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 第4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  第4版
  • 许钟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9031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17页
  • 文件大小:127MB
  • 文件页数:639页
  • 主题词:空气净化-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微粒及其分布特性 1

1-1微粒的分类 1

1-1-1按微粒的形成方式分类 1

1-1-2按微粒的来源分类 1

1-1-3按微粒的大小分类 1

1-1-4微粒的通俗分类 1

1-2微粒大小的量度 3

1-2-1粒径 3

1-2-2平均粒径 4

1-3微粒的统计分布 8

1-3-1粒径分布曲线 8

1-3-2按粒径的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 15

1-3-3在双对数纸上的粒径分布 20

1-3-4按密度的分布 21

1-4微粒大小的集中度 24

1-5对数正态分布的应用 26

1-5-1集中度的确定 26

1-5-2平均粒径的计算 28

1-5-3粒径分布的几种关系 29

1-6粒数统计量 30

参考文献 31

第二章 室外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大气尘 32

2-1大气尘的概念 32

2-2大气尘的发生源 33

2-2-1自然发生源和人为发生源 33

2-2-2大气尘的发生量 35

2-3大气尘的组成 38

2-3-1无机性非金属微粒 38

2-3-2金属微粒 39

2-3-3有机性微粒 45

2-3-4有生命微粒 46

2-3-5大气尘的一般组成 46

2-4大气尘的浓度 46

2-4-1浓度表示方法 46

2-4-2大气尘浓度的自然基础值 47

2-4-3计重浓度 47

2-4-4计数浓度 63

2-4-5计数浓度和计重浓度的对比 66

2-5大气尘的粒径分布 67

2-5-1全粒径分布 67

2-5-2在双对数纸上的分布 69

2-5-3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布 80

2-6影响大气尘浓度和分布的因素 81

2-6-1风的影响 81

2-6-2湿度的影响 84

2-6-3绿化的影响 90

2-7大气微生物的分布 90

2-7-1浓度分布 90

2-7-2粒径分布 92

参考文献 93

第三章 微粒的过滤机理 96

3-1过滤分离 96

3-2过滤器的基本过滤过程 98

3-3纤维过滤器的过滤机理 99

3-3-1拦截(或称接触、钩住)效应 99

3-3-2惯性效应 100

3-3-3扩散效应 100

3-3-4重力效应 101

3-3-5静电效应 101

3-4计算纤维过滤器效率的步骤 102

3-5孤立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捕集效率——孤立圆柱法 103

3-5-1拦截捕集效率 103

3-5-2惯性捕集效率 105

3-5-3扩散捕集效率 105

3-5-4重力捕集效率 106

3-5-5静电捕集效率 107

3-5-6孤立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总捕集效率 107

3-6过滤器内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捕集效率——纤维干涉的影响和修正方法 109

3-6-1有效半径法 109

3-6-2结构不均匀系数法 110

3-6-3实验系数法 111

3-6-4半经验公式法 111

3-7计算纤维过滤器总效率的对数穿透定律 111

3-7-1对数穿透定律 111

3-7-2对数穿透定律的适用性 114

3-8影响纤维过滤器效率的因素 116

3-8-1微粒尺寸的影响 116

3-8-2微粒种类的影响 122

3-8-3微粒形状的影响 122

3-8-4纤维粗细和断面形状的影响 122

3-8-5过滤速度的影响 123

3-8-6纤维填充率的影响 126

3-8-7气流温度的影响 126

3-8-8气流湿度的影响 126

3-8-9气流压力的影响 126

3-8-10容尘量的影响 126

3-9毛细管模型概说 129

3-10颗粒过滤器的效率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四章 空气过滤器的特性 136

4-1空气净化系统过滤器的作用和分类 136

4-2过滤器的特性指标 140

4-3面速和滤速 140

4-4效率 141

4-4-1效率 141

4-4-2穿透率 142

4-4-3净化系数 142

4-5阻力 142

4-5-1滤料阻力 142

4-5-2过滤器全阻力 145

4-6容尘量 149

4-7过滤器的设计效率 150

4-8过滤器的串联效率 154

4-8-1高效过滤器串联效率 154

4-8-2中效过滤器串联效率 155

4-9使用期限 156

4-9-1过滤器寿命 156

4-9-2寿命和运行风量的关系 157

4-10计重效率的估算 160

4-11滤纸过滤器 162

4-11-1折叠形滤纸过滤器 162

4-11-2管形滤纸过滤器 165

4-11-3滤纸过滤器所用的滤纸 167

4-11-4滤纸的一般特性 172

4-11-5滤纸过滤器的发展 175

4-12纤维层过滤器 177

4-13发泡材料过滤器 180

4-14静电净化器 180

4-14-1静电净化器的用途 180

4-14-2静电净化器的工作原理 181

4-14-3静电净化器的结构 182

4-14-4静电净化器的效率 184

4-14-5二次电离式静电净化器 186

4-15特殊过滤器 189

4-15-1活性炭过滤器 189

4-15-2杀菌过滤器 190

参考文献 191

第五章 高效过滤器的结构设计 193

5-1高效过滤器气道内的流动状态 193

5-2高效过滤器的全阻力 194

5-2-1滤料阻力△P1 194

5-2-2气道摩擦阻力△P2 196

5-2-3进出口局部阻力C 197

5-2-4全阻力△P 197

5-3最佳波峰高度 198

5-4最佳深度 200

5-5波峰角 201

5-6无分隔板过滤器的结构参数 202

5-7管形过滤器的计算 205

参考文献 207

第六章 室内微粒的运动 208

6-1作用在微粒上的力 208

6-2微粒的重力沉降 208

6-3微粒在惯性力作用下的运动 211

6-4微粒的扩散运动 212

6-5微粒在表面上的沉积 213

6-5-1微粒在无送风室内垂直表面上的扩散沉积 213

6-5-2微粒在无送风室内底(平)面上的沉积 215

6-5-3微粒在送风室内平面上的沉积 215

6-6气流对微粒运动的影响 220

6-6-1影响室内微粒分布的因素 220

6-6-2微粒的迁移 222

6-6-3热对流气流的影响 223

6-6-4人走动的二次气流影响 228

6-7气流中微粒的凝并 229

6-8平行气流中点源的污染包络线 230

6-8-1点源污染包络线 231

6-8-2污染源的实际微粒分布 232

6-8-3污染包络线的计算 238

参考文献 239

第七章 空气洁净度级别 241

7-1空气洁净度标准(级别)的沿革 241

7-2空气洁净度级别的数学表达式 245

7-3不同粒径的粒数换算关系 247

7-4表示空气洁净度级别的平行线 247

7-5空气洁净度所要控制的对象 250

7-5-1控制的最小粒径 250

7-5-2控制的微粒数量 252

7-6被控制的含尘浓度的具体条件 252

7-7由成品率确定空气洁净度的理论方法 253

7-7-1空气洁净度对成品率的影响 253

7-7-2计算成品率的理论公式 256

7-8洁净环境中分子态污染物的级别 264

参考文献 266

第八章 洁净室原理 267

8-1控制污染的途径 267

8-2气流的状态 267

8-2-1几种基本流动状态 267

8-2-2紊流过程的物理状态 269

8-3乱流洁净室原理 270

8-3-1乱流洁净室原理 270

8-3-2乱流洁净室的风口 271

8-3-3乱流洁净室的效果 273

8-4单向流洁净室原理 273

8-4-1单向流洁净室的分类 274

8-4-2单向流洁净室原理 278

8-5单向流洁净室的三项特性指标 282

8-5-1流线平行度 282

8-5-2乱流度 283

8-5-3下限风速 287

8-6辐流洁净室原理 293

8-6-1辐流洁净室的形式 293

8-6-2辐流洁净室原理 294

8-7洁净室的压力 297

8-7-1静压差的物理意义 297

8-7-2静压差的作用 298

8-7-3洁净室与邻室间防止缝隙渗透的静压差的确定 300

8-7-4洁净室与室外(或与室外相通的空间)之间防止缝隙渗透的静压差的确定 300

8-7-5乱流洁净室防止开门时进入气流污染的静压差的确定 301

8-7-6单向流洁净室防止开门时进入气流污染的静压差的确定 303

8-7-7建议采用的压差 303

8-8入室的缓冲与隔离 304

8-8-1气闸室 304

8-8-2正压缓冲室 306

8-8-3负压缓冲室 307

8-8-4空气吹淋室 308

8-9全顶棚送风、两侧下回风洁净室的特性 312

8-9-1线汇模型 313

8-9-2流场的特点 318

8-9-3允许室宽 323

参考文献 325

第九章 生物洁净室原理 327

9-1生物洁净室的应用 327

9-2微生物的主要特性 335

9-3微生物的污染途径 336

9-4生物微粒的等价直径 337

9-4-1微生物的尺度 337

9-4-2生物微粒的等价直径 337

9-5生物微粒的标准 340

9-5-1微生物的浓度 340

9-5-2浮游细菌数量和标准 341

9-5-3沉降细菌数量和标准 343

9-6沉降菌和浮游菌的关系 344

9-6-1奥梅梁斯基公式的证明 344

9-6-2沉降量公式的修正 345

9-6-3沉降菌法和浮游菌法在洁净室内的应用 348

9-7过滤除菌 349

9-7-1高效过滤器对微生物的过滤效率 349

9-7-2细菌对滤材的穿透 352

9-7-3微生物在滤材上的繁殖 352

9-8消毒灭菌 353

9-8-1概念 353

9-8-2主要消毒灭菌方法 353

9-8-3紫外线消毒灭菌 354

9-9一般生物洁净室 361

9-9-1形式 361

9-9-2风速 362

9-9-3局部气流问题 364

9-10隔离式生物洁净室 366

9-10-1生物危险度标准 366

9-10-2隔离方式 370

9-10-3生物安全柜 370

9-10-4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 372

9-10-5负压隔离病房 374

9-10-6隔离式生物洁净室的排风安全性 375

参考文献 379

第十章 洁净室均匀分布计算理论 383

10-1洁净室三级过滤系统 383

10-2乱流洁净室含尘浓度瞬时式 384

10-3乱流洁净室含尘浓度稳定式 386

10-3-1单室的稳定式 386

10-3-2多室的稳定式 386

10-4有局部净化设备时的含尘浓度稳定式 388

10-5瞬时式和稳定式的物理意义 389

10-6乱流洁净室其他计算方法 390

10-7单向流洁净室含尘浓度计算法 391

10-8乱流洁净室自净时间和污染时间的计算 391

10-8-1概念 391

10-8-2自净时间的计算 392

10-8-3发尘污染时间的计算 396

10-9单向流洁净室的自净时间 397

参考文献 398

第十一章 洁净室不均匀分布计算理论 399

11-1不均匀分布的影响 399

11-2三区不均匀分布模型 401

11-3三区不均匀分布的数学模型 403

11-4 N-n通式的物理意义 405

11-5不均匀分布计算和均匀分布计算对比 406

参考文献 406

第十二章 洁净室特性 408

12-1静态特性 408

12-2动态特性 413

12-3不均匀分布特性曲线 417

12-4浓度场的不均匀性 421

12-4-1主流区和回风口区浓度之比 421

12-4-2涡流区和主流区浓度之比 421

12-4-3涡流区和回风口区浓度之比 422

12-4-4不均匀分布和均匀分布浓度之比 422

12-5新风尘浓负荷特性 423

12-5-1新风三级过滤的技术效果 423

12-5-2新风尘浓负荷比 425

12-5-3 新风尘浓负荷比与部件寿命的关系 426

参考文献 427

第十三章 洁净室的设计计算 428

13-1室内外计算参数的确定 428

13-1-1大气尘浓度 428

13-1-2室内单位容积发尘量 428

13-1-3新风比 433

13-2高效空气净化系统计算 436

13-2-1 N的计算 436

13-2-2n的计算 437

13-2-3 ?的计算 437

13-2-4三种设计计算原则 441

13-2-5例题 442

13-3中效空气净化系统计算 444

13-4有局部净化设备场合的计算 446

13-4-1既有集中式空调系统又有专用空调机的机房 447

13-4-2只靠专用空调机加新风处理的机房 447

参考文献 448

第十四章 局部洁净区 450

14-1主流区概念的应用 450

14-2主流区的特性 454

14-2-1气流分布特性 454

14-2-2速度衰减特性 455

14-2-3浓度场特性 456

14-2-4主流区污染度 460

14-2-5扩大主流区理念 462

14-3部分围挡壁式洁净区 464

14-4气幕洁净棚 466

14-4-1应用 466

14-4-2空气幕的隔离作用 467

14-4-3气幕洁净棚隔离效果的理论分析 469

14-4-4气幕洁净棚的性能 471

14-5围帘洁净棚 474

14-5-1应用 474

14-5-2净化效果的理论分析 476

14-5-3实验效果 479

14-6洁净隧道用层流罩 480

14-6-1抗污染干扰的要求 480

14-6-2操作面上辅助送风的作用 480

参考文献 482

第十五章 阻漏层理论 483

15-1概念 483

15-2漏泄方程 483

15-3阻漏方程 487

15-4阻漏效果 489

15-5阻漏层的阻漏机理 490

15-5-1稀释阻漏 490

15-5-2过滤阻漏 491

15-5-3降压阻漏 492

15-5-4阻隔阻漏 492

15-6阻漏层送风末端 492

15-6-1概述 492

15-6-2阻漏层送风末端的结构 493

15-6-3阻漏层送风末端的特性 494

15-6-4阻漏层送风末端的应用 498

15-6-5几种送风末端的比较 502

参考文献 504

第十六章 采样理论 505

16-1采样系统 505

16-2等速采样 510

16-2-1在有速度气流中采样 510

16-2-2在静止空气中采样 515

16-2-3采样口直径计算 516

16-3采样管中微粒的损失 517

16-3-1采样管中的扩散沉积损失 517

16-3-2采样管中的沉降沉积损失 522

16-3-3采样管中的碰撞损失 524

16-3-4采样管中的凝并损失 525

16-3-5与实验对比 525

16-3-6综合结论 528

16-4最小检测容量 529

16-4-1问题的提出 529

16-4-2非0检验原则 530

16-4-3最少总粒子数原则 534

16-4-4浮游菌最小采样量 536

16-5最小沉降面积 536

参考文献 537

第十七章 测定和评价 539

17-1微粒浓度的测定 539

17-1-1计重浓度法 539

17-1-2计数浓度法——滤膜显微镜计数法 540

17-1-3计数浓度法——光散射式粒子计数器计数法 543

17-1-4其他计数浓度法 554

17-1-5相对浓度法 555

17-1-6生物微粒测定法 555

17-2过滤器的测定 557

17-2-1测定范围 557

17-2-2过滤器效率的测定 559

17-2-3过滤器容尘量的测定 570

17-3检漏 572

17-3-1高效过滤器的检漏 572

17-3-2隔离式生物洁净装置的检漏 582

17-4洁净室的测定 586

17-4-1洁净室测定的种类 586

17-4-2洁净室的测定状态 588

17-4-3必要测点数 590

17-4-4连续采样方法 594

17-4-5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595

17-5洁净度级别的评定 596

17-5-1洁净度级别的评定标准 596

17-5-2动静比 600

17-5-3大气尘浓度的修正 601

参考文献 601

附录 中、英、日常用术语对照 604

索引 60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