2011年35 U.S.C.112补充审查指南 205

(五)案例说明 213

四、制法界定物之请求项 218

五、寄存材料式请求项 224

六、图式请求项 224

七、套组式请求项 227

八、命名式请求项 227

九、剂量式请求项 228

3.2.6请求项之撰写风格 229

一、混合式请求项 229

二、综合/形式请求项 230

三、照片式请求项 230

四、标籤式请求项 230

3.3一般原则 231

3.3.1一般用语 232

3.3.2元件符号 235

3.3.3择一形式 235

3.3.4商标及商业名称 236

3.3.5数值范围及总量 237

3.3.6负面表现之技术特徵 238

3.3.7前提基础 239

3.3.8元件之双重包含 241

3.3.9功能子句 242

3.3.10请求项之解释 244

一、赋予请求项中之用语字面意义 244

二、字面意义应参酌通常习惯意义 245

三、申请人得自己定义请求项中之用语 246

3.4物之请求项之撰写 248

3.4.1前言 248

3.4.2技术特徵之记载 248

一、技术特徵之内容 249

二、元件名称 250

三、元件之撰写顺序 252

四、推导式请求 253

五、元件之零件或特徵 255

六、周边元件或工作物 256

七、连结或协同关系 257

八、元件之集合 258

九、功能与操作 259

3.4.3电路请求项 262

3.4.4组合物请求项 262

3.5方法请求项之撰写 264

3.5.1技术特徵之记载 264

一、步骤之撰写 264

二、步骤之顺序 267

三、装置作为技术特徵 268

3.5.2可专利性之基础 269

3.5.3化学方法请求项 271

3.5.4电脑软体相关发明请求项 272

3.5.5有关用途之请求项 276

一、用途界定物之请求项 276

二、用途界定方法请求项 278

三、用途请求项 279

四、有关用途之请求项的记载方式 280

第四章 申请专利范围之规划及撰写技巧 283

4.1申请专利范围之规划 283

4.1.1涵蓋发明构思 284

4.1.2决定必要技术特徵 285

4.1.3决定新颖特徵 287

4.1.4涵蓋宽广的范围 290

一、申请标的——组合式/次组合式请求项 290

二、范畴——物/方法请求项 293

三、技术特徵之用语——上位概念/择一形式/手段请求项 296

四、技术特徵之数目——独立项/附加式附属项 297

4.1.5决定附属项及请求项群组 298

4.1.6案例 300

U.S.PATENT:5,835,139 305

U.S.PATENT:5,926,237 306

U.S.PATENT:6,002,457 309

U.S.PATENT:6,020,942 311

U.S.PATENT:6,373,537 313

4.2请求项之撰写重点 314

4.2.1撰写步骤 315

4.2.2撰写内容 315

一、前言部分 315

二、元件、零件及细部特徵 316

三、连结或协同关系 318

四、功能与操作 319

4.2.3检视、修改请求项 319

一、撰写格式 320

二、推导式请求 320

三、功能特徵及功能子句 321

4.2.4物之请求项 321

一、组合与集合 322

二、功能子句 322

三、负空间之记载 323

四、不适当之用语 323

五、新型专利之标的与技术特徵 323

六、电脑可读之记录媒体及程式产品 324

七、附属项 324

4.2.5方法请求项 325

一、方法请求项与装置请求项 325

二、技术特徵 326

三、方法子句的涵蓋范围 326

四、相互关系 327

五、附属项 327

4.2.6吉普森式请求项 328

4.2.7手段请求项 329

4.2.8制法界定物之请求项 330

4.3范例说明 330

4.3.1请求项之撰写 330

一、撰写格式 330

二、技术特徵之整理 332

三、明确要件 333

四、必要技术特徵 334

五、涵蓋宽广的范围 335

4.3.2专利申请文件之撰写 337

一、绘制草图并标示元件符号 338

二、撰写图式简单说明及符号说明 339

三、撰写独立项 339

四、撰写附属项及编排请求项 340

五、撰写说明书 343

(一)发明名称 343

(二)技术领域 343

(三)先前技术 343

(四)发明内容 344

(五)实施方式 344

(六)摘要 346

第五章 申请专利范围之解释 347

5.1基本理论 348

5.1.1周边限定主义 348

5.1.2中心限定主义 348

5.1.3折衷主义 349

5.2基本概念 350

5.2.1解释申请专利范围之场合及必要性 352

5.2.2解释申请专利范围之目的 353

5.2.3解释申请专利范围之意义 355

5.2.4解释申请专利范围之性质 357

一、法律问题或事实问题 357

二、马克曼听证 360

5.2.5申请专利范围之解释的效力 362

5.3解释申请专利范围之依据 363

5.3.1解释之基础 364

一、以申请专利范围为准 364

二、以文字为核心与界线 366

三、禁止读入原则 367

5.3.2内部证据 371

一、适用顺序 372

二、说明书及图式 377

三、申请历史档案 379

5.3.3外部证据 384

一、种类 385

二、角色及性质 389

三、使用字典的问题 392

5.4解释申请专利范围之一般原则 395

5.4.1解释之主体 395

5.4.2解释之时间点 397

5.4.3专利有效原则 398

一、必须涵蓋实施例 401

二、不涵蓋先前技术 402

三、以最窄者为准 404

5.4.4公示原则 405

一、请求项整体原则 405

二、相同用语解释一致性原则 407

三、请求项差异原则 411

5.5请求项结构及用语之解释 415

5.5.1前言 416

5.5.2连接词 418

5.5.3上位概念 420

5.5.4择一形式 421

5.5.5一般用语及非特定用语 421

5.5.6摘要、实施例及符号之解释 423

一、摘要 423

二、实施例 424

三、符号 427

5.5.7功能子句 428

5.6特殊请求项之解释 429

5.6.1吉普森式请求项 429

5.6.2手段请求项 430

一、手段请求项之解释及其步骤 431

二、是否为手段请求项之判断 435

三、步骤功能用语之解释 442

5.6.3制法界定物之请求项 444

一、制造方法非技术特徵 444

二、制造方法为技术特徵 445

三、因应不同阶段之解释方法 447

5.6.4用途请求项 450

第六章 发明暨新型专利权范围侵害判断 453

6.1专利侵害判断之阶段及流程 453

6.1.1流程概述 453

6.1.2各步骤之范围图示 454

6.1.3流程图 455

6.2解析申请专利范围及系争对象 456

6.2.1解析申请专利范围 456

一、解析申请专利范围之目的及必要性 457

二、解析申请专利范围之标准 458

6.2.2解析系争对象 461

6.3全要件原则 461

6.3.1定义 462

6.3.2 Pennwalt Corp.v.Durand-Wayland, Inc.案 462

6.3.3全要件原则并非判断步骤 463

6.3.4实务操作三原则 464

6.4文义侵害 465

6.5均等侵害 466

6.5.1均等论 466

6.5.2均等侵害判断 469

一、无实质差异 469

二、三部检测 469

三、可置换性 471

四、逐一比对或整体比对 472

(一)逐一比对 473

(二)整体比对 474

五、手段请求项之均等判断 475

六、改劣发明之均等判断 478

七、贡献原则 478

(一)Maxwell v.J.Baker, Inc.案 479

(二)Johnson&Johnston v.R.E.Service Co案 480

八、Warner- Jenkinson v.Hilton Davis案 480

九、可预见性 484

十、限制均等论的新理论 485

(一)请求项破坏原则 486

(二)特别排除原则 495

(三)详细结构原则 502

6.5.3逆均等论 506

一、逆均论之意义 506

二、逆均论之适用 507

三、主张逆均论之风险 508

四、逆均论vs.解释申请专利范围 508

6.6禁反言原则 509

6.6.1何谓禁反言原则 510

6.6.2禁反言原则之类型 510

6.6.3禁反言原则之特性 511

6.6.4判断重点 512

6.6.5 Festo v.Shoketsu Kinzoku Kogyo Kabushiki案 513

一、可专利性之意义 514

二、主动、被动修正的考量 515

三、禁反言原则阻卻之范围 515

四、推定禁反言原则阻卻之范围 516

五、禁反言原则与全要件原则 517

6.7先前技术阻卻 517

6.7.1举证责任 518

6.7.2适用场合 518

6.7.3先前技术的范围 520

6.7.4先前技术阻卻之判断 520

6.7.5先前技术阻卻vs.禁反言原则 522

6.7.6先前技术阻卻vs.专利无效抗辩 523

6.8日本Tsubakimoto Seiko Co.Ltd.案 524

6.8.1本质上的技术特徵 525

一、定义 525

二、美国设计专利Litton System, Inc.v.Whirlpool Corp.案 526

三、与美国均等侵害判断法则之比较 527

6.8.2置换可能性 529

6.8.3置换容易性 529

6.8.4先前技术阻卻 530

6.8.5禁反言原则 531

6.9德国重要判决 532

6.10专利侵害判断与专利要件审查之对应关系 533

6.10.1文义侵害与新颖性 533

6.10.2均等侵害与进步性 53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