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教育社会学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新编教育社会学  第2版
  • 马和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6812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7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91页
  • 主题词:教育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编教育社会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1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3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4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8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11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14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16

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 16

二、学科成型时期 19

三、社会学化时期 20

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 22

五、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24

六、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25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26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27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 28

三、教育的互动理论 29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的应用 30

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 30

二、教育社会学应用研究的类型 31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33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37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37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 37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38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43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44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44

二、研究课题的形成 45

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 49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 53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55

一、调查法 55

二、现场法 58

三、隐蔽法 61

四、人种学研究 63

第二编 教育行为论 65

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67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67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 68

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地位 77

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 80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82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83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91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92

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 93

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 95

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97

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 98

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102

第一节 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 102

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 103

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 106

第二节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107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 107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 111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115

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 120

第三节 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 122

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 122

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123

第三编 教育活动论 129

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 131

第一节 课堂的结构 132

一、课堂的时空结构 132

二、课堂的角色结构 135

第二节 课堂中的互动 141

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 141

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 143

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 146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 149

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149

二、课堂上的问题行为 150

三、课堂控制的方法 152

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 157

第一节 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 157

一、课程的研究传统 158

二、课程的分析模式 161

三、课程与社会控制 162

第二节 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 169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169

二、学校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171

第三节 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 178

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 178

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 179

三、生活经验的影响力研究 182

第四编 教育组织论 185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87

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 187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188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190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191

一、班级正式结构 191

二、班级非正式结构 193

三、社会网络分析 197

四、两种结构的矛盾 198

第三节 班级的群体分析 199

一、班级群体的形成与类型 199

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 202

三、班集体的建设 204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209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210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210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213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运行 215

一、学校组织中的冲突 215

二、学校组织的协调 217

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 218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变革 224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 224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 225

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 227

第五编 教育制度论 231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233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233

一、制度的含义 233

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235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 236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236

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237

第三节 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 238

一、社会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238

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 242

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245

第十章 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 249

第一节 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 249

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 249

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 250

第二节 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 251

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 252

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 253

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 254

第三节 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 255

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 255

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 258

第四节 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 260

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 260

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 264

三、种族、性别、语言与教育机会 265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271

第一节 教育问题概述 271

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 271

二、教育问题的含义 273

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 273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 276

一、结构性教育问题 276

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 277

三、伴生性教育问题 277

四、失范性教育问题 279

五、标签性教育问题 280

六、过程性教育问题 281

七、失误性教育问题 282

第三节 教育不平等问题 283

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 283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 285

三、教育公平问题 289

第四节 学习压力问题 291

一、学习压力的概念 291

二、学习压力的影响 293

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 296

第五节 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 297

一、国外的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 297

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 299

第六编 教育功能论 303

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的功能 305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概述 305

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 305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306

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 310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 314

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 315

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 315

三、教育制度的创新 317

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 318

一、社会化理论 318

二、分配理论 319

三、合法化理论 321

第十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324

第一节 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324

一、社会化概述 324

二、社会化的过程 327

三、社会化的媒介 333

第二节 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 338

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 339

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344

三、中国社会的社会流动与教育 346

第三节 教育与生活方式 348

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指标 348

二、教育与生活水平 349

三、教育与生活质量 352

第十四章 教育与国家发展 356

第一节 教育与国家现代化 356

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 356

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 364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 367

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367

二、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教育需求 368

三、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372

第三节 全球化与教育 374

一、全球化理论的出现 375

二、教育的全球化 37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