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医病理学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法医病理学  第2版
  • 祝家镇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31166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38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医病理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法医病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1

一、法医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1

二、法医病理学的检验对象 2

三、法医学尸体检验的任务 3

四、法医病理学者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 4

第二节 法医病理学的发展趋势 5

一、开展尸体解剖对法医病理学的贡献 5

二、组织病理学对法医病理学的贡献 6

三、现代新技术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 6

第三节 法医病理学检验记录、鉴定书书写及档案、标本管理 7

一、现场勘验记录 7

二、尸体检验记录 8

三、法医病理学鉴定书 8

四、法医病理学档案及标本管理 9

第四节 法医病理学人员的组织体制及有关立法问题 10

一、法医病理学人员的组织体制 10

二、关于法医工作的立法 11

三、法医病理学工作质量的监控 11

第五节 法医病理学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条件和保护 12

一、法医病理学工作人员的培训 12

二、法医病理学工作的必要条件 12

三、法医病理学工作人员的保护 13

第二章 死亡概述 15

第一节 生命与死亡 15

第二节 人的个体死亡的传统概念 15

一、呼吸性死亡 15

二、心性死亡 17

第三节 脑死亡 18

一、脑死亡的意义 18

二、脑死亡的定义及分类 19

三、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19

四、脑死亡者脑的形态改变 20

五、脑死亡的立法 22

六、脑死亡与植物人 22

第四节 死亡过程 23

一、濒死期 23

二、临床死亡期 23

三、生物学死亡期 24

第五节 假死 24

第六节 死亡分类 25

一、自然死亡 25

二、非自然死亡 25

第七节 死因分析 26

一、直接死因与间接死因 26

二、主要死因 27

三、辅助死因和诱因 27

四、联合死因 27

第八节 死亡方式 28

第三章 死后变化 30

第一节 脑死亡后的变化 30

第二节 呼吸、心跳停止后的变化 33

一、早期尸体现象 34

二、晚期尸体现象 46

三、动物对尸体的毁坏 53

四、其他死后损坏 54

第三节 死后化学变化 54

一、样品选择 54

二、推断死因 55

三、推断死前疾患 57

四、推断死亡时间 58

第四章 死亡时间的推断 62

第一节 根据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 62

一、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 62

二、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 66

三、根据各种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68

第二节 根据组织学改变推断死亡时间 69

一、肝的改变 70

二、心肌和骨骼肌的改变 70

三、甲状腺的改变 70

第三节 根据组织化学改变推断死亡时间 70

第四节 根据酶组织化学变化推断死亡时间 71

一、肝酶活性的改变 71

二、心肌与骨骼肌酶活性的改变 72

三、脾酶活性的改变 72

第五节 根据尸体化学变化推断死亡时间 72

第六节 根据昆虫生长规律判断死亡时间 74

第七节 根据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 75

第五章 机械性损伤概论 76

第一节 概述 76

一、机械性损伤的定义 76

二、机械性损伤形成的机理 77

第二节 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 79

一、擦伤 79

二、挫伤 80

三、创 82

四、骨和关节损伤 83

五、内部器官破裂 83

六、肢体离断 83

七、体腔内出血 83

第三节 损伤的检查 84

第四节 机械性损伤法医学鉴定的任务 85

第六章 钝器伤和锐器伤 86

第一节 钝器伤 86

一、徒手伤 86

二、棍棒伤 87

三、砖石伤 89

四、斧背及锤背损伤 91

五、坠落伤 93

六、挤压伤 96

第二节 锐器伤 96

一、切创 97

二、砍创 99

三、刺创 100

四、剪创 103

第七章 枪伤和爆炸伤 105

第一节 关于枪的一般知识 105

第二节 枪创 106

一、枪创的种类 106

二、弹头的致伤机理 107

三、枪创的形态特征 108

四、枪创的法医学鉴定 117

第三节 爆炸伤 120

一、爆炸伤的特征 120

二、爆炸现场及尸体的法医学检验 122

第八章 颅脑损伤 124

第一节 头皮损伤 124

第二节 颅骨损伤 125

一、颅盖骨损伤 125

二、颅底损伤 126

三、崩裂性骨折 127

四、颅骨损伤法医学鉴定的要点 128

第三节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 128

一、硬脑膜外血肿 128

二、硬脑膜下血肿 130

第四节 蛛网膜下出血 132

一、外伤性蛛网膜下出血 132

二、非外伤性蛛网膜下出血 133

三、法医学鉴定要点 133

第五节 脑损伤 134

一、引起脑损伤的外力种类 134

二、脑损伤的种类 134

三、脑创伤 134

四、脑震荡 135

五、原发性脑挫伤 136

六、弥漫性神经元和轴索损伤 140

七、下丘脑挫伤 140

八、原发性脑干损伤 141

九、继发性脑损伤 142

十、脑损伤的后遗症 147

十一、颅脑损伤近期死亡和迟发死亡机理 148

第九章 身体其他部位致命性机械性损伤 150

第一节 脊柱与脊髓损伤 150

一、脊柱损伤 150

二、脊髓损伤 151

第二节 胸部损伤 152

一、肋骨骨折 152

二、肺损伤 153

三、心损伤 154

四、外伤性窒息 155

五、大血管损伤 156

第三节 腹部损伤 157

一、胃肠损伤 157

二、肝损伤 157

三、脾损伤 158

四、胰损伤 159

五、肾损伤 159

第四节 盆腔及外生殖器官损伤 160

一、膀胱损伤 160

二、阴茎损伤 160

三、阴囊及睾丸损伤 161

四、子宫损伤 162

五、阴道损伤 162

第十章 交通事故损伤 163

第一节 道路交通损伤 163

一、发生原因 163

二、损伤类型及特征 165

三、饮酒与交通事故 174

四、肇事车辆上残留物的检测 174

五、受害人身上的肇事车辆的残留物检测 174

六、道路交通事故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174

第二节 摩托车事故损伤 176

第三节 自行车损伤 176

第四节 铁路交通事故损伤 177

一、案件特点 177

二、损伤特点 178

三、铁路交通事故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179

四、个人识别 179

第五节 航空事故损伤 179

一、案件特点 180

二、损伤特点 180

三、死者的个人识别 181

四、驾驶员或机组人员遗体的病变检查 182

第六节 船舶事故 182

一、案件特点 182

二、损伤特点 182

三、个人识别 182

第十一章 机械性损伤的致伤物推断和认定 183

第一节 根据损伤形态推断致伤物 183

一、判断钝器伤 183

二、判断锐器伤 188

三、判断枪弹创 190

四、伤痕的提取 191

第二节 致伤物的认定 191

一、根据损伤的形态特征认定 191

二、根据实验检测结果认定 192

三、根据创口中异物认定 193

第三节 衣着上的损伤的检验 193

第十二章 损伤时间推断 195

第一节 生前伤的诊断 195

一、生前伤的肉眼所见 195

二、生前伤组织学改变 197

三、炎症介质及组织化学的检测 203

四、濒死伤的诊断 205

五、血液生物化学指标 205

第二节 伤后存活时间的估计 206

一、根据组织学及酶组织化学估计 207

二、根据损伤全貌变化估计伤后存活时间 208

第十三章 机械性损伤的死因及死亡方式 212

第一节 机械性损伤常见致死原因 212

一、原发性外伤死因 212

二、外伤后继发性死因 215

第二节 损伤与疾病的关系 216

一、死亡纯系损伤所致,与原有疾病无关 216

二、死亡纯系疾病引起,与损伤无关 217

三、死亡过程中损伤与疾病有主次关系 217

四、死亡过程中损伤与疾病有因果关系 218

第三节 死亡机理 220

第四节 死亡方式 222

第五节 致命伤后行为能力 223

第十四章 机械性窒息 225

第一节 机械性窒息的过程 226

一、呼吸功能障碍 226

二、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227

三、血液循环障碍 227

四、肌肉功能失常 227

第二节 机械性窒息死者的形态学变化 228

一、尸体外表征象 228

二、尸体内部改变 229

三、机械性窒息的组织学变化 229

第三节 缢死 231

一、绳套和绳结 232

二、缢型 233

三、缢死的形态学变化 234

四、缢死的机理 239

五、缢绳的物证意义 240

六、缢死的鉴定 240

七、缢颈后非即时性死亡 241

第四节 勒死 242

一、勒索和勒死的方式 242

二、勒死的形态学改变 242

三、勒死的机理 244

四、勒死的法医学鉴定 244

第五节 扼死 246

一、扼颈的方式 246

二、扼死的形态学改变 247

三、扼死的机理 248

四、扼死的法医学鉴定 249

第六节 捂死 250

一、捂的方式 250

二、捂死的形态学改变 251

三、捂死的机理 251

四、捂死的法医学鉴定 251

第七节 哽死 252

一、哽的方式 252

二、哽死的形态学改变 252

三、哽死的机理 253

四、哽死的法医学鉴定 253

第八节 挤压性窒息死 253

一、挤压死的方式 253

二、挤压死的形态学改变 254

三、挤压死的机理 254

四、挤压死的法医学鉴定 254

第九节 体位性窒息 254

一、体位性窒息的方式 254

二、体位性窒息的形态学改变 255

三、体位性窒息的机理 255

四、体位性窒息的法医学鉴定 255

第十节 性窒息 256

一、性窒息的方式 256

二、性窒息的形态学改变 256

三、性窒息的死亡机理 257

四、性窒息的法医学鉴定 257

第十节 溺死 257

一、溺水的过程 257

二、溺死的形态学变化 258

三、溺死的机理 262

四、溺死的实验室检验 263

五、水中尸体的损伤 267

六、水中尸体沉浮及死亡时间的推断 267

七、溺死的法医学鉴定 269

第十五章 高温与低温损伤 271

第一节 烧伤与烧死 271

一、烧伤与烧死的统计资料 271

二、烧伤的程度判断与面积估算 271

三、高温所致的全身反应、临床分类与遗留情况 274

四、烧死的形态学改变 275

五、烧死的法医学鉴定 278

第二节 中暑死 281

一、中暑发生的条件 281

二、中暑的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表现 282

三、中暑死的形态学变化 282

四、中暑死亡的鉴定 283

第三节 冻伤与冻死 284

一、发生的条件 284

二、冻伤的程度及面积 285

三、低温所致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285

四、冻死的过程及死亡机理 286

五、冻死的形态学变化 286

六、冻死的法医学鉴定 288

第十六章 电流损伤 289

第一节 电击伤和电击死 289

一、电流作用于人体的影响因素 289

二、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292

三、电击伤及电击死者的形态学变化 293

四、电击死的机理 302

五、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 302

第二节 雷击死 304

一、雷电对人体的作用 305

二、雷击死者的形态学变化 306

三、雷击死的法医学鉴定 307

第十七章 物理因素损伤 308

第一节 气压损伤 308

一、气压骤增造成的损伤 308

二、高空或高山环境引起的损害 308

三、迅速从低气压环境到高气压环境的损伤 309

四、长时间低气压的影响 310

五、法医学鉴定 310

第二节 放射性损伤 311

一、生物学效应 311

二、影响因素 314

三、临床表现 315

四、病理变化 316

五、法医学鉴定 319

第三节 超声波损伤 319

一、生物学效应 320

二、临床表现 320

三、病理变化 320

四、法医学鉴定 321

第四节 激光损伤 321

一、激光的生物学效应 321

二、影响损伤的因素 322

三、病理变化 322

四、法医学鉴定 323

第五节 微波、高频损伤 323

一、生物学效应 323

二、影响损伤的因素 324

三、临床表现 325

四、病理变化 325

五、法医学鉴定 326

第十八章 杀婴及虐待儿童致死 327

第一节 杀婴 327

一、新生儿存活时间的确定 327

二、新生儿生活能力的确定 329

三、活产与死产的鉴别 331

四、新生儿的死亡原因 333

第二节 虐待儿童致死 335

一、概述 335

二、受虐待儿童的临床表现 335

三、虐待儿童损伤 336

四、虐待儿检查及诊断 339

五、虐待儿的鉴定 339

第十九章 猝死 340

第一节 概述 340

一、猝死的定义 340

二、猝死的特点 340

三、猝死的内外条件因素 341

四、猝死的原因 342

五、猝死的法医学鉴定 343

第二节 心血管病猝死 345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46

二、高血压性心脏病 348

三、冠状动脉口狭窄 348

四、冠状动脉栓塞 348

五、冠状动脉结节性多动脉炎 348

六、风湿性冠状动脉炎 349

七、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 349

八、粥样硬化性主动脉瘤 349

九、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349

十、梅毒性主动脉瘤 350

十一、先天性主动脉狭窄 350

十二、动脉导管未闭 350

十三、Marfan综合征 351

十四、细菌性心内膜炎 351

十五、心瓣膜病 352

十六、原发性心肌病 352

十七、继发性心肌病 354

十八、心肌炎 354

十九、心肌结节病 356

二十、脂肪心 356

二十一、心脏肿瘤 356

二十二、心包炎 357

二十三、川崎病 357

二十四、心传导系统异常所致猝死 357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猝死 368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369

二、脑出血 370

三、脑梗死 370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70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371

六、脑脓肿 371

七、癫痫 371

八、颅内肿瘤 372

第四节 呼吸系统疾病猝死 372

一、急性喉头水肿 373

二、支气管哮喘 373

三、肺出血 373

四、肺炎 374

五、肺气肿和气胸 374

第五节 消化系统疾病猝死 374

一、急性消化道出血 375

二、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375

三、急性胃扩张及胃破裂 376

四、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376

第六节 泌尿系统疾病猝死 377

第七节 生殖系统疾病猝死 377

一、宫外孕 377

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77

三、羊水栓塞症 378

四、其他产科合并症 379

第八节 新陈代谢与内分泌病猝死 379

一、糖尿病 379

二、低血糖症 379

三、肾上腺疾病 380

四、甲状腺疾病 380

第九节 其他猝死 381

一、婴幼儿猝死综合征 381

二、青壮年猝死综合征 381

第二十章 医疗纠纷 383

第一节 概述 383

一、医疗纠纷的概念及分类 383

二、医疗纠纷的法医学鉴定的意义 384

第二节 医疗事故的分类和分级 385

一、医疗事故的分类 385

二、医疗事故的分级 387

第三节 常见医疗事故 389

一、手术性科室的医疗事故 390

二、非手术科室的医疗事故 392

三、诊疗技术操作过程中的医疗事故 393

四、输血输液医疗事故 395

五、护理工作中的医疗事故 396

六、与医院管理有关的医疗事故 396

第四节 医疗纠纷鉴定及鉴定程序 396

第五节 病人死亡的医疗纠纷法医病理学鉴定注意事项 399

一、资料收集和调查 399

二、尸体检验时的注意事项 399

三、组织学检查及有关化验分析 399

四、医疗纠纷法医病理学鉴定的实施 400

第二十一章 法医学尸体检验方法及证据保存 402

第一节 概述 402

一、法医学尸体检验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402

二、法医学尸体检验的程序 402

三、法医学尸体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403

四、法医学尸体检验的注意事项 403

第二节 现场尸体检验 404

一、现场尸体检验的项目与步骤 404

二、现场尸体检验的注意事项 405

第三节 法医学尸体外表检验 405

一、尸体的一般检验 405

二、尸体外表损伤的检验 406

三、体表各部位的检验 406

四、法医学尸体外表的特殊检验 408

五、尸体外表检验的注意事项 408

第四节 法医学尸体解剖 409

一、概述 409

二、法医学尸体解剖方法与检查内容 410

第五节 法医尸体解剖中的选择性检验 424

一、空气栓塞的检验 425

二、脂肪栓塞的检验 426

三、气胸、胸壁开放性损伤的检验 426

四、小脑扁桃体疝的检验 426

五、挥鞭样损伤 426

六、下肢及盆腔静脉血栓的检验 427

第六节 特殊类型的尸体检验 427

一、无名尸体 428

二、碎尸 428

三、尸体发掘 429

四、艾滋病和其他传染病的尸体 430

五、群体性交通事故的尸体检验 431

第七节 结束尸体解剖前的工作 432

第八节 组织病理学检材的采取、固定及送检 432

一、组织病理学检材的取材注意事项 433

二、组织病理学检材的种类和数量 434

三、标本检材的固定及送检 434

第九节 法医学尸体检验的证据保存 436

一、文证的收集与保存 436

二、法医病理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436

三、图片要求 437

四、摄像要求 437

五、尸检档案资料的保存 43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