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
  • 高新民,沈学君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4191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87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699页
  • 主题词:心灵学:哲学-研究-西方国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心灵哲学、哲学心理学与心理学哲学 1

第二节 心灵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与难点 4

第三节 心灵哲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 12

第四节 西方心灵哲学的起源、演化与最新发展趋势 17

第五节 研究现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意义 29

第二章 本体论问题——心身问题 38

第一节 物理主义:从哲学行为主义到取消论的唯物主义 39

一、哲学行为主义 40

二、同一理论及其演变 44

三、功能主义及其变种 59

四、解释主义 83

五、取消主义 103

六、突现论的唯物主义 122

第二节 二元论:实体二元论、属性二元论与副现象论 128

一、实体二元论 129

二、属性二元论 142

三、“感觉性质”、“知识论证”与副现象论 148

第三节 中立理论:从心身平行原理到工具主义 151

一、马赫的心身平行原理 152

二、新实在论的心身合一论 155

三、罗素的中立一元论 157

四、石里克的认识论的平行论 159

五、普通语义学的“安全方法” 162

六、梅洛—庞蒂的方面二元论 163

七、拉兹洛的双重透视论 165

八、塞尔的朴素心理主义与朴素物理主义的并存论 169

第三章 认识论问题——他心知与自我认识 171

第一节 他心知问题 171

一、民间心理学与怀疑论、唯我论 171

二、类比论证及其难题与辩护 173

三、行为主义:认识他心=认识他人的行为倾向 178

四、维特根斯坦的论证及其发挥性解释 181

五、归纳论证及其辩护 188

六、假说—演绎证明与“云室”痕迹类比 192

七、他心知与心理谓词的归属 195

八、物理主义对第一人称权威的挑战 197

第二节 内省与自我意识 200

一、传统的内省和自我意识理论 200

二、现代心理学围绕内省的论战 202

三、哲学行为主义、实证主义论内省和自我认识 209

四、内省的等同论解释与可错性问题 212

五、新经验论的自我意识理论 214

六、休梅克论自知何以可能 217

第四章 知觉与感觉材料 219

第一节 内在对象论与直接呈现说 220

一、直接呈现说及其争论 220

二、感觉材料与“内在对象说” 222

三、“束之高阁”与杰克逊的辩护 225

第二节 信念获得理论与感受性质 227

一、信念获得理论的原初形式及基本内容 228

二、信念获得理论的根据与“优点” 230

三、信念获得理论的改进与感受性质 231

第三节 感知语词分析与副词理论 234

一、杜卡斯的“状态理论” 235

二、齐硕姆的阐发和杰克逊的批评 237

第五章 情绪、认知与情绪的因果结构 243

第一节 情绪的概念分析 245

一、心理学对有关概念的界定 246

二、“情绪”、“理智”与被动性 247

三、“情绪”、“情感”、“情态”与“动机” 249

四、“情绪”的所指及其特征 251

五、“情绪”的所指的种类 254

第二节 情绪、感受与感受性质 256

一、情绪的感受理论及其争论 256

二、情绪与感受性质 262

第三节 情绪与认知 265

一、认知科学的“认知决定论” 265

二、情绪语句的逻辑结构分析与情绪中的认知因素 269

三、维特根斯坦论情绪与思想的关系 271

第四节 情绪的对象、原因与形式结构 272

一、情绪的对象与原因 272

二、情绪语句的形式结构 276

三、情绪与行动:事实性情绪与认知性情绪 279

第五节 情绪的本质与“情绪”的语义学问题 281

一、根据内在显现下定义——标准的观点 281

二、对标准观点的批判与“意义的网络理论” 282

三、行为主义的操作定义 284

四、情绪的动机理论 286

五、物理主义与“躯体紊乱理论” 287

六、情绪状态的因果分析 290

七、评价理论与整体论 292

第六节 情绪的标准、辨别与命名 294

第六章 信念、相信与民间心理学 299

第一节 民间心理学与休谟、罗素的信念理论 300

一、民间心理学 300

二、“意象论者”的信念理论 310

三、罗素和普特南论信念是行为的原则 312

第二节 倾向理论及其嬗变 314

一、赖尔的倾向理论 314

二、阿姆斯特朗的“倾向重建论” 317

三、“弱功能主义”的信念理论 321

第三节 信念的心理语句理论 325

一、信念研究的否定之否定 326

二、日常信念概念的真实性与特征 327

三、信念与内容句子 328

四、信念的意向性、因果作用及其根源 331

第四节 工具主义战略 333

一、“内部原因论”、“句子主义”与“de re”、“de dicto”信念 334

二、民间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与工具主义 336

三、对信念概念的工具主义解释 339

第五节 斯蒂克的心理句法理论 341

一、关于功能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信念理论 341

二、“描述性概念分析”与民间心理学的信念概念 344

三、关于信念的心理句法理论 347

四、得失、批评与反批评 353

第七章 自由意志与行动哲学 356

第一节 行动的特征、种类和结构 357

一、内在论说明 357

二、分析行为主义的反因果论说明 364

三、折中主义说明 367

四、整体论倾向 369

第二节 行动的解释:决定论 373

一、物理决定论:论证、争论与广义功能主义的辩护 374

二、心理决定论:心理理由与心理原因 380

第三节 行动的解释:非决定论 390

一、物理非决定论 390

二、意志自由论 394

三、自由行动论 397

第四节 行动的解释:折中主义战略 401

一、相容论或兼容论 402

二、执行理论与描述方式不同论 404

三、背景主义 405

四、整体主义 405

第五节 行动的评价问题 408

一、无责任论 408

二、有责任论 409

三、折中主义观点 411

第八章 思维、心理表征、思维语言与心理语义学 414

第一节 “思维”一词的用法与含义 415

一、“思维”的多态性 416

二、理论性思维与实践性思维 416

三、作为过程的思维与作为内容的思维 417

第二节 思维的本质与特点 418

一、现代思维本质理论的历史渊源 418

二、赖尔的概念分析与类似理论 419

三、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探讨” 421

四、W.塞拉斯的言语行为主义 426

五、齐硕姆论恢复思维的内在性 429

六、史密斯等人对思维的因果分析 430

七、思维的计算理论 432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的对象 438

一、传统观点:思维的对象是观念或符号 438

二、维特根斯坦对传统观点的批判 439

三、“de re思维”及其争论 440

第四节 思维与自然语言 443

一、纯粹的语言与纯粹的思维 443

二、思维决定论与语言决定论 449

第五节 思维与心理表征 454

一、从思维的意向性问题到“思维的表征理论” 454

二、心理表征的结构与本质特征 456

三、心理表征的种类 462

四、心理表征与思维的关系 465

第六节 思维语言与心理语义学 468

一、思维语言的本质特征、作用与根据 468

二、心理语义学 473

三、质疑与思考 479

第九章 意识、心理与内省 484

第一节 意识的语义和语法分析 485

一、“意识”一词的意义概说 485

二、维特根斯坦和马尔科姆论“意识”的及物与不及物用法 487

三、赖尔:“意识”指的是人的一种倾向 490

四、史密斯与琼斯:日常意识概念的重建 492

五、意识:“自扫描装置”的“扫描”活动 495

六、罗森塔尔:打破意识神秘性的新战略 497

第二节 意识的要素及其内在关系 499

一、新实在论的要素分析 500

二、调解、批评与探新 503

第三节 意识与心理 505

一、问题与三百年前的争论 505

二、弗洛伊德与维特根斯坦论意识与心理 507

三、罗森塔尔描绘的“新图画” 508

第四节 意识与内省 509

一、赖尔对传统观点的概括与批判 509

二、罗森塔尔论意识与内省 511

三、意识的认识与主观特性问题 511

第五节 意识的解释与现象学性质 513

一、第三人称解释与第一人称解释 513

二、还原论与反还原论解释 515

第六节 意识与意向性 519

一、可分离论与不可分离论 519

二、表征主义与意识基础论 521

三、意识的多样性与现象论 524

四、融贯各种传统与意向性—意识的统一论 525

第十章 意向性与心理现象的独特标志 531

第一节 两大传统的分化 533

第二节 现象学传统的意向性学说 536

一、布伦塔诺及其影响 536

二、胡塞尔意向性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539

三、胡塞尔对布伦塔诺意向性学说的扬弃 544

四、胡塞尔的“意识”与“意向性”概念 548

第三节 意向性研究的分析哲学进路 557

一、概念嬗变与问题整合 558

二、本体论地位与内容的宽窄属性问题 561

三、取消论威胁与自然化问题 565

四、意向性的“形而上学问题” 568

五、副现象论威胁与因果相关性问题 573

第四节 两大传统意向性学说的特点与“趋同” 579

第十一章 感受性质与心理现象的主观特征 588

第一节 “主观特征”的语义辨析与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588

一、有关概念辨析 589

二、哲学史的简要回顾 591

三、感受性质问题及其意义 593

第二节 主观特征假说——新二元论 594

一、内格尔的“蝙蝠论证” 595

二、杰克逊的“知识论证” 598

三、模态论证 601

四、怪人论证 602

五、经验鸿沟论证(the experience gap argument) 603

六、主观特征假说的哲学意蕴 603

第三节 功能状态与质的状态 608

一、布洛克等人论功能主义的麻烦 609

二、普特南对感受性质的功能主义阐释 612

三、现象信息假说与能力假说 615

四、休梅克论质的状态的功能定义 620

第四节 物理主义与感受性质 624

一、P.M.丘奇兰德对感受性质的还原论解释 624

二、M.泰对感受性质的同一论说明 629

三、莱文论经验与知识 632

第五节 取消论对感受性质的“颠覆性”论证 636

一、丹尼特对感受性质的否定 636

二、马尔科姆对有关表达式的语言分析 644

第六节 关于主观特征假说的思考 646

第十二章 随附性问题与心理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650

第一节 随附性问题与心灵哲学研究 651

一、有关概念辨析 651

二、随附性关系的分类 653

三、随附性与心灵的地位问题 655

第二节 金在权的随附性理论 661

一、随附性及其种类 661

二、随附性关系的关系 666

第三节 弱随附性、整体随附性与还原 668

一、黑尔的随附性理论 669

二、戴维森的随附性理论 670

三、豪格兰德的整体随附性理论及其争论 672

第四节 海尔的随附性假说:论证、责难与辩护 675

一、海尔的随附性假说的思想渊源及主要内容 675

二、随附性假说与同一性理论的关系 677

三、强随附性概念与随附性假说 678

四、米勒的责难与海尔的答辩 679

第五节 马尔科姆难题与心理的因果地位 680

一、因果性的标准与心理因果性 681

二、马尔科姆难题 683

三、塞尔的理论 684

四、因果关系与实现关系 685

后记 68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