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化学专著系列 典藏版 17 聚酰亚胺 单体合成 聚合方法及材料制备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丁孟贤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51504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983页
- 文件大小:126MB
- 文件页数:10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化学专著系列 典藏版 17 聚酰亚胺 单体合成 聚合方法及材料制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Ⅰ编 单体合成 3
第1章 酐类化合物的合成 3
1.1 通论 3
1.1.1 酐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3
1.1.2 带活性基团的苯酐衍生物醚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5
1.2 单元酐类化合物 8
1.2.1 苯酐 8
1.2.2 硝基苯酐 9
1.2.3 卤代苯酐 9
1.2.4 羟基苯酐 13
1.2.5 三酸酐及其酰氯 14
1.2.6 芳炔基苯酐 17
1.2.7 芳炔基-1,8-萘二酸酐 20
1.2.8 其他芳香单元酐 21
1.2.9 脂肪单元酐 22
1.3 苯二酐类化合物 29
1.3.1 均苯二酐和连苯二酐 29
1.3.2 单取代的均苯二酐 30
1.3.3 二取代的均苯二酐 33
1.3.4 3,6-二羟基均苯二酐 38
1.3.5 3,6-烷氧基均苯二酐 38
1.3.6 (联)苯氧基取代的均苯二酐 40
1.4 联苯二酐类化合物 42
1.4.1 联苯二酐 42
1.4.2 2,2′-取代联苯二酐 45
1.5 含有多联苯的二酐 51
1.6 二苯甲烷二酐类化合物 57
1.7 两个苯酐由脂肪链隔开的二酐 59
1.8 含炔基的二酐 62
1.9 含酮基的二酐 64
1.10 二苯甲醇四酸二酐及其酯 70
1.11 含苯胺结构的二酐 72
1.11.1 含仲胺基团的二酐 72
1.11.2 三苯胺二酐 73
1.12 偶氮二苯酐 74
1.13 二苯醚二酐 75
1.14 二苯硫醚二酐 77
1.15 二苯砜二酐 79
1.16 二醚二酐 79
1.16.1 中间为聚乙二醇链的二醚二酐 80
1.16.2 由二乙基胺连接的二醚二酐 81
1.16.3 三苯二醚二酐 82
1.16.4 四苯二醚二酐 90
1.16.5 多环二醚二酐 101
1.17 二硫醚二酐 103
1.18 在两个苯酐单元之间含有硅或锗的二酐 105
1.18.1 在两个苯酐单元之间含有硅链的二酐 105
1.18.2 在两个苯酐单元之间含有锗的二酐 110
1.19 含三并环的二酐 110
1.19.1 含三并苯单元的二酐 110
1.19.2 含氧杂蒽单元的二酐 113
1.19.3 其他三并环二酐 118
1.20 由偏苯三酸与二元醇、二元酚或二胺反应得到的含酯或酰胺单元的二酐 122
1.20.1 含酯基的二酐 122
1.20.2 含酰胺链的二酐 130
1.21 含六元或七元萘酐单元的二酐 133
1.22 脂肪二酐 141
1.23 硫代二酐 162
1.24 具有其他结构的二酐 163
1.25 三元酐 168
参考文献 169
第2章 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177
2.1 通论 177
2.1.1 二胺的合成方法 177
2.1.2 由硝基还原为氨基的方法 177
2.2 单元胺 178
2.2.1 含炔基的单元胺 178
2.2.2 含氨端基的高分子 182
2.2.3 其他单元胺 183
2.3 苯二胺 186
2.3.1 二氨基苯 186
2.3.2 单取代的苯二胺 187
2.3.3 3,5-二氨基二苯酮及其衍生物 190
2.3.4 二氨基苯甲酸及其酯 192
2.3.5 二氨基苯甲酰胺 199
2.3.6 二氨基苯胺类化合物 202
2.3.7 羟基及烷氧基取代苯二胺 204
2.3.8 杂环取代的苯二胺 211
2.3.9 带有生色团的苯二胺 215
2.3.10 带有软硬段侧链的苯二胺 221
2.3.11 苯二酰肼 223
2.3.12 二取代苯二胺 224
2.3.13 多取代的苯二胺 227
2.4 萘二胺 229
2.5 联苯胺类 230
2.5.1 联苯胺 230
2.5.2 单取代联苯胺 231
2.5.3 二取代联苯胺 233
2.5.4 多取代联苯胺 255
2.5.5 三联苯二胺类 258
2.5.6 多联苯二胺 265
2.6 二氨基二苯甲烷类 270
2.6.1 二氨基二苯甲烷 270
2.6.2 二取代二氨基二苯甲烷类 272
2.6.3 多取代二氨基二苯甲烷类 273
2.6.4 带硫醚取代基的二苯甲烷二胺 275
2.6.5 次甲基上有一个取代基的二氨基二苯甲烷类 276
2.6.6 次甲基上有二个取代基的二氨基二苯甲烷类 281
2.6.7 多次甲基多苯二胺 287
2.6.8 两个苯胺环之间由其他脂肪基团隔开的二胺 290
2.7 带炔基的二胺 294
2.8 带圈型基团的二胺 301
2.9 带酮基的二胺 306
2.10 以胺为连接基团的二胺 318
2.11 带酯键的二胺 331
2.12 带酰胺键的二胺 338
2.13 带氨基甲酸酯、脲和线型酰亚胺基团的二胺 348
2.14 带二酸盐的二胺 350
2.15 二苯醚二胺类 351
2.15.1 二苯醚二胺 351
2.15.2 单取代二苯醚二胺 352
2.15.3 多取代二苯醚二胺 354
2.16 二醚二胺类 359
2.16.1 带脂肪链的二醚二胺 359
2.16.2 带二酰肼的二醚二酐 369
2.16.3 带圈型结构的二醚二胺 370
2.16.4 芳香二醚二胺 376
2.17 硫醚二胺类 419
2.18 二苯砜二胺类 425
2.19 带磺酸基团的二胺 427
2.20 带磺酰胺基团的二胺 442
2.21 含金属磺酸盐的二胺 443
2.22 含硅和锗的二胺 445
2.22.1 含硅的二胺 445
2.22.2 含锗的二胺 454
2.23 含磷的二胺 454
2.24 含吡啶环的二胺 464
2.24.1 含一个吡啶环的二胺 464
2.24.2 2,6-二苯胺取代吡啶的二胺 469
2.24.3 含二个吡啶环的二胺 474
2.24.4 含吡啶盐的二胺 478
2.24.5 其他含吡啶环的二胺 480
2.25 含咪唑环的二胺 481
2.26 含唑环的二胺 488
2.27 含噻唑环的二胺 490
2.28 含嘧啶环的二胺 493
2.29 含吡嗪环的二胺 495
2.30 含三嗪环的二胺 502
2.31 含王冠醚单元的二胺 507
2.32 含其他杂环的二胺 509
2.33 含三稠环的二胺 519
2.33.1 蒽二胺和芘二胺 519
2.33.2 含芴及芴酮的二胺 520
2.33.3 含咔唑单元的二胺 523
2.33.4 其他含三稠环的二胺 528
2.34 带酰亚胺环的二胺 537
2.35 脂肪二胺 551
2.36 其他结构的二胺 559
2.37 多元胺 566
参考文献 579
第3章 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 598
3.1 单马来酰亚胺 598
3.2 马来酸酐与肼的反应产物 602
3.3 由二胺与马来酸酐合成双马来酰亚胺(BMI) 602
3.4 有二酐参与反应所得到的BMI 608
3.4.1 由现成的带酰亚胺单元的二胺与马来酸酐合成 608
3.4.2 由二胺与等摩尔的马来酸酐反应后再与二酐反应 609
3.5 由聚氨基甲酸酯得到的BMI 610
3.6 由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酸或其衍生物得到的BMI 610
3.6.1 由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酰氯(MBAC)与二元酚或二元醇得到的BMI 610
3.6.2 由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酰氯(MBAC)与二元胺得到的BMI 611
3.6.3 由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酰氯进行富氏反应得到的BMI 612
3.7 由异氰酸马来酰亚胺基苯酯(MPI)得到的BMI 613
3.8 由N-(p-羟基苯基)马来酰亚胺得到的BMI 614
3.9 由苯基马来酸酐得到的BMI 616
3.10 氯代双马来酰亚胺 616
3.11 合成双马来酰亚胺的其他方法 617
3.12 双衣(柠)康酰亚胺 618
3.13 多马来酰亚胺 621
参考文献 624
第4章 其他化合物的合成 626
4.1 酞酰亚胺类化合物 626
4.1.1 单酞酰亚胺 626
4.1.2 双酞酰亚胺 629
4.2 偏苯三酸酐和二酐的部分酯化及其酰氯 634
4.3 二元酚 638
4.4 二元硫酚 653
4.5 二元胺和二元酚的硅化 655
4.5.1 脂肪二胺的硅烷化 655
4.5.2 芳香二胺的硅烷化 656
4.5.3 二元酚的硅烷化 657
4.6 二胺的酰化 659
4.7 二酸及其衍生物 660
4.7.1 带酰亚胺结构的二酸 660
4.7.2 其他二酸 664
4.8 带双键的化合物 665
4.8.1 双酚A的二烯丙基化合物 665
4.8.2 带烯丙基的酰亚胺化合物 665
4.8.3 带丙烯-2的酰亚胺化合物 666
4.8.4 其他带双键的化合物 668
4.9 二炔基化合物 669
4.9.1 乙炔基化合物 669
4.9.2 苯炔基化合物 672
4.10 双二烯化合物 674
4.11 双[(三苯基)环戊二烯酮] 679
4.12 二异苯并呋喃 681
4.13 乙内酰脲 682
4.14 N-羟烷基二酞酰亚胺 685
4.15 二碘化合物 688
4.16 二环氧化合物 692
4.17 二氰酸酯 695
4.18 三氮烯 696
4.19 AB单体 698
4.20 AB2单体 705
4.21 其他化合物 709
参考文献 716
第Ⅱ编 聚合方法 723
第5章 在过程中形成酰亚胺环的聚合 723
5.1 二酐与二胺的缩聚 723
5.1.1 最早期的报道 723
5.1.2 用均相方法制备聚酰胺酸溶液 724
5.1.3 芳香二酐与脂肪二胺的聚合 725
5.1.4 以二胺与TMA在乙酸/乙酐中合成聚酰胺酰亚胺 725
5.1.5 聚酰胺酸的三乙胺盐 725
5.1.6 由二胺的盐酸盐以三乙胺作用后与二酐反应得到聚酰胺酸 726
5.1.7 在其他溶剂中合成聚酰胺酸 726
5.1.8 一步法合成聚酰亚胺 729
5.1.9 由二酐与二酰肼得到聚酰亚胺 729
5.1.10 由含有六元环酐单元的萘二酐与二胺反应得到聚酰亚胺 729
5.2 二酐与二胺衍生物的缩聚 731
5.2.1 二酐与硅烷化二胺的缩聚 731
5.2.2 二酐与酰化二胺缩聚 733
5.2.3 由二酐与二脲缩聚 734
5.3 四酸或偏苯三酸与二胺的缩聚 735
5.3.1 Yamazaki-Higashi磷化法缩聚 736
5.3.2 由脂肪二胺与四酸得到盐,再热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 737
5.3.3 高压缩聚 738
5.4 二酸二酯与二胺的缩聚 739
5.4.1 由二酸二酯与二胺直接混合得到高固含量的溶液 739
5.4.2 熔融缩聚 741
5.4.3 由二酸二酯与二胺直接加热合成聚酰亚胺 741
5.5 聚酰胺酯 742
5.5.1 由二酯二酰氯与二胺反应 742
5.5.2 二酸二酯在活化剂存在下与二胺聚合 744
5.6 以二酸或TMA的酰氯与二胺反应得到聚酰胺酰亚胺 745
5.7 二酐与二异氰酸酯的聚合 746
5.7.1 由被保护的二异氰酸酯与TMA反应得到聚酰胺酰亚胺 746
5.7.2 由二酐(或加部分二酸二酯)与二异氰酸酯的聚合 746
5.7.3 由二酐和四酸与二异氰酸酯聚合 747
5.7.4 有带异氰酸酯端基的聚合物参加的聚合 747
5.7.5 由二异氰酸酯与异氰酸酯反应得到聚DCC,然后与TMA反应再转化为聚酰胺酰亚胺 748
5.8 邻位二碘代芳香化合物和一氧化碳在钯催化下与二胺反应转化为聚酰亚胺 749
5.9 由酯基或酰胺基的邻位碘代芳香化合物在钯催化下与一氧化碳反应得到聚酰亚胺 749
5.9.1 由二酯的邻碘代物在钯催化下与一氧化碳反应 749
5.9.2 由二酰胺的邻碘代物在钯催化下与一氧化碳反应 750
5.10 由二酐的二氰基甲叉衍生物与二胺在低温下反应生成聚酰亚胺 750
5.11 由聚氰基酰胺合成聚亚胺酰亚胺 751
5.12 由二硫酐与二胺合成聚酰亚胺 751
5.13 聚异酰亚胺的合成及转化为聚酰亚胺 751
5.13.1 由聚酰胺酸与三氟乙酐及三乙胺作用得到 751
5.13.2 由聚酰胺酸与DCC作用得到 752
5.14 交替共聚 752
5.14.1 统计交替聚合 753
5.14.2 严格交替聚合 755
5.15 AB型单体的聚合 757
5.15.1 由带氨基和二酸的AB单体聚合 757
5.15.2 由带氨基和二酸单酯的AB单体聚合 758
5.15.3 由带氨基甲酸酯和酐基的AB单体聚合 759
5.15.4 由氨基和二酸的聚合,聚酞酰亚胺(PPI) 760
5.15.5 由带磺酰氯和酐基的AB单体聚合 761
5.15.6 天门冬氨酸(ASP)的酸催化聚合 761
5.15.7 以松香为原料合成的聚合物 762
5.16 超枝化聚酰亚胺的合成 763
5.16.1 由二氨基邻位二酸单酯型AB2单体合成的超枝化芳香聚酰亚胺 763
5.16.2 由三元酐或其三酯与二胺合成超枝化聚酰亚胺 764
5.16.3 由三元胺与二酐合成超枝化聚酰亚胺 766
参考文献 768
第6章 由带酰亚胺环的单体的聚合 771
6.1 以双(卤代酞酰亚胺)或双(硝基酞酰亚胺)与二元(硫)酚二钠盐合成聚酰亚胺 771
6.1.1 由双(卤代酞酰亚胺)与二元酚盐的缩聚 771
6.1.2 由双(硝基酞酰亚胺)与二元酚盐的缩聚 773
6.1.3 环状齐聚物的制备 777
6.1.4 以还原偶联反应合成聚酰亚胺 779
6.1.5 以硫醚连接的聚合 782
6.2 由酰亚胺交换反应获得聚酰亚胺 784
6.2.1 由酞酰亚胺与胺的交换反应 784
6.2.2 由N-苯基酞酰亚胺与各种胺的交换反应 785
6.2.3 以2-氨基吡啶作为交换剂 786
6.2.4 以2-氨基嘧啶为交换剂 787
6.2.5 以咪唑为交换剂 788
6.2.6 在熔融状态下的酰亚胺交换反应 789
6.2.7 由氨基酸作为交换剂 790
6.2.8 由苯磺酰亚胺作为交换剂 790
6.3 由醚的交换反应得到聚酰亚胺 791
6.4 由带酰亚胺环的二卤化物与二硼酸化合物在钯催化剂作用下缩聚得到聚酰亚胺 792
6.5 由带酰亚胺环的二卤化物与二胺在钯催化剂作用下与CO反应得到聚酰胺酰亚胺 793
6.6 由四酰二亚胺的碱金属化合物与二卤代物反应获得聚酰亚胺 794
6.7 聚酯酰亚胺和聚酰胺酰亚胺 794
6.7.1 由带羧端基的含酰亚胺单元的单体与二元醇的缩聚 795
6.7.2 由带羧端基的含酰亚胺单元的单体与双酚的二乙酸酯的缩聚 796
6.7.3 由带胺端基的齐聚物与二酸的缩聚 797
6.7.4 由带羧端基的酰亚胺化合物与二胺的聚合 798
6.7.5 羟基苯酐衍生物的缩聚 798
6.7.6 由N-(4-乙酰氧基苯基)酞酰亚胺-4-甲酸缩聚 799
6.8 由氢离子转移反应得到聚酰亚胺 800
6.8.1 由均苯四酰亚胺与二乙烯基砜的聚合 800
6.8.2 由二(N-乙烯基)均苯四酰亚胺与吡嗪的聚合 800
6.8.3 氢硅烷反应 801
6.9 由N,N′-二氨基双酰亚胺参与的聚合 802
6.9.1 由N,N′-二氨基萘四酰亚胺与二酐得到聚酰亚胺 802
6.9.2 聚硫醚萘酰亚胺 802
6.9.3 由3,3′-联(N-氨基酞酰亚胺)合成聚酰亚胺 803
6.10 其他聚合方法 803
6.10.1 由带双环氧基团的酰亚胺与二酸的聚合 803
6.10.2 由带二炔基的酰亚胺单体氧化偶合 805
6.10.3 含酰亚胺结构的硅氧烷的成环及开环聚合 806
6.10.4 带三氟乙烯醚酰亚胺化合物的聚合 807
6.10.5 由Diels-Alder反应得到的聚酰亚胺 808
6.10.6 聚酰亚胺与尼龙6的共聚合 811
6.10.7 由四腈合成含酞腈的聚酰亚胺 813
6.10.8 聚酰亚胺磷酸酯 813
6.10.9 双酰亚胺与环氧的聚合 814
6.10.10 由带羟端基的聚硅氧烷和带氯硅烷端基的聚酰亚胺得到的嵌段热塑弹性体 814
6.10.11 由N,N′-二羟端基的酰亚胺与二腈、二胺或二仲胺的聚合 815
6.10.12 N,N′-羟烷基四酰二亚胺与碳酸酯的交换聚合 816
6.10.13 由二酐与二氯代物及氰酸钠反应得到聚酰亚胺 816
6.11 树枝状聚醚酰亚胺 817
6.11.1 由氨基二酚与硝基酞酰亚胺出发 817
6.11.2 从N-[3,5-双(4-羟基苯甲酰基)苯]-4-氟代酞酰亚胺出发 819
6.11.3 由4,4′-二羟基-4″-氨基三苯甲烷与氯代苯酐出发 819
6.11.4 由氨基二酚与偏苯三酸酐出发 820
6.11.5 由N-3,5-二特丁基二甲基硅氧基苯基-4-氟代酞酰亚胺出发 820
6.11.6 由带有树枝状结构的侧基的单体聚合得到 820
6.11.7 由硅化的N-(4-羧基苯基)-4,5-二(4-乙酰氧基硫基)酞酰亚胺聚合得到 821
参考文献 821
第7章 双马来酰亚胺(BMI)的聚合 824
7.1 BMI的聚合 824
7.1.1 热聚合 824
7.1.2 在引发剂参加下聚合 826
7.2 BMI与二胺的聚合 826
7.2.1 在NMP中有乙酸参与下聚合 826
7.2.2 在间甲酚中有乙酸参与下聚合 827
7.2.3 由多元胺与BMI的聚合 827
7.2.4 含聚苯硫醚的BMI与带胺端基聚苯硫醚的反应 828
7.3 BMI与二元醇或二元酚的聚合 828
7.3.1 BMI与二元醇或二元酚的聚合 828
7.3.2 BMI与二胺在环氧树脂中聚合 829
7.3.3 双(二氯代马来酰亚胺)与双酚的取代反应 829
7.4 BMI与烯丙基化合物的聚合 830
7.4.1 BMI与烯丙基化的酚醛树脂的反应 830
7.4.2 由BMI与二烯丙基化合物的反应 832
7.4.3 二烯丙基苯胺与BMI的聚合 832
7.4.4 二烯丙基醚与BMI的共聚 833
7.4.5 烯丙胺与BMI的加成 833
7.5 BMI与氰酸酯的共聚合 834
7.5.1 BMI与氰酸酯的共聚 834
7.5.2 双酚A的二氰酸酯与低熔点的三种BMI混合物的共聚 834
7.5.3 BMI与氰酸酯及烯丙基双酚的聚合 835
7.5.4 BMI与氰酸酯及环氧树脂的共聚 835
7.6 BMI与不饱和聚酯的共聚 835
7.6.1 BMI与不饱和聚酯的共聚 835
7.6.2 BMI与不饱和聚酯及苯乙烯共聚 835
7.7 BMI与聚氨酯及环氧的共聚 836
7.7.1 BMI与聚氨酯-环氧树脂的反应 836
7.7.2 聚氨酯,环氧及BMI共聚 836
7.8 通过Diels-Alder反应得到聚酰亚胺 836
7.8.1 BMI与双呋喃化合物的反应 836
7.8.2 由双(二烯)与BMI反应 840
7.8.3 由苯并环丁烯与马来酰亚胺的共聚 842
7.8.4 由环戊二烯酮与BMI的聚合 843
7.8.5 由双(四甲基环戊二烯)与BMI的聚合 843
7.8.6 蒽端基的聚酯与BMI的反应 844
7.8.7 由2-吡喃酮化合物与BMI的共聚 844
7.8.8 由二酰基苯与BMI的反应 846
7.9 由BMI得到聚硫醚酰亚胺 846
7.9.1 由BMI与硫化氢反应 846
7.9.2 由BMI与二硫醇反应 847
7.9.3 由BMI与二硫酚反应 847
7.9.4 聚酰亚胺硫醚 848
7.9.5 聚二硫苯四酰二亚胺 848
7.10 双马来异酰亚胺的聚合 849
7.10.1 溶液聚合 849
7.10.2 熔融聚合 850
7.10.3 由双异马来酰亚胺与二胺反应得到PMA,再与BMI反应 851
7.11 BMI在活性溶剂中的聚合 852
7.11.1 BMI与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852
7.11.2 MDA-BMI/MDA齐聚物在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中的聚合 852
7.11.3 MDA-BMI/DMMDA齐聚物在N-乙烯基吡咯烷酮中的聚合 853
7.12 光固化 853
7.12.1 BMI与苯的光加成反应 853
7.12.2 BMI的光环化聚合 854
7.13 超枝化聚马来酰亚胺 855
7.13.1 N-丙基马来酰亚胺与N-烯丙基马来酰亚胺的反应 855
7.13.2 由N-二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与二胺反应 856
7.14 BMI其他相关的聚合 856
7.14.1 由4-羧基-2-哌啶酮的聚合 856
7.14.2 由四溴甲基化合物与BMI的反应 857
7.14.3 悉尼酮(sydnone)与BMI的反应 858
7.14.4 由双偶氮甲碱与BMI共聚 859
参考文献 859
第8章 大分子反应 862
8.1 聚酰胺酸的酯化 862
8.2 聚酰亚胺的氯甲基化 863
8.2.1 用多聚甲醛/氯化磷/氯化锌体系进行氯甲基化 863
8.2.2 用氯甲基甲醚在四氯化锡存在下氯甲基化 863
8.3 聚酰亚胺的磺化 864
8.3.1 聚酰胺酸用硫酸磺化 864
8.3.2 聚酰亚胺用氯磺酸磺化 865
8.3.3 聚酰亚胺用发烟硫酸或SO3磺化 866
8.4 聚酰亚胺的磷化 867
8.4.1 由苯基二氯化磷以富氏反应与二苯醚单元形成环状结构 867
8.4.2 以磷酰氯与带羟基的聚酰亚胺反应 867
8.4.3 以亚磷酸酯与带溴甲基的聚酰亚胺反应 868
8.5 带甲基的聚酰亚胺的溴化 868
8.5.1 在侧甲基上的溴化 868
8.5.2 在核上的溴化 869
8.6 氯甲基化的聚酰亚胺的酯化 869
8.6.1 氯甲基化聚酰亚胺用肉桂酸酯化 869
8.6.2 氯甲基化聚酰亚胺用丙烯酸酯化 870
8.7 在含羟基的聚酰亚胺上醚化 870
8.7.1 由溴代物与聚酰亚胺上的羟基反应 870
8.7.2 用DEAD将含羟基的聚酰亚胺与另一羟基化合物作用醚化 871
8.8 以带羟基的聚酰亚胺与二酰氯作用得到含酰氯的聚合物 871
8.9 酰亚胺氮与邻位羟基反应得到苯并唑 872
8.10 由溴甲基化的聚酰亚胺与羧酸盐的酯化 873
8.11 在聚酰胺酸上偶氮化 873
8.12 由含硫醚链的聚酰亚胺合成聚酰亚胺锍盐 874
8.13 缩环反应 874
8.14 带脂肪胺单元的聚酰亚胺与叠氮苯的反应 875
8.15 水可溶的聚酰胺酸三乙醇胺盐 875
8.16 将聚硫醚酰亚胺用过氧化氢氧化为聚砜酰亚胺 875
8.16.1 聚硫醚天冬酰亚胺的氧化 875
8.16.2 芳香聚硫醚酰亚胺的氧化 876
8.17 由原子转移聚合在聚酰亚胺上得到梳状接枝共聚物 876
8.18 氯甲基化的聚酰亚胺的季铵化 877
8.19 超枝化聚合物的改性 878
参考文献 879
第Ⅲ编 材料制备 883
第9章 膜状材料 883
9.1 薄膜 883
9.1.1 气相沉积 883
9.1.2 多孔膜 884
9.1.3 薄膜的炭化和石墨化 885
9.1.4 由空心纳米微粒组成的超低介电常数膜 886
9.2 表面改性 886
9.2.1 聚酰亚胺表面的改性 886
9.2.2 用聚酰亚胺对其他底物的表面进行改性 890
9.3 聚酰亚胺表面的金属化 894
9.3.1 化学镀铜 894
9.3.2 镀银 895
9.3.3 电镀 896
参考文献 897
第10章 粒状材料 898
10.1 聚酰亚胺粉末 898
10.1.1 由聚酰胺酸溶液加热制得 898
10.1.2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脱水剂成粉 899
10.1.3 两步法制备粉末 900
10.1.4 聚异酰亚胺粉末 900
10.1.5 聚苯乙烯-co-酰亚胺微粒 900
10.1.6 溶液沉淀法制备微球 901
10.1.7 在分散剂参与下得到聚酰胺酸粒子,再在介质中加热得到聚酰亚胺粒子 901
10.2 聚酰亚胺中空粒子 902
10.2.1 由分散聚合得到以聚酰胺酸包裹的聚苯乙烯,酰亚胺化后溶去聚苯乙烯,得到聚酰亚胺中空微球 902
10.2.2 用蒸气沉积法制备中空微球 902
10.2.3 里面含有硅油的聚酰胺酸胶囊 903
10.2.4 纳米多孔微球 903
10.3 功能性聚酰亚胺粒子 903
10.3.1 含铂聚酰亚胺粒子 903
10.3.2 聚酰亚胺钯催化剂 903
10.3.3 含雌酮的聚酰亚胺微粒 904
参考文献 905
第11章 纤维 906
11.1 由聚酰胺酸溶液纺丝 906
11.1.1 导论 906
11.1.2 干法纺丝 907
11.1.3 湿法纺丝 908
11.2 由聚酰亚胺溶液纺丝 912
11.2.1 干法纺丝 913
11.2.2 干喷-湿纺 913
11.2.3 湿法纺丝 915
11.3 热塑性聚酰亚胺的熔融纺丝 916
11.3.1 PMDA/m,m′-BAPB聚酰亚胺纤维 916
11.3.2 ODPA/3,4′-ODA纤维 917
11.4 电纺丝 917
11.4.1 PMDA/ODA的聚酰胺酸溶液的电纺丝和石墨化 917
11.4.2 BPDA/PPD聚酰胺酸的电纺丝 918
11.4.3 PMDA/PPD聚酰胺酸的电纺丝 918
11.5 中空纤维 918
11.5.1 中空纤维制备方法概述 919
11.5.2 P84中空纤维 920
11.5.3 BPADA/MPD中空纤维 920
11.5.4 6FDA/6FBA中空纤维 920
11.5.5 双层中空纤维膜 921
参考文献 922
第12章 泡沫材料 924
12.1 由二酸二酯与二胺得到的预聚物前体制备泡沫材料 924
12.1.1 由BTDA的二酯与MDA及DAP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得到泡沫 924
12.1.2 有发泡剂参与的发泡 927
12.1.3 聚酰亚胺中空微球 929
12.1.4 由ODPA的二酯与ODA得到泡沫 930
12.1.5 泡沫薄膜 931
12.1.6 柔软的聚酰亚胺泡沫 931
12.1.7 夹层泡沫材料 932
12.1.8 加脂肪二酐的泡沫 932
12.1.9 聚酰胺酰亚胺泡沫 932
12.1.10 以二甲基氨基乙醇进行醇化得到前体化合物 933
12.1.11 有三元胺TAP参与的泡沫 933
12.2 由含有热不稳定链段的聚酰亚胺经高温分解 得到的纳米泡沫材料 934
12.2.1 用聚氧化丙烯嵌段或接枝的聚酰亚胺泡沫 934
12.2.2 由聚酰胺酸和聚氨基甲酸酯的共混物发泡 937
12.2.3 由聚酰亚胺嵌段聚甲基苯乙烯发泡 937
12.2.4 在含氟聚酰亚胺上接枝聚丙烯酸然后发泡 938
12.2.5 PMDA/PPD-聚乙二醇共混体系 939
12.2.6 BTDA/MDA-己内酰胺共混体系 939
12.2.7 PMDA/ODA-超枝化化合物共混体系 939
12.2.8 由接枝聚氧化丙烯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薄膜 941
12.2.9 由PMDA/ODA-聚氨酯得到多孔薄膜 942
12.3 聚甲基丙烯酰亚胺泡沫材料(PMI) 942
12.3.1 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的合成 942
12.3.2 用甲基丙烯酸特丁酯和甲基丙烯酰胺在环糊精存在下水溶液中聚合 943
12.3.3 聚丙烯酰亚胺和聚甲基丙烯酰亚胺以醇为发泡剂 945
12.3.4 以金属盐为促进剂 946
12.3.5 以甲酰胺为发泡剂 947
12.4 其他方法得到的聚酰亚胺泡沫材料 947
12.4.1 由甲酸为发泡剂 947
12.4.2 由异氰酸酯反应产生的CO2发泡 947
12.4.3 由四酸与二胺反应发泡 948
12.4.4 用酰亚胺交换反应得到的树脂发泡 948
12.4.5 由二酐与甘氨酸及异丙醇反应得到的泡沫 949
12.4.6 由二酐与二异氰酸酯得到的开孔泡沫 950
12.4.7 热塑性聚酰亚胺泡沫 950
12.4.8 以聚氨酯泡沫为模板得到聚酰亚胺泡沫 950
12.4.9 以超临界CO2使聚酰胺酸凝胶发泡 951
12.4.10 利用单体结构得到含微孔的聚酰亚胺 952
12.4.11 掺杂聚苯乙烯磺酸钠然后在水中溶出得到纳米泡沫 952
12.4.12 以陶瓷粉加到聚酰亚胺中然后用HF腐蚀掉陶瓷粉得到泡沫薄膜 952
参考文献 953
第13章 杂化材料 955
13.1 聚酰亚胺-无机杂化材料 955
13.1.1 黏土杂化的聚酰亚胺 955
13.1.2 二氧化硅杂化 956
13.1.3 炭纳米管复合材料 961
13.1.4 纳米金刚石/PI 961
13.1.5 掺杂磷酸 961
13.2 聚酰亚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杂化材料 961
13.2.1 氧化钛的杂化 962
13.2.2 银的杂化 962
13.2.3 掺铜 965
13.2.4 氧化铁的杂化 965
13.2.5 铝的杂化 966
13.2.6 钯的杂化 967
13.2.7 在超临界CO2中掺杂金属 967
13.2.8 含锆的聚酰亚胺 967
13.2.9 EuL3/PI杂化 969
13.2.10 含金的聚酰亚胺 969
13.2.11 ZnS掺杂的聚酰亚胺 970
13.2.12 掺杂MA/Al 970
13.2.13 掺杂氧化镧 971
13.2.14 参锡 971
13.2.15 由带金属盐的二胺得到聚酰亚胺 972
13.2.16 掺杂钛酸钡 972
13.2.17 掺杂纳米磁粉 972
13.2.18 掺杂氧化锌 973
参考文献 973
附录 976
缩写对照表 976