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文地质学基础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水文地质学基础
  • 王大纯,张人权,史毅虹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17410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160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176页
  • 主题词:水文地质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水文地质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 1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6

1.1 地球上的水 6

1.2 自然界的水循环 7

1.2.1 水文循环 7

1.2.2 地质循环 9

1.3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9

1.3.1 气象因素 9

1.3.2 径流 12

1.4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3

第二章 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 15

2.1 岩石中的空隙 15

2.1.1 孔隙 15

2.1.2 裂隙 17

2.1.3 溶穴 18

2.2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19

2.2.1 结合水 19

2.2.2 重力水 20

2.2.3 毛细水 20

2.2.4 气态水、固态水及矿物中的水 21

2.3 与水的储容及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21

2.3.1 容水度 21

2.3.2 含水量 21

2.3.3 给水度 22

2.3.4 持水度 23

2.3.5 透水性 23

2.4 有效应力原理与松散岩土压密 24

2.4.1 有效应力原理 24

2.4.2 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25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26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26

3.2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27

3.3 地下水分类 28

3.4 潜水 30

3.5 承压水 31

3.6 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 34

3.7 上层滞水 35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36

4.1 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36

4.1.1 达西定律 36

4.1.2 渗透流速(V) 37

4.1.3 水力梯度(I) 37

4.1.4 渗透系数(K) 38

4.2 流网 38

4.2.1 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 38

4.2.2 层状非均质介质中的流网 40

4.3 饱水粘性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42

第五章 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44

5.1 毛细现象的实质 44

5.2 毛细负压 45

5.3 毛细上升高度与悬挂毛细水 46

5.4 包气带水水分分布及运动 48

第六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50

6.1 概述 50

6.2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50

6.2.1 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50

6.2.2 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51

6.2.3 地下水中的其它成分 53

6.2.4 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及化学成分表示式 54

6.3 地下水的温度 54

6.4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55

6.4.1 溶滤作用 55

6.4.2 浓缩作用 56

6.4.3 脱碳酸作用 57

6.4.4 脱硫酸作用 57

6.4.5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57

6.4.6 混合作用 58

6.4.7 人类活动在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中的作用 58

6.5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58

6.5.1 溶滤水 58

6.5.2 沉积水 59

6.5.3 内生水 60

6.6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分类图示 60

6.6.1 地下水化学分析内容 60

6.6.2 地下水化学分类与图示方法 61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63

7.1 地下水的补给 63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63

7.1.2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66

7.1.3 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69

7.1.4 凝结水的补给 71

7.1.5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71

7.1.6 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74

7.2 地下水的排泄 75

7.2.1 泉 75

7.2.2 泄流 77

7.2.3 蒸发 78

7.2.4 蒸腾 79

7.3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80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1

8.1 系统概念 81

8.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82

8.2.1 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 82

8.2.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82

8.2.3 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83

8.3 地下水含水系统 84

8.4 地下水流动系统 85

8.4.1 地下水流动系统概念的由来 85

8.4.2 地下水流动系统 86

第九章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95

9.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95

9.2 地下水动态 95

9.2.1 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95

9.2.2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96

9.2.3 地下水天然动态类型 99

9.2.4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 100

9.3 地下水均衡 102

9.3.1 均衡区与均衡期 102

9.3.2 水均衡方程式 102

9.3.3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均衡 103

9.3.4 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均衡 104

9.3.5 大区域地下水均衡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104

第十章 孔隙水 107

10.1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107

10.2 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 109

10.3 湖积物中的地下水 110

10.4 黄土高原的地下水 112

10.5 孔隙含水系统实例分析 113

第十一章 裂隙水 116

11.1 概述 116

11.2 裂隙水的类型 117

11.2.1 成岩裂隙水 117

11.2.2 风化裂隙水 117

11.2.3 构造裂隙水 118

11.3 裂隙介质及其渗流 120

11.3.1 裂隙及裂隙网络 120

11.3.2 裂隙水流的基本特征 121

11.4 裂隙介质的研究方法 122

11.4.1 等效多孔介质方法 122

11.4.2 双重介质方法 123

11.4.3 非连续介质方法 123

11.5 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 124

第十二章 岩溶水 126

12.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 126

12.1.1 碳酸盐岩的成分与结构 127

12.1.2 碳酸盐岩、水、二氧化碳体系 127

12.2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 129

12.2.1 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 129

12.2.2 地下水流动系统与岩溶发育的空间特征 130

12.3 岩溶水的特征 134

12.3.1 岩溶含水介质的特征 134

12.3.2 岩溶水的运动特征 135

12.3.3 岩溶水的补给、排泄与动态 135

12.4 我国南北方岩溶及岩溶水的差异 137

第十三章 地下水资源 139

13.1 作为资源的地下水 139

13.1.1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比较 139

13.1.2 地下水资源概念的演变 139

13.2 地下水资源的特征 140

13.2.1 地下水资源的系统性 140

13.2.2 地下水资源的可调节性 141

13.2.3 地下水资源的可恢复性 141

13.3 地下水资源分类及其供水意义 142

13.3.1 地下水资源分类 142

13.3.2 地下水储存资源及其供水意义 142

13.3.3 地下水补给资源及其供水意义 143

第十四章 地下水与环境 144

14.1 生态环境系统的特性 144

14.2 作为环境敏感因子的地下水 145

14.3 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退化 145

14.4 过量补充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退化 147

14.5 过度开发水资源引起环境退化的实例 148

14.6 地下水污染 149

第十五章 水文地质学研究方法 151

15.1 作为自然历史与人为作用产物的地下水 151

15.2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 154

15.3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向 156

参考文献 15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