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司法解释 4 理解与适用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司法解释  4  理解与适用
  • 杜万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978751091860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51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692页
  • 主题词:公司法-法律解释-中国;公司法-法律适用-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司法解释 4 理解与适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条文全本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2017年8月25日) 3

第二部分 新闻问答 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新闻发布稿 11

依法保护股东权利 促进规范公司治理——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负责人答记者问 18

第三部分 条文释义 25

第一条【无效之诉及不成立之诉的原告】 25

【条文主旨】 25

【要点提示】 25

【条文理解】 25

一、本条规定的前提条件 25

二、本条界定的主体范围 26

【审判实务】 29

【背景依据】 30

一、基础理论 30

二、确认决议无效之诉的比较法考察 32

(一)英国法 32

(二)美国法 36

(三)德国法 44

(四)日本法 48

(五)韩国法 49

(六)我国台湾地区规定 50

三、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51

【典型案例】 52

第二条【决议撤销之诉的原告】 56

【条文主旨】 56

【要点提示】 56

【条文理解】 56

一、起诉时应具备股东资格 57

二、不以决议时是否具备股东资格为要件 58

三、不受表决权之有无、会议出席情况、表决情况、持股数量差异之限 59

四、公司决议撤销之诉的原告限于股东,而不包括董事、监事及其他主体 62

五、诉讼中转让股权后,公司决议撤销之诉的处理 64

【审判实务】 67

一、对起诉时不具备股东资格的处理 67

二、如何认定原告是否具有股东资格 67

三、对股东资格本身存在争议时的处理 68

【背景依据】 69

一、基础理论 69

(一)公司决议撤销之诉原告资格限定的基本法理 69

(二)决议撤销之诉的性质 70

(三)股东法定公司决议撤销之诉的诉权性质 71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 73

三、决议撤销之诉的比较法考察 74

(一)英国法 74

(二)德国法 75

(三)日本法 75

(四)韩国法 76

(五)我国台湾地区规定 76

四、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76

【典型案例】 78

第三条【其他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85

【条文主旨】 85

【要点提示】 85

【条文理解】 86

一、关于公司决议效力诉讼中的适格被告问题 86

二、解释立场与法理基础 89

(一)公司决议的性质与争诉的法律关系 89

(二)其他主体的诉讼地位 91

(三)不同决议效力诉讼并存时的处理 92

【审判实务】 94

一、公司决议效力诉讼中的被告列置与诉讼处理 94

二、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其他有原告资格的人申请加入公司决议效力诉讼的处理 95

三、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后,其他有原告资格的人申请加入公司决议效力诉讼的处理 95

四、原告基于公司决议效力和基于公司决议作出的公司行为而一并起诉的案件处理 95

【背景依据】 96

一、基础理论 96

(一)公司决议效力诉讼的特征 97

(二)公司决议效力诉讼中的被告 99

(三)公司决议效力诉讼与共同诉讼 102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 104

三、比较法考察 106

(一)德国法 106

(二)日本法 107

四、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107

【典型案例】 109

第四条【可撤销决议的裁量驳回】 112

【条文主旨】 112

【要点提示】 112

【条文理解】 113

一、公司决议的可撤销事由 113

(一)公司会议的召集程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 114

(二)公司决议的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 114

(三)公司决议的内容违反公司章程 115

二、裁量驳回的构成要件 115

【审判实务】 117

一、在可撤销事由被治愈的情况下,事后股东再以此提起决议撤销之诉,则人民法院应当不予支持 117

二、股东不得以公司对其他股东召集程序存在瑕疵为由提起决议撤销之诉 117

三、公司决议撤销权须以提起诉讼或仲裁的方式行使 118

四、决议撤销之诉与决议无效之诉、决议不成立之诉的转化与释明 119

五、对决议撤销之诉是否需股东提供担保,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119

六、除斥期间的认定 119

【背景依据】 120

一、基础理论 120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 123

三、可撤销决议裁量驳回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125

(一)日本法 125

(二)韩国法 125

(三)我国台湾地区规定 125

四、关于可撤销决议裁量驳回制度的不同意见 126

【典型案例】 127

第五条【决议不成立】 132

【条文主旨】 132

【要点提示】 132

【条文理解】 133

一、确立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议不成立制度 133

二、明确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不成立的法定情形 134

(一)未召开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虚构决议 134

(二)会议未对决议事项进行表决 135

(三)出席会议的人数或者股东所持表决权不符合《公司法》或者公司章程规定 135

(四)会议的表决结果未达到《公司法》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通过比例 136

(五)导致决议不成立的其他情形 137

【审判实务】 138

【背景依据】 139

一、基础理论 139

(一)公司决议的性质 139

(二)“三分法”与“二分法”之争 141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 142

三、决议不成立之诉的比较法考察 143

(一)英美法 143

(二)日本法 143

(三)韩国法 144

四、条文演变 144

五、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144

【典型案例】 145

第六条【决议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效力】 148

【条文主旨】 148

【要点提示】 148

【条文理解】 148

【审判实务】 151

【背景依据】 155

一、基础理论 155

(一)公司内部设立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必要性 155

(二)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形成意思决定的方式 156

(三)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在公司的权力范围划分 157

二、域外参考 160

三、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161

【典型案例】 163

第七条【知情权的主体】 170

【条文主旨】 170

【要点提示】 170

【条文理解】 170

【审判实务】 172

【背景依据】 174

【典型案例】 178

第八条【不正当目的】 184

【条文主旨】 184

【要点提示】 184

【条文理解】 185

一、条文释义 185

二、关于股东可否查阅原始会计凭证 189

【审判实务】 192

【背景依据】 193

一、基础理论 193

二、外国立法例 195

(一)德国法 196

(二)日本法 196

(三)韩国法 197

(四)美国法 198

(五)英国法 199

三、我国的制度变迁 200

四、起草过程与条文演变 202

【典型案例】 204

第九条【知情权的保护】 207

【条文主旨】 207

【要点提示】 207

【条文理解】 208

一、关于股东协议放弃法定知情权后能否再行向公司主张的问题 208

二、关于实质性剥夺法定知情权行为的界定 208

三、关于限制法定知情权的约定形式范围问题 209

【审判实务】 210

一、关于公司章程能否约定扩展法定知情权范围问题 210

二、关于公司能否拒绝瑕疵出资股东行使法定知情权问题 211

【背景依据】 212

一、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2

二、主要争议观点 213

(一)约定限制无效说 213

(二)约定限制有效说 214

(三)折中说 214

三、解释的立场 215

【典型案例】 218

第十条【原告胜诉判决及执行】 225

【条文主旨】 225

【要点提示】 225

【条文理解】 226

一、关于判决主文如何确定查阅时间及地点问题 226

二、关于本条第2款规定的适用范围问题 226

【审判实务】 227

【背景依据】 227

一、专业第三人辅助股东行使查阅权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8

二、主要争议观点 229

三、立场选择 230

四、比较法考察 231

(一)美国法 231

(二)我国台湾地区规定 232

(三)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法 232

【典型案例】 232

第十一条【不当行使知情权的赔偿责任】 234

【条文主旨】 234

【要点提示】 234

【条文理解】 235

一、责任性质 235

二、责任形式 235

【审判实务】 236

【背景依据】 237

一、基础理论 237

(一)商业秘密的概念和范围 238

(二)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 238

(三)商业秘密权属性 239

(四)商业秘密保护的价值分析 239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 241

(一)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现状 241

(二)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相关问题 243

三、商业秘密保护的比较法考察 243

(一)国际法 243

(二)美国法 244

(三)日本法 246

(四)德国法 247

(五)墨西哥法 248

四、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248

【典型案例】 249

第十二条【董事高管的民事责任】 252

【条文主旨】 252

【要点提示】 252

【条文理解】 253

一、侵权行为的主体和客体 253

二、侵权行为的客观方面 254

【审判实务】 255

【背景依据】 257

一、基础理论 257

(一)公司置备文件的法定义务 257

(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定赔偿责任 258

(三)股东直接诉讼制度 260

二、域外立法例 261

(一)公司文件置备义务 261

(二)侵害知情权的股东直接诉讼 267

(三)违反合规义务的责任承担 268

三、制定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270

【典型案例】 272

第十三条【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276

【条文主旨】 276

【要点提示】 276

【条文理解】 277

一、请求分配利润的股东范围 277

二、请求分配利润的股东的认定 281

三、公司分配利润案件的范围 281

【审判实务】 281

一、不同意分配利润股东的诉讼地位 281

二、股东可否起诉其他股东或者董事 282

三、利润分配请求权的单独转让 284

四、利润分配与股权转让 285

【背景依据】 286

一、基础理论 286

(一)利润分配是股东一项基本权利 286

(二)利润分配请求权的性质 287

(三)利润分配请求权的分类 289

二、请求公司分配利润诉讼的当事人 291

(一)原告 291

(二)被告 293

(三)共同诉讼 293

(四)既判力范围 296

三、起草背景及条文演变 299

【典型案例】 301

第十四条【股东请求公司给付利润之诉的审理】 305

【条文主旨】 305

【要点提示】 305

【条文理解】 306

一、利润分配请求权的主体 306

二、股东会或股东大会通过载明具体利润分配方案的有效决议 306

三、无法执行决议的抗辩理由不成立 308

【审判实务】 309

【背景依据】 310

一、基础理论 310

(一)利润分配请求权的司法救济 310

(二)立法规定 315

(三)域外立法例 316

二、起草背景 320

三、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322

【典型案例】 322

第十五条【未提交决议请求分配利润】 327

【条文主旨】 327

【要点提示】 327

【条文理解】 328

一、利润分配请求权的构成要件 328

(一)给在公司任职的股东或者其指派的人发放与公司规模、营业业绩、同行业薪酬水平明显不符的过高薪酬,变相给该股东分配利润 328

(二)购买与经营不相关的服务或者财产供股东消费或者使用,变相分配利润 330

(三)为了不分配利润隐瞒或者转移公司利润 330

(四)滥用股东权利不分配利润的其他行为 330

二、利润分配请求权的实现方式 331

【审判实务】 331

一、决议无效或撤销之诉与利润分配请求之诉的区分 331

二、利润分配请求权的实现方式 331

【背景依据】 333

一、基础理论 333

(一)基本理论 333

(二)外国立法例 338

(三)我国的制度变迁 344

二、起草背景和起草过程中各方意见 347

【典型案例】 349

第十六条【排除适用】 354

【条文主旨】 354

【要点提示】 354

【条文理解】 355

一、因继承而发生的股东资格或股权变动时,其他股东不享有同意权和优先购买权 355

二、本条司法解释中“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解释 357

三、本条司法解释中“全体股东另有约定”的解释 358

【审判实务】 358

一、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 358

二、股东资格继承后公司只有一个股东时的处理 359

【背景依据】 360

一、股东资格继承的问题起点 360

二、我国既有的制度和问题 364

三、股权对外转让规则的比较法介绍 367

(一)德国法 367

(二)法国法 367

(三)意大利法 368

(四)我国台湾地区规定 368

(五)英国法 368

四、起草过程中的意见 369

【典型案例】 371

第十七条【优先购买权的通知与行使】 374

【条文主旨】 374

【要点提示】 374

【条文理解】 375

一、转让股东的通知不以一次为限 375

二、同意对外转让的股东对股权的优先购买权并不丧失 377

【审判实务】 378

【背景依据】 380

一、基础理论 380

二、我国既有的制度和问题 382

(一)现行法律规则的形成 382

(二)同意权的功能定位 384

(三)对优先购买权的应有立场 388

三、股权对外转让规则的比较法考察 389

(一)德国法 389

(二)法国法 390

(三)我国台湾地区有关规定 391

四、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391

【典型案例】 393

第十八条【同等条件】 396

【条文主旨】 396

【要点提示】 396

【条文理解】 397

一、“同等条件”的具体内容 397

(一)转让股东拟将股权转让给第三人 398

(二)第三人提供的交易条件可被替代 398

(三)对股权数量相同的判断 399

(四)对转让价格相同的判断 400

(五)对支付方式相同的判断 401

(六)对履行期限相同的判断 402

(七)对其他因素相同的判断 402

二、确定“同等条件”的时间和程序 403

【审判实务】 406

一、优先购买权能否部分行使 406

二、身份关系是否构成“同等条件”的判断因素 408

三、法院民事执行程序中“同等条件”的确定 410

【背景依据】 412

一、基础理论 412

二、比较法考察 412

(一)德国法 412

(二)法国法 413

(三)日本法 414

(四)我国台湾地区规定 414

(五)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法 415

三、我国的相关制度 415

四、起草背景 416

【典型案例】 417

第十九条【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间】 428

【条文主旨】 428

【要点提示】 428

【条文理解】 429

一、本条规定的权利行使期限起算以有效通知为前提 429

二、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应明确提出购买请求并在特定期限内行使 430

三、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间的确定 431

【审判实务】 432

一、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或延长 432

二、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间起算之日不应早于通知到达其他股东之日 432

【背景依据】 433

一、基础理论 433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 434

三、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间的比较法考察 436

(一)美国法 436

(二)大陆法 436

四、关于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限的不同意见 437

【典型案例】 438

第二十条【股东放弃转让】 443

【条文主旨】 443

【要点提示】 443

【条文理解】 444

【审判实务】 446

一、如果公司章程规定转让股东不允许“反悔”,如何处理 446

二、如果公司全体股东约定转让股东不允许“反悔”,如何处理 446

三、如果其他股东“反悔”,如何处理 447

四、如果转让股东放弃转让给其他股东造成损失,如何确定损失“合理” 447

五、权利不得滥用 448

【背景依据】 449

一、基础理论 449

二、股东优先购买权与民法上的一般优先购买权的特殊之处 453

三、我国的既有制度和解释的必要性 456

四、转让股东能否反悔的比较法考察 457

五、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457

【典型案例】 458

第二十一条【损害救济】 460

【条文主旨】 460

【要点提示】 460

【条文理解】 461

【审判实务】 465

一、如何认定股权转让中的“恶意串通” 465

二、如何正确理解“三十日”和“一年”的关系 466

三、损害优先购买权的首要救济方式是什么 466

四、如何保护股东以外的股权受让人的权利 466

【背景依据】 467

一、基础理论 467

(一)优先购买权的类型及其效力 467

(二)转让股东与受让股权之第三人之间转让合同的效力 472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对此进行解释的必要性 474

三、转让股东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比较法考察 475

(一)德国法 475

(二)日本法 476

(三)美国法 479

(四)我国台湾地区规定 481

四、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482

(一)对“无效说”的批评 482

(二)对“可撤销说”的批评 484

(三)对“效力待定说”的批评 485

(四)对“附条件生效说”的批评 486

【典型案例】 486

第二十二条【优先购买权的特别规定】 490

【条文主旨】 490

【要点提示】 490

【条文理解】 491

一、股权拍卖中股东优先购买权的“通知”程序 491

(一)任意拍卖中优先购买权人的通知程序 492

(二)司法拍卖中优先购买权人的通知程序 492

二、股权拍卖中股东优先购买权“同等条件”的确立 493

三、国有股权转让中股东优先购买权的“通知”程序 495

四、国有股权转让中股东优先购买权“同等条件”的确定 496

(一)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是否必须进场参与交易 496

(二)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是否参与竞价 497

【审判实务】 499

一、股权拍卖中多个股东主张优先购买权的处理 499

二、股权拍卖中股东优先购买权主张部分行使的处理 499

三、国有股权转让中优先购买权人是否受转让方关于“受让方资格条件”的限制 500

【背景依据】 501

一、基础理论 501

二、股权拍卖中优先购买权的既有制度和问题 504

三、国有股权转让交易制度 508

(一)国有股权转让基本原则 508

(二)国有股权转让的特殊规定 509

(三)国有股权转让公开进场交易方式 510

四、国有股权公开进场交易规则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冲突 511

(一)国有股权以拍卖方式转让时的制度冲突 511

(二)国有股权以招投标方式转让时的制度冲突 511

【典型案例】 512

第二十三条【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520

【条文主旨】 520

【要点提示】 520

【条文理解】 521

一、公司是公司直接诉讼的适格原告 521

二、监事会、董事会是代表公司参加诉讼的适格主体 521

(一)代表公司参加诉讼的含义 521

(二)股东基于第151条第3款的请求应当向董事会作出 522

(三)监事会的功能定位及其诉权 523

【审判实务】 525

【背景依据】 526

一、基础理论 526

二、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及存在的问题 529

(一)现有制度 529

(二)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亟需完善 530

三、域外参考 533

(一)英国法 534

(二)美国法 537

(三)德国法 549

(四)日本法 550

四、制定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551

【典型案例】 552

第二十四条【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555

【条文主旨】 555

【要点提示】 555

【条文理解】 556

一、应当列公司为第三人参加股东代表诉讼 556

二、其他股东可以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股东代表诉讼 556

三、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及诉因范围 557

(一)“他人”的范围是否包括外部人 557

(二)“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是否仅指侵权行为 559

【审判实务】 559

【背景依据】 560

一、基础理论 560

(一)当事人适格理论 560

(二)股东作为股东代表诉讼原告的理论基础 561

(三)公司作为股东代表诉讼第三人的理论与实践 563

二、域外参考 572

(一)英国法 573

(二)美国法 575

(三)德国法 584

(四)日本法 585

三、制定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588

(一)“公司”是否包含全资子公司 588

(二)是否应该对管辖一并作出规定 589

【典型案例】 590

第二十五条【股东代表诉讼胜诉利益归属】 593

【条文主旨】 593

【要点提示】 593

一、股东代表诉讼的胜诉利益归属公司 593

二、股东请求被告直接向其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593

【条文理解】 594

一、本条是对股东代表诉讼胜诉利益归属的规定 594

二、股东代表诉讼胜诉利益归属的法律依据是《公司法》第151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 595

三、关于诉讼调解及其法律后果归属 595

四、司法实务中应注意的问题 596

【背景依据】 598

一、基础理论 598

(一)“诉的利益”的“权利生成”功能与股东代表诉讼的源起与必要性 598

(二)股东代表诉讼胜诉利益归属 599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 601

三、比较法考察 602

(一)英国 602

(二)日本 603

(三)韩国 603

(四)我国台湾地区 604

四、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 604

(一)关于股东请求被告直接向其承担民事责任的处理方式 604

(二)关于股东代表诉讼可否规定诉讼调解制度以及诉讼后果归属 605

【典型案例】 606

第二十六条【费用承担】 609

【条文主旨】 609

【要点提示】 609

【条文理解】 609

一、股东胜诉时对诉讼费用支出是否合理的判断 609

二、股东败诉时诉讼费用承担 611

【审判实务】 611

【背景依据】 611

一、基础理论 611

(一)群体诉讼的激励与限制 612

(二)股东代表诉讼的特性 613

(三)我国股东代表诉讼的现状 613

二、国内相关规定及实践 614

(一)诉讼费用:规则及实践 614

(二)律师费用:规则和实践 617

三、域外参考 618

(一)英国模式:“补偿指令” 619

(二)美国模式:“共同基金” 621

(三)日本模式:低受理费 629

(四)德国模式:区分阶段 630

(五)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的实践 631

(六)非营利组织模式: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631

四、起草过程中的意见 633

(一)关于是否需要提供担保费用的问题 633

(二)关于是否应当适当降低诉讼费用的问题 634

【典型案例】 635

第二十七条【施行日期及溯及力】 638

【条文主旨】 638

【条文理解】 638

一、立法现状及存在争议 638

二、理论基础及法理分析 640

(一)法律与司法解释的生效 640

(二)法律与司法解释的失效 643

(三)法律与司法解释的溯及力 645

三、观点之争及立场选择 650

(一)本解释的生效 650

(二)本解释的溯及力 650

【适用】 65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