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 葛肖虹,马文璞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7565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区域地质-大地构造学-中国-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篇 区域构造解析的方法学原理 9

第一章 地壳运动:鉴别和效应 9

第一节 构造运动面分析:地壳垂向上升运动 9

第二节 构造旋回和褶皱幕 12

第三节 倾向和走向滑移:水平分量地壳运动 14

一、倾向推移——地壳的挤压缩短和增厚 15

二、倾向滑移——地壳的伸展和减薄 20

三、走向滑移——逸脱或挤出构造 28

第二章 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的构造信息 34

第一节 岩浆幕与构造事件 35

第二节 岩浆岩组合的构造属性 37

一、蛇绿岩套 37

二、火山岩系列 39

三、深成岩系列 44

第三节 区域变质相的构造含义 46

一、区域变质相 47

二、区域变质作用的压力类型:双变质带和超高压变质作用 49

三、区域变质作用的压力-温度-时间轨迹 55

四、区域变质作用和造山形变 55

第四节 对地球早期历史和前寒武纪构造的认识 56

第三章 洋、陆界面:大陆边缘地质 60

第一节 被动大陆边缘 61

一、形态和结构 62

二、演化 64

三、古被动陆缘的识别 65

第二节 活动大陆边缘 66

一、形态和结构 67

二、混杂堆积 70

三、复理石 73

四、磨拉石 77

第三节 弧后俯冲和多岛海模式 78

第四章 洋盆终结:大陆造山带 81

第一节 喜马拉雅型大陆碰撞造山带 83

一、历史沿革和区域背景:特提斯域 84

二、喜马拉雅造山带的范围、组构、大陆拼接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87

三、应变模式与陆内变形理论 94

四、后继效应:地震活动 100

第二节 科迪勒拉型大陆边缘造山带 102

一、演化 102

二、移置地体问题 105

第三节 大陆碰撞造山带的组构与大地构造相 108

第五章 从经典槽台理论到超越板块构造:地球观的转变 110

第一节 经典槽台学说的回顾和评述 110

一、地槽及其演化 111

二、地台及其演化 113

三、地壳发展趋向 115

四、槽台学说的功绩和历史局限 115

第二节 活动论思路的发展和板块构造理论 118

一、先驱者的足迹 118

二、岩石圈板块的划分、边界类型和运动学 121

三、当代大地构造学的现状——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挑战,一个新的认识时代正在临近 125

第二篇 中国区域构造 133

第六章 中国区域构造概述 133

第一节 现代构造形迹和组成的不均一性 133

一、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133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137

第二节 中国在全球构造的位置、区域构造划分与演化简史 146

一、中国在不同阶段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146

二、中国的区域构造划分 149

三、中国主要构造阶段与演化简史 155

第七章 中朝板块(地台) 163

第一节 概述 163

第二节 中朝地台基底岩系及构造演化(Ar0-Pt1) 166

一、中朝地台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分布 167

二、始太古代-古元古代组成与古构造环境演化 169

第三节 克拉通构造演化阶段(Pt2-T) 177

一、中-新元古代(晚前寒武纪) 177

二、古生代-三叠纪 184

第四节 克拉通解体、岩石圈转型和构造地貌形成(T3-Kz) 193

一、印支期构造变形 194

二、燕山期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 196

三、喜马拉雅期构造地貌 207

四、“泥河湾人”与古人类迁徙 213

第八章 扬子-华南板块——扬子地台、华南褶皱系和南海-印支地台 216

第一节 概述 216

第二节 华南区域深部结构 217

第三节 扬子板块(地台) 219

一、地台基底——前南华纪基底岩系及构造演化 220

二、地台盖层——南华纪-三叠纪克拉通构造演化阶段 227

第四节 华南褶皱系、华夏陆块、南海-印支地台 245

一、前南华纪基底岩系 245

二、南华-震旦系和下古生界 247

三、早古生代的变形与岩浆活动 250

四、南海-印支地台和华夏古陆问题 252

第五节 扬子-华南地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 254

一、东西部构造-沉积分异 254

二、扬子-华南地台中-新生代的构造变形特征 257

三、扬子-华南地台盖层构造变形时期 259

四、新生代构造地貌 263

第六节 归纳与思考 267

第九章 西域板块(地台) 270

第一节 概述 270

第二节 阿拉善地块 277

一、前南华纪晋宁期基底 277

二、南华纪-古生代扬子型盖层 278

三、隐伏的板块缝合线 279

第三节 祁连山褶皱带 279

一、前南华纪基底 280

二、南华纪-早古生代裂陷阶段 281

三、加里东期造山事件(祁连运动) 284

四、晚古生代-三叠纪克拉通阶段 285

五、印支期变形事件与燕山运动影响 286

六、新生代与晚喜马拉雅造山事件 286

第四节 柴达木地块(盆地) 289

一、盆-山构造地貌分析 289

二、柴达木盆地前南华纪基底与岩石圈结构 294

三、南华纪-三叠纪构造特征与演化简史 297

四、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及盆地类型 301

第五节 北羌塘地块与东昆仑-阿尼玛卿-金沙江印支期褶皱带 317

第六节 塔里木地块(盆地) 318

第十章 古亚洲洋——天山-兴蒙造山带 325

第一节 概述 325

第二节 阿尔泰-天山褶皱系 327

一、阿尔泰褶皱带 327

二、斋桑-额尔齐斯褶皱带 330

三、准噶尔-吐鲁番地块 332

四、天山褶皱带 334

五、小结 339

第三节 蒙古-兴安岭褶皱系和松嫩、布列亚-佳木斯地块 340

一、蒙古-兴安岭褶皱带 340

二、内蒙褶皱带 343

三、索伦克尔缝合带 345

四、松嫩、布列亚-佳木斯地块 346

第四节 北亚构造域晚中生代的挤出构造 353

第五节 归纳与思考 355

第十一章 古西域洋——昆仑-秦岭造山带 357

第一节 概述 357

第二节 秦岭-大别造山带 358

一、深部结构 359

二、构造-岩相带的划分 361

三、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 373

第三节 昆仑造山带 375

一、西昆仑造山带 376

二、东昆仑造山带 380

第四节 归纳与思考 382

第十二章 特提斯洋——滇藏造山系 384

第一节 概述 384

第二节 巴颜喀拉褶皱带和右江褶皱带 385

一、巴颜喀拉褶皱带与北羌塘-昌都地块 385

二、右江褶皱带 387

第三节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与南羌塘-申扎-保山地块 388

一、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 389

二、南羌塘-申扎-保山地块 390

第四节 班公湖-丁青-怒江缝合带与拉萨-腾冲陆块 394

一、班公湖-丁青-怒江缝合带 394

二、拉萨-腾冲陆块 395

第五节 印度地台北部陆缘和雅鲁藏布缝合带 397

一、印度地台北部陆缘 397

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398

第六节 归纳与思考 401

第十三章 西太平洋活动陆缘带的形成和演化 404

第一节 概述 404

第二节 完达山蛇绿混杂带-地体构造 406

第三节 中国东部陆缘火山带和燕山-喜马拉雅期的陆内变形 409

一、大陆边缘火山-深成岩带 410

二、晚中生代-新生代中亚大陆东部的陆内变形 411

三、造山带裂陷盆地 417

四、中国东部新生代边缘海和陆内裂陷盆地 419

第四节 台湾造山带 428

一、地质记录 430

二、板块构造和演化 432

第五节 归纳与思考 435

第十四章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展望 437

第一节 概述 437

第二节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与研究展望 438

第三节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443

第四节 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应用对地质研究的促进 444

参考文献 44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