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茶道·茶经 线装经典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茶道·茶经  线装经典
  •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215691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29页
  • 主题词:茶文化-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茶道·茶经 线装经典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话其史 12

第一节 茶的起源 12

传说与记事 12

古时传说 12

古书记事 13

解“茶”字寻茶树 13

“茶”字由来 13

茶树的起源 15

第二节 茶的发展 16

茶之为饮始自西汉 16

先秦说 16

三国说 17

西汉说 17

茶风渐浓于三国魏晋南北朝 17

茶文化兴盛于隋唐 19

饮茶普及于宋代以后 20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22

第三节 茶的传播 23

国内路线 23

始于巴蜀 23

顺江而下 23

继续东移 24

行至江南 24

由东转南 24

国外路线 25

茶在亚洲的传播 25

茶在欧洲的传播 27

茶在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传播 28

千年的茶马古道 29

茶马古道的起源 29

茶马政策的发展及废止 29

变迁的茶马古道,不变的民族精神 30

第二章 赏其艺 32

第一节 茶叶艺术 32

茶叶的演变 32

自然形态的鲜叶 32

从散茶到饼茶 33

从饼茶到蒸青散茶 33

从蒸青散茶到炒青绿茶 34

基本茶类 34

碧绿青翠的绿茶 34

艳如琥珀的红茶 35

色橙味浓的黄茶 36

毫色如雪的白茶 37

浓清相宜的乌龙茶 37

愈久愈醇的黑茶 38

种类繁多的再加工茶 38

茶叶产区 40

江北茶区 40

江南茶区 41

西南茶区 41

华南茶区 41

台湾省茶区 42

世界其他茶区 43

茶叶的选购 45

观察法 46

辨别法 47

其他注意事项 48

茶叶的贮存 50

第二节 茶具艺术 52

茶具的演变 52

简单朴素的唐前茶具 52

完备配套的唐代茶具 53

富丽典雅的宋代茶具 54

承上启下的元代茶具 55

创新定型的明代茶具 56

异彩纷呈的清代茶具 57

精良多样的现代茶具 58

茶具的种类 58

竹木茶具 58

金属茶具 59

陶器茶具 59

漆器茶具 60

瓷器茶具 60

搪瓷茶具 61

玻璃茶具 61

茶艺泡茶用具 62

冲茶器 62

附属茶器 64

煮水器 66

辅助用品 66

茶具的选购 66

茶、器总相宜 67

主茶具的选择 68

茶具的保养 71

第三节 水的艺术 72

择“真水” 72

水质需“清” 72

水性应“轻” 72

水品在“活” 73

水味要“甘” 73

天下名泉 74

天下第一泉之争 74

各地名泉 79

第四节 泡茶艺术 83

烹茶方法的演变 83

源于西汉、盛于初唐的煮茶法 83

流行于中、晚唐的煎茶法 84

盛行于两宋的点茶法 85

流传于世的泡茶法 86

泡茶方法 86

泡茶的一般程序 86

茶与水的用量 88

泡茶水温的掌握 89

泡茶时间的掌握 90

泡茶次数的掌握 91

第五节 品茗艺术 92

五品 92

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93

三看 93

三闻 93

三品 94

三回味 94

第六节 各类茶的茶艺程序 95

绿茶茶艺程序 95

祁门工夫红茶茶艺程序 96

铁观音茶艺程序 97

普洱茶茶艺程序 99

茉莉花茶茶艺程序 100

第三章 享其用 102

第一节 茶饮强身健体 102

茶饮功效 102

生理功效 102

心理功效 106

茶饮四季 107

春饮花茶解困 107

夏饮绿茶消暑 110

秋饮青茶除燥 117

冬饮红茶御寒 120

茶饮禁忌 123

不宜饮茶的人 123

不宜饮的八种茶 125

不宜泡茶的水 125

第二节 茶药医治百病 126

茶为万病之药 126

茶的本草理论 127

对症茶药方 129

调节神经类 129

心血管病类 129

妇科疾病类 131

强筋健骨类 134

呼吸系统类 137

泌尿系统类 139

皮肤系统类 140

五官系统类 146

茶药注意事项 148

选用禁忌 148

使用禁忌 149

第三节 茶餐唇齿留香 150

茶餐历史 150

茶餐分类 150

茶餐的特点 151

讲求精巧,口感清淡 151

营养丰富,有益健康 151

餐饮文化,融为一体 152

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152

共享美味 152

养生茶粥 152

茶香入菜 153

以茶煲汤 157

茶制点心 157

简易茶餐 158

茶餐注意事项 159

茶叶的选择 159

茶与餐的搭配 159

如何调味 160

茶餐禁忌 160

第四节 残茶物尽其用 161

消除异味 161

清洁去污 161

吸尘除潮 161

其他妙用 162

第四章 悟其道 164

第一节 中国茶道 164

茶道概述 164

中国茶道流派 166

贵族茶道 166

雅士茶道 167

禅宗茶道 168

世俗茶道 169

中国茶道四谛 171

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171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172

怡——中国茶道中人的身心享受 173

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174

中国茶道与传统文化 175

中庸仁礼——茶道与儒家 175

禅茶一味——茶道与佛教 179

天人合一——茶道与道教 184

中国茶道派生 188

茶宴 189

斗茶 190

茶馆 192

第二节 日本茶道 194

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 194

奈良、平安时代 194

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195

江户时代 198

现代时期 199

日本茶道四谛 200

和——和谐和悦 200

敬——心佛平等 201

清——物我合一 201

寂——本来无一物 202

日本茶室 202

日本茶具 205

日本茶道礼仪 206

第三节 韩国茶道 208

韩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 208

新罗时期 208

高丽时期 210

朝鲜时期 212

现当代时期 213

韩国的茶道精神 213

和静——韩国茶道的源头 214

清虚——韩国茶道的传承 214

中正——韩国茶道的精髓 215

韩国茶礼 215

古代茶礼 216

现代茶礼 218

第四节 中日韩茶道比较 220

茶道总体的比较 220

儒、释、道对茶道影响的比较 221

茶道精神的比较 222

第五章 览其情 224

第一节 历代茶书 224

唐代茶书 224

宋代茶书 225

元明茶书 226

清代茶书 228

第二节 茶人诗、词、画 230

茶诗 230

茶词 234

茶画 237

第三节 歌、舞、戏中茶 239

茶歌 239

茶舞 240

茶戏 241

第四节 茶俗物语 244

民族茶俗 244

维吾尔族香茶 244

藏族酥油茶 245

蒙古族咸奶茶 247

土家族擂茶 248

回族刮碗子茶 249

侗族打油茶 250

傣族竹筒香茶 251

白族三道茶 253

地方茶俗 254

古镇周庄的阿婆茶 254

安徽泾县琴鱼茶 255

北京大碗茶 256

成都茶馆 257

广东的早茶 259

台湾泡沫茶 260

潮汕工夫茶 261

安溪乌龙茶俗 264

异域茶俗 266

英国茶情调 266

美国茶发明 269

俄罗斯茶炊与茶 270

法国茶正香 271

阿根廷马黛茶 272

舔饮印度茶 273

土耳其叹茶成风 274

《茶经》 276

卷上 一之源 276

卷上 二之具 279

卷上 三之造 282

卷中 四之器 284

卷下 五之煮 292

卷下 六之饮 296

卷下 七之事 299

卷下 八之出 312

卷下 九之略 318

卷下 十之图 31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