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王权思想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王权思想论
  • 刘泽华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ISBN:720105185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君主制-思想史-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王权思想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1

一 天与王 1

天人合一的多种含义 (1) 1

天人合一的方式:把天人化与把人天化 (2) 2

礼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是帝王体制的基础 (2) 3

奉天承运与帝王的合理性 (3) 4

君权神授与得道而王 (5) 5

天人的神性合一与帝王的泛教主意义 (6) 6

圣王是天人合一的中枢 (8) 7

天人合一与道德 (9) 8

天人道德合一与对王权主义的肯定 (11) 9

天地君亲师崇拜的核心是君崇拜 (11) 10

替天行道与君权的再建 (12) 11

二 道与王 12

从崇“天”向崇“道”的转变 (14) 12

王道概念的形成 (15) 13

君主是道(社会秩序)的体现者与创造者 (17) 14

王占有“道” (17) 15

王、道一体,道出于王 (18) 16

人道由圣王制定 (19) 17

天道、人主共操变化之势 (21) 18

道的王权主义精神 (23) 19

得道而王与政治理性的提高 (24) 20

道义重于王公与道对王制的肯定 (25) 21

批判具体的王与肯定普遍性的王制 (26) 22

新儒家忽略了道的主要历史内容 (27) 23

从神化到圣化 (28) 24

三 圣与王 24

圣、道一体 (30) 25

圣人与道一体化的三种情况 (30) 26

圣人知道、知必、知理、知数 (31) 27

圣人知为、贵因、用当与原宗应变 (33) 28

圣人使人成为人 (34) 29

圣人的归结点是“治” (35) 30

儒家的两类圣人 (37) 31

圣人当王 (37) 32

圣通王 (38) 33

圣王观打通了知识、道德、权力之间的通道 (40) 34

圣王贯通客体、主体、认识、实践 (42) 35

圣、王合一是希望所在 (43) 36

圣、神合一 (44) 37

神、圣、王浑沌化 (46) 38

君主神圣化 (47) 39

帝王对圣的占有是对道德与理性的占有 (48) 40

圣王观把政治理想与权力结合为一体 (49) 41

圣王观的批判精神 (50) 42

圣王观念与创新性 (51) 43

圣与当朝帝王一体化 (51) 44

从圣人观中走出来 (53) 45

四 亲与王 46

君主与君父 (54) 46

宗法制复制政治制度 (54) 47

作民父母 (55) 48

君父与“家”天下和“王道三纲” (56) 49

孝的三个层次 (58) 50

孝抑制了人权 (59) 51

忠孝观念与绝对服从 (61) 52

忠孝与奴化 (61) 53

五 师与王 54

王称圣与文化权威 (63) 54

孔子兼具“圣”“王”双重之尊 (63) 55

孔子是权势者的圣人 (64) 56

神化孔子 (65) 57

儒学是帝王政治的组成部分 (66) 58

儒学与王权相互依存成狼狈之势 (66) 59

儒术成为政治的一部分 (67) 60

儒术变成汉家的奴婢 (67) 61

儒学的主流是帝王之学 (68) 62

王权控制“学”的四个阶段与四种方式 (68) 63

帝王规范经学的几种措施 (70) 64

帝王决断经学中的是非 (71) 65

王权、认识、道德、行为准则合一 (72) 66

经学是价值、是非的判断标准 (74) 67

帝王权威高于认识 (75) 68

道统受君统的指挥 (76) 69

言轨于法,以吏为师 (77) 70

以法“齐士义” (78) 71

儒家经典专制 (78) 72

士人的臣仆化与学的御用化 (79) 73

士大夫的两种角色 (81) 74

士大夫之学的非逻辑性 (81) 75

无思想自由则无人的自由 (82) 76

理学家是王道的忠贞维护者 (83) 77

六 君主的“贵独”观念 78

君主独一 (84) 78

君主独尊 (85) 79

君主独占天下 (86) 80

君主恩赐天下 (87) 81

君主独操权势 (87) 82

君主独断 (88) 83

君主是政治的主宰 (89) 84

君主是治乱之本 (90) 85

七 古典人文主义与王权主义的归宿 86

古代人文思想的特点之一:先人而后神 (92) 86

古代人文思想的特点之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 (94) 87

古代人文思想的特点之三:从人性推演人际原则 (95) 88

古代人文思想的特点之四:求圣化 (97) 89

古代人文思想的特点之五:把自然、社会和人作为认识对象 (97) 90

古代人文主义导向王权主义 (98) 91

自然人化与人自然化和王权主义 (98) 92

古代人文思想中包含着王权主义 (99) 93

对君主的希望蕴涵着对君主制的肯定 (100) 94

古代人文思想导向个性泯灭 (101) 95

两种不同的人文思想 (102) 96

民是一个等级概念 (103) 97

八 君本与民本 97

对民在政治中地位的认识发展的三阶段 (103) 98

统治者对“民性”的认识 (104) 99

政治兴败在民之向背 (105) 100

君民关系的相对性 (105) 101

民本即重民 (106) 102

国以民为本的三要点 (107) 103

君、官、民的平衡协调 (109) 104

君为民主与民为国本的统一 (110) 105

君民一体,民归于君 (111) 106

君主神圣化与民依附化 (112) 107

民惟邦本要在固民 (113) 108

民本是君本的从属 (114) 109

君是民的主宰 (115) 110

民本是君道的囊中物 (116) 111

天、德、民、君的循环论证的落脚点是君 (116) 112

重民是巩固君权的手段 (118) 113

民本优化封建统治 (119) 114

统治者六种治民政策 (120) 115

民本政策要点 (123) 116

民本的极限 (123) 117

民本是统治思想的组成部分 (123) 118

民本是统治者的清醒剂 (124) 119

思想家的民本与帝王的民本是同系 (124) 120

民本思想没有个人权利的内容 (125) 121

爱民、民本不是民主 (126) 122

九 君尊臣卑 123

君尊臣卑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大框架 (129) 123

帝王功德的神化、自然化、皇化三位一体 (130) 124

臣下的本体性卑贱 (131) 125

臣下的功能性卑贱 (132) 126

臣下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133) 127

臣卑观念与文化定位 (134) 128

臣下的错误意识 (134) 129

臣民的罪过意识 (135) 130

“臣罪当死”死掉了人格和理念 (136) 131

对君主的依赖与从属观念 (137) 132

形式化的颂扬文化淹没了主体 (138) 133

阿谀文化是臣下的存在条件 (139) 134

十 德治与王治 135

礼义使人成其为人 (140) 135

礼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 (141) 136

人与动物区别的三个标志 (142) 137

礼是华夷之别的标志 (144) 138

礼之源 (145) 139

礼之质:“分”与“和” (146) 140

以礼治国 (148) 141

政治是道德的外化 (150) 142

政治过程主要是道德过程 (151) 143

伦理纲常的神化与道化 (152) 144

政治道德化的错位 (153) 145

儒家的独立人格论撷要 (154) 146

儒家人道原则对个体人的压抑 (155) 147

三纲五常与人的从属化 (158) 148

道德至上与片面化的人 (159) 149

儒家道德的善良性与“吃人” (159) 150

自我道德改造与主体的泯灭 (160) 151

圣人为“天地之用”,惟独不能为自己用 (161) 152

圣人崇拜与无个性 (162) 153

儒家的道德共性人格与对独立人格的压抑 (163) 154

无我而成圣 (164) 155

克已而无主体 (164) 156

道德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泯灭 (165) 157

尽性而无我 (166) 158

无欲与畸形人 (167) 159

克已复礼:把自己作为斗争对象 (168) 160

用克己和缓社会矛盾 (169) 161

以法治国 (170) 162

十一 法治与王治 162

法的等级性 (170) 163

以法控制社会资源 (171) 164

以法规定“利出一孔” (172) 165

以法控制人民生计 (173) 166

以法控制社会分配 (174) 167

法的功能在弱民 (175) 168

法重在罚与轻罪重罚 (175) 169

君主是法之上的“自由棋子” (176) 170

法制与民主不是必然相连的 (177) 171

十二 无为与王治 172

无为的三个主要内容 (178) 172

无为政治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 (178) 173

老子的无为重在使民不敢为、不能为 (179) 174

儒家的无为 (180) 175

法家君驭臣的无为之术 (181) 176

黄老派的无为政治:顺天、行法、审核形名三者统一 (182) 177

黄老派的静因之术 (183) 178

庄子的无为:回到自然 (183) 179

《吕氏春秋》综合诸家的无为政治 (184) 180

十三 人性论与王权主义 181

共性人格否定个性 (186) 181

诸子人性说通向王权主义 (187) 182

墨子从改造“自利”、“自爱”而导向专制 (187) 183

孟子把君主专制所需要的引入人的本性 (188) 184

荀子从改造人性恶而导向专制 (189) 185

法家从人性好利引向君主专制 (190) 186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性胜过统一性 (190) 187

十四 以王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文化 188

何谓政治文化 (192) 188

王权主义刚柔结构下政治文化的四种类型 (192) 189

政治一体化的三个层次 (193) 190

中国政治文化的三个历史阶段 (193) 191

政治文化环境的规范意义 (194) 192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多层次性与主线 (194) 193

王权主义是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 (195) 194

王权主义的刚柔结构 (196) 195

顺臣的谋食与阿谀性 (199) 196

顺民的非参与意识 (199) 197

政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201) 198

传统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 (201) 199

政治文化化与文化政治化 (203) 200

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203) 201

十五 帝王名号与王权主义 202

政治称谓是固定化的政治文化符号 (205) 202

政治身份称谓与政治文化观念 (206) 203

“三皇五帝”的文化意义 (206) 204

帝王称谓定理化、公理化 (208) 205

尊号与神化帝王 (209) 206

谥号、尊号的宗教精神 (209) 207

帝王谥号、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210) 208

君父:全社会的宗法大家长 (211) 209

王辟:法律的化身 (213) 210

天子:宗教、宗法、政治的合一 (213) 211

皇帝:天、地、君、亲、师的合一 (214) 212

哲学范畴与王同体 (215) 213

帝王占有思想文化的核心概念 (215) 214

圣王:王权、认识、道德、行为合一 (216) 215

皇帝观念对社会的规范 (217) 216

称谓文化的二律背反与王的定位 (219) 217

十六 “清官”崇拜与王权 218

“清官”产生的基础:维护必要劳动 (221) 218

“清官”论宣扬的是救世主观念 (223) 219

“清官”为顺民请命 (224) 220

相信“清官”是被统治者软弱的表现 (225) 221

统治者宣传“清官” (226) 222

“清官”的作用:执行国家缓和社会矛盾的职能 (227) 223

十七 主奴综全人格与王权主义 224

亦主亦奴人格的普遍性 (228) 224

亦主亦奴人格源于社会的权力——依附结构 (229) 225

尽人皆奴和权威崇拜导致社会角色主奴综合性格 (230) 226

产生主奴组合性格的四种社会历史原因 (230) 227

帝王有主奴组合性格吗? (232) 228

“官僚”一词与主奴二重性 (233) 229

宰相的主奴性格 (234) 230

宦官的主奴性格 (235) 231

圣人人格是理想化的主奴组合人格 (237) 232

奴性是主奴综合性的基础 (237) 233

信仰圣者是奴在心者 (238) 234

“为一人分忧,为万民做主”的主奴性 (239) 235

内圣外王是主奴综合性之根 (239) 236

主奴性格与民主、平等观念相对立 (240) 237

十八 谏议与尊君 238

进谏的理论依据之一:扬“和”弃“同”论 (241) 238

进谏的理论依据之二:为社稷论 (242) 239

进谏的理论依据之三:为道论 (244) 240

进谏的理论依据之四:疏导论 (246) 241

进谏的理论依据之五:补短论 (247) 242

进谏的理论依据之六:尊师听教说 (248) 243

进谏的理论依据之七:拒谏易位说 (249) 244

进谏的理论依据之八:天谴说 (249) 245

进谏的态度:忠死之谏 (250) 246

进谏的态度:谏而不争 (251) 247

进谏的态度:顺谏 (253) 248

谏议是君主制度的一种补充 (253) 249

道高于君与臣下自我谬误 (255) 250

强谏多悲剧 (256) 251

进谏的民主精神与君主个人专断的矛盾 (256) 252

进谏的求实精神与君主专制制度下个人专权的矛盾 (258) 253

进谏者的才干、能臣品质与专制君主妒才嫉能的矛盾 (259) 254

当朝胜三代 (260) 255

谏议是一种自我调节 (260) 256

十九 理想国与尊王 257

儒家的理想国 (261) 257

先王之道的普遍化 (261) 258

孔子的“有道之世” (262) 259

儒家的理想、自我批判与自我调整 (264) 260

儒家的理想国是一部完整的君主论 (266) 261

儒家的理想国通向王权主义 (267) 262

道家的理想国 (269) 263

道家的理想国与专制 (270) 264

墨家的理想国与专制主义 (270) 265

理想国的制约性 (272) 266

战国百家争鸣促进了君主专制主义 (273) 267

二十 百家争鸣与王权主义 267

诸子共识:君主与宇宙本根的对应关系 (273) 268

诸子共识:君主法天合德 (275) 269

诸子共识:君主赞天地之化 (276) 270

诸子共识:君主成历史之变 (278) 271

诸子共识:君主握必然之理 (279) 272

诸子共识:君主一人独裁 (281) 273

秦始皇集先秦政治文化之大成 (281) 274

秦始皇是帝王理论的集大成者 (282) 275

秦始皇宣布朕即“道”,即“圣” (282) 276

儒学在官、在野之分与争宠、争正统 (283) 277

儒学在官、在野之争的政治与文化动因 (283) 278

二十一 王权主义与思维方式 279

经学与权威崇拜 (286) 279

章句之学禁锢思想 (287) 280

经学与繁琐 (288) 281

经学与复古 (288) 282

经学与思维定式化 (290) 283

经学与被动思维方式 (293) 284

守旧的边际平衡式的思维方式 (293) 28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