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
  • 李承贵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9973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79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490页
  • 主题词:哲学-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自我呈现 8

一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德”、“智”关系论 11

1.“德”之大统内的“德”、“智”关系 11

2.走向独立的“智”及其与“德”的关系 14

3.客观知识之“智”及其对“德”的意义 17

4.客观知识之“智”对“德”之意义的新论证 21

5.结语 23

二 《道德经》、《论语》相似项比较 25

1.“不争”观念 25

2.“俭朴”精神 26

3.“报怨”方式 28

4.“均平”意识 29

5.结语 30

三 《老子》“道”的境界意蕴 33

1.观察“道”境界的四个维度 33

2.“道”境界之特征 36

四 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以两晋南北朝为例 40

1.相融相摄:儒佛道关系的顺向开展 40

2.相拒相斥:儒佛道关系的逆向开展 47

3.几点检讨 49

五 儒佛二教的交集与分歧——以朱熹对“作用见性”的理解为中心 52

1.佛教“作用见性”说 52

2.熊、牟对“作用见性”的理解 55

3.朱熹对“作用见性”的理解 62

4.几点结论 67

六 中国哲学特性及其对科学方法的设限 73

1.非物质化设限 73

2.非数量化设限 75

3.非心理化设限 77

4.非定义化设限 79

5.非知识化设限 80

6.几点思考 82

七 试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86

1.由研究对象看,中国哲学重人不重物 86

2.由思维方式看,中国哲学偏重直觉体悟 88

3.由学术旨趣看,中国哲学崇尚经世践行 90

4.由解释理路看,中国哲学遵奉生命生机 92

5.由建造境界看,中国哲学追求中和圆融 94

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方法 99

一 由科学玄学论战看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 101

1.风格各异的人生观解析 101

2.人生观解析差异的焦点:研究方法 105

3.科玄论战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 108

二 人文主义方法的早期输入及其学术影响 112

1.人文主义方法的输入及其特点 112

2.人文主义方法的应用及其影响 116

三 方东美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原则与方法 123

1.被认知对象之内容和特点是选择认知方法的前提 123

2.西方哲学方法不宜机械地用于中国哲学研究之中 124

3.知识论、逻辑学方法用于理解中国哲学需特别慎重 125

4.自然科学方法可能导致中国哲学去生命化 126

5.自身思想文化系统是解释中国哲学的基础 128

6.形上学方法是与中国哲学相契的方法 129

四 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原则 132

1.返乡原则:在母胎里澄明——立足自我文化系统 132

2.开放原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立足引入新的坐标 136

3.相契原则:求真只在适宜时——立足主客的相应 139

五 胡适认知老子“道”的三种路径 144

1.本原之“道” 144

2.无人格之“道” 145

3.过程之“道” 148

4.假设之“道” 149

5.破坏之“道” 151

6.检讨之“道” 152

六 忠于中国哲学的格局 156

1.“西学”不能随意穿在“中学”身上 156

2.“以中释中”才能焕发“以西释中”的青春 158

3.类似文化因素是“西学”进驻东土的神奇推手 160

4.中学西学的对唱仍将理性地持续上演 162

七 “以西释中”衡论 164

1.“以西释中”之为学术实践 164

2.“以西释中”所为学术成就 173

3.“以西释中”所制造之问题 184

4.“‘以西释中’问题”如何克服? 191

5.理解与超越 197

第三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实践 208

一 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三个维度 211

1.科学主义维度 211

2.人文主义维度 213

3.唯物主义维度 215

4.意外的收获 216

二 王国维诠释“理”的三种路向 220

1.知识论之“理” 220

2.形上学之“理” 221

3.伦理学之“理” 223

4.几点检讨 226

三 中国传统哲学开出科学之尝试 229

1.“理”之知识基因的开掘 229

2.“理”知识化诠释之省思 234

四 张岱年释“理”之路径及其省察 239

1.“理”之分类 239

2.“理”之关系 242

3.“理”之特性 247

4.几点思考 252

五 牟宗三视域中的中国哲学特质——从生命性问题展开 258

1.“生命”是中国哲学的中心与开端 258

2.“生命”是中国哲学的表现形式 262

3.几点思考 265

六 贺麟对“知行合一”的诠释及其启示 269

1.科学语境下的“知行合一” 269

2.自然的“知行合一”与价值的“知行合一” 273

3.值得肯定的“知行合一”方向 277

七 无本体哲学及其效应——张东荪对中国传统哲学特质的认知及其启示 281

1.中国哲学无本体表现及原因 281

2.中国哲学无本体所导致的后果 286

3.“无本体哲学判断”引发的思考 293

八 冯友兰“新理学”若干问题刍议 299

1.质疑“新理学”方法的若干论说 299

2.冯友兰解释宋明理学举要 303

3.或可厘清的几个紧要问题 312

第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身份 319

一 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情结 321

1.“中国话语”的可能旨趣 321

2.“中国话语”情状之诊断 323

3.中国哲学研究应如何面对“话语”? 325

二 中国传统哲学自我完善的道路——以建构“善”的生活为轴心 330

1.中国传统哲学建构“善”的生活之资源 330

2.中国传统哲学需要改善的空间 332

三 浅议中国哲学从业者的资质 335

1.包容心理 335

2.忠诚品质 337

3.怀疑态度 339

4.独立人格 340

四 中国传统哲学当代开展的四个向度 343

1.问题的向度 343

2.诠释的向度 345

3.实践的向度 346

4.自我的向度 348

五 老子反省人类文明的路径及其启示 350

1.对物质文明的反省 350

2.对知识文明的反省 352

3.对道德文明的反省 355

4.当代启示 357

六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现代转型 361

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 361

2.中国传统哲学的转型 366

3.转型之意蕴 371

七 论王国维对“中国哲学”的建构 376

1.初创“中国哲学”的系统 376

2.厘定“中国哲学”的性质 378

3.开掘“中国哲学”的价值 382

4.谋划“中国哲学”的规范 384

5.几点检讨 389

第五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现状 393

一 开启“中国哲学史”写作的新范式——评郭齐勇教授新著《中国哲学史》 395

1.“哲学问题”与“作者理论”的有机结合 395

2.“中国意味”与“西方方法”的有机结合 396

3.“因事设论”与“学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398

4.“旧经验”与“新成果”的有机结合 399

二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热点问题述要 401

1.关于“郭店楚简”问题 401

2.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 404

3.关于“重写中国哲学史”问题 409

4.关于“中国哲学诠释学”问题 412

5.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问题 416

6.关于“儒学的当代开展”与“儒教”问题 418

三 义理研究的推进与时代课题的关切——近年中国哲学研究述评 424

1.易学研究的多向展开 424

2.政治哲学的深度开掘 429

3.哲学创作的殷切期待 433

四 朱子学研究的新境际 439

1.哲学理论之探讨 439

2.哲学分支领域研究 444

3.政治与伦理思想研究 449

4.经学思想研究 454

5.诠释思想研究 461

6.朱熹思想与佛老关系 464

五 三十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四大成就 472

1.方法的自觉 472

2.主体性增强 474

3.论域的开拓 476

4.内容的创新 47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