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哲学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刑法哲学  上
  • 陈兴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3579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39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刑法-法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法哲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1

第一节 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 2

一、公正 4

二、谦抑 7

三、人道 11

第二节 刑法哲学的范畴体系 13

一、范畴 13

二、关系 16

三、体系 19

第一编 犯罪本体论第一章 主观恶性 29

第一节 主观恶性的嬗变 29

一、古代的主观恶性 29

二、中世纪的主观恶性 32

三、近代的主观恶性 33

四、现代的主观恶性 35

第二节 心理事实 36

一、显意识 37

二、潜意识 44

第三节 规范评价 53

一、概述 53

二、违法性意识 60

三、期待可能性 64

四、意志自由 68

第四节 主观恶性的阻却 72

一、心神丧失 72

二、意外事件 74

三、不可抗力 75

第二章 客观危害 76

第一节 客观危害的嬗变 76

一、古代的客观危害 76

二、近代的客观危害 78

三、现代的客观危害 80

第二节 行为事实 81

一、行为 82

二、客体 87

三、结果 89

四、因果关系 90

第三节 价值评判 106

一、行为的价值评判 106

二、客体的价值评判 111

三、结果的价值评判 111

四、因果关系的价值评判 113

第四节 客观危害的阻却 120

一、正当防卫 120

二、紧急避险 121

三、其他阻却客观危害的事由 122

第三章 再犯可能 123

第一节 再犯可能的概念 123

一、再犯的主体 123

二、再犯的时间 123

三、再犯的性质 124

第二节 再犯可能的表征 124

一、犯罪人的分类 124

二、犯罪人的特性 127

三、犯罪人的表现 133

第三节 再犯可能的预测 136

一、再犯预测的概念 136

二、再犯预测的种类及其方法 137

三、再犯预测的意义 139

第四章 初犯可能 141

第一节 初犯可能的概念 141

一、初犯的主体 141

二、初犯的时间 141

三、初犯的性质 141

第二节 初犯可能的表征 142

一、形势 142

二、犯罪率 148

三、民愤 151

第三节 初犯可能的预测 155

一、初犯预测的概念 155

二、初犯预测的种类及其方法 155

三、初犯预测的意义 158

第五章 犯罪本质二元论 160

第一节 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 160

一、社会危害性的概念 160

二、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 165

三、社会危害性的法律后果 167

第二节 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 169

一、人身危险性的缘起 169

二、人身危险性的概念 173

三、人身危险性的评价 177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犯罪本质二元论 179

一、主观恶性与再犯可能 179

二、客观危害与初犯可能 182

三、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的统一 184

第六章 故意犯罪 195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嬗变 195

一、古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 195

二、近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 196

第二节 故意犯罪的概念 197

一、故意犯罪的心理本质 197

二、故意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一:认识因素 198

三、故意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二:意志因素 208

第三节 故意犯罪的法定分类 209

一、直接故意犯罪 209

二、间接故意犯罪 211

第四节 故意犯罪的学理分类 215

一、确定故意犯罪与不确定故意犯罪 215

二、偶然故意犯罪与预谋故意犯罪 220

三、事前故意犯罪与事后故意犯罪 221

四、危险故意犯罪与实害故意犯罪 222

第七章 过失犯罪 223

第一节 过失犯罪的嬗变 223

一、古代刑法中的过失犯罪 223

二、近代刑法中的过失犯罪 225

第二节 过失犯罪的概念 226

一、过失犯罪的心理本质 226

二、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一:注意能力 229

三、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二:注意义务 232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法定分类 233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233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235

第四节 过失犯罪的学理分类 237

一、普通过失犯罪与业务过失犯罪 237

二、事实过失犯罪与法律过失犯罪 242

三、轻过失犯罪与重过失犯罪 244

第五节 无过失责任 245

一、无过失责任的概念 245

二、无过失责任的评价 248

三、无过失责任之在中国 250

第八章 作为犯罪 253

第一节 作为犯罪的嬗变 253

一、古代刑法中的作为犯罪 253

二、近代刑法中的作为犯罪 255

第二节 作为犯罪的概念 256

一、作为犯罪的有形性 256

二、作为犯罪的违法性 260

第三节 作为犯罪的形式 261

一、利用自身动作实施作为犯罪 261

二、利用机械力实施作为犯罪 262

三、利用自然力实施作为犯罪 263

四、利用动物实施作为犯罪 263

五、利用他人实施作为犯罪 263

第四节 作为犯罪的类型 269

一、行为犯 269

二、结果犯 272

三、结果加重犯 274

第九章 不作为犯罪 277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的嬗变 277

一、古代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 277

二、近代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 279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 280

一、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 280

二、不作为犯罪的违法性 283

第三节 不作为犯罪的构成 285

一、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 285

二、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 295

三、作为义务之不履行与危害结果之发生具有因果关系 296

第四节 不作为犯罪的类型 303

一、不作为犯罪分类概说 303

二、纯正不作为犯罪 306

三、不纯正不作为犯罪 307

第十章 犯罪的附随情状 308

第一节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308

一、犯罪的动机 308

二、犯罪的目的 321

三、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的关系 327

第二节 犯罪的时间和地点 335

一、犯罪的时间 335

二、犯罪的地点 337

第二编 刑罚本体论第十一章 道义报应 343

第一节 道义报应的概念 343

一、康德之道义报应主义 343

二、道义报应之科学立论 346

三、道义报应的形式 347

第二节 刑罚的伦理根据 350

一、刑罚伦理根据的演变 350

二、刑罚伦理根据的底蕴 352

第三节 道义报应的实现 355

一、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刑事立法 355

二、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定罪量刑 356

三、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刑罚执行 357

第十二章 法律报应 358

第一节 法律报应的概念 358

一、黑格尔之法律报应主义 358

二、法律报应之科学立论 361

三、法律报应的形式 362

第二节 刑罚的法律根据 365

一、刑罚法律根据的演变 365

二、刑罚法律根据的底蕴 366

第三节 法律报应的实现 368

一、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刑事立法 368

二、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定罪量刑 369

三、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刑罚执行 371

第十三章 个别预防 372

第一节 个别预防的概念 372

一、个别预防的对象 372

二、个别预防的形式 377

三、个别预防的目的 380

第二节 个别预防的功能 381

一、剥夺功能 381

二、改造功能 382

三、感化功能 384

四、个别威慑功能 385

五、个别鉴别功能 386

第三节 个别预防的实现 386

一、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刑事立法 387

二、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定罪量刑 387

三、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刑罚执行 388

第四节 个别预防的评价 389

一、个别预防客观存在 389

二、个别预防困难重重 391

三、中国当前的个别预防 392

第十四章 一般预防 394

第一节 一般预防的概念 394

一、一般预防的对象 394

二、一般预防的形式 397

三、一般预防的目的 399

第二节 一般预防的功能 399

一、一般威慑功能 399

二、一般鉴别功能 400

三、补偿功能 401

四、安抚功能 401

五、鼓励功能 401

第三节 一般预防的实现 402

一、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必然 403

二、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及时 404

三、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公开 405

四、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适当 405

第四节 一般预防的评价 406

一、一般预防并非幻想 407

二、一般预防不是仙丹 412

三、中国当前的一般预防 415

第十五章 刑罚目的二元论 419

第一节 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 419

一、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对立性 419

二、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同一性 420

三、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关系 420

第二节 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 421

一、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对立性 421

二、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同一性 422

三、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 424

第三节 报应与预防:刑罚目的二元论 427

一、中国历史上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 428

二、西方历史上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 430

三、中国刑法学界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 438

四、刑罚目的之报应与预防的辩证统一 444

第十六章 生命刑 453

第一节 生命刑的演进 453

一、生命刑的起源 453

二、生命刑的泛滥 454

三、生命刑的没落 455

第二节 生命刑存废之争 456

一、生命刑存废的理论聚讼 456

二、生命刑存废的哲学思考 460

三、生命刑存废的评价 464

第三节 各国生命刑的比较 465

一、生命刑的废除 466

二、生命刑的限制 467

第四节 中国生命刑的限制 469

一、生命刑的限制与扩张之争 469

二、生命刑的立法限制 473

三、生命刑的司法限制 477

第五节 生命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480

一、生命刑修订的原则 480

二、生命刑修订的内容 483

第十七章 自由刑 486

第一节 自由刑的演进 486

一、中国自由刑的演进 486

二、西方自由刑的演进 488

第二节 自由刑优劣之争 491

一、自由刑的优点 491

二、自由刑的缺点 493

三、自由刑优劣之争的评价 494

第三节 各国自由刑的比较 497

一、终身自由刑的比较 497

二、有期自由刑的比较 499

三、限制自由刑的比较 500

第四节 中国自由刑的改革 502

一、限制无期徒刑 502

二、调整有期徒刑 505

三、完善拘役刑 508

四、改进管制刑 512

第五节 自由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516

一、无期徒刑的修订 516

二、有期徒刑的修订 517

三、拘役刑的修订 517

四、管制刑的修订 517

第十八章 财产刑 519

第一节 财产刑的演进 519

一、罚金的演进 519

二、没收财产的演进 522

第二节 财产刑存废之争 523

一、罚金存废之争 524

二、没收财产存废之争 531

第三节 各国财产刑的比较 533

一、罚金的比较 533

二、没收财产的比较 542

第四节 中国财产刑的改造 545

一、罚金的改造 545

二、没收财产的改造 549

第五节 财产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551

一、罚金的修订 551

二、没收财产的修订 554

第十九章 资格刑 556

第一节 资格刑的演进 556

一、象刑 556

二、名誉刑 557

三、耻辱刑 559

四、资格刑 561

第二节 资格刑存废之争 562

一、资格刑主存论 564

二、资格刑主废论 565

三、资格刑存废的评价 566

第三节 各国资格刑的比较 569

一、资格刑的地位 569

二、资格刑的种类 570

三、资格刑的期限 573

第四节 中国资格刑的完善 574

一、资格刑的非政治化 577

二、资格刑的分立制 579

三、资格刑的减免制 580

第五节 资格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581

一、资格刑种类的修订 581

二、资格刑内容的修订 582

第二十章 保安刑 584

第一节 保安处分的演进 584

一、古代的保安处分 584

二、中世纪的保安处分 584

三、近代的保安处分 585

第二节 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 588

一、一元论 588

二、二元论 589

三、一元论与二元论的评价 591

第三节 各国保安处分的比较 593

一、保安处分的适用对象 594

二、保安处分的适用条件 596

三、保安处分的基本类型 597

第四节 中国保安刑的建构 601

一、劳动教养 602

二、强制留场 603

三、强制禁戒 605

四、少年管教 605

五、善行保证 606

六、没收罪物 606

第五节 保安处分的修订及其评价 608

一、保安处分的理论考察 608

二、保安处分的立法分析 612

第三编 罪刑关系论第二十一章 罪刑关系二元论 617

第一节 已然之罪与报应之刑 617

一、刑从罪生 617

二、刑当其罪 618

第二节 未然之罪与预防之刑 619

一、刑须制罪 619

二、刑足制罪 620

第三节 双重罪刑关系的辩证统一 622

一、双重罪刑关系的对立性 622

二、双重罪刑关系的同一性 622

第四节 罪刑关系基本原理的意义 625

一、对刑法理论的意义 625

二、对刑事立法的意义 626

三、对刑事司法的意义 628

第二十二章 罪刑关系的基本原则 630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630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变迁 630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据 634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 637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 641

第二节 罪刑均衡原则 651

一、罪刑均衡原则的变迁 651

二、罪刑均衡原则的根据 654

三、罪刑均衡原则的体现 657

四、罪刑均衡原则的适用 659

第二十三章 罪刑关系的法定化 665

第一节 刑事立法的概念 665

一、刑事立法的变迁 665

二、刑事立法的特征 667

三、刑事立法的意义 668

第二节 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669

一、刑事立法的粗疏与细密 669

二、刑事立法的超前与滞后 673

第三节 刑事立法的方式 675

一、法典型立法方式 676

二、散在型立法方式 680

三、编纂型立法方式 685

四、修正型立法方式 687

五、解释型立法方式 689

第四节 刑事立法的技术 691

一、结构严密化 691

二、条文科学化 695

三、罪刑协调化 696

四、文体规范化 697

第五节 刑事立法的效力 700

一、普遍管辖问题 700

二、管辖冲突问题 702

三、溯及力问题 702

第二十四章 罪刑关系的质的个别化 704

第一节 定罪的概念 704

一、定罪的变迁 704

二、定罪的特征 708

三、定罪的模式 710

第二节 定罪的原则 713

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界定 713

二、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理论基础 714

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体现 716

第三节 一般犯罪的认定 718

一、罪与非罪的认定 718

二、此罪与彼罪的认定 728

三、轻罪与重罪的认定 734

第四节 特殊犯罪的认定 746

一、未完成罪的认定 746

二、共同犯罪的认定 747

三、单复数罪的认定 749

第五节 刑事疑罪的处理 751

一、刑事疑罪的变迁 751

二、刑事疑罪的成因 754

三、刑事疑罪的处理 757

第二十五章 罪刑关系的量的个别化 761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 761

一、量刑的变迁 761

二、量刑的特征 762

三、量刑的模式 763

第二节 量刑的原则 765

一、量刑原则之比较 765

二、量刑原则之考察 767

三、报应与预防相统一的量刑原则 769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裁量 773

一、生命刑的裁量 773

二、自由刑的裁量 775

三、财产刑的裁量 777

四、资格刑的裁量 779

五、保安刑的裁量 780

第四节 量刑的情节 781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 781

二、量刑情节的适用原则 781

三、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 786

第五节 量刑的方法 788

一、数学量刑法 789

二、电脑量刑法 791

第六节 量刑的制度 792

一、数罪并罚制度 792

二、自首制度 793

三、累犯制度 795

第二十六章 罪刑关系的现实化 796

第一节 行刑的概念 796

一、行刑的变迁 796

二、行刑的特征 799

三、行刑的意义 803

第二节 行刑的原则 806

一、惩罚 806

二、改造 807

三、惩罚与改造的统一 808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执行 808

一、生命刑的执行 808

二、自由刑的执行 814

三、财产刑的执行 824

四、资格刑的执行 829

五、保安刑的执行 831

第四节 行刑的制度 832

一、缓刑制度 833

二、减刑制度 834

三、假释制度 835

第二十七章 罪刑关系的理论化 837

第一节 概述 837

一、刑法学体系的反思 837

二、刑法学体系的重构 840

第二节 行为中心论 840

一、研究对象的反思 842

二、理论基础的反思 843

三、研究方法的反思 845

第三节 行为人中心论 845

一、研究对象的反思 847

二、理论基础的反思 847

三、研究方法的反思 849

四、理论结构的反思 849

第四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上) 850

一、苏联刑法学体系的发展阶段 850

二、苏联刑法学体系的理论反思 853

第五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下) 856

一、中国刑法学体系内容的反思 857

二、中国刑法学体系结构的反思 858

第六节 罪刑关系中心论 859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860

二、研究方法的更新 861

三、基本框架的建构 864

结束语 867

后记 87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