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4695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中学历史课-教学法-中学教师-聘用-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 2

第一章 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 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

考点聚焦 2

第一节 高中历史课程概述 2

考点梳理 2

一、高中历史课程论 2

(一)高中历史课程理念 2

(二)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 5

(三)高中历史课程的作用 5

(四)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概述 5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及其特点 10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 10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3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特点 13

(一)确立了新的三维目标 13

(二)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 16

(三)选择了新的课程内容 18

四、高中历史教科书分析 19

(一)高中历史教科书 19

(二)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和结构 19

第二节 高中历史教学的史学素养 21

考点梳理 21

一、认识史学理论 21

(一)史学理论 21

(二)相关概念 21

二、史学发展脉络 22

(一)主要线索 22

(二)二十世纪史学概述 24

三、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几个史学观点 27

(一)唯物史观 27

(二)全球史观 27

(三)文明史观 27

(四)现代化史观 28

(五)比较史学 28

四、与高中历史教学相关的史学方法 28

(一)历史知识与历史体裁 28

(二)历史资料的收集及运用 29

(三)历史的阐释和评价 29

强化训练 30

第二章 中国史 3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32

考点聚焦 32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 32

考点梳理 32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 32

(一)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32

(二)氏族公社 32

(三)传说时代 33

二、夏商周时期 33

(一)夏、商、西周 33

(二)春秋战国 34

三、秦汉时期 37

(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7

(二)两汉时期 38

四、魏晋时期 40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42

六、宋元时期 46

(一)宋、辽、西夏、金的更替 46

(二)两宋经济的发展 47

(三)元代的统一及影响 47

(四)元代的社会经济 48

(五)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文化 48

七、明清时期 50

(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50

(二)清代的政治制度 50

(三)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清代疆域的奠定 51

(四)明清赋役制度 52

(五)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53

(六)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 54

(七)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4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 57

考点梳理 57

一、列强的对华侵略 57

(一)两次鸦片战争 57

(二)中日甲午战争 58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9

(四)签订的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59

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61

(一)太平天国 61

(二)义和团运动 62

三、洋务运动 62

(一)概况 62

(二)历史影响 62

四、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 63

(一)维新变法思潮与戊戌变法 63

(二)辛亥革命 64

五、晚清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 65

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66

(一)北洋军阀政府 66

(二)新文化运动 66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67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 68

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70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一” 70

(二)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70

八、抗日战争 73

(一)抗日战争爆发 73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73

(三)南京大屠杀 74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74

(五)抗战的胜利 75

(六)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学术研究 76

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 76

(一)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76

(二)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 76

第三节 中国现代史 78

考点梳理 78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政权的巩固 7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7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79

(三)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81

(四)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81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82

(一)中共八大 82

(二)“大跃进” 83

(三)人民公社化 83

(四)七千人大会 83

(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成果和失误 83

三、文化大革命和拨乱反正 84

(一)文化大革命 84

(二)拨乱反正 85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 87

(一)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8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87

(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88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89

(五)“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和实践 89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90

(七)新时期的各项成就 91

强化训练 92

第三章 世界史 9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98

考点聚焦 98

第一节 世界古代史 98

考点梳理 98

一、人类的起源 98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 99

三、古代埃及文明 100

(一)尼罗河的赠与 100

(二)金字塔 100

四、古代印度文明 100

(一)概述 100

(二)种姓制度 101

五、古代希腊文明 101

(一)克里特文明 101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01

(三)古希腊文化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02

六、古代罗马文明 103

(一)古罗马政治制度 103

(二)罗马法 104

七、基督教文明 106

(一)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 106

(二)中世纪西欧的庄园制度 107

(三)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108

(四)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 108

(五)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110

八、伊斯兰教文明 110

(一)伊斯兰教 110

(二)阿拉伯帝国 111

第二节 世界近代史 111

考点梳理 112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12

(一)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112

(二)新航路开辟 112

(三)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与殖民扩张 112

(四)第一次工业革命 113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15

(一)文艺复兴 115

(二)宗教改革 117

(三)启蒙运动 118

三、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119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19

(二)美国独立战争 121

(三)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122

(四)美国内战 124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 125

(六)日本明治维新 125

(七)德意志统一 126

(八)第二次工业革命 127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27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7

(二)巴黎公社革命 128

五、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29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29

(二)有关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研究 129

六、近代科技与文化 130

第三节 世界现代史 131

考点梳理 131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31

(一)历史背景 131

(二)进程 132

(三)影响 132

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133

(一)十月革命 133

(二)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建立 133

(三)有关苏俄时期政治体制的研究 134

三、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134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35

(一)巴黎和会 135

(二)华盛顿会议 136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36

五、“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36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36

(二)罗斯福新政 137

(三)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 138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 140

(一)历史背景 140

(二)“二战”的进程 140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142

七、“二战”后的世界各国 143

(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43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44

八、“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147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47

(二)殖民体系的解体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150

(三)多极化趋势 151

九、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52

(一)经济全球化 152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52

十、现代科学技术 153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前提条件 153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征 153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53

强化训练 154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 162

第一章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原则 16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62

考点聚焦 162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162

考点梳理 162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162

二、教学设计的分类 163

(一)以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为标准分类 163

(二)以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为标准分类 163

三、教学设计的特点 163

第二节 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 164

考点梳理 164

一、整体性原则 164

二、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164

三、意义建构的原则 165

四、过程开放的原则 166

强化训练 166

第二章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环节 16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68

考点聚焦 168

第一节 认识课程标准 168

考点梳理 168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168

二、课程标准和历史教学设计的关系 169

(一)课程标准给历史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理念、新教法和新学法 169

(二)历史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的目标 169

第二节 解读教材 170

考点梳理 170

一、历史教材 170

二、历史教材的使用与教学设计 170

第三节 学情分析 171

考点梳理 172

一、学情分析 172

(一)学生智力因素分析 172

(二)学生非智力因素分析 172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173

第四节 制定教学目标 174

考点梳理 174

一、教学目标 174

二、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174

三、制定教学目标要做的准备 175

(一)研究历史课程标准 175

(二)分析教学内容 176

(三)分析学习者特征 176

(四)分析社会形势需要 176

(五)资源的准备 177

四、如何写教学目标 177

第五节 组织教学内容 178

考点梳理 178

一、组织教学内容的三项基本任务 178

(一)理清知识线索 178

(二)建构知识结构 178

(三)解读重要概念 178

二、组织教学内容的几种主要途径 178

(一)优化教学内容 178

(二)创新教学内容 178

(三)教学内容的重组 179

(四)教学内容的衔接 179

第六节 选择教学方法 179

考点梳理 179

一、教学方法 179

二、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180

(一)学生实际 180

(二)教师的自身素质 180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80

(四)教学环境条件 181

三、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181

(一)讲授法 181

(二)基于活动的教学方法 181

(三)史料教学法 182

第七节 制定教学策略 184

考点梳理 184

一、教学策略 184

二、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 184

(一)针对性原则 184

(二)综合性原则 184

(三)多样性原则 184

(四)可操作性原则 184

(五)灵活性原则 185

第八节 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87

考点梳理 187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187

(一)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187

(二)提供多种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188

(三)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 189

(四)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教育个别化、个性化成为可能 189

(五)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189

二、课程资源与教学设计 190

第九节 课堂练习设计 194

考点梳理 194

一、课堂练习设计的基本要求 194

二、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 194

第十节 教学设计的撰写 195

考点梳理 195

一、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 195

(一)学习需要分析 195

(二)学习内容分析 196

(三)学生特征分析 196

(四)制定教学策略 196

(五)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 196

(六)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196

(七)修改 196

二、教案的功能和作用 196

三、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 197

(一)教案的项目力求规范 197

(二)教案的整体要和谐 197

(三)教案的形式要灵活 197

(四)教案的关键是运用 197

强化训练 198

第三部分 教学实施 202

第一章 高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 20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02

考点聚焦 202

第一节 高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 202

考点梳理 202

一、有效教学 202

二、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 203

(一)明确历史教育价值取向 203

(二)适应学生的需求、知识和能力水平 203

(三)科学地整合学习内容 203

(四)强调探究发现式的教学策略 203

三、有效教学与学生发展 204

第二节 高中历史课程的高效学习 204

考点梳理 204

一、历史学习的基础 204

二、历史学习过程 205

(一)影响历史学习过程的学习要素 205

(二)历史学习过程的内涵及特征 205

(三)历史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205

三、历史学习指导 206

(一)学习类型的含义 206

(二)学习类型的分类 206

四、历史学习方法 207

(一)知识型学习方法指导 207

(二)技能型学习方法指导 208

(三)史实运用型学习方法指导 208

第二章 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21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10

考点聚焦 210

第一节 历史课堂导入技能 210

考点梳理 210

一、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原则与要求 210

(一)导入的原则 211

(二)导入的要求 211

二、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功能 212

(一)集中、定向功能 212

(二)促进认知衔接的功能 212

(三)交流信息,精神互动功能 212

三、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类型 213

(一)复习法 213

(二)设问法 213

(三)兴趣法 214

第二节 历史课堂语言技能 215

考点梳理 215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原则与要求 215

(一)要有历史特色 216

(二)语言要生动 216

(三)语言变化要适当 216

(四)面部表情要配合 216

(五)心理节奏要考虑 217

二、历史教学语言艺术的功能 217

(一)易于学生理解 217

(二)易于调动学生 217

(三)教与学有机结合 217

(四)感受语言美 218

第三节 历史课堂提问技能 218

考点梳理 218

一、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原则 218

(一)针对性原则 218

(二)可接受性原则 218

(三)循序渐进性原则 218

(四)学生主体性原则 219

二、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功能 219

三、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类型 219

(一)直接提问式 219

(二)兴趣启发式 219

(三)问旧启新法 220

(四)情境启示法 220

(五)设疑置难法 220

(六)讨论式 220

(七)比较式 221

(八)阶梯式 221

(九)评价式 221

(十)综合式 222

(十一)化用式 222

第四节 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 222

考点梳理 223

一、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应用和要求 223

(一)影响课堂组织技能的主要因素 223

(二)课堂组织技能的应用要求 223

(三)新课程改革对课堂组织提出的新要求 224

(四)课堂组织技能训练 224

二、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功能 225

(一)组织课堂管理,激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225

(二)促使教学多样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5

(三)实现教学个别化,保护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225

(四)进行课堂管理,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226

(五)提高教学效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226

三、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类型 226

(一)课堂组织行为类型 226

(二)课堂组织教学阶段类型 226

第五节 历史课堂板书技能 227

考点梳理 227

一、板书的类型 227

(一)提纲式板书 227

(二)重点式板书 228

(三)图示式板书 228

(四)表格式板书 229

(五)并列比较式板书 229

二、板书的布局 230

(一)对称型 230

(二)偏正型 230

(三)自由型 230

三、板书的技巧和要求 230

(一)板书的书写技巧 230

(二)板位的安排 230

(三)历史课堂板书的要求 231

第六节 历史课堂结束技能 231

考点梳理 231

一、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含义 231

二、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功能 231

(一)巩固强化功能 231

(二)过渡衔接功能 232

(三)加强认识、深化主题功能 232

(四)挖掘潜力、培养能力功能 232

(五)内外沟通立疑开拓功能 232

三、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类型 232

(一)教师概括式 232

(二)学生参与式 234

强化训练 235

第四部分 教学评价 238

第一章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 23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38

考点聚焦 238

第一节 历史教学评价概述 238

考点梳理 238

一、历史教学评价的内涵 238

二、历史教学评价的作用 238

三、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239

(一)全面性原则 239

(二)广泛性原则 239

(三)多样性原则 239

第二节 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 239

考点梳理 239

一、教育测量 239

二、教育评价 240

三、教育评价的方法 240

强化训练 241

第二章 历史教学评价的实施 24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42

考点聚焦 242

第一节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 242

考点梳理 242

一、课堂教学评价 242

(一)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 242

(二)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243

(三)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法 243

二、自我反思 244

(一)自我反思的内容 244

(二)自我反思的原则 244

(三)自我反思的实施程序 244

(四)自我反思的实施方法 245

第二节 学业评价 246

考点梳理 246

一、学业评价 246

(一)学业评价的类型 246

(二)学业评价的功能 247

(三)学业评价的方法 247

二、学业评价与高考考试的关系 248

三、试卷质量的评价 249

(一)信度(可靠性) 249

(二)效度(有效性) 250

(三)难度(难易性) 250

(四)区分度(鉴别性) 250

强化训练 251

附录 教学设计经典范例 253

教学设计《文艺复兴》 253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面授辅导课程 259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面授辅导课程 261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26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