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2013最新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中公教育浙江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5803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资格考试-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2013最新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基础 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1
考点聚焦 1
考点梳理 1
一、小学教育概述 1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1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2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2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 2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3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6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
(一)小学教育的特点 7
(二)小学教师的特点 9
第二节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10
考点聚焦 10
考点梳理 10
一、学校管理概述 10
(一)学校管理的概念 10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 11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1
(四)学校管理的过程 11
(五)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12
二、学校的组织机构 14
(一)学校组织机构的含义 14
(二)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 14
(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 14
三、学校的运行机制 15
(一)学校管理体制 15
(二)学校规章制度 16
第三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17
考点聚焦 17
考点梳理 17
一、教育概述 17
(一)教育的概念 17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7
(三)教育的属性 18
(四)教育的功能 19
(五)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9
二、教育学概述 23
(一)教育学的概念 23
(二)教育学的发展 23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7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27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28
(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28
四、教育目的 29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29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30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 30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 31
(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31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31
五、教育制度 32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32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32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33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33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4
考点聚焦 34
考点梳理 34
一、课程的概念 34
二、课程的作用 35
三、课程的类型 35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35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5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36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36
四、课程理论流派 36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36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37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37
五、课程内容 37
(一)课程计划 37
(二)课程标准 38
(三)教材 38
六、课程开发 39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39
(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39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 39
七、课程评价 40
(一)课程评价的涵义 40
(二)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40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40
(一)基本理念 40
(二)核心理念 40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41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41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41
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42
(一)课程结构 42
(二)课程内容 42
(三)课程实施 42
(四)课程管理 43
(五)课程评价 44
第五节 教师专业发展 44
考点聚焦 44
考点梳理 44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44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44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44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 45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45
(一)专业理念 45
(二)专业知识 45
(三)专业能力 45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46
(一)三阶段发展 46
(二)四阶段发展 47
(三)五阶段发展 47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7
(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47
(二)开展微格教学 48
(三)进行专门训练 48
(四)反思教学经验 48
第六节 教育科学研究 48
考点聚焦 48
考点梳理 48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48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 48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48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49
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0
(一)教育观察法 50
(二)教育调查法 51
(三)教育实验法 54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 55
(五)教育叙事研究法 55
(六)个案法 56
(七)历史法 56
(八)比较法 56
三、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56
(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概念 56
(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56
(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 57
强化训练 59
第二章 学生指导 6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63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63
考点聚焦 63
考点梳理 63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63
二、认知过程 64
(一)感觉 64
(二)知觉 65
(三)注意 66
(四)记忆 68
(五)言语 71
(六)思维 71
(七)想象 74
三、情绪情感过程 75
(一)情绪 75
(二)情感 75
四、意志过程 76
(一)意志的概念与特征 76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76
(三)意志品质 77
五、个性心理 77
(一)需要 77
(二)动机 78
(三)兴趣 78
(四)能力 78
(五)性格 79
(六)气质 79
(七)人格 80
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 81
考点聚焦 81
考点梳理 82
一、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82
(一)身心发展的概念 82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82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83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84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84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85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89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89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90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90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91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91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92
考点聚焦 92
考点梳理 92
一、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规律 92
(一)学习的概念 92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92
二、学习理论 94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94
(二)认知学习理论 95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98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98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指导 100
(一)认知过程的指导 100
(二)非认知过程的指导 100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101
四、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03
(一)能力差异 103
(二)认知方式差异 104
(三)性格差异与教育 104
五、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05
(一)学习兴趣的概述 105
(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05
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06
(一)学习习惯的概述 106
(二)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07
第四节 小学德育 107
考点聚焦 107
考点梳理 108
一、德育的涵义 108
二、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08
(一)爱国主义教育 108
(二)理想教育 108
(三)集体主义教育 108
(四)劳动教育 109
(五)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109
三、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109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109
(二)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 109
(三)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 109
(四)自觉纪律的形成 109
四、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109
(一)外部条件 109
(二)内部条件 110
五、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110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10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11
六、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12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12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112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13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13
七、小学德育的原则 113
(一)导向性原则 113
(二)疏导原则 113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14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14
(五)因材施教原则 114
(六)知行统一原则 114
(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15
(八)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15
八、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15
(一)小学德育的途径 115
(二)小学德育的方法 116
第五节 美育 118
考点聚焦 118
考点梳理 118
一、美育的概述 118
(一)美育的概念 118
(二)美育的发展 118
(三)美育的功能 119
(四)美育的任务 120
二、美育的内容 120
(一)形式教育 120
(二)理想教育 120
(三)艺术教育 121
三、美育实施的原则 121
(一)美育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 121
(二)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的正确结合 121
(三)掌握艺术内容和掌握艺术方法相统一 121
(四)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 121
四、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121
(一)美育的实施途径 121
(二)美育的实施方法 122
第六节 小学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122
考点聚焦 122
考点梳理 123
一、小学生的医疗保健常识 123
(一)小学儿童的生理特点与卫生 123
(二)小学儿童的营养卫生 125
二、小学儿童的安全防范常识 127
(一)小学儿童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127
(二)小学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128
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 130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130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31
四、心理评估 132
(一)心理评估的含义 132
(二)心理评估的方法 132
五、小学生心理辅导 134
(一)心理辅导概述 134
(二)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135
强化训练 136
第三章 班级管理 13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39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139
考点聚焦 139
考点梳理 139
一、班级的概念 139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140
(一)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 140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40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40
三、班级管理概述 141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141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 141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 141
四、班级管理的模式 142
(一)常规管理 142
(二)平行管理 142
(三)民主管理 142
(四)目标管理 142
五、班级管理的原则 143
(一)方向性原则 143
(二)全面管理原则 143
(三)自主参与原则 143
(四)教管结合原则 143
(五)全员激励原则 143
(六)平行管理原则 144
六、班级管理的方法 144
(一)调查研究法 144
(二)目标管理法 144
(三)情境感染法 144
(四)规范制约法 144
(五)舆论影响法 145
(六)心理疏导法 145
(七)行为训练法 145
七、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 145
(一)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145
(二)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46
八、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146
(一)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 146
(二)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47
(三)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47
第二节 班主任 148
考点聚焦 148
考点梳理 148
一、班主任的概念 148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48
(一)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148
(二)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148
(三)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148
三、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149
(一)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 149
(二)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149
(三)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149
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49
(一)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49
(二)个别教育工作 150
第三节 班级活动 152
考点聚焦 152
考点梳理 152
一、班级活动的概念 152
二、班级活动的功能 153
(一)满足交往功能 153
(二)学习发展功能 153
(三)个性发展功能 153
(四)班集体建设功能 153
(五)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 153
三、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 153
(一)日常性班级活动 154
(二)阶段性班级活动 154
第四节 班队活动 155
考点聚焦 155
考点梳理 155
一、班队活动的含义 155
二、班队活动的原则 155
(一)教育性原则 155
(二)针对性原则 155
(三)自主性原则 156
(四)多样性原则 156
(五)计划性原则 156
(六)生活化原则 156
三、班队活动的类型 156
(一)主题教育活动 156
(二)班队例会 156
(三)班队文艺活动 156
(四)班队体育活动 156
(五)班队科技活动 157
(六)班队劳动 157
(七)班队游戏活动 157
(八)少先队活动 157
第五节 课外活动 158
考点聚焦 158
考点梳理 158
一、课外活动概述 158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 158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 158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 160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60
三、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62
四、小学课外活动的管理过程 162
(一)制订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 162
(二)建立、健全课外活动工作管理系统 162
(三)建立辅导队伍,提高辅导队伍素质 162
(四)创设条件、充实设备,保证课外活动的时间 163
(五)课外活动工作的评价 163
强化训练 163
第四章 学科知识 16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67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67
考点聚焦 167
考点梳理 167
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67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67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67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68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68
二、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 168
三、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169
四、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 169
五、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72
六、语文教学建议 173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73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173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73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73
七、语文评价建议 173
第二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175
考点聚焦 175
考点梳理 175
一、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75
(一)对数学课程的定位 175
(二)对数学的认识 175
(三)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175
(四)对数学教学的认识 175
(五)对数学教育评价的认识 175
(六)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作用的认识 175
二、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76
三、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及内容 176
(一)总体目标 176
(二)学段目标 177
(三)内容目标 178
四、数学教学建议 181
五、数学评价建议 182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182
(二)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182
(三)情感态度的评价 182
(四)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82
(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182
(六)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182
(七)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182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83
强化训练 183
第五章 教学设计 18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86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186
考点聚焦 186
考点梳理 186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186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 187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88
(一)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188
(二)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188
(三)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188
四、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内容 18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89
(二)教学背景分析 189
(三)教学目标设计 189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89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90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90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90
考点聚焦 190
考点梳理 191
一、学习需要分析 191
(一)学习需要分析概述 191
(二)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步骤 191
(三)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 191
二、学习内容分析 192
(一)言语信息 192
(二)智力技能 192
(三)认知策略 193
(四)动作技能 193
(五)态度 193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93
(一)学习准备分析 193
(二)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 195
(三)焦虑水平 196
(四)学习动机分析 196
第三节 教案设计与编写 196
考点聚焦 196
考点梳理 196
一、教案的基本内容与设计类型 196
(一)教案的基本内容 196
(二)教案设计的类型 197
二、教学目标设计 198
(一)教学目标的内容 198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198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 200
(一)教学重难点的区别与联系 200
(二)确定教学重难点的要求 200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200
四、教学过程设计 201
(一)导入新课 201
(二)新课讲授 203
(三)巩固练习 204
(四)课堂总结 205
五、作业布置 205
六、板书设计 206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211
考点聚焦 211
考点梳理 211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和意义 211
(一)概念 211
(二)意义 211
(三)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变化 211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 213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整合 213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整合 213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 213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213
(二)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 213
(三)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 214
(四)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的整合 214
第五节 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214
考点聚焦 214
考点梳理 214
一、综合课程 214
(一)综合课程的类型 214
(二)目前在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 215
二、综合实践活动 218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和性质 218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218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 219
强化训练 220
第六章 教学实施 22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22
第一节 教学概述 222
考点聚焦 222
考点梳理 222
一、教学的概念 222
(一)教学的内涵 222
(二)教学的特点 222
(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223
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23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223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223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223
(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24
三、教学的意义 224
(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24
(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224
(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24
第二节 教学过程 224
考点聚焦 224
考点梳理 224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224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25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25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25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25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226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226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27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228
(一)激发学习动机 228
(二)领会知识 228
(三)巩固知识 228
(四)运用知识 228
(五)检查知识 228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229
考点聚焦 229
考点梳理 229
一、教学原则 229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229
(二)我国小学教学原则 229
二、教学方法 233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233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233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37
第四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模式 238
考点聚焦 238
考点梳理 238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238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238
(一)个别教学制 238
(二)班级授课制 239
(三)分组教学 240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240
(五)特朗普制 241
三、教学模式 241
(一)国外流行的教学模式 241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242
第五节 课堂教学的实施 242
考点聚焦 242
考点梳理 242
一、教学实施的环节 242
(一)备课 242
(二)上课 243
(三)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243
(四)课外辅导 243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44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 244
(一)教学情境的含义 244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要素 244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一般程序 244
(四)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245
三、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245
(一)直接教学策略 245
(二)自主型教学策略 246
(三)共同解决教学策略 246
四、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247
(一)课堂教学总结的概念 247
(二)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 247
五、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248
(一)课堂教学行为 248
(二)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248
第六节 学习动机 249
考点聚焦 249
考点梳理 249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249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249
(一)学习需要 249
(二)诱因 250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250
(一)激发功能 250
(二)指向功能 250
(三)维持功能 250
(四)调节功能 250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250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50
(二)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250
(三)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251
(四)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251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251
六、学习动机的理论 251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251
(二)需要层次理论 252
(三)成就动机理论 252
(四)成败归因理论 252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253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54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254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254
第七节 学习方式 255
考点聚焦 255
考点梳理 255
一、学习方式的类型 255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255
(二)学习方式的类型 256
二、学习策略 256
(一)学习策略概述 256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256
(三)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 258
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258
(一)知识的学习 258
(二)技能的学习 261
强化训练 262
第七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 26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66
第一节 教学评价 266
考点聚焦 266
考点梳理 266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266
二、小学教学评价的内容 266
(一)学生发展评定 267
(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 267
(三)课程和教材评价 267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 267
(一)诊断教学问题 267
(二)提供反馈信息 267
(三)调控教学方向 267
(四)激励学习热情 268
(五)检验教学效果 268
四、教学评价的类型 268
(一)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68
(二)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268
(三)根据评价的方法,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69
(四)根据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269
五、教学评价的原则 270
(一)客观性原则 270
(二)发展性原则 270
(三)整体性原则 270
(四)指导性原则 270
六、小学教学评价的步骤及方法 270
(一)建立评价目标 270
(二)收集评价信息 270
(三)报告评价结果 271
七、教学评价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271
(一)现存问题 271
(二)新的教学评价理念 272
(三)教学评价改革的对策 272
第二节 教学反思 273
考点聚焦 273
考点梳理 273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273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 273
(一)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 273
(二)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 273
(三)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 273
(四)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 274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274
(一)反思教学理念 274
(二)反思教学目标 274
(三)反思教学过程 274
(四)反思教学得失 274
(五)教学再设计 274
四、教学反思的意义 275
(一)教学反思有利于教案的改进 275
(二)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275
(三)教学反思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275
五、教学反思的类型 275
(一)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275
(二)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276
(三)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276
(四)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 276
六、教学反思的原则 276
(一)自主性原则 276
(二)真实性原则 276
(三)及时性原则 276
(四)个性化原则 277
七、教学反思的方法 277
(一)行动研究法 277
(二)自我提问法 277
(三)教学诊断法 277
(四)比较法 277
(五)阅读新知法 277
八、教学反思的过程 277
(一)具体经验阶段 277
(二)观察与分析阶段 277
(三)重新概括阶段 278
(四)积极的验证阶段 278
强化训练 278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面授辅导课程 280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面授辅导课程 282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