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解生活 基于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的视角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理解生活  基于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的视角
  • 朱松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891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现象学-研究;生命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理解生活 基于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的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1

一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思路 1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7

三 本书的写作意义和创新之处 13

四 本书的内容结构 13

第一章 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 17

第一节 “实际生活经验”的“前理论”特征 21

一 生活自身携带着自己的“动机”和“倾向” 21

二 自足性 23

三 倾向的多样性 24

四 世界性 24

五 显明性 26

六 浮雕性 28

七 向自我世界的聚焦 29

八 不触目性 30

九 意蕴性 31

十 境域性 36

十一 历史性 39

十二 实际性 47

小结 55

第二节 “实际生活经验”的“动荡”特征 56

一 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动荡”的指示 58

二 “实际生活经验”之“动荡”的基本意义 62

三 “没落”运动的四个特征 67

四 “动荡不安”是“实际生活经验”的本质 71

小结 73

第三节 通达“实际生活经验”的哲学方法——形式指引 74

第二章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与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 79

第一节 狄尔泰论“生命” 81

一 从生命体验出发 82

二 未经任何删节的经验 85

三 生命体验之流 90

四 生命把握生命 93

第二节 狄尔泰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关联 105

一 狄尔泰为海德格尔指引了一个新的出发点 105

二 狄尔泰为海德格尔指示了一个前理论的生活经验领域 107

三 狄尔泰为海德格尔显摆了生活经验的历史性、时间性及其运动特征 111

四 狄尔泰为海德格尔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引 116

第三节 狄尔泰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差异 119

一 “作为意识事实的心理生命”与“前理论的实际生活经验” 119

二 “作为一束欲望的心理过程之流”与“实际生活经验自身的动荡” 125

三 “认识论的、追复体验的解释学”与“与生活同行的解释学” 130

四 “永恒的形而上学意识”与“警醒的动荡不安” 136

小结 145

第三章 西美尔的“生命”哲学与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 147

第一节 西美尔论“生命” 149

一 作为超越自身之运动的生命 149

二 生命与形式的冲突 152

三 作为形式的世界 158

四 现实的个体 161

第二节 西美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关联 163

第三节 西美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差异 168

小结 172

第四章 胡塞尔的“意识生活”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 174

第一节 胡塞尔论“意识生活” 177

一 “意向性”理论 177

二 “自然态度的世界”理论 179

三 “范畴直观”理论 180

四 “边缘域”思想 182

五 “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 185

六 “意识流”理论 187

七 “表述”理论 188

第二节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关联 190

一 胡塞尔为海德格尔摆明了一个前理论的生活体验世界的可能性 190

二 胡塞尔为海德格尔非理论地探讨“存在”问题指出了方向 193

三 胡塞尔为海德格尔摆明了一种“流动的存在”以及言说它的方式 196

第三节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差异 199

一 “纯粹意识自我”与“实际生活经验自身” 200

二 “反思”与“形式指引的解释学” 206

三 “对永恒的不懈追求”与“时刻警醒的动荡不安” 215

小结 221

总结 223

参考文献 227

一 外文部分 227

二 中文部分 235

后记 24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