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众传播距离论 一种心理学视角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大众传播距离论  一种心理学视角
  • 张景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978750118860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新闻报道-指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众传播距离论 一种心理学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 方汉奇  1

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主要内容  3

1.3 研究方法  5

1.4 创新点和局限性  6

1.5 论文基础上的主要修改  7

上篇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理论与实务 11

第2章 传播心理距离的理论依据  11

2.1 经典传播理论中有关心理距离的观点  12

2.1.1 心理距离与传受之间的同质性和差异性  12

2.1.2 传播关系与“距离的矛盾”  19

2.1.3 大众传播理论发展对心理距离认知的调整  21

2.1.4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的三类观点  24

2.2 文艺美学中有关心理距离的观点  29

2.2.1 “和谐”与心理距离  30

2.2.2 “移情说”与“距离说”  33

2.2.3 接受美学中的心理距离  39

第3章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及与其他距离的关系  53

3.1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的界定  54

3.1.1 认知距离及其成因  54

3.1.2 情感距离及其成因  57

3.1.3 态度距离及其成因  59

3.2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与其他距离的关系  61

3.2.1 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关系  62

3.2.2 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关系  67

3.2.3 时间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关系  72

第4章 不同媒介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剖析——麦克卢汉“热媒介”与“冷媒介”悖论的开解  78

4.1 “热媒介”与“冷媒介”悖论产生的原因  79

4.2 人身媒介心理距离分析——“冷”媒介悖论的开解  82

4.2.1 体态语  83

4.2.2 口语  85

4.3 印刷媒介心理距离分析——“热”媒介悖论的开解  88

4.4 电子媒介心理距离分析——“冷”媒介悖论的开解  92

4.4.1 电视  93

4.4.2 广播  96

4.4.3 网络  98

4.4.4 《理解媒介》——印刷版的电子媒介  101

4.5 重新部落化:寻求“感知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平衡  104

第5章 大众传播媒体吸纳人际传播的策略  111

5.1 报纸吸纳人际传播策略  112

5.1.1 “对话感”模拟  112

5.1.2 “全息感”模拟  114

5.1.3 “个性化”模拟  116

5.2 电视吸纳人际传播策略  118

5.2.1 自然的仿真效果  118

5.2.2 “现场感”的营造  119

5.2.3 “对象感”的培养和展示  121

5.2.4 互动和参与  123

5.3 广播吸纳人际传播策略  125

5.3.1 “播音腔”的改造  126

5.3.2 “可视化”:展现全息性  128

5.3.3 “互动化”:增进听众参与  129

5.4 杂志吸纳人际传播策略:基于《经济学家茶座》的分析  131

5.4.1 “茶座”:定格传播内容和形式  131

5.4.2 “茶座”:营造轻松的交谈氛围  132

5.4.3 “茶座”:人际传播的“道具”  134

5.5 图书吸纳人际传播策略:基于《传播学概论》的分析  135

5.5.1 “对话感”: “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  135

5.5.2 “形象感”:故事化的写作方式  138

5.5.3 “现场感”:将读者“请”到字里行间  139

第6章 大众传播适度距离策略  143

6.1 适度认知距离策略  144

6.1.1 “不知”与“应知”: “反映”而不“全映”  144

6.1.2 “已知”与“未知”: “贴近”与“拉开”兼顾  147

6.1.3 “欲知”与“应知”: “满足”与“引导”兼顾  153

6.2 适度情感距离的把握  158

6.2.1 “迎合”而不“媚俗”  159

6.2.2 “参与”而不过分“涉入”  160

6.2.3 情感与理智相结合  162

6.3 适度态度距离策略  164

6.3.1 采用适度态度距离策略的原因  164

6.3.2 从认知切入,促成态度“同化”  166

6.3.3 给受众留有选择余地  167

6.3.4 从“求同”入手实现引导目的  169

6.3.5 “硬”与“软”结合  171

下篇 个案研究大众传播心理视角下的热点事件分析第7章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视角下的民生新闻——“南京零距离”现象剖析  181

7.1 从心理距离的变化看民生新闻“走红”  181

7.1.1 宏观视角下心理距离的调整  182

7.1.2 微观视角下心理距离的调整  185

7.2 存在的问题  192

7.2.1 低俗化  193

7.2.2 琐碎化  194

7.2.3 负面化  195

7.3 发展方向  195

7.3.1 由“本土化”向“大地域”转型  196

7.3.2 由“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  198

7.3.3 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化  204

第8章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视角下的电视主持传播——基于“黄健翔解说门”事件的分析  209

8.1 事件回放  210

8.2 争论双方主要观点评析  211

8.2.1 争论双方主要观点  211

8.2.2 关于争论的评析  213

8.3 大众传播吸纳人际传播:心理距离的适度把握  217

8.3.1 主持人生活角色与职业角色的把握  217

8.3.2 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的把握  219

8.3.3 媒介性角色与个人性角色的把握  221

第9章 “于丹现象”——从大众传播适度距离角度的解读  225

9.1 “于丹红”的宏观解读  226

9.1.1 社会情境: “国学热”与现代人心灵的困境  226

9.1.2 政治语境:和谐社会的需要  227

9.1.3 媒介语境: “媚雅”与“媚俗”的统一  228

9.2 “于丹红”的微观解读  229

9.2.1 认知距离的贴近与拉开  230

9.2.2 情感距离的贴近与拉开  234

9.2.3 以“第三人认同”为主的态度距离策略  237

9.3 “于丹红”与“于丹黑”争议评析  240

第10章 结束语  244

参考文献  250

后记  26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