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药物研究与应用丛书 抗体药物研究与应用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邵荣光;甄永苏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7051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48页
- 文件大小:234MB
- 文件页数:778页
- 主题词:抗体-药物-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物药物研究与应用丛书 抗体药物研究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抗体药物基本技术 3
第一章 抗体药物研究概况与前沿 3
第一节 治疗性抗体的发展史 3
第二节 治疗性抗体的研究进展 5
一、鼠源性单克隆抗体 7
二、重组单克隆抗体 7
三、免疫偶联物 11
四、高效小型化抗体 12
五、免疫融合蛋白 13
六、胞内抗体 14
七、抗体的评价策略 16
第三节 治疗性抗体的应用 17
一、恶性肿瘤的治疗性抗体 17
二、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性抗体 19
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性抗体 20
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性抗体 21
第四节 抗体药物产品研发 21
一、FDA批准的抗体药物 22
二、CFDA批准的抗体药物 27
三、抗体药物的全球市场 29
第五节 抗体药物发展趋势 31
第二章 杂交瘤与单克隆抗体 37
第一节 杂交瘤 37
一、B细胞杂交瘤 38
二、四细胞杂交瘤 47
三、嵌合McAb 50
四、T细胞杂交瘤 51
五、自然杀伤T细胞杂交瘤 54
六、巨噬细胞杂交瘤 54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 54
一、抗体的基本概念 55
二、单抗的体外应用 60
第三节 药用单抗 65
一、药用单抗来源的亚词干 65
二、药用单抗的靶标亚词干 67
三、药用单抗的种类 68
第三章 基因工程抗体 76
第一节 抗体可变区基因的获得 77
一、从抗体生产细胞中克隆抗体可变区基因 77
二、构建抗体库以获得抗体可变区基因 78
第二节 基因工程抗体的种类与制备 80
一、选择合适的恒定区片段构建基因工程抗体 80
二、嵌合抗体 81
三、人源化抗体 82
四、全人源抗体 88
五、小分子抗体 93
六、双特异性抗体 96
七、新效能抗体 97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的进一步改造 99
一、抗体可变区的进一步改造 99
二、抗体恒定区的进一步改造 102
第四章 抗体库技术 107
第一节 抗体库的基本类型 108
一、天然抗体库 108
二、抗原倾向性抗体库 109
三、半合成抗体库 109
四、全合成抗体库 112
第二节 用于抗体库构建的展示技术 113
第三节 核糖体展示单链抗体库技术 115
一、核糖体展示技术中的构建元件 116
二、体外翻译 118
三、亲和筛选 119
四、洗脱 119
五、扩增 119
六、核糖体展示的特点 119
第四节 噬菌体展示抗体库筛选系统 120
一、噬菌体抗体库的多种形式 122
二、提高噬菌体抗体库库容量的方法 124
三、噬菌体抗体库的筛选策略 126
第五节 细菌表面展示抗体库技术 127
一、革兰阴性菌表面展示系统 127
二、革兰阳性菌表面展示系统 131
三、抗体的细菌表面展示系统 133
四、抗体片段的细菌表面展示系统的基本操作 133
第六节 酵母展示抗体库技术 135
一、酵母展示系统的种类 137
二、酵母展示抗体库的特点 138
三、利用酵母展示抗体库筛选抗体的操作步骤 138
四、ScFv抗体的亲和力成熟突变库的建立和高亲和力克隆的筛选 140
五、抗体的分泌和纯化 140
第七节 细胞展示抗体库技术 141
第五章 动物细胞表达抗体 150
第一节 常用宿主细胞与表达载体构建 150
一、宿主细胞 150
二、表达载体的选择 152
第二节 高表达细胞株建立 153
一、基因瞬时转染与稳定转染 153
二、基因转染方法 154
三、细胞株筛选 155
四、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59
第三节 细胞工程在优化细胞株过程的应用 160
一、防止细胞凋亡 160
二、代谢工程 164
三、分子伴侣工程 164
四、翻译后加工工程(糖基化工程) 165
第四节 无血清悬浮培养及工艺放大 165
一、无血清培养基 166
二、培养工艺放大 167
第五节 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168
一、针对肿瘤的抗体药物 169
二、针对自身免疫病的抗体 170
三、其他治疗性抗体 170
第六章 转基因动植物生产的抗体 176
第一节 转基因动物生产的抗体 176
一、转基因动物生产重组蛋白的方法 177
二、转基因小鼠生产的抗体 178
三、来源于转基因家畜的抗体 183
第二节 转基因植物生产的抗体 183
一、转基因植物生产重组抗体的技术与方法 184
二、用于生产抗体的转基因植物 185
三、来源于转基因植物的抗体种类 186
四、转基因植物生产抗体的应用 187
第三节 转基因动、植物与其他体外重组技术的比较 189
一、转基因动植物与原核细胞技术的比较 190
二、转基因动植物与体外细胞培养技术的比较 190
三、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间的比较 191
第七章 抗体药的大规模制备与分离纯化 194
第一节 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 194
一、培养基 195
二、种子扩增 198
三、大规模细胞培养生产工艺 199
四、细胞培养工艺 201
五、流加工艺 201
六、灌流工艺 205
七、细胞截留装置 205
八、灌流工艺优化 208
九、细胞反应器 210
十、细胞培养工艺放大 213
第二节 抗体分离纯化 215
一、液固分离 216
二、抗体捕获 217
三、精纯 218
四、病毒去除和灭活 220
第八章 抗体分布检测新技术 225
第一节 分子影像学 225
一、分子成像的背景与概况 225
二、分子成像的优点 226
三、分子成像的分类 226
第二节 光学成像法 226
一、光学成像荧光标记 227
二、光学成像技术 231
三、光学成像技术的优缺点 233
第三节 抗体的分子成像研究 233
一、抗体在分子成像技术中的应用 233
二、抗体的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应用举例 234
第九章 抗体药物计算机模拟设计 241
第一节 抗体可变区的结构模拟 242
一、抗体可变区CDR、FR的划分 242
二、保守区及环区的确定 245
三、抗体可变区轻、重链结构模拟 246
四、抗体可变区构象模拟实例 246
第二节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构优化 250
一、抗原TNF理论模型的优化 251
二、抗体Z12可变区Fv表观静电分布分析 251
三、抗原-抗体(TNF-Z 12)复合物结构的模拟及优化 252
四、识别表位的确定 253
第三节 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对鼠源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 253
一、人抗体框架区(FR)中保守氨基酸的确定 254
二、鼠源抗体Z12人源化过程中需要改变的残基确定 255
三、人源化Z12可变区构象的模拟及叠合比较 255
四、鼠源Z12人源化后识别抗原TNF理论评价 256
第四节 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提高抗体亲和力 257
一、中和抗体4C13可变区Fv的结构模拟 258
二、Ricin与抗体4C13可变区作用复合物结构模拟 258
三、抗体4C13关键氨基酸性质分析及突变体设计 258
四、抗体相对亲和力的测定 260
第五节 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结构信息设计新型抗体分子 260
一、拮抗TNF生物学活性的人源单域抗体PTVH5的设计 261
二、拮抗TNF生物学活性的人源单链抗体TSA1的设计 264
第十章 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 269
第一节 Fab相关作用机制 269
一、识别游离分子靶点的单抗 269
二、识别细胞表面受体的单抗 270
第二节 Fc相关作用机制 273
一、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ADCC) 273
二、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CDC) 276
第三节 获得性免疫反应 277
第二篇 抗体药物应用技术 283
第十一章 药物抗体偶联物 283
一、ADCs的设计原理 284
二、linker技术 290
三、ADCs的分离、纯化 296
四、临床试验阶段的主要ADCs及其制备方法 297
五、位点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 299
六、影响ADCs作用的因素 299
七、ADCs面临的问题 300
第十二章 放射免疫交联物 304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 304
一、核衰变方式 304
二、核衰变参数 305
三、剂量学参数 305
四、抗体标记用放射性核素 305
五、进入临床阶段的放射免疫交联物 306
第二节 抗体的放射性核素交联 312
一、放射性标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312
二、单克隆抗体的核素选择 312
三、单克隆抗体的放射性核素标记 313
四、抗体放射性标记中的纯化和缓冲剂交换 317
五、质量控制 318
第三节 放射免疫治疗 319
一、肿瘤的放射免疫治疗 319
二、感染疾病的放射免疫治疗 327
第四节 放射免疫显像 329
一、SPECT显像 329
二、PET显像 329
第十三章 基于抗体的融合蛋白 332
第一节 概述 332
第二节 抗体-(IL-2)融合蛋白 337
第三节 抗体-(IL-12)融合蛋白 344
第四节 抗体与GM-CSF或干扰素的融合蛋白 348
一、抗体-GM-CSF融合蛋白 348
二、抗体-IFN-γ融合蛋白 350
三、抗体-IFN-α融合蛋白 351
第五节 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在肿瘤治疗中的其他应用 353
一、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作为抗肿瘤反应的佐剂 353
二、双功能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和单功能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的组合应用 354
第六节 抗体-力达霉素融合蛋白 359
一、以Ⅳ型胶原酶为靶点的抗体-力达霉素强化融合蛋白 360
二、以CD20为靶点的抗体-力达霉素强化融合蛋白 362
第十四章 基于抗体的免疫毒素 364
第一节 毒素的生物化学性质与免疫毒素的构建策略 365
一、来源于细菌的毒素蛋白 365
二、来源于植物的毒素蛋白 367
第二节 免疫毒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试验 369
一、免疫毒素的药理作用 369
二、免疫毒素的临床研究 372
第三节 免疫毒素的研究新策略 374
一、降低免疫毒素的免疫原性 374
二、降低免疫毒素的毒性作用 375
三、双特异性抗体的应用 375
第四节 免疫毒素的制备技术 376
一、化学偶联法 376
二、基因工程法 377
第十五章 基于抗体与配体的药物 387
第一节 肿瘤治疗的双靶点/多靶点策略 387
一、肿瘤治疗采用双靶点/多靶点策略的必要性 387
二、双靶点/多靶点药物的研究现状 388
第二节 免疫效应细胞募集性双特异性抗体 391
一、免疫效应细胞和活化分子 391
二、T细胞募集性双特异性抗体 391
三、含Fcγ受体的免疫效应细胞募集性抗体 395
四、免疫刺激性融合蛋白 396
第三节 基于抗体/配体的双特异性免疫毒素与融合蛋白 397
一、基于抗体的双特异性重组免疫毒素 397
二、基于配体的双特异性融合蛋白 399
三、基于抗体与配体的双特异性融合蛋白 402
第四节 双特异性诱饵受体 403
一、HER配基诱捕受体 403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饵受体 404
第十六章 抗体酶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409
第一节 概述 409
一、抗体酶的催化特点 409
二、酶与抗体的区别 409
第二节 抗体酶的催化作用机制及其制备 410
一、抗体酶的催化作用机制 410
二、抗体酶的制备 415
第三节 抗体介导的酶解前药疗法 422
第四节 抗体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428
一、天然抗体酶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428
二、人工抗体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前景 432
第五节 抗体酶研究前景及展望 434
第十七章 基于抗体的基因治疗 438
第一节 抗体作为基因治疗的效应分子 438
一、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在体内产生并分泌治疗性抗体 438
二、胞内抗体 441
第二节 抗体作为靶向基因治疗的载体 444
一、非病毒法:抗体作为基因治疗纳米载体的靶向成分 445
二、病毒法:用抗体对基因治疗病毒载体进行重新导向 449
第三篇 抗体药物临床前研究 463
第十八章 抗体药物的新剂型 463
第一节 脂质体 463
一、脂质体的结构和作用特点 464
二、脂质体的分类 464
三、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464
四、脂质体的制备 465
五、脂质体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467
六、脂质体药物的特点 467
七、脂质体作为药物的临床应用 467
第二节 免疫脂质体 469
一、免疫脂质体的制备 469
二、抗体修饰脂质体常用的分析方法 471
三、免疫脂质体的优缺点 471
四、免疫脂质体的临床应用 473
五、提高免疫脂质体疗效的方法 475
第三节 抗体偶联的靶向纳米药物载体 476
一、纳米粒的特点 476
二、靶向纳米药物的分类 476
三、靶向纳米药物的制备 477
四、靶向纳米粒的类型 478
五、靶向纳米粒的应用 478
六、靶向纳米粒需要注意的问题 480
七、靶向脂质体和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方向 480
第十九章 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 485
第一节 生产细胞的质量控制 486
一、重组工程细胞的构建 486
二、细胞库的建立 486
三、细胞的检定 487
第二节 质控标准物质研究 490
一、标准物质的制备 490
二、理化对照品的结构验证 491
三、活性标准品的分级及协作标定 498
第三节 抗体产品的质量控制 499
一、理化性质分析 499
二、活性测定 502
三、杂质分析 505
四、其他常规检测项目 505
第四节 单抗药物质量控制展望 506
一、宿主蛋白及DNA残留量测定 507
二、抗体结构分析 507
三、抗体糖基分析 507
四、抗体活性检测 507
五、其他方面 508
第二十章 抗体药物的药动学研究 510
第一节 概述 510
第二节 临床前生物技术药物药动学研究 512
一、概论 512
二、研究目的 512
三、受试药物 512
四、实验动物 513
五、给药途径和试验剂量 513
六、生物样品中生物制品的测定方法 513
七、研究内容 515
第三节 抗体药物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516
一、研究方法 516
二、抗体药物的特点 516
第四节 聚乙二醇化蛋白类药物的药动学 517
一、聚乙二醇化改善蛋白质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性质 517
二、PEG-蛋白质体内组织分布与排泄研究方法 517
三、PEG的代谢与安全性 518
第五节 药动学与药效学 519
一、药动学-药效学模型 519
二、药动学与药效学相关性试验设计 520
三、药效学终点指标 521
四、评价策略的探索 522
第六节 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前毒动学研究 522
一、毒动学的发展历程 522
二、毒动学的研究目的 523
三、研究设计的考虑 523
四、毒动学研究的内容 524
五、毒动学研究的临床意义 524
第七节 药动学研究实例 525
一、生物技术药物的药动学研究实例 525
二、抗体药物的临床药动学研究实例 533
第二十一章 抗体药物的毒理学 544
第一节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毒性发生机制和安全性评价目的 544
一、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毒性发生机制 544
二、单抗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目的 546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药物安全性基本要求和评价内容 546
一、抗体药物评价的一般原则 546
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内容 550
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毒性和评价实例 554
一、单抗药物的毒性 554
二、西妥昔单抗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555
三、吉妥珠单抗奥唑米星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559
第四篇 抗体药物临床应用 569
第二十二章 利妥昔单抗的临床应用 569
第一节 概况 569
一、利妥昔单抗的分子结构 569
二、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 569
三、利妥昔单抗的适应证 570
第二节 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571
一、前利妥昔单抗时代的困境 571
二、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DLBCL 572
三、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DLBCL 574
四、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 575
五、利妥昔单抗治疗特殊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576
第三节 利妥昔单抗治疗滤泡性淋巴瘤 577
一、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FL 577
二、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FL 579
三、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FL 579
第四节 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580
一、利妥昔单抗治疗CLL的探索 581
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CLL一线地位的确立 581
三、新的治疗方案的探索 581
第五节 利妥昔单抗治疗其他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582
一、套细胞淋巴瘤 582
二、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 583
三、淋巴浆细胞淋巴瘤/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584
四、霍奇金淋巴瘤 584
五、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 584
六、Castleman病 585
七、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585
第六节 利妥昔单抗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585
一、利妥昔单抗的净化作用 586
二、AHSCT前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 586
三、AHSCT后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 587
第七节 利妥昔单抗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587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87
二、类风湿关节炎 588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 588
四、天疱疮 589
五、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 590
第八节 利妥昔单抗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590
一、不良反应 590
二、注意事项 591
第九节 困惑与探索 592
一、利妥昔单抗耐药的处理 592
二、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的困惑 593
三、利妥昔单抗时代的IPI预后因素的价值 593
四、利妥昔单抗疗效的预测因素 593
五、利妥昔单抗时代放疗地位的变化 594
六、利妥昔单抗的缺陷和改良 595
第二十三章 曲妥珠单抗的临床应用 603
第一节 HER2及其在乳腺癌中的意义 603
一、HER2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603
二、HER2及其在乳腺癌中的意义 606
三、标准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 607
第二节 曲妥珠单抗的临床前期研究 609
一、曲妥珠单抗的体内、外试验 609
二、曲妥珠单抗的作用机制 610
第三节 曲妥珠单抗在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 611
一、曲妥珠单抗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中的治疗原则 611
二、曲妥珠单抗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中的用药推荐 612
三、曲妥珠单抗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治疗策略 614
第四节 曲妥珠单抗在可手术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616
一、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原则 616
二、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用药推荐 618
三、曲妥珠单抗应用时机的选择 618
四、心脏安全性监测与停药策略 619
第五节 曲妥珠单抗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620
一、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 620
二、曲妥珠单抗联合放疗 622
三、曲妥珠单抗联合其他靶向药物 622
四、新辅助靶向治疗疗效相关因素 622
第六节 曲妥珠单抗的主要毒性及其防治 623
一、曲妥珠单抗的主要毒性 624
二、曲妥珠单抗心脏毒性的防治 627
第七节 曲妥珠单抗的耐药机制 629
一、曲妥珠单抗与HER2结合异常 630
二、HER2下游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激活 631
三、免疫球蛋白受体家族FcRⅢa基因多态性 632
第八节 展望 633
一、靶向治疗持续升温——回答的和未回答的问题 634
二、新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的出现——能否进一步开启希望之门? 634
三、不同机制靶点药物联合使用——能否实现1+1>2? 634
第二十四章 贝伐单抗的临床应用 635
第一节 贝伐单抗的作用机制 635
一、新生血管生成 635
二、贝伐单抗的作用机制 636
三、贝伐单抗的药理学特征 637
第二节 贝伐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 640
一、贝伐单抗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 640
二、贝伐单抗二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 642
三、贝伐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进展后继续使用贝伐单抗联合二线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 643
四、贝伐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不良反应 644
第三节 贝伐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 645
一、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646
二、贝伐单抗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650
三、贝伐单抗联合其他靶向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650
四、贝伐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 651
第四节 贝伐单抗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应用 652
一、贝伐单抗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652
二、安全性 655
三、最佳剂量 657
四、展望 657
第五节 贝伐单抗在其他实体肿瘤与疾病中的应用 659
一、晚期肾细胞癌 659
二、恶性神经胶质瘤 660
三、卵巢癌 660
四、眼部疾病 661
第六节 贝伐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综述 663
一、高血压 663
二、蛋白尿 664
三、出血 665
四、血栓栓塞事件 665
五、胃肠道穿孔 666
六、心脏毒性 666
七、伤口愈合综合征 667
第二十五章 西妥昔单抗等抗EGFR抗体药物的临床应用 668
第一节 EGFR单抗类药物作用机制简介 668
第二节 EGFR单抗类药物临床应用 670
一、西妥昔单抗 670
二、帕尼单抗 688
三、尼妥珠单抗 691
第二十六章 治疗免疫疾病抗体药物的临床应用 699
第一节 概述 699
第二节 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生物制剂 700
一、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蛋白超家族 700
二、抗TNF生物制剂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700
三、抗TNF生物制剂的安全性 702
第三节 B细胞靶向治疗 702
一、抗CD20单抗 703
二、抗CD22单抗 704
三、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704
四、TACI-Ig 705
第四节 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其他生物制剂 705
一、白介素-1和阿那白滞素 705
二、白介素-6和托珠单抗 706
三、CTLA-4和共刺激概念 706
四、其他生物制剂 707
第二十七章 抗病毒抗体药物的临床应用 713
第一节 病毒感染及其防治措施 713
第二节 静脉用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球蛋白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基因工程抗体帕利珠单抗和莫维珠单抗 715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简介 715
二、静脉用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球蛋白 716
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基因工程抗体帕利珠单抗 717
四、莫维珠单抗 719
五、抗RSV病毒的后续新产品 721
第三节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 722
一、抗病毒作用机制 722
二、临床应用适应证 723
三、剂量和用法 723
四、临床应用效果 724
五、不良反应 724
第四节 静脉用人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 725
一、抗病毒作用机制 726
二、临床应用适应证 726
三、剂量和用法 726
四、临床应用效果 726
五、不良反应 727
第五节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729
一、抗病毒作用机制 729
二、临床应用适应证 729
三、剂量和用法 729
四、临床应用效果 731
五、不良反应 731
第六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 732
一、抗病毒作用机制 732
二、临床应用适应证 732
三、剂量和用法 733
四、临床应用效果 733
五、VZIG的使用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733
中文索引 735
英文索引 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