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
  • 刘建明,史献芝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4077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44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254页
  • 主题词:社会问题-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理论基础 11

一、社会冲突理论 11

(一)社会冲突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11

(二)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性流派及主要观点 12

(三)社会冲突理论的简要述评 17

二、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19

(一)经典作家的人民内部矛盾思想 19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传承、发展和超越 24

三、社会整合与社会建设理论 45

(一)社会资本理论 45

(二)治理理论 70

(三)协商民主理论 85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矛盾历史演进的脉络及经验与教训 97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矛盾历史演进的脉络分析 97

(一)第一“波段”:1949—1952年 97

(二)第二“波段”:1953—1977年 100

(三)第三“波段”:1978年至今 103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教训 106

(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把社会客观现实作为审视社会矛盾的基本着力点 106

(二)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主动审慎地正视社会矛盾 107

(三)公平正义的利益协调机制是防范与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 108

第三章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概况 109

一、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性质界定 110

(一)社会矛盾性质的界定依据 110

(二)当代中国社会矛盾性质的基本判断 110

二、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特征 112

(一)数量多、规模大 112

(二)冲突程度加剧 113

(三)冲突范围拓展 114

(四)突发性事件增多 116

(五)化解难度增大 119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生成逻辑 121

一、社会利益分化加剧 123

(一)城乡差距大 126

(二)地区差距明显 127

(三)财富日趋集中于上层社会 128

(四)基尼系数不断扩大 129

二、社会流动壁垒的固化与社会排斥的强化 132

(一)政治、经济、文化等部分社会精英和既得利益阶层开始形成了具有稳定边界的、相对稳定的、排他性的强势群体 134

(二)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的边缘化和话语权的弱化 135

(三)社会结构的断裂 137

三、社会资本存量不足 139

(一)政府信用危机 140

(二)企业信用危机 142

(三)群体信任危机 142

四、社会弱势群体成员心态的失衡 143

五、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能力的弱化 147

六、社会公众政治认同感的弱化 152

七、信息传播的“推波助澜” 154

第五章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基本原则 158

一、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简要“言说” 158

(一)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内涵 158

(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特征 159

二、建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基本原则 160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160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 161

(三)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162

(四)坚持民主法治原则 163

第六章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路径选择 165

一、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功能 166

(一)经济绩效的提升与宣示 167

(二)意识形态的传承和超越 168

(三)公平正义的坚守与追寻 169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模式的拓展 170

二、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与持续健康发展 172

(一)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 173

(二)重塑改革共识,推动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174

(三)凸显创新的价值理念与追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75

(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76

(五)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176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功能 177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77

(二)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硬核”与“保护带”之间的张力 178

(三)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179

(四)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政治社会化体系 180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干群关系调节机制 181

(一)限制与约束公共权力的扩张与滥用 181

(二)彰显服务意识,积极推进政府角色的“华丽”转型 183

(三)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取信于民 185

五、建立健全劳资矛盾化解机制 186

(一)规范劳资关系,促进“共赢”劳资关系模式 187

(二)相关劳动立法的实践应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187

(三)搭建政府、劳动者与资本三方谈判和协商的平台 189

六、健全与创新利益表达机制 191

(一)建立健全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 191

(二)强化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利益表达功能 193

(三)推动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提高利益表达的有效度 194

七、搭建社会资本培育机制,提升社会资本存量 195

(一)凸显政府的引导功能,培育现代公民品格 195

(二)积极培育信任、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等社会资本,强化政府、市场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促进多元共治网络的形成 197

八、建构公民参与式治理网络机制 201

(一)鼓励公民积极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的治理 201

(二)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203

九、建构契合我国社会“实然”境况的协商机制 204

(一)培育协商民主合适的成长环境与土壤 205

(二)促进公共协商机制的生成 206

(三)努力拓展公民协商的“场域” 208

(四)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209

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210

(一)发挥党委的领导功能 212

(二)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213

(三)凸显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216

(四)拓展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有效协作 218

(五)促进服务型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 221

(六)加快建立健全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规章制度 222

十一、保障与实现公共政策的正义性,重构共享分配机制 222

(一)公民参与 224

(二)专家论证 225

(三)风险评估 226

(四)合法性审查 228

十二、提升公众的政治认同度,强化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 229

(一)拓宽“政治吸纳”的宽度 230

(二)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30

(三)充分激发政治社团的“链接”功能 232

(四)积极培育和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 233

结语 235

参考文献 238

后记 24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