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课程论与课程编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课程论与课程编制
  • 陈扬光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7211030240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250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课程论与课程编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课程论概述 1

第一节 课程领域的基本概念 1

一、课程定义 1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6

第二节 影响和决定课程发展的因素 8

一、中西方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9

二、因素分析 11

第三节 课程论研究的意义 15

一、课程论的学科位置 15

二、研究课程论的意义 19

第四节 我国当前课程研究的热点 20

一、课程结构的调整 21

二、课程设计的类型 25

三、教材编写 27

第二章 西方课程理论流派 34

第一节 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34

一、关于课程目的 35

二、关于课程内容 36

三、关于课程组织 37

第二节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39

一、关于课程目的 40

二、关于课程内容 41

三、关于课程组织 42

第三节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45

一、关于课程目的 46

二、关于课程内容 47

三、关于课程组织 48

第四节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50

一、关于课程目的 51

二、关于课程内容 52

三、关于课程组织 53

第五节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56

一、关于课程目的 56

二、关于课程内容 57

三、关于课程组织 58

第六节 文化分析主义课程理论 61

一、关于课程目的 61

二、关于课程内容 62

三、关于课程组织 64

第三章 西方课程编制研究及其理论建树 68

第一节 课程编制研究的历史透视 68

一、课程编制研究的起源 69

二、课程编制理论的诞生 75

三、课程编制理论的发展(一) 80

四、课程编制理论的发展(二) 85

第二节 目标模式剖析 88

一、方法论基础 89

二、主体思想 91

三、特征及其评价 102

第三节 过程模式剖析 106

一、方法论基础 107

二、主体思想 108

三、特征及其评价 119

第四节 课程编制领域的发展动向 122

一、传统模式的新发展 122

二、新模式的诞生 127

第四章 课程编制的实际问题 138

第一节 课程类型 138

一、分科课程 138

二、活动课程 140

三、核心课程 142

四、综合课程 145

第二节 课程编排 147

一、纵向组织原则 148

二、横向组织原则 152

第三节 课程文件 157

一、课程计划的内容 157

二、课程大纲的基本结构 158

三、课本的基本结构 159

四、课程大纲及课本的编写原则 159

第四节 课程评价 168

一、行为目标模式 168

二、决策模式 170

三、无目标模式 171

四、应答模式 174

第五章 英美日法学校课程的传统与变革 178

第一节 个别化的英国学校课程 178

一、个别化的课程传统 179

二、改革对传统原则的挑战 183

第二节 多元化的美国学校课程 192

一、理论研究上的百家争鸣 192

二、课程管理与实施的多样化 194

三、选课模式的个性化 197

四、挑战与改革 199

第三节 “和魂洋才”与日本学校课程 204

一、第一次教育变革中的课程标准 205

二、第二次教育变革中的课程标准 210

三、第三次教育变革中的课程标准 215

第四节 百科全书式的法国学校课程 220

一、博雅教育传统 220

二、传统原则的更新发展 225

三、80年代以来的改革 229

第五节 英美日法学校课程改革的共同方向 235

一、加强道德教育,重视学生人格培养 235

二、加强科学文化基础教育,提高课程标准 237

三、普及与推广信息科学教育,促进课程现代化 239

四、扩大选修课范围,加强课程个性化 241

主要参考文献 24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