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基础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教育学基础
  • 丁锦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8442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412页
  • 主题词:教育学-师范大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教育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1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6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8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8

二、教育学的独立时期 10

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 13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9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19

二、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19

三、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20

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20

第四节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与学习策略 20

一、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21

二、教育学的学习策略 22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6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27

一、多样化视角下的教育 28

二、教育的定义 29

第二节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29

一、教育的结构 29

二、教育的功能 31

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 33

一、教育本质概述 33

二、六种教育本质观 33

第四节 教育的起源 37

一、生物起源论 38

二、心理起源论 39

三、劳动起源论 39

第五节 教育的发展 41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41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42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46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49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53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 54

一、教育独立论 55

二、教育万能论 55

三、人力资本论 56

四、筛选假设理论 57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 57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58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58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61

三、文化传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63

四、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64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65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65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67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68

四、教育的科技功能 69

五、教育的人口功能 71

第四节 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73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73

二、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74

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75

四、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76

五、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77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80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性 82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82

二、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83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86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89

一、相关理论研究 89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90

第三节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94

一、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94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96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01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102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102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105

三、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基本依据 107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09

一、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109

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111

三、调和折中论 112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13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113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15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116

第六章 教育制度 120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121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121

二、“教育制度”概念的辨析 122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124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要素 124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126

三、各级学校系统 129

四、各类学校系统 131

五、我国现代学制的历史沿革 133

第三节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39

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139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140

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140

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41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145

第一节 教师 146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146

二、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149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52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 156

五、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64

第二节 学生 165

一、学生与学生观 165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170

第三节 师生关系 172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173

二、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174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177

第八章 课程 181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182

一、课程的定义 182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84

三、课程理论流派 185

第二节 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186

一、课程的类型 186

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88

三、义务教育课程结构 190

四、高中课程结构 193

第三节 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195

一、课程计划 195

二、课程标准 195

三、教材 197

第四节 课程改革 198

一、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198

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201

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2

第五节 课程资源开发 205

一、课程资源的界定 205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206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8

第六节 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212

一、课程编制 212

二、课程实施 219

三、课程评价 222

第九章 教学理论 226

第一节 教学概述 227

一、教学的概念 227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28

三、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228

第二节 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229

一、教学理论概述 229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231

第三节 教学过程 232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233

二、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33

第四节 教学模式 236

一、教学模式概述 236

二、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237

三、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244

第五节 教学原则 246

一、教学原则概述 246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 247

第六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253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253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254

三、创生与开放的教学观 254

第十章 教学实践 257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259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59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60

三、教学的辅助形式与特殊形式 261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62

第二节 教学方法 264

一、教学方法概述 264

二、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264

三、常用的教学方法 265

第三节 教学手段 268

一、教学手段及其演变 268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269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270

第四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270

一、备课 270

二、上课 271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272

四、课外辅导的内容与要求 272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73

第五节 课堂教学 274

一、课堂教学目标 274

二、课堂教学设计 276

三、课堂教学管理 278

四、课堂教学技能 280

第六节 说课 282

一、说课概述 282

二、说课的类型 282

三、说课的内容及实施 283

第七节 教学评价 284

一、教学评价概述 284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 285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 286

四、教学评价的方法 286

第十一章 德育理论 290

第一节 德育概述 293

一、德育的概念 293

二、德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294

三、德育的任务 294

四、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297

第二节 德育过程 299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299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300

第三节 德育原则 308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308

二、知行统一原则 309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311

四、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312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313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315

第十二章 德育实践 318

第一节 德育途径 320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320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321

第二节 德育方法 324

一、德育方法概述 324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常用的方法 325

三、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332

第三节 德育模式 333

一、德育模式概述 333

二、国外德育模式简介 334

三、德育模式的运用 342

第十三章 班主任工作 345

第一节 班级与班主任 346

一、班级组织 347

二、班主任 350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实践 352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352

二、建设和培养班集体 355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359

四、处理偶发事件 362

五、协调和统整教育影响 364

六、科学评定学生操行 367

第十四章 户外教育 371

第一节 概述 373

一、户外教育的概念 373

二、户外教育的发展 374

三、户外教育的意义 378

第二节 户外教育的理论基础 379

一、户外教育的核心价值 379

二、户外教育的哲学观 380

三、户外教育的学习原理 381

第三节 户外教育活动设计 382

一、户外教育的活动类型 382

二、户外教育活动的特征 383

三、户外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求 384

四、户外教育的支持系统 386

第四节 户外教育的评价 387

一、评价的理念 387

二、评价的内容 388

三、评价的方法 38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