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产阶级国家民事诉讼法要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资产阶级国家民事诉讼法要论
  • 王锡三编 著
  • 出版社: 西南政法院法律系;诉讼法教研室
  • ISBN: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4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资产阶级国家民事诉讼法要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通论 1

第一章 德日民事诉讼法的变革及其结构 1

第一节 德国民事讼诉法的变革 1

第二节 德国事民诉讼法的结构 8

第三节 日本民事诉讼法的变革 8

第四节 日本民事诉讼法的结构 11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12

第一节 概论 12

第二节 当事人本人诉讼原则与代理诉讼原则 12

第三节 当事人双方审理原则与一方审理原则 14

一 概念 14

二 两原则的优点和缺点 14

第四节 直接审理原则与间接审理原则 15

一 直接审理原则的概念 15

二 间接审理原则的概念 15

三 日本民事诉讼法承认这两个原则的范围 15

第五节 言词原则与书面原则 16

一 两原则的概念 16

二两原则的优点和缺点 16

三 日本民事诉讼法承认这两个原则的范围 18

第六节自由顺序原则与法定顺序原则 21

一 两原则的概念 21

二 法定顺序原则的种类 21

三 法定顺序原则的缺点 22

四自由顺序原则的进行与限制 22

第七节 自由心证原则与法定证据原则 23

自由心证原则 23

二 法定证据原则 24

三 两原则的优点和缺点 24

第八节 公开原则与秘密原则 25

一 两原则的概念 25

二公开原则的适用范围 25

第九节 辩论原则 26

一 概念 26

二 辩论原则的范围 26

三 辩论原则的限制 27

第十节 处分原则与职权原则 29

两原则的概念 29

二 处分原则的分类 29

第三章 民事诉讼总则 31

第一节 概论 31

第二节 诉讼主体 31

一 当事人能力 31

二 诉讼能力 32

第三节 主参加 33

一 关于主参加一语的使用 33

二 主参加的性质 34

第四节 诉讼代理 36

第五节 担保物的返还 37

第六节 诉讼救助的效力 38

第七节 期日、期间 39

第四章 诉讼程序 41

第一节 近代的诉讼制度 41

第二节 诉讼程序的种类 44

第三节 准备程序 46

概论 46

二 应该进行准备程序的情况 47

三 准备程序的笔录应该记载的事项 48

四 准备程序的实施 48

五 当事人在准备程序的缺席 50

六 受命审判官的权限 51

七 对受命审判官的裁判及处分的不服声明 52

八 准备程序的终结 53

九 准备程序终结后的程序 53

十 准备程序的效果 53

第四节 言词辩论 55

一 概论 55

二 言词辩论的概念 56

三 言词辩论的种类 56

四 言词辩论的进行 58

五 言词辩论的一体性 59

六 言词辩论的懈怠 60

七 言词辩论的笔录 61

第五节 言词辩论的例外 63

第六节 当事人的讯问一一作为证据方法 63

第七节 撤销诉讼上的自认 65

第八节 当事人为不知的陈述 65

第九节 一造辩论判决 65

第十节 既判力 68

第十一节 在诉讼系属中诉讼标的法律关系的移转 71

第五章 上诉程序 72

第一节 上诉概念及性质 72

一 上诉的概念 72

二 上诉的性质 72

第二节 上诉制度 73

一 上诉制度的目的 73

二 上诉的限制 73

第三节 上诉的种类 74

一 控诉 74

二 上告 74

三 抗告 74

第四节 上诉的要件 74

一 概念 74

二 要件 75

第五节 上诉的效力 76

移审的效力 76

二 停止确定力的效力 76

第六节 上告、控诉、抗告的区别 76

一上告与控诉的区别 76

二 控诉与抗告的区别 77

三 上告与抗告的区别 77

第七节 控诉 78

一 控诉的概念 78

二 控诉的要件 78

三 提起控诉的方式 82

四 提起控诉的效力 83

五 控诉的撤回 84

六 附带控诉 84

七 附带控诉的审判 85

第八节 上告 89

一 概念 89

二 控告与控诉不同 90

三 上告法院 90

四 上告审理 90

五 上告的提起 94

六 提起上告的效力 95

七 上告的理由 95

第九节 抗告 98

一 抗告的概念及目的 98

二 抗告的种类 99

三 抗告法院 99

四 当事人 100

五 抗告对象 100

六 抗告的提起 101

七 审理程序 102

八 再抗告程序 103

第十节 特别上诉 103

一 概论 103

二 特别上告 104

三 特别抗告 104

第十一节 再审 105

一 再审的概念 105

二 再审之诉的概念及其性质 105

三 再审事由 105

四 再审之诉的要件 105

五 再审程序 107

第二编 专论 108

第六章 诉权 108

第一节 概论 108

第二节 诉权的学说在诉讼法学上的意义 109

第三节 诉权学说的产生 110

第四节 诉权在民事诉讼法体系构造中的性格 110

第五节 诉权学说的变革 112

一 私法的诉权说 113

二 公法的诉权说 113

第六节 诉权的概念及种类 116

一 诉权的概念 116

二 诉权的种类 116

第七节诉权的内容 119

第八节 诉权的主体 120

第九节 诉权的移转 120

一 诉权移转的要件 120

二 没有法律关系的继承时,诉权的转移 121

第十节 诉权的消灭 121

一 诉权保护要件有缺陷时 121

二 实体上的要件有缺陷时 122

三丧失保护的利益时 122

第十一节 诉权的权利保护要件 122

概念 122

二 种类 123

三 诉权保护要件的调查 126

四 权利保护要件的事项 127

五 各种诉讼的权利保护要件 127

第七章 诉讼法律关系 137

第一节 概论 137

一 诉讼法律关系说 137

二 诉讼法律状态说 138

三 新的诉讼法律关系说 141

第二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 143

第三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种类 144

第四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145

第五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145

第六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学说 147

一 一面关系说 147

二 二面关系说 148

三 三面关系说 148

第七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 149

一 概论 149

二 起诉的方法 150

第八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变更 157

一 概论 157

二 诉讼上承担的概念 158

三 诉讼法律关系的当然继承 159

四 关于诉讼承担的争议及裁判 161

五 由诉讼代理人代理诉讼时的承担 162

六 上述原则的准用 163

七 数人都主张承担时 163

第九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消灭 163

一 撤回起诉 164

二 和解 164

三 判决确定 164

第八章 正当当事人 165

第一节 概论 165

第二节 正当当事人的概念和性质 166

一 概念 166

二 性质 166

第三节 正当的原告及正当的被告 167

一 决定的标准 167

二 正当的原告 167

三 正当的被告 169

第四节 正当当事人在诉讼上的地位 172

一正当当事人与诉讼当事人当事人能力诉讼能力的区别 172

二 为诉讼的权能与权利的保护要件的关系 175

第五节 正当当事人与职权调查 176

一 职权调查 176

二 诉讼实施权存在的时期 177

第六节 诉讼实施权有争执的裁判 177

一裁判的方式 177

二 关于诉讼实施权存在的举证责任 177

第七节 正当当事人的效果 178

一 为本案裁判 178

二 判决对诉讼标的主体的效力 178

第八节 非正当当事人在诉讼法上的效果 178

第九节 诉讼实施权的丧失 180

第九章 参加诉讼 182

第一节 诉讼参加的概念及其种类 182

第二节 从参加 183

一 概念 183

二 要件 184

三 参加的程序 187

四 从参加的裁判 190

五 从参加的消灭 190

六 从参加的继承 191

七 从参加人的地位 191

八 判决对从参加人的效力 196

第三节 诉讼告知 201

一 概念 201

二 时期 201

三 有诉讼告知权人 201

四 告知的方式 201

五 告知的要件及效力 202

六 驳回告知及异议 203

七 诉讼告知与诉讼费用 203

第四节 主参加合并诉讼 204

一 概念 204

二 学说 205

三 要件 210

四 当事人在主参加合并诉讼中的地位 214

五 主参加合并诉讼的诉讼程序 219

六 主参加合并诉讼的裁判 222

第五节 参加的共同诉讼 223

一 概念 223

二 要件 224

三 参加的共同诉讼人的地位 225

四 参加的共同诉讼的程序 226

五 对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异议 226

第十章 反诉 228

第一节 概论 228

一 立法例 228

二 立法理由 228

第二节 反诉的沿革 229

第三节 反诉的概念和性质 230

一 概念 230

二 性质 231

三 对反诉能否再提起反诉 231

第四节 反诉的要件 233

一 须本诉系属于法院 233

二 须与本诉的诉讼程序属同种类 234

三 须本诉的诉讼程序不禁止提起反诉 235

四 除本诉法院外,须无专属管辖 235

五 反诉请求与本诉的请求或防御方法有法律上的牵连关系 235

第五节 反诉的提起 237

一 通常的反诉的提起 237

二 预备的反诉的提起 238

三 反诉的诉讼要件有欠缺与补正 239

四 反诉的诉讼程序 240

第六节 在本诉撤回时反诉是否合法 241

一 反诉不适法说 241

二 反诉适法说 241

三 折衷说 242

第十一章 举证责任的分配 244

第一节 概论 244

第二节 主张责任 244

一 概念 244

二 主张责任与举证责任的关系 245

三 主张责任的分配 246

第三节 举证责任 247

一 概念 247

二 性质 248

第四节 举证责任概念的沿革 249

一 概念 249

二 学说 250

三 主观的举证责任与客观的举证责任的关系 251

四 举证责任的职能 251

第五节 举证责任法的领域 252

一 学说 252

二 立法例 253

第六节 举证责任分配的学说 253

一 概论 253

二 沿革 254

第七节 现代举证责任分配的学说 256

一 概论 256

二 学说 257

第八节 举证责任分配的概念和分配的原则 260

一 概念 260

二 分配的原则 261

第九节 举证责任的转换 265

一 概论 265

二 转换的条件 266

第十节 举证责任的免除 267

一 概论 267

二 裁判上的自认 267

三 拟判自认 271

四 显著事实 272

第十二章 裁判 275

第一节 裁判的概念和性质 275

一 概念 275

二 性质 275

第二节 裁判的种类 276

第三节 判决的概念和种类 278

一 概念 278

二 判决的种类 279

第四节 附随终局判决的裁判 287

一 假执行的宣告 287

二 诉讼费用的裁判 290

第五节 判决的形式 293

第六节 判决的成立 294

第七节 判决的宣告及送达 295

第八节 判决的更正 296

一 概念 296

二 要件 296

三 程序 297

四 效果 297

第九节 判决的无效与非判决 298

第十节 判决的效力 300

一 判决的确定力 300

二 判决的执行力 309

三 判决的形成力 309

第十一节 判决附随的效力 311

第十二节 裁定及命令 312

一 概念 312

二 裁定与命令的区别 312

三 裁定命令的形式 312

四 裁定命令的告知 313

五 裁定命令的更正及补充 313

六 裁定命令的拘束力 314

七 裁定命令的效力 314

第十三章 诉讼行为 315

第一节 概论 315

一 诉讼行为一语的使用 315

二关于诉讼行为的学说 316

第二节 诉讼行为的定义和性质 319

一 诉讼行为的定义 319

二 诉讼行为的性质 321

第三节 诉讼行为的成立要件 324

一 概念 324

二 种类 324

第四节 诉讼行为的用语、地点、时间 325

一 诉讼行为的用语 325

二 诉讼行为的地点 325

三 诉讼行为的时间 326

第五节 诉讼行为的种类 331

一 当事人的诉讼行为 332

二 法院的诉讼行为 37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