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修订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修订版
  • 董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7140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83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心理学研究方法-教材;教育学-研究方法-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心理、教育研究与科学方法论 3

第一章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3

第一节 心理、教育科学与科学研究 3

一、科学与科学研究 3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性质与地位 5

三、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6

四、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8

第二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特殊性 8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 9

二、研究过程的特殊性 10

三、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11

第三节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 12

一、客观性原则 12

二、系统性原则 12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3

四、教育性原则 13

五、伦理性原则 13

第四节 心理、教育科学研究与理论建构 14

一、理论及其与研究的关系 14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特征与功能 16

三、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建构 18

四、评价理论的标准 20

第二章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22

第一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概述 22

一、科学方法与方法论 22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23

三、心理与教育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24

四、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25

第二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哲学方法论 28

一、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哲学前提 28

二、科学的心理观与教育观 28

三、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30

第三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33

一、系统方法论的基本思想 33

二、系统方法论对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指导作用 33

第四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 34

一、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主要类型 34

二、心理与教育研究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37

三、心理与教育研究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39

第三章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新特点 41

第一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总特点 41

一、研究背景的现场化 41

二、研究方式的多学科化 42

三、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44

四、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45

五、研究结果的数学化 46

第二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生态化特点 47

一、生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48

二、生态化趋势的基本特点 48

三、生态化趋势的意义 49

第三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50

一、跨文化研究的兴起 51

二、跨文化研究的特殊价值 51

三、跨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53

四、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54

第四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计算机化特点 56

一、计算机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主要应用功能 56

二、计算机在心理与教育研究各领域中的应用 58

三、使用计算机的优点 60

四、使用计算机的局限性 61

第二篇 课题选择与研究设计 65

第四章 研究课题的选择 65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课题选择 65

一、研究问题的特征 65

二、研究课题的类型 67

三、课题选择的意义与原则 68

四、课题确定的程序 71

五、目前研究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72

第二节 课题选择的策略 74

一、社会需要与课题选择 74

二、理论发展与课题选择 75

三、研究文献与课题选择 77

四、研究过程与课题选择 79

五、科技进展和课题选择 80

第三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82

一、假设的特征与功能 82

二、假设的基本类型 84

三、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 85

四、评价研究假设的标准 86

第四节 研究课题的论证与评价 87

一、课题论证的意义 87

二、课题论证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88

三、课题论证报告撰写技巧 90

四、论证报告撰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93

五、课题评审程序与方式 93

第五章 研究文献的查阅 95

第一节 研究文献的类别与特点 95

一、研究文献及其类别 95

二、目前研究文献发展的新特点 100

三、研究文献查阅的意义、作用 101

第二节 研究文献搜集的原则、渠道与方法 103

一、研究文献搜集的原则 103

二、研究文献搜集的渠道 104

三、研究文献搜集的方法 106

第三节 研究文献的阅读与记录方法 110

一、研究文献阅读的原则 110

二、研究文献阅读的方法 111

三、研究文献记录的方法 113

第四节 研究文献的综述 114

一、文献综述的特点与作用 114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与内容 115

三、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16

四、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法 117

第六章 研究的设计 120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20

一、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 120

二、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 121

三、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 121

四、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 122

五、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 122

六、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 123

第二节 研究设计的标准 123

一、研究的信度 124

二、研究的效度 125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取样的设计 130

一、取样设计的意义与原则 131

二、取样的一般程序 132

三、取样的基本方法 133

四、取样误差的计算 136

五、样本大小的确定 137

第四节 研究变量的确定与研究指标的设计 138

一、变量的基本类型 138

二、研究变量的选择 140

三、研究指标及其测量水平 141

四、研究指标设计的原则 142

第五节 研究变量与指标操作定义的设计 144

一、操作定义及其特征 144

二、操作定义的作用 145

三、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 145

四、操作定义设计的方法 146

第六节 无关变量控制方法的选择 147

一、无关变量的主要类别 148

二、无关变量的两种影响 149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 150

第三篇 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 155

第七章 观察法 155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155

一、观察法的含义与作用 155

二、观察法的特点 157

三、观察法的类型 158

四、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161

第二节 主要观察策略 163

一、参与观察策略 163

二、时间取样观察策略 166

三、事件取样观察策略 169

四、行为核查表策略 170

第三节 观察代码系统的制定 174

一、观察代码系统的含义与功能 174

二、观察代码系统设计的原则 174

三、观察代码系统设计的方法 175

四、常用的几类观察代码系统 175

第四节 观察法的评价 180

一、观察法的优点 180

二、观察法的局限性 180

第八章 访谈法 182

第一节 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 182

一、访谈法的概念与特点 182

二、访谈法的类型 184

第二节 访谈法的设计 187

一、详细说明访谈目的与变量 188

二、访谈问题形式的设计 188

三、具体访谈问题的编制 190

四、访谈问题反应方式的选择 190

五、试谈与访谈设计的修订 192

六、访谈人员的选择 193

第三节 访谈法实施过程与技巧 198

一、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198

二、接近访谈对象 199

三、对付拒绝的技巧 200

四、谈话与提问的技巧 201

五、追问的技巧 202

六、访谈的记录 203

七、访谈的结束与再次访谈 204

八、访谈结果的整理 205

第四节 访谈法的评价 206

一、访谈法的优点 206

二、访谈法的局限性 208

第九章 问卷法 210

第一节 问卷法的特点与类型 210

一、问卷法的含义与特点 210

二、问卷法的类型 211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 213

一、问卷的一般结构与设计步骤 214

二、问题的类别与选择 216

三、问题的表述方式 217

四、问题排列方式的设计 219

五、回答方式的设计 220

第三节 问卷法的实施 221

一、问卷法实施的一般程序 221

二、影响问卷回收率的因素 223

三、影响问卷有效率的因素 224

第四节 问卷法的评价 225

一、问卷法的优点 226

二、问卷法的缺点 227

第十章 测验法 228

第一节 心理与教育测验概述 228

一、测验的含义与特征 228

二、测验的类型 230

三、测验的功能 232

四、测验的编制与使用 233

五、测验在研究中的应用 235

第二节 国内常用的心理、教育测验 235

一、能力测验 235

二、人格测验 240

三、其他测验 243

第三节 测验的新进展——项目反应理论的发展 243

一、项目反应理论的含义与特点 244

二、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假设 245

三、项目反应理论的模型与应用 247

第四节 测验法的评估 247

一、测验法的优点 247

二、测验法的缺点 248

三、目前测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49

第十一章 实验研究 251

第一节 实验研究概述 251

一、实验的含义 251

二、实验研究的特点 252

三、实验研究的类型 254

四、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因变量的选择与确定 255

五、实验设计类型的选择 257

第二节 真实验设计 258

一、被试间设计 258

二、被试内设计 260

三、配对组设计 261

四、混合设计 261

第三节 准实验设计 262

一、时间序列设计 262

二、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264

三、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265

四、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系列设计 266

五、分解样本前后测设计 266

六、修补设计 267

第四节 多因素实验设计 267

一、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含义及意义 267

二、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类型及特点 268

第五节 实验研究的评价 274

一、实验研究的优点 275

二、实验研究的局限性 275

第十二章 现场研究 277

第一节 现场研究概述 277

一、现场研究的含义与特点 277

二、现场研究大量采用的背景 278

三、现场研究的类型 280

四、现场研究的步骤 280

第二节 现场观察研究 282

一、适于现场观察研究的课题 283

二、观察与记录 284

三、数据的处理、分析与解释 285

第三节 现场实验研究 286

一、现场实验研究的特点 287

二、现场实验研究的设计 288

三、现场实验研究范例 288

四、现场实验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289

第四节 现场研究的评价 290

一、现场研究的优点 291

二、现场研究的局限性 291

第十三章 其他研究方法 293

第一节 语义分析法 293

一、语义分析法的含义与作用 293

二、语义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步骤 294

三、语义分析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295

四、语义分析法的评价 297

第二节 Q分类技术 298

一、Q技术的含义与特点 298

二、Q技术的设计与实施 299

三、Q分类技术的类型 302

四、Q技术的评价 303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304

一、内容分析法的含义、特点与适用范围 304

二、内容分析的设计与实施 305

三、内容分析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309

四、内容分析的评价 311

第四节 口语报告法 312

一、口语报告法的含义、特点与作用 312

二、口语报告法的基本类型 313

三、口语报告法的设计 314

四、结果的转译、编码与分析 314

五、口语报告法的评价 316

第五节 社会测量法 316

一、社会测量法的含义、原理与作用 316

二、社会测量法的基本形式 317

三、社会测量法的设计与施测 320

四、社会测量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321

五、社会测量法的评价 325

第四篇 研究结果的分析、呈现与评价 329

第十四章 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定性分析 329

第一节 研究数据、资料的整理 329

一、研究数据、资料整理的目的 329

二、研究数据、资料的质量审核 330

三、研究数据、资料的评价 332

第二节 资料的编码 334

一、编码的类型 334

二、编码系统的设计与制定 335

三、编码注意事项及编码员的培训 340

第三节 定性分析的特点和方法 342

一、定性分析的特点 342

二、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344

第四节 定性分析的过程和基本思路 347

一、定性分析的过程 347

二、定性分析的基本思路 348

第十五章 研究结果的定量分析(上)——基本统计分析 354

第一节 统计分析的功能与基本内容 354

一、统计分析的功能 354

二、统计分析的基本内容 357

第二节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357

一、研究课题的性质 358

二、数据的类型 358

三、数据的分布 359

四、研究设计 361

第三节 描述统计 362

一、集中趋势的度量 363

二、离散趋势的度量 364

三、关系的测量 365

第四节 推论统计 366

一、总体参数的估计 367

二、假设检验 368

三、统计显著性和统计检验力 370

第十六章 研究结果的定量分析(下)——多元分析与计算机应用 373

第一节 多元分析方法概述 373

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多因素问题 373

二、多元分析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374

三、多元分析方法的发展 375

四、多元分析的基本概念 377

第二节 多元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其选择 379

一、多元分析的基本方法 379

二、多元分析方法的选择 387

第三节 电子计算机在统计分析中的运用 392

一、计算机的统计分析功能和局限性 392

二、计算机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 394

三、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397

四、统计分析软件包:SAS 398

第十七章 研究结果的解释 400

第一节 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与方法 400

一、研究结果解释的意义 400

二、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 401

三、研究结果解释的原则和方法 401

第二节 结果解释与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404

一、外部维度的概括性 404

二、内部维度的概括性 407

三、结论概括性的评价 408

第三节 结果解释与理论建构 410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410

二、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类型 412

三、因果分析的逻辑思路 413

四、确认因果关系的其他途径 415

第十八章 研究报告的撰写 418

第一节 研究报告撰写的意义、特点和程序 418

一、撰写研究报告的意义 418

二、研究报告的特点 419

三、研究报告撰写的程序 419

第二节 研究报告的格式和行文要求 421

一、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421

二、研究报告的行文要求 428

第三节 研究报告中的表、图运用 429

一、统计表 430

二、统计图 432

第十九章 研究的评价 440

第一节 研究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440

一、研究评价的意义 440

二、研究评价的内容 441

三、研究评价的方法 442

第二节 研究报告的阅读与评价 443

一、问题提出部分的阅读与评价 444

二、研究方法部分的阅读与评价 445

三、结果部分的阅读与评价 445

四、讨论部分的阅读与评价 446

五、结论的评价 446

第三节 研究的元分析 447

一、元分析的意义和特点 447

二、元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448

三、研究结果的测算方法 450

四、元分析的评价 452

参考文献 454

附录 462

附表1 正态分布表 462

附表2 t值表 466

附表3 F值表(双侧检验) 468

附表4 F值表(单侧检验) 472

附表5 x2分布数值表 480

后记 48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