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 方瑾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128946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29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345页
  • 主题词:生物课-教学法-初中-中学教师-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生物学科知识 5

第一章 生物学科的发展与研究方法 5

第一节 生物学科发展的历史 5

一、描述生物学阶段 6

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7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 8

第二节 生物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一、生物学科的现状 11

二、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 12

第三节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13

一、生物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13

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三、生物学研究中的逻辑思维 16

第二章 科学探究 19

第一节 理解科学探究 19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 19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20

三、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概念 20

第二节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1

一、《课标》对各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21

二、在探究性学习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2

三、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 23

第三章 生物与生物圈 26

第一节 生命的特征 26

第二节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27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7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9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29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29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29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30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1

第四节 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31

一、生物圈的范围 31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2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3

四、生物圈2号 33

第四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8

第一节 显微镜及其使用 38

一、显微镜发展的历史 38

二、显微镜的结构 39

三、显微镜的使用 40

四、显微镜的原理与使用相关的规律 40

第二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1

一、基本单位的含义 41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1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44

第三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44

一、细胞分裂 44

二、细胞分化与生物体的组织 47

三、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48

第五章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52

第一节 植物的类群 52

一、藻类、苔藓和蕨类 52

二、种子植物 55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一生 56

一、种子的萌发 56

二、植株的生长 58

三、开花和结果 59

第三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62

一、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62

二、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63

三、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63

第六章 生物圈中的人 67

第一节 人的由来 68

一、人类的进化 68

二、人的生殖与发育 68

第二节 人体的营养 69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69

二、消化系统的组成 71

三、消化的方式 71

四、食物的消化过程 71

五、营养物质的吸收 72

第三节 人体的呼吸 72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73

二、肺通气 73

三、肺换气 73

第四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74

一、血液 74

二、心脏和血管 76

三、血液循环的途径 77

第五节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78

一、尿液形成的器官 78

二、尿液的生成过程 78

三、尿液的排出 79

第六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79

一、神经调节 79

二、体液调节 81

第七章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87

第一节 动物的类群 88

一、原生动物门 88

二、腔肠动物门 88

三、扁形动物门 89

四、线形动物门 89

五、环节动物门 89

六、软体动物门 89

七、节肢动物门 89

八、脊索动物门 90

第二节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91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92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93

三、社会行为 94

第三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95

一、多种多样的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95

二、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95

三、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95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 96

一、细菌 96

二、真菌 97

三、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97

四、细菌和真菌的培养 98

第五节 病毒 99

一、病毒的发现 99

二、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99

三、病毒的结构 99

四、病毒的分类 99

五、病毒的繁殖和生活 99

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99

第八章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104

第一节 生物的生殖 105

一、植物的生殖 105

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06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07

四、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107

第二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08

一、生物的遗传 108

二、生物的变异 117

第九章 生物的多样性 125

第一节 生物的分类 125

一、生物的分类单位 125

二、生物的五界系统 126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 127

一、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27

二、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127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27

一、就地保护 128

二、迁地保护 128

三、科学研究保护 128

四、构建法律体系 128

第四节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128

一、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128

二、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30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31

第十章 生物技术 136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136

一、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136

二、食品的保存 137

三、利用发酵技术生产药品 138

四、微生物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138

第二节 现代生物技术简介 139

一、克隆技术 139

二、转基因技术 139

三、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140

第十一章 健康的生活 143

第一节 青春期健康 143

一、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143

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44

第二节 传染病和免疫 144

一、传染病 145

二、免疫 146

第三节 威胁人类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 146

一、心脑血管疾病 146

二、癌症 146

第四节 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147

一、酗酒的危害 147

二、吸烟的危害 147

三、吸毒的危害 148

第五节 医药常识与急救方法 148

一、医药常识 148

二、常见的急救方法 149

第二部分 生物学教学知识与能力 159

第一章 初中生物学的课程 159

第一节 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与课程理念 159

一、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 159

二、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60

第二节 初中生物学课程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 161

一、课程的设计思路 161

二、课程目标 162

第三节 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 164

一、科学探究 164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65

三、生物与环境 166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68

五、生物圈中的人 169

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71

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172

八、生物的多样性 174

九、生物技术 175

十、健康地生活 176

第四节 初中生物学的教材 177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特点 178

二、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179

三、教材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179

第五节 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80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180

二、社区生物学相关资源的利用 181

三、学生生活经验的利用 181

四、信息资源的利用 181

第二章 生物学教学理念 186

第一节 生物学科教学理念 186

一、强调直观,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187

二、倡导探究,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87

三、提倡合作,发展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188

四、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 189

第二节 生物学的教学原则 191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191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91

三、启发性原则 192

四、直观性原则 193

第三章 生物学教学策略 196

第一节 教学策略概述 196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196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197

第二节 生物学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198

一、概念图教学策略 198

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200

三、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202

四、5E教学模式 203

五、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205

第三节 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选择的案例 207

一、生物学概念性知识教学策略 207

二、生物学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教学及策略 210

三、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215

第四章 基本教学技能 225

第一节 导入技能 225

一、导入的主要功能 226

二、导入方法的类型 226

三、应用原则与要点 227

第二节 教学语言技能 228

一、掌握语言技能的目的 228

二、教学语言技能的基本特征 228

三、教学语言的构成 229

第三节 提问技能 231

一、提问的功能 231

二、提问的类型 231

三、提问的原则和要点 233

四、提问的注意事项 233

第四节 讲解技能 235

一、讲解的目的 235

二、讲解的原则 235

三、讲解技能的类型 236

四、讲解技能的要点 236

第五节 变化技能 236

一、变化技能的目的 237

二、变化技能的类型 237

三、变化技能应用的要点 238

第六节 强化技能 239

一、强化技能的目的 239

二、强化技能的类型 239

三、应用原则 240

第七节 演示技能 240

一、演示技能的功能 240

二、演示技能的类型 240

三、实施要求 241

四、注意事项 241

第八节 板书技能 241

一、板书设计的目的 241

二、板书的类型 242

三、板书的功能 242

四、板书设计的原则 243

第九节 结束技能 244

一、结果的目的 244

二、结课的类型 245

三、结束技能的原则 246

四、结束技能的要求 246

第十节 课堂组织技能 247

一、课堂组织的目的 247

二、课堂组织技能的类型 247

第五章 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及实践活动 251

第一节 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251

一、知识方面 252

二、能力方面 252

三、情感态度方面 252

第二节 初中生物学实验和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 252

一、生物学实验的类型 252

二、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类型 253

第三节 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准备与实施 254

一、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任务 254

二、生物学实验的指导与评价 255

第四节 生物学其他实践活动 256

一、生物学其他实践活动的种类及作用 256

二、生物学其他实践活动的过程与指导 257

三、生物学其他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57

第五节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 257

一、防火与防爆 257

二、防触电 258

三、防化学品伤害 258

四、防机械性伤害 258

五、防致病微生物的危害 258

第六章 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62

第一节 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理念与内容 262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 262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 263

第二节 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265

一、学会学习 265

二、学会反思 266

三、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评价 267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简介 269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定义 269

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过程 269

三、生物学教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270

第三部分 生物学教学设计 279

第一章 教学设计概述 279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279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要素 279

二、相关学科知识和技术对教学设计的支撑 280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280

第二章 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 283

第一节 分析学习需求 283

一、学生情况分析 284

二、教学内容分析 285

第二节 确定教学目标 287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287

二、教学目的的分类 287

三、制定教学目标 288

四、教学目标的排序 289

五、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定 289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289

一、教学策略概述 289

二、不同领域的教学策略 290

三、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294

第四节 设计教学过程 294

一、案例一 295

二、案例二 296

第五节 教案的撰写 299

一、教案编制的要点与格式 299

二、教学反思 300

第三章 教学评价 307

第一节 生物学教学评价概述 307

一、教学评价的目的 307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 308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309

第二节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 310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310

二、课堂教学的评价项目 311

三、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311

第三节 学生的学业评价 312

一、学业评价的含义与理念 312

二、学业评价的内容 313

三、学业评价的方法 313

四、纸笔测验 315

五、实作评价 320

六、档案袋评价 32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