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 哲学卷 十年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探索与争鸣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郭建宁,吴继军,林妮娜著;黄枬森,方克立,邢贲思主编;郭建宁本册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80742345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93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 哲学卷 十年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探索与争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 1
二、当代中国哲学的经验教训 3
三、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6
第一章关于哲学基本问题 9
一、论争的起源与概况 10
二、论争的过程与主要内容 11
(一)争论各方的基本观点 11
(二)讨论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 22
三、哲学基本问题讨论的新发展 32
(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 32
(二)哲学基本问题一与多的争论 35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演变的探讨 36
四、哲学基本问题讨论的评价 38
第二章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41
一、论争的起源与过程 41
(一)论争的第一阶段 41
(二)论争的第二阶段 44
(三)论争的第三阶段 47
二、论争的主要内容 52
(一)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52
(二)关于“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68
(三)“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再讨论 73
三、“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论争的评价 78
(一)从历史渊源上看 78
(二)从历史背景上看 80
(三)从论争的现实意义上看 82
(四)从论争的理论意义上看 84
(五)历史的反思 87
第三章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90
一、论争的起源与概况 90
二、论争的主要内容 92
(一)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92
(二)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96
(三)主观能动性和自由 98
(四)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相互关系问题 100
(五)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114
(六)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方法 116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问题的再讨论 120
(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与形式 120
(二)旧唯物主义是否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122
(三)人能否改变、设计或选择规律? 123
四、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问题讨论的评价 125
(一)从历史背景上看 125
(二)论争的意义 127
第四章 关于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 129
一、争论的问题和争论的过程 129
二、争论的焦点 131
(一)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否可以区分为两种关系? 131
(二)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这两种关系是否有关系,是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33
(三)斗争性是否具有相对性? 139
(四)一定条件下,矛盾的统一性是否阻碍斗争性的绝对发展? 144
三、质变过程中是否有统一性 151
四、关于统一性与斗争性争论的深化 159
(一)关于统一性的含义 159
(二)关于统一性的特性 160
(三)关于统一性的作用 162
五、统一性与斗争性争论的初步评价 164
(一)成绩 164
(二)教训训 165
第五章 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力 169
一、统一性和斗争性的争论中涉及的相关问题 169
(一)一定条件下,矛盾的统一性是否阻碍斗争性的绝对发展? 170
(二)对立面的斗争或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71
二、河南的讨论 172
三、全国的讨论 174
(一)矛盾的统一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75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77
(三)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79
(四)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唯一的动力 179
四、斗争的哲学 189
五、事物发展动力的再讨论 192
六、事物发展动力讨论的评价 196
(一)成绩 196
(二)经验教训 197
第六章关于内因和外因的争论 200
一、争论的背景与阶段 200
二、第一阶段争论的主要问题和观点 202
(一)“在一定条件下,外因是能够暂时起决定作用”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203
(二)不赞成“在一定条件下,外因是能够暂时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和理由 207
三、第二阶段争论的主要问题和观点 209
(一)持第一派意见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210
(二)另一派意见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214
四、第三阶段争论的主要问题和观点 218
(一)对“在任何条件下,外因都不能起决定作用”的论点的批评 218
(二)对一定条件下,外因起决定作用的含义的理解 221
五、内外因争论的得失评价 228
(一)成绩 228
(二)局限性 230
第七章两条腿走路和两点论 235
一、争论的问题和焦点 236
(一)“两条腿走路”是否互相排斥? 236
(二)对排斥的含义及其作用的不同理解 240
(三)“两条腿”或“两条腿”之间,有没有积极和消极的分别? 244
(四)“两条腿走路”与“两点论”的区别和联系 246
二、论的历史评价 253
(一)成绩 253
(二)经验教训 255
第八章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 258
一、论争的起源与概况 258
(一)关于“一分为二” 259
(二)关于“合二而一” 261
二、论争的过程与主要内容 266
(一)论争的过程 266
(二)论争的主要内容 269
(三)“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再讨论 284
三、“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论争的评价 291
(一)论争的历史背景 291
(二)论争的理论得失 292
(三)论争的现实意义 295
(四)论争的历史反思 296
第九章关于社会基本矛盾 30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关问题的争论 301
(一)关于生产力要素的理解 301
(二)关于生产力性质的理解 304
(三)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的争论 310
(四)生产关系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18
(五)“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否可以理解为先进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走在了落后的生产力前面? 321
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有关问题的争论 330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 330
(二)什么是上层建筑? 333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35
(四)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特征 337
三、争论的得失评价 342
(一)成绩 342
(二)经验教训训 343
结语 346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351
后记 367
编辑后记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