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话存储 2 存储系统架构与底层原理极限剖析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大话存储  2  存储系统架构与底层原理极限剖析
  • 冬瓜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24989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894页
  • 文件大小:1MB
  • 文件页数:918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存贮-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话存储 2 存储系统架构与底层原理极限剖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混沌初开—存储系统的前世今生 1

1.1存储历史 2

1.2信息、数据和数据存储 4

1.2.1信息 4

1.2.2什么是数据 6

1.2.3数据存储 6

1.3用计算机来处理信息、保存数据 7

第2章IO大法—走进计算机IO世界 9

2.1 IO的通路—总线 10

2.2计算机内部通信 11

2.2.1 IO总线是否可以看作网络 12

2.2.2 CPU、内存和磁盘之间通过网络来通信 13

2.3网中之网 14

第3章 磁盘大挪移—磁盘原理与技术详解 15

3.1硬盘结构 16

3.1.1盘片上的数据组织 17

3.1.2硬盘控制电路简介 22

3.1.3磁盘的IO单位 23

3.2磁盘的通俗演绎 25

3.3磁盘相关高层技术 27

3.3.1磁盘中的队列技术 27

3.3.2无序传输技术 27

3.3.3几种可控磁头扫描方式概论 28

3.3.4关于磁盘缓存 29

3.3.5影响磁盘性能的因素 31

3.4硬盘接口技术 31

3.4.1 IDE硬盘接口 32

3.4.2 SATA硬盘接口 34

3.5 SCSI硬盘接口 37

3.6磁盘控制器、驱动器控制电路和磁盘控制器驱动程序 43

3.6.1磁盘控制器 43

3.6.2驱动器控制电路 44

3.6.3磁盘控制器驱动程序 44

3.7内部传输速率和外部传输速率 45

3.7.1内部传输速率 45

3.7.2外部传输速率 46

3.8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 46

3.8.1并行传输 46

3.8.2串行传输 48

3.9磁盘的Iops和传输带宽(吞吐量) 48

3.9.1 Iops 48

3.9.2传输带宽 49

3.10固态存储介质和固态硬盘 50

3.10.1 SSD固态硬盘的硬件组成 50

3.10.2从Flash芯片读取数据的过程 53

3.10.3向Flash芯片中写入数据的过程 54

3.10.4 Flash芯片的通病 55

3.10.5 SSD给自己开的五剂良药,药到是否病除 57

3.10.6 SSD如何处理Cell损坏 59

3.10.7 SSD的前景 60

3.11小结:网中有网,网中之网 61

第4章 七星北斗—大话/详解七种RAID 63

4.1大话七种RAID武器 64

4.1.1 RAID 0阵式 64

4.1.2 RAID 1阵式 66

4.1.3 RAID 2阵式 68

4.1.4 RAID 3阵式 70

4.1.5 RAID 4阵式 74

4.1.6 RAID 5阵式 75

4.1.7 RAID 6阵式 79

4.2七种RAID技术详解 81

4.2.1 RAID 0技术详析 83

4.2.2 RAID 1技术详析 85

4.2.3 RAID 2技术详析 86

4.2.4 RAID 3技术详析 88

4.2.5 RAID 4技术详析 90

4.2.6 RAID 5技术详析 93

4.2.7 RAID 6技术详析 96

第5章 降龙传说—RAID、虚拟磁盘、卷和文件系统实战 99

5.1操作系统中RAID的实现和配置 100

5.1.1 Windows Server 2003高级磁盘管理 100

5.1.2 Linux下软RAID配置示例 105

5.2 RAID卡 107

5.3磁盘阵列 118

5.3.1 RAID 50 119

5.3.2 RAID 10和RAID 01 119

5.4虚拟磁盘 120

5.4.1 RAID组的再划分 121

5.4.2同一通道存在多种类型的RAID组 121

5.4.3操作系统如何看待逻辑磁盘 121

5.4.4 RAID控制器如何管理逻辑磁盘 121

5.5卷管理层 123

5.5.1有了逻辑盘就万事大吉 123

5.5.2深入卷管理层 124

5.5.3 Linux下配置LVM实例 125

5.5.4卷管理软件的实现 127

5.5.5低级VM和高级VM 129

5.5.6 VxVM卷管理软件配置简介 130

5.6大话文件系统 133

5.6.1成何体统—没有规矩的仓库 133

5.6.2慧眼识人—交给下一代去设计 134

5.6.3无孔不入—不浪费一点空间 134

5.6.4一箭双雕—一张图解决两个难题 135

5.6.5宽容似海—设计也要像心胸一样宽 137

5.6.6老将出马—权威发布 137

5.6.7一统江湖—所有操作系统都在用 138

5.7文件系统中的IO方式 138

第6章 阵列之行—大话磁盘阵列 141

6.1初露端倪—外置磁盘柜应用探索 142

6.2精益求精—结合RAID卡实现外置磁盘阵列 143

6.3独立宣言—独立的外部磁盘阵列 144

6.4双龙戏珠—双控制器的高安全性磁盘阵列 146

6.5龙头凤尾—连接多个扩展柜 148

6.6锦上添花—完整功能的模块化磁盘阵列 149

6.7一脉相承—主机和磁盘阵列本是一家 150

6.8天罗地网—SAN 151

第7章 熟读宝典—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语言OSI 153

7.1人类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的对比剖析 154

7.1.1人类模型 154

7.1.2计算机模型 155

7.1.3个体间交流是群体进化的动力 156

7.2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语言—OSI初步 156

7.3 OSI模型的七个层次 157

7.3.1应用层 157

7.3.2表示层 158

7.3.3会话层 158

7.3.4传输层 158

7.3.5网络层 159

7.3.6数据链路层 160

7.3.7物理层 162

7.4 OSI与网络 163

第8章 勇破难关—Fibre Channel 协议详解 167

8.1 FC网络—极佳的候选角色 168

8.1.1物理层 168

8.1.2链路层 168

8.1.3网络层 170

8.1.4传输层 175

8.1.5上三层 176

8.1.6小结 176

8.2 FC协议中的七种端口类型 177

8.2.1 N端口和F端口 177

8.2.2 L端口 177

8.2.3 NL端口和FL端口 178

8.2.4 E端口 180

8.2.5 G端口 180

8.3 FC适配器 181

8.4改造盘阵前端通路—SCSI迁移到FC 182

8.5引入FC之后 183

8.6多路径访问目标 186

第9章 天翻地覆—FC协议的巨大力量 191

9.1 FC交换网络替代并行SCSI总线的必然性 192

9.1.1面向连接与面向无连接 192

9.1.2串行和并行 193

9.2不甘示弱—后端也升级换代为FC 193

9.3 FC革命—完整的盘阵解决方案 195

9.3.1 FC磁盘接口结构 195

9.3.2一个磁盘同时连入两个控制器的Loop中 196

9.3.3共享环路还是交换— SBOD芯片级详解 196

9.4 SAS大革命 206

9.4.1 SAS物理层 206

9.4.2 SAS链路层 208

9.4.3 SAS网络层 209

9.4.4 SAS传输层和应用层 211

9.4.5 SAS的应用设计和实际应用示例 213

9.4.6 SAS目前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214

9.5中高端磁盘阵列整体架构简析 215

9.5.1 IBM DS4800和DS5000 控制器架构简析 217

9.5.2 NetApp FAS系列磁盘阵列控制器简析 223

9.5.3 IBM DS8000简介 225

9.5.4富士通 ETERNUS DX8000磁盘阵列控制器结构简析 225

9.5.5 EMC公司Clariion CX/CX3及DMX系列盘阵介绍 228

9.5.6 HDS公司AMS2000和USP系列盘阵介绍 232

9.5.7 HP公司MSA2000和EVA8000存储系统架构简介 235

9.5.8传统磁盘阵列架构总结 236

9.6磁盘阵列配置实践 236

9.6.1基于IBM的DS4500盘阵的配置实例 236

9.6.2基于EMC的CX700磁盘阵列配置实例 242

9.7 HBA卡逻辑架构详析与SAN Boot示例 245

9.7.1 HBA卡逻辑架构 245

9.7.2支持Boot的HBA卡访问流程 247

9.8国产中高端磁盘阵列 250

9.9小结 251

第10章 三足鼎立—DAS、 SAN和NAS 253

10.1 NAS也疯狂 254

10.1.1另辟蹊径—乱谈NAS的起家 254

10.1.2双管齐下—两种方式访问的后端存储网络 256

10.1.3万物归一—网络文件系统 256

10.1.4美其名曰—NAS 263

10.2龙争虎斗—NAS与SAN之争 265

10.2.1 SAN快还是NAS快 265

10.2.2 SAN好还是NAS好 266

10.2.3与SAN设备的通信过程 267

10.2.4与NAS设备的通信过程 267

10.2.5文件提供者 268

10.2.6 NAS的本质 269

10.3 DAS、 SAN和NAS 269

10.4最终幻想—将文件系统语言承载于FC网络传输 270

10.5长路漫漫—存储系统架构演化过程 270

10.5.1第一阶段:全整合阶段 271

10.5.2第二阶段:磁盘外置阶段 271

10.5.3第三阶段:外部独立磁盘阵列阶段 271

10.5.4第四阶段:网络化独立磁盘阵列阶段 271

10.5.5第五阶段:瘦服务器主机、独立NAS阶段 272

10.5.6第六阶段:全分离式阶段 272

10.5.7第七阶段:统一整合阶段 272

10.5.8第八阶段:迅速膨胀阶段 273

10.5.9第九阶段:收缩阶段 273

10.5.10第十阶段:强烈坍缩阶段 274

10.6泰山北斗—NetApp的NAS产品 274

10.6.1 WAFL配合RAID 4 275

10.6.2 Data ONTAP利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275

10.6.3利用NVRAM来记录操作日志 276

10.6.4 WAFL从不覆写数据 276

10.7初露锋芒—B1ueArc公司的NAS产品 277

第11章 大师之作—大话以太网和TCP/IP协议 279

11.1共享总线式以太网 280

11.1.1连起来 280

11.1.2找目标 280

11.1.3发数据 280

11.2网桥式以太网 282

11.3交换式以太网 283

11.4 TCP/IP协议 283

11.4.1 TCP/IP协议中的IP 284

11.4.2 IP的另外一个作用 284

11.4.3 TCP/IP协议中的TCP和 UDP 285

11.5 TCP/IP和以太网的关系 287

第12章 异军突起—存储网络的新军 IP SAN 289

12.1横眉冷对—TCP/IP与FC 290

12.2自叹不如—为何不是以太网+TCP/IP 290

12.3天生我才必有用—攻陷Disk SAN阵地 291

12.4 ISCSI交互过程简析 291

12.4.1实例一:初始化磁盘过程 291

12.4.2实例二:新建一个文本文档 294

12.4.3实例三:文件系统位图 296

12.5 ISCSI磁盘阵列 298

12.6 IP SAN 299

12.7增强以太网和TCP/IP的性能 300

12.8 FC SAN节节败退 301

12.9 ISCSI配置应用实例 301

12.9.1第一步:在存储设备上创建LUN 302

12.9.2第二步:在主机端挂载LUN 304

12.10 ISCSI卡Boot配置示例 306

12.11 l0Gb以太网的威力初显 307

12.12小结 308

第13章 握手言和—IP与FC融合的结果 309

13.1 FC的窘境 310

13.2协议融合的迫切性 311

13.3网络通信协议的四级结构 314

13.4协议融合的三种方式 315

13.5 Tunnel和Map融合方式各论 316

13.5.1 Tunnel方式 317

13.5.2 Map方式 318

13.6 FC与IP协议之间的融合 320

13.7无处不在的协议融合 321

13.8交叉融合 321

13.9 IFCP和FCIP的具体实现 322

13.10局部隔离/全局共享的存储网络 324

13.11多协议混杂的存储网络 325

13.12 IP Over FC 326

13.13 FCoE 328

13.13.1 FCoE的由来 328

13.13.2 FcoE的设计框架 328

13.13.3 FcoE卡 329

13.13.4 FCoE交换机 329

13.13.5解剖FCoE交换机 331

13.13.6存储阵列设备端的改动 332

13.13.7 FCoE与iSCSI 332

13.13.8 FcoE的前景 333

13.13.9 Open FCoE 333

第14章 变幻莫测—虚拟化 335

14.1操作系统对硬件的虚拟化 336

14.2计算机存储子系统的虚拟化 337

14.3带内虚拟化和带外虚拟化 341

14.4硬网络与软网络 344

14.5用多台独立的计算机模拟成一台虚拟计算机 344

14.6用一台独立的计算机模拟出多台虚拟计算机 345

14.7用磁盘阵列来虚拟磁带库 345

14.8用控制器来虚拟其他磁盘阵列 353

第15章 众志成城—存储集群 357

15.1集群概述 358

15.1.1高可用性集群(HAC) 358

15.1.2负载均衡集群(LBC) 358

15.1.3高性能集群(HPC) 358

15.2集群的适用范围 359

15.3系统路径上的集群各论 359

15.3.1硬件层面的集群 359

15.3.2软件层面的集群 361

15.4实例:Microsoft MSCS软件实现应用集群 361

15.4.1在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上安装MSCS 362

15.4.2配置心跳网络 363

15.4.3测试安装 364

15.4.4测试故障转移 364

15.5实例:SQL Server集群安装配置 364

15.5.1安装SQL Server 364

15.5.2验证SQL数据库集群功能 367

15.6块级集群存储系统 368

15.6.1 IBM XIV集群存储系统 370

15.6.2 SPAR公司Inserv-T800集群存储系统 379

15.6.3 EMC公司SymmetrixV-MAX集群存储系统 382

15.7集群NAS系统和集群文件系统 389

15.7.1 HP公司的Ibrix集群NAS系统 389

15.7.2 Panasas和pNFS 392

15.7.3此“文件系统”非彼“文件系统” 393

15.7.4什么是Single Name Space 393

15.7.5 Single Filesystem Image与Single Path Image 394

15.7.6集群中的分布式锁机制 395

15.7.7集群文件系统的缓存一致性 397

15.7.8集群NAS的本质 397

15.7.9块级集群与NAS集群的融合猜想 398

15.8对象存储系统 398

15.9当前主流的集群文件系统架构分类与对比 404

15.9.1共享与非共享存储型集群 404

15.9.2对称式与非对称式集群 405

15.9.3自助型与服务型集群 406

15.9.4 SPI与SFI型集群 407

15.9.5串行与并行集群 407

15.9.6集群/并行/分布式/共享文件系统各论 409

15.9.7集群NAS系统的三层架构 409

15.9.8实际中的各种集群拓扑一览 409

15.10蓝鲸集群文件系统(BWFS)—国产的骄傲 412

15.10.1 SAN共享文件系统 412

15.10.2针对NAS和SAN文件系统的并行化改造 414

15.10.3目无全鲸—中科蓝鲸公司BWFS系统底层架构剖析 414

15.10.4基于BWFS的产品形态 417

15.10.5中科蓝鲸BWFS的其他技术优势 417

15.10.6中科蓝鲸BWFS的未来 419

15.10.7国产化的重要性 419

15.11集群的本质—一种自组自控轮回的Raid 420

15.11.1三统理论 421

15.11.2并行的不仅可以是文件 423

15.11.3集群底层与上层解耦 424

15.11.4云基础架构 425

15.12互联网运营商的特殊集群— NoSQL 425

第16章 未雨绸缪—数据保护和备份技术 429

16.1数据保护 430

16.1.1文件级备份 430

16.1.2块级备份 431

16.2高级数据保护方法 431

16.2.1远程文件复制 431

16.2.2远程磁盘(卷)镜像 431

16.2.3快(块)照数据保护 432

16.2.4卷Clone 460

16.2.5 Continuous Data Protect(CDP,连续数据保护) 465

16.2.6 VSS公共快照服务 509

16.2.7快照、克隆、CDP与平行宇宙 511

16.3数据备份系统的基本要件 511

16.3.1备份目标 512

16.3.2备份通路 515

16.3.3备份引擎 517

16.3.4三种备份方式 521

16.3.5数据备份系统案例一 522

16.3.6数据备份系统案例二 523

16.3.7 NetBackup配置指南 524

16.3.8配置DB2数据库备份 534

16.4与业务应用相结合的快照备份和容灾 540

第17章 愚公移山—大话数据容灾 543

17.1容灾概述 544

17.2生产资料容灾—原始数据的容灾 545

17.2.1通过主机软件实现前端专用网络或者前端公用网络同步 546

17.2.2案例:DB2数据的HADR组件容灾 548

17.2.3通过主机软件实现后端专用网络同步 555

17.2.4通过数据存储设备软件实现专用网络同步 559

17.2.5案例:IBM公司Remote Mirror容灾实施 560

17.2.6小结 563

17.3容灾中数据的同步复制和异步复制 563

17.3.1同步复制例解 563

17.3.2异步复制例解 564

17.4容灾系统数据一致性保证与故障恢复机制 565

17.4.1数据一致性问题的产生 565

17.4.2对异步数据复制过程中一致性保证的实现方式 567

17.4.3灾难后的切换与回切同步过程 577

17.4.4周期性异步复制与连续异步复制 578

17.5四大厂商的数据容灾系统方案概述 579

17.5.1 IBM公司的PPRC 579

17.5.2 EMC公司的MirrorView、SanCopy和SRDF 580

17.5.3 HDS公司的Truecopy 582

17.5.4 NetApp公司的Snapmirror 582

17.6生产者的容灾—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容灾 583

17.6.1生产者容灾概述 583

17.6.2案例一:基于Symantec公司的应用容灾产品VCS 587

17.6.3案例二:基于Symantec公司的应用容灾产品VCS 590

17.7虚拟容灾技术 592

17.8一体化先行军—爱数一体化备份存储柜 592

17.8.1爱数备份存储柜3.5产品架构分析 593

17.8.2爱数备份存储柜v3.5独特技术 595

17.8.3国产存储的方向 597

17.9带宽、延迟及其影响 597

第18章 鬼斧神工—数据前处理与后处理 601

18.1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 602

18.2存储系统之虚实阴阳论 602

18.3 Data Cooker各论 603

18.3.1 Thin Provision/over Allocation 603

18.3.2 LUN Space Reclaiming (Unprovision/Deprovision,Get Thin) 610

18.3.3 Tier(分级)/Migrating(迁移) 613

18.3.4 Deduplication(重复数据删除) 644

18.3.5磁盘数据一致性保护及错误恢复 659

第19章 过关斩将—系统10路径及优化 667

19.1理解并记忆主机端IO路径架构图 669

19.1.1应用程序层 670

19.1.2文件系统层 711

19.1.3卷管理层 718

19.1.4层与层之间的调度员:IO Manager 729

19.1.5底层设备驱动层 736

19.2理解并记忆存储端IO路径架构图 764

19.2.1物理磁盘层 764

19.2.2物理磁盘组织层 765

19.2.3后端磁盘控制器/适配器层 766

19.2.4 RAID管理层 766

19.2.5 LUN管理层 769

19.2.6前端接口设备及驱动层 777

19.2.7缓存管理层 777

19.2.8数据前处理和后处理层 785

19.2.9存储系统处理一个IO的一般典型流程 786

19.3 IO性能问题诊断总论 786

19.3.1所谓“优化”的含义 787

19.3.2如何发现系统症状 788

19.3.3六剂良药治愈IO性能低下 788

19.3.4面向SSD的IO处理过程优化 793

19.4小结:再论机器世界与人类世界 794

第20章 腾云驾雾—大话云存储 795

20.1太始之初—“云”的由来 796

20.1.1观点1:云即设备 796

20.1.2观点2:云即集群 797

20.1.3观点3:云即IT系统 797

20.1.4观点4:云即服务 797

20.1.5云目前最主流的定义 798

20.2混沌初开—是谁催生了云 798

20.2.1一切皆以需求为导向 798

20.2.2云对外表现为一种商业模式 799

20.3落地生根—以需求为导向的系统架构变化 800

20.3.1云对内表现为一种技术架构 800

20.3.2云到底是模式还是技术 802

20.3.3公有云和私有云 803

20.4拨云见日—云系统架构及其组成部分 805

20.4.1物理支撑层 805

20.4.2基础IT架构层 805

20.4.3基础架构/集群管理层 806

20.4.4资源部署层 806

20.4.5中间件层 806

20.4.6应用引擎层 807

20.4.7业务展现与运营层 807

20.5真相大白—实例说云 809

20.5.1 3Tera Applogic 809

20.5.2 IBM Blue Could 818

20.6乘风破浪—困难还是非常多的 822

20.6.1云的优点 822

20.6.2云目前存在的问题 823

20.7千年之梦—云今后的发展 824

20.7.1云本质思考 824

20.7.2身边的各种云服务 826

20.7.3进化还是退化 826

20.7.4云发展展望 827

20.7.5 Micro、Mini、Normal、Huge、Gird弹性数据中心 828

20.7.6弹性层的出现将会让数据中心拥有两套性能指标 829

20.8尘埃落定—云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 829

20.8.1轮回往复—云的哲学形态 829

20.8.2智慧之云—云的最终境界 830

20.8.3云在哲学上所具有的性质 830

20.8.4云基础架构的艺术与哲学意境 831

20.8.5纵观存储发展时代—云发展预测 832

20.9结束语 835

附录1 837

后记 89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