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6 社会现代化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6  社会现代化研究
  •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10300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51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479页
  • 主题词:现代化建设-研究报告-中国-2006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6 社会现代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1

图表目录 1

图一 世界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 1

综述 1

图1-1 人类社会和社会领域的宏观结构示意图 2

上篇 社会现代化研究 2

表1-1 1700年东方和西方国家的社会指标 2

第一章 社会领域现代化的历史事实 2

表1-2 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定义 3

第一节 社会领域现代化的分析方法 3

一、社会现代化的时序分析方法 3

表1-3 社会指标的领域范围 4

表1-5 社会变量的趋势分类 5

表1-4 社会领域的范围和维度 5

二、社会现代化的截面分析方法 6

表1-6 社会现代化的时序分析的国家样本 6

表1-7 2001年社会现代化截面分析的84个社会变量 7

表1-8 2001年社会截面分析的国家分组 8

三、社会现代化的坐标分析方法 9

表1-9 现代化研究的坐标分析方法 9

表1-10 现代化研究的坐标体系 10

表1-11 社会时间与历史时间的对照表 11

表1-12 人类社会史上的基本社会类型及其代表性特征 12

图1-2 人类社会史上社会生产力的结构演变 13

表1-13 社会类型的分类方法 13

一、社会生活的300年时序分析 14

第二节 社会领域现代化的时序分析 14

表1-14 1700~2001年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事实 15

图1-4 1750~2001年婴儿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16

图1-3 1750~2002年预期寿命的变化趋势 16

图1-5 1700~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17

图1-6 1850~2001年综合入学率的变化趋势 17

图1-7 1700~2001年社会生产力的变化趋势 17

图1-8 1870~2001年成人文盲率的变化趋势 18

图1-9 1870~2001年的周工作小时的变化趋势 18

图1-12 1890~2001年电话普及率的变化趋势 19

图1-10 1870~1998年的年休闲天数的变化趋势 19

图1-11 1900~2000年汽车普及率的变化趋势 19

表1-15 1750~2002年平均预期寿命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 20

表1-16 1960~2000年预期寿命的国家分组及其转移概率 20

表1-17 1700~2001年社会生产力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 21

表1-18 1700~2001年社会生产力的国家分组及其转移概率 21

表1-19 1900~2000年汽车普及率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 22

表1-20 1950~2000年汽车普及率的国家分组及其转移概率 22

二、社会结构的300年时序分析 22

表1-21 1700~2001年社会结构变迁的社会事实 23

图1-14 1500~2002年城市化的变化趋势 24

图1-13 1750~2002年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趋势 24

图1-15 1900~2000年郊区化的变化趋势 25

图1-16 1750~2002年大学入学率的变化趋势 25

图1-17 1801~2000年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 26

图1-18 1801~2000年工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 26

图1-19 1801~2000年服务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 26

图1-21 1960~2003年服务性职业比例(a)和生产性职业比例(b)的变化 27

图1-20 1960~2003年知识性职业比例(a)和专业技术职业比例(b)的变化 27

图1-22 1995~2003年国际旅游的变化趋势 28

图1-23 1990~2002年因特网普及率的变化趋势 28

图1-24 1980~2001年社会保障费用的变化趋势 28

表1-23 1950~2000年城市化的国家分组及其转移概率 29

表1-22 1700~2002年城市化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 29

三、社会制度和观念的时序分析 30

表1-25 1990~2000年因特网普及率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 30

表1-24 1950~2000年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 30

表1-26 人类社会史上基本社会制度的代表性特征 31

表1-27 人类社会史上的社会思想的演化 33

第三节 社会领域现代化的截面分析 34

一、社会现代化的2001年截面 35

表1-28 2001年人口与健康领域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关系 36

图1-25 人口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37

图1-26 家庭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37

表1-29 2001年人口与健康领域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关系的分类 37

图1-27 家居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38

图1-28 卫生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38

表1-30 2001年学习与工作领域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关系 39

图1-29 教育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40

表1-31 2001年学习与工作领域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关系的分类 40

图1-30 工作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41

图1-31 收入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41

图1-32 贫困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42

表1-32 2001年休闲与福利领域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关系 42

图1-34 交通通信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43

图1-33 休闲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43

表1-33 2001年休闲与福利领域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关系的分类 43

图1-36 公共安全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44

图1-35 社会保障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44

表1-34 2001年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前沿和差距 44

表1-35 2001年学习与工作领域的前沿和差距 45

表1-36 2001年休闲与福利领域的前沿和差距 46

表1-37 国家人口规模对社会变量的影响 47

表1-38 国家人口规模对社会变量影响的统计分析 47

表1-39 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分类 48

二、社会生活和结构的7个截面 48

图1-37 人口与健康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49

表1-40 1980年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关系的分类 49

图1-39 休闲与福利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50

表1-41 1960年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关系的分类 50

图1-38 学习与工作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50

图1-42 休闲与福利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51

图1-41 学习与工作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51

图1-40 人口与健康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51

表1-42 1900年国家分组 52

表1-43 1900年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关系 52

表1-44 1900年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关系的分类 53

表1-45 1900年社会变量的前沿和差距 53

表1-46 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分类 54

表1-47 1870年国家分组 54

表1-48 1870年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关系 54

表1-49 1870年社会领域的前沿与差距 55

表1-50 1820年社会变量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关系 55

表1-51 1750年社会领域的前沿与差距 56

三、社会制度和观念的5个截面 57

表1-52 1700年社会领域的前沿与差距 57

表1-53 1700~2001年基本社会制度的世界分布 58

表1-54 社会现代化的六次浪潮 60

第四节 社会领域现代化的路径分析 60

一、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60

图1-43 1800~2003年人口出生率(a)和死亡率(b)的变化趋势 66

二、社会三大领域的现代化 66

表1-55 社会三大领域的现代化路径 66

图1-45 1800~2002年结婚率(a)和离婚率(b)的变化趋势 67

图1-44 1960~2003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67

三、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 69

表1-56 社会变迁的原因和理论 69

表1-57 社会领域现代化的36个长期趋势和基本事实 70

第二章 社会领域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72

图2-1 2001年截面社会类型和世界人口的分布 72

表2-1 人类文明中心和社会思想的变迁 73

第一节 社会思想与社会现代化 73

一、社会现代化的思想溯源 74

表2-2 社会现代化理论一些基本观点的思想溯源 74

二、社会现代化与社会思想 75

图2-2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的结构关系 76

三、社会现代化与社会变迁 76

表2-3 社会变迁的类型和理论解释 76

图2-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结构 77

第二节 经典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77

表2-4 社会变迁的四种理论的比较 77

图2-4 现代化理论的形成 78

一、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78

二、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79

表2-5 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结构 79

表2-6 经典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 80

表2-7 经典社会现代化的定义 80

第三节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82

三、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 82

图2-5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结构 83

一、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两个基础 83

表2-9 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变化 84

表2-8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要素 84

图2-6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现代化研究 85

表2-10 社会现代化300年进程的12个启示 85

二、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87

表2-11 20世纪后期4个社会指标的国家分组及其转移概率 87

表2-12 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结构 87

表2-13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 88

表2-14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定义 89

表2-15 社会学的几个相关概念 89

表2-17 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90

表2-16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范畴 90

图2-7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社会时间图 91

表2-18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类型 91

表2-20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周期表——社会形态变化 92

表2-19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社会时间表——劳动力结构变化 92

图2-8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坐标系 93

图2-9 四种社会形态的就业结构 93

图2-10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 94

表2-21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特点和分阶段特点 95

表2-22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10个原理 96

图2-11 1950~2001年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国际地位的转移概率 97

表2-23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对象的结构矩阵 102

图2-12 广义社会现代化的动力模型 105

图2-13 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 106

图2-14 21世纪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三条基本路径 107

表2-24 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结构 108

表2-25 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 108

表2-26 知识社会的八个特点 109

图2-15 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示意图 109

表2-27 综合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 110

图2-17 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形成的“联动模型” 111

三、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方法 111

图2-16 综合社会现代化的示意图 111

表2-28 社会现代化研究的对象界定 112

表2-29 社会现代化研究的内容界定 112

第四节 社会现代化的一般途径 113

表2-30 国家社会现代化的途径 114

一、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途径 114

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途径 116

三、综合社会现代化的途径 118

图2-18 综合社会现代化的要素配方的变化 119

第三章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120

第一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环境 120

图3-1 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种路径选择 120

表3-1 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21

一、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概述 121

表3-2 社会现代化的两个阶段和六次浪潮 122

表3-3 1700~2001年世界人口分布的大致估计 123

二、世界社会现代化的现状概述 124

表3-4 世界土著民族中现在仍然(或曾经)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估计人数 124

表3-5 2001年世界人口分布的估计 125

表3-6 美国的土著民族(Native American)和少数民族 125

表3-7 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国家分布 126

表3-8 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地理分布 126

三、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前景概述 127

表3-9 21世纪世界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估计 128

表3-10 21世纪世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估计 129

表3-11 21世纪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世界先进水平的三种估计 129

表3-12 发达国家社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分类 131

表3-13 21世纪社会现代化指标世界先进水平的一种估算 132

表3-14 1960~2003年的世界社会现代化水平 133

表3-15 2003年社会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 133

表3-17 2050年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世界平均值的预期水平 134

表3-16 2050年社会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的估计 134

表3-18 2050年社会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的估算 135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概述 135

第二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客观条件 135

表3-19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阶段 136

表3-21 1700~2001年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相对变化 137

表3-20 中国社会领域现代化的起步 137

表3-22 1820~2002年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的相对变化 138

表3-24 1913~2000年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相对变化 139

表3-23 1700~2002年中国城市化的相对变化 139

表3-25 1700~2001年中国社会生产力总量占世界的比例 140

表3-26 1700~2001年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国际比较 140

表3-27 2001年中国人口与健康领域29个指标的国际比较 142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现状概述 142

表3-28 2001年中国学习与工作领域38个指标的国际比较 144

表3-29 2001年中国休闲与福利领域23个指标的国际比较 145

表3-30 中国社会指标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比较 147

表3-31 2001年中国社会指标与发达国家历史水平的比较 148

三、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景概述 149

表3-32 2001年中国社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综合比较 149

表3-33 21世纪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三种估算 150

表3-34 21世纪中国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三种估算 150

表3-36 21世纪中国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一种国际比较 151

表3-35 21世纪中国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三种估算 151

表3-37 世界银行公布的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比例和数量 152

第三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153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53

图3-2 2000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坐标 153

表3-38 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政策目标的时间分解 154

表3-39 21世纪前50年世界和中国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一种估算 155

表3-40 21世纪前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分阶段目标 156

表3-41 中国24个社会评价指标的实际增长率和达到目标所需的增长率 156

表3-42 21世纪前50年中国24个社会评价指标的一种估计 157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 159

表3-43 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政策目标的实现概率的一种估算 159

表3-44 中国社会现代化运河路径的新型城市化的八个特点 162

表3-46 中国社会现代化运河路径的领域布局 163

三、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 163

图3-3 中国地区现代化的三大片和八大区的布局 163

表3-45 中国社会现代化运河路径的地理布局 163

图3-4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1)——基本路径 164

图3-5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2)——战略目标 165

图3-6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3)——国际地位的目标 165

图3-7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4)——历史进程的目标 166

表3-47 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图的时间阶段 166

图3-8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5)——基本任务 168

图3-9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6)——监测指标 169

图3-10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7)——生活质量指标 170

图3-11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8)——生活条件指标 171

图3-12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9)——生活方式指标 172

图3-13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10)——社会转型指标 173

图3-14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11)——社会保障指标 174

图3-15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12)——社会和谐指标 175

第四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 176

表3-48 中国生活质量的国际比较 177

一、提升生活质量是重中之重 177

图3-16 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三种模型和两次转变 178

表3-49 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绝对贫困的国际比较 179

二、实现社会转型任重而道远 180

表3-50 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的国际比较 180

图3-17 1950~2050年中国城市化和新型城市化 181

表3-51 中国城市化的国际比较 181

表3-52 中国生活方式的国际比较 183

图3-18 1950~2050年中国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型 184

表3-53 中国劳动结构的国际比较 184

三、提升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 185

表3-54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88)的知识性职业 185

表3-55 中国国民教育的国际比较 186

表3-56 中国卫生领域指标的国际比较 187

表3-57 2002年中国的两个信息鸿沟 187

图二 世界现代化评价 190

表4-1 社会现代化水平评价的结构 191

第四章 社会现代化五十年 191

第一节 世界社会现代化五十年 191

下篇 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评价 191

表4-2 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判断标准 192

表4-3 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指数 192

一、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指数 194

图4-1 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坐标 195

表4-4 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前沿 195

表4-5 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国家差距 196

表4-6 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国家地位的转移概率 197

表4-7 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国家分布和不平衡性 198

表4-8 社会现代化评价三种指数的相关性 198

图4-2 1950~2002年工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 200

二、1950~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进程 200

图4-3 1950~2002年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 200

表4-9 1950~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阶段 201

图4-4 1950~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进程 201

表4-10 1970~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 202

表4-11 1950~2003年社会现代化分组升级和降级的国家 202

表4-13 1950~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结构 203

表4-12 1960~2003年社会现代化的世界地位发生升降的国家 203

表4-14 发展中国家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预期完成时间 204

表4-15 世界社会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相关系数 204

表4-16 1950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国家分布和不平衡性 205

表4-17 1960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国家分布和不平衡性 206

表4-18 1970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国家分布和不平衡性 207

表4-19 2000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国家分布和不平衡性 209

表4-20 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 211

第二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五十年 211

一、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指数 211

表4-21 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国际差距 212

表4-24 中国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达到2003年的100分的预期时间 213

表4-23 中国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达到2003年的100分的预期时间 213

表4-22 中国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预期时间 213

图4-5 1950~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指数 214

表4-25 1950~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214

二、1950~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214

表4-26 1950~2003年中国现代化的协调性 215

表4-27 1970~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国际差距 216

表4-28 1950~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表现 217

第三节 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进程 219

表4-29 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 220

一、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指数 221

表4-30 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国内差距和国际差距 222

表4-31 中国31个地区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预期时间 223

表4-33 1970~2003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的社会现代化 224

二、1970~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进程 224

表4-32 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阶段和不平衡性 224

表4-34 1970~2003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阶段和不平衡性 225

表4-34 中国31个地区社会现代化指数的排名和排名升降 226

表4-35 中国31个地区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升降 227

表4-36 1970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阶段和不平衡性 228

表4-37 2000年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阶段和不平衡性 231

一、2003年世界现代化指数 235

第一节 2003年世界现代化指数 235

第五章 2003年世界和中国现代化指数 235

表5-1 世界现代化指数的组成 235

表5-2 2003年世界现代化指数 236

图5-2 2003年根据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国家分组 238

表5-3 2003年处于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期的国家 238

图5-1 2003年世界现代化水平的坐标图 238

表5-4 世界现代化水平的国家差距 239

表5-5 世界现代化的国家地位的转移概率 239

表5-7 2003年世界现代化的国家分布和不平衡性 240

表5-6 1960~2003年世界现代化的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国家 240

图5-3 2003年世界现代化的地理分布 241

二、2003年世界现代化的水平评价 241

表5-8 2000年与2003年世界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国家 242

表5-9 2003年世界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五大洲分布 242

第二节 2003年中国现代化指数 243

一、2003~2004年中国现代化指数 243

图5-4 世界综合现代化水平的国家分布 243

表5-10 2003年中国现代化指数 243

二、2003~2004年中国现代化的水平评价 244

图5-5 2004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特点 244

图5-6 2003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特点 245

表5-11 中国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 245

表5-12 2003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数 246

一、2003~2004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数 246

第三节 2003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数 246

表5-13 2003年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现代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247

表5-14 2003~2004年中国34个地区现代化的阶段和不平衡性 247

图5-7 2004年中国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 248

二、2003~2004年中国地区现代化的水平评价 248

表5-15 中国大陆内地地区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时间估算 248

图5-8 2003年中国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水平 249

表5-16 中国大陆内地三大片和八大区的现代化水平的比较 250

技术注释 251

主要参考文献 260

数据资料来源 268

附录一 社会现代化的评价方法 270

附录二 社会现代化水平评价的数据集 287

附录三 世界现代化水平评价的数据集 399

附录四 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的数据集 43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