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2013最新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2013最新版
  • 中公教育浙江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5800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78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中学教师-教学能力-资格考试-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2013最新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

考点聚焦 1

考点梳理 1

一、教育的涵义 1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1

(二)教育的概念 2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

(一)教育者 2

(二)受教育者 2

(三)教育影响 3

三、教育的属性 3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3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3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4

(一)教育的起源 4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4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8

考点聚焦 8

考点梳理 8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8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8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8

(二)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8

(三)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9

(四)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9

三、教育学的发展 9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9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0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3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4

考点聚焦 14

考点梳理 14

一、教育的功能 14

(一)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14

(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14

(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15

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15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5

(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16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6

(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6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7

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7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7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8

五、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8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8

(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8

(三)学校文化 19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19

考点聚焦 19

考点梳理 20

一、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20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20

(二)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20

(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1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23

(一)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23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24

第五节 教育制度 26

考点聚焦 26

考点梳理 26

一、教育制度概述 26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26

(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27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27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28

(一)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28

(二)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28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29

(一)旧中国的学制 29

(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30

(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31

四、义务教育制度 32

(一)义务教育的概念 32

(二)义务教育的特点 32

(三)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32

第六节 教育目的 33

考点聚焦 33

考点梳理 33

一、教育目的概述 33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33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33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34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 34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35

(一)宗教本位论 35

(二)社会本位论 35

(三)个人本位论 35

(四)“教育无目的论” 35

(五)能力本位论 36

(六)知识本位论 36

(七)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36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 36

(一)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 36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37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37

(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37

(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38

(三)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38

(四)素质教育 38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39

(一)德育 39

(二)智育 40

(三)体育 40

(四)美育 40

(五)劳动技术教育 41

(六)五育之间的关系 41

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42

考点聚焦 42

考点梳理 42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42

(一)中学教育科研的含义 42

(二)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42

二、中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43

(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43

(二)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 43

(三)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43

三、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43

(一)观察法 43

(二)调查法 44

(三)历史法 46

(四)实验法 46

(五)行动研究法 48

强化训练 48

第二章 中学课程 5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52

第一节 课程概述 52

考点聚焦 52

考点梳理 52

一、课程的概念 52

二、课程的作用 52

三、课程的类型 53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53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53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53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54

四、课程理论流派 54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54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54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55

(四)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55

第二节 课程组织 56

考点聚焦 56

考点梳理 56

一、课程目标 56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56

(二)课程目标的特征 56

二、课程内容 57

(一)课程计划 57

(二)课程标准 57

(三)教材 57

三、课程评价 59

(一)课程评价的涵义 59

(二)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59

四、课程开发 60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60

(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60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 60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61

考点聚焦 61

考点梳理 61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61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61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62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63

(一)基本理念 63

(二)核心理念 63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64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64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64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65

(一)课程结构 65

(二)课程内容 65

(三)课程实施 66

(四)课程管理 66

(五)课程评价 66

强化训练 66

第三章 中学教学 7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70

第一节 教学概述 70

考点聚焦 70

考点梳理 70

一、教学的内涵 70

(一)教学的定义 70

(二)教学的特点 70

(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71

二、教学的意义 71

(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71

(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71

(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71

三、教学的任务 73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73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73

第二节 教学过程 73

考点聚焦 73

考点梳理 73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73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73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74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74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74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75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75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76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78

(一)激发学习动机 79

(二)领会知识 79

(三)巩固知识 79

(四)运用知识 79

(五)检查知识 79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80

考点聚焦 80

考点梳理 80

一、备课 80

(一)备课的含义 80

(二)备课的要求 80

二、上课 81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 81

(二)上课的具体要求 82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83

(一)课外作业的意义 83

(二)课外作业的形式 83

(三)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83

四、课外辅导 84

(一)课外辅导的定义 84

(二)课外辅导的内容 84

(三)课外辅导的要求 85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85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 85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85

(三)学生学业评价的要求 86

第四节 教学原则 86

考点聚焦 86

考点梳理 86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86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86

(一)直观性原则 86

(二)启发性原则 87

(三)巩固性原则 89

(四)循序渐进原则 90

(五)因材施教原则 90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1

(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92

(八)量力性原则 92

第五节 教学方法 94

考点聚焦 94

考点梳理 94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94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94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94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95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03

(一)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03

(二)教学方法运用的要求 104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104

考点聚焦 104

考点梳理 104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104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104

(一)个别教学制 104

(二)班级授课制 105

(三)分组教学 106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107

(五)特朗普制 107

第七节 教学评价 108

考点聚焦 108

考点梳理 108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108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 108

(一)根据实施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08

(二)根据运用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108

(三)根据评价主体,可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109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109

第八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110

考点聚焦 110

考点梳理 110

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110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110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111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111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112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112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112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112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112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112

(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 112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113

(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113

(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 113

强化训练 113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11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19

第一节 认知过程 119

考点聚焦 119

考点梳理 119

一、感觉 119

(一)感觉的概念 119

(二)感受的种类 120

(三)感觉的特性 120

二、知觉 121

(一)知觉的概念 121

(二)知觉的种类 121

(三)知觉的特性 122

三、注意 123

(一)注意的概念 123

(二)注意的分类 123

(三)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24

四、记忆 126

(一)记忆的概念 126

(二)记忆的分类 126

(三)记忆的过程 127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29

五、思维 130

(一)思维的概念 130

(二)思维的特征 130

(三)思维的种类 130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32

六、想象 133

(一)想象的概念 133

(二)想象的分类 133

(三)想象的功能 134

(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34

第二节 学习动机 135

考点聚焦 135

考点梳理 135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135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135

(一)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135

(二)学习期待与诱因 135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136

(一)激发功能 136

(二)指向功能 136

(三)维持功能 136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36

五、学习动机的理论 137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137

(二)需要层次理论 137

(三)成就动机理论 137

(四)成败归因理论 138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139

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39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39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40

第三节 学习迁移 141

考点聚焦 141

考点梳理 141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141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41

(一)正迁移和负迁移 141

(二)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142

(三)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142

(四)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142

(五)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143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 143

(一)形式训练说 143

(二)共同要素说 143

(三)概括化理论 144

(四)关系转换理论 144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44

四、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44

(一)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144

(二)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145

(三)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145

第四节 学习策略 145

考点聚焦 145

考点梳理 145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145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146

(一)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146

(二)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146

(三)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146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 146

(一)认知策略 146

(二)元认知策略 149

(三)资源管理策略 150

第五节 学习理论 151

考点聚焦 151

考点梳理 151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51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51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52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53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54

二、认知学习理论 155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155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56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57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58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59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159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159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59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160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61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161

强化训练 161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16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66

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166

考点聚焦 166

考点梳理 166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66

(一)感觉的发展 166

(二)知觉的发展 166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67

(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167

(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167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67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68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168

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68

七、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170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172

考点聚焦 172

考点梳理 172

一、情绪的概述 172

(一)情绪的概念 172

(二)情绪的分类 172

二、情绪理论 173

(一)詹姆士—兰格理论 174

(二)坎农—巴德学说 174

(三)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174

(四)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174

(五)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175

(六)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175

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175

(一)忧郁 175

(二)恐惧 175

(三)孤独 175

(四)愤怒 175

四、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76

五、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176

(一)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176

(二)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177

(三)指导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177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78

考点聚焦 178

考点梳理 178

一、人格 178

(一)人格的概念 178

(二)人格的特征 178

(三)人格的结构 179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81

(五)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81

二、人格发展理论 183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83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84

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185

考点聚焦 185

考点梳理 185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85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186

(一)性意识的出现 186

(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187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187

(一)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187

(二)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187

(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188

强化训练 188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19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91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91

考点聚焦 191

考点梳理 191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91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91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92

(一)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 192

(二)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 194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197

考点聚焦 197

考点梳理 197

一、心理辅导概述 197

(一)心理辅导的含义 197

(二)心理辅导的目标 197

(三)心理辅导的途径 197

二、心理辅导的内容 198

(一)学习辅导 198

(二)人格辅导 198

(三)生活辅导 198

(四)生涯辅导 198

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98

(一)强化法 198

(二)系统脱敏法 198

(三)认知疗法 199

(四)来访者中心疗法 199

(五)理性—情绪疗法 200

强化训练 201

第七章 中学德育 20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04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204

考点聚焦 204

考点梳理 204

一、品德的概述 204

(一)品德的概念 204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205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205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205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08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208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208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208

(一)外部条件 208

(二)内部条件 209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209

(一)有效的说服 209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210

(三)利用群体约定 210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210

(五)价值辨析 211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 211

考点聚焦 211

考点梳理 211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211

(一)基本观点 211

(二)教育价值 212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212

(一)基本观点 212

(二)教育价值 214

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214

考点聚焦 214

考点梳理 215

一、德育的涵义 215

二、德育的意义 215

(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15

(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215

(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215

三、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215

(一)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 215

(二)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216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217

(一)生命教育 217

(二)生活教育 218

(三)生存教育 219

(四)安全教育 219

(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221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 221

考点聚焦 221

考点梳理 221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221

(一)概念 221

(二)构成要素 221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22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22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222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223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25

第五节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227

考点聚焦 227

考点梳理 227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227

(一)导向性原则 227

(二)疏导原则 227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229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32

(五)因材施教原则 233

(六)知行统一原则 235

(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35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235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235

(一)中学德育的途径 235

(二)中学德育方法 236

强化训练 241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24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44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建设 244

考点聚焦 244

考点梳理 244

一、班级的概念 244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245

(一)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 245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245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45

三、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246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46

(二)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46

(三)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246

(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47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 247

考点聚焦 247

考点梳理 247

一、课堂管理概述 247

(一)课堂结构 247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247

(三)课堂管理的原则 248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248

(一)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248

(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249

(三)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249

三、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 250

(一)课堂纪律及其维持策略 250

(二)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252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255

考点聚焦 255

考点梳理 255

一、课外活动概述 255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 255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 255

(三)课外活动的意义 256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256

三、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257

(一)选题 257

(二)制订活动计划 257

(三)活动实施与总结 257

四、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257

第四节 班主任 258

考点聚焦 258

考点梳理 258

一、班主任的概念 258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258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58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258

(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259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259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259

(一)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259

(二)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259

(三)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261

(四)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 262

五、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262

(一)家访 262

(二)班级家长会 262

(三)家长学校 262

(四)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262

(五)班级网络 262

六、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263

(一)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 263

(二)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263

第五节 教师心理 263

考点聚焦 263

考点梳理 263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263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263

(二)教师角色的构成 263

(三)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264

(四)教师角色意识 265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 265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265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265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266

(四)教学效能感 266

(五)罗森塔尔效应 267

三、教师成长心理 267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267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268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 269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269

(二)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269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70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270

强化训练 271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面授辅导课程 274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面授辅导课程 276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27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